涉及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验证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6
实验1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验证分离规律。
二、实验原理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基础。
水稻的种子胚乳糯性和非糯性、玉米的籽粒黄色和白色等均各为一对相对性状,一般由单基因控制。
例如:水稻种子非糯性(WxWx)品种与糯性(wxwx)品种杂交,其F1的种子表现为非糯性的杂合体(Wxwx)。
当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形成含有基因Wx 或wx的花粉粒。
具有非糯性基因Wx,能产生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色;具有糯性基因wx。
能产生支链淀粉,遇碘液呈棕色。
这两种花粉粒在数量上的理论比例为1:1。
F1的雌雄配子受精,形成F2的表现型也是两种,其比例为3:1。
对所观察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一般用X2测验进行验证。
三、实验材料水稻(Oryza sativa):胚乳淀粉糯性×非糯性F1植株的花粉和F2种子。
玉米(Zea mays):籽粒甜×非甜F1植株的花粉、F1自交的果穗和测交的果穗。
四、实验用具、药品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镊子;1%碘-碘化钾溶液五、实验步骤(一)水稻1、观察水稻花粉粒从固定的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一小花,拨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或解剖针)将花粉粒压出。
加1滴1%碘-碘化钾液染色,盖上盖玻片。
在低倍镜下观察F1花粉的颜色分离。
记录10个视野下糯性与非糯性花粉粒数。
2、观察水稻F种子胚乳性质的分离2取糯性×非糯性杂种F1植株成熟的稻穗,晒干,脱粒,剥去颖壳。
用目测法检测糯性与非糯性的米粒数。
一般非糯性的米粒透明,有光泽,而糯性的米粒则呈乳白色,无光泽。
如用肉眼难以区分,则可对各米粒的胚乳加1滴1%碘-碘化钾液区分,根据其棕色和蓝色的反应,分析记录糯性和非糯性的子粒数。
(二)玉米1、观察玉米花粉粒从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1枚花药(于开花前一天把将要散粉的雄花序放入卡诺氏固定液中保存备用),按观察水稻花粉粒的步骤观察。
高考生物《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真题练习含答案1.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B.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答案:B解析: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等,A错误;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D错误。
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传粉应()A.将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B.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C.除去未成熟花的雄蕊D.人工传粉后套上纸袋答案:C解析: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杂交实验中为防止自花受粉,应在花蕊期去掉雄蕊。
3.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了假说。
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C.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答案:B解析: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正确;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并没有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成对存在,B错误;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开,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所以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C正确;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正确。
4.对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来说,不必具备的条件是()A.选作杂交实验的两个亲本一定是纯种B.选定的一对相对性状一定要有明显差异C.一定要让显性亲本作父本D.一定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答案:C解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显性亲本可作父本,也可作母本。
不同方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孟德尔发现的第一遗传定律。
在大量的实验过程中,孟德尔发现,在一对相对性状中,表现型不同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F都表现为显性性状;而F自11在减数分裂交产生F,都出现显隐性状近似3:1的性状分离比。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F21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不同配子间随机结合,就出现了特定的性状分离比。
那么,关于分离定律的验证,应选取什么方法呢,通常,能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有三种。
一、测交法测交法是课本中给出的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让杂种F与隐性纯合子杂1交,后代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现型,比例为1:1,从而能够证明F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配1子,即分离定律是存在的。
这种方法是验证分离定律最常用的方法。
它只适用于能够比较容易进行测交的生物,对于植物中很难把雌蕊和雄蕊分开的生物,则不适合。
二、自交法除了测交法之外,自交法也是验证分离定律的较好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不方便进行测交的生物种类。
具体做法是:F自交,产生的F中会出现两种表现型,比例近似为3:1。
12这个特定的性状分离比,也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花较小的两性花植物进行分离定律的验证,多采用这种方法。
此方法简单易行,结果明确。
三、花粉鉴定法对于一些特殊的生物,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鉴定方法。
如: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会呈现不同的颜色,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鉴定花粉来确定配子的基因型,从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
另外,利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观察单倍体幼苗的一些性状,或用秋水仙素处理之后,观察正常植株的性状,也可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不同的题目中,根据涉及的生物种类的不同,我们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寻找最佳的方法来进行分离定律的验证。
遗传实验设计一、相对性状显隐关系确定的实验设计例1 科学家选用萌发的普通甜椒的种子搭载“神舟”飞船,应用在微重力和宇宙射线等各种因素作用下生物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理,在从太空返回后种植得到的植株中选择果实较大的个体,培育出大果实“太空甜椒”。
假设果实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由单基因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请你用原有的纯种小果实普通甜椒和大果实甜椒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鉴别太空甜椒大果实这一性状的基因型。
解析直接用纯种小果实与大果实杂交,观察后代的性状:1、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小果实,则小果实为显性,大果实为隐性;2、如果后代全表现为大果实或大果实与小果实的比例为1∶1,则大果实为显性,小果实为隐性。
例2 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
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假定毛色由基因B和b控制,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提供一个自由放养多年的农场马群为实验动物,在一个配种季节从该马群中随机抽取1头栗色公马和多头白色母马交配,⑴如果后代毛色均为栗色;⑵如果后代小马毛色有栗色的,也有白色的。
能否分别对⑴⑵结果判断控制马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
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设计出合理的杂交实验。
解析这道题比较开放。
(1)能。
理由:如果栗色为隐性,则这匹公马的基因型为bb,白色母马的基因型为BB、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即既有白色的也有栗色的。
如果栗色为显性,则这匹栗色公马的基因型为BB或Bb,多匹白色母马的基因型均为bb,那么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全为栗色;或后代小马的基因型为Bb和bb,栗色和白色均有。
综上所述,只有在栗色公马为显性纯合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后代小马毛色全为栗色的杂交结果。
(2)不能。
杂交方案:从马群中随机选择多对栗色母马与这匹栗色公马杂交(栗色×栗色)。
如果后代出现白马。
则栗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栗色马,则白色为显性,栗色为隐性。
二、验证遗传定律的实验设计例3 用纯种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自交后,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有色饱满73%,有色皱缩2%,无色饱满2%,无色皱缩23%。
【课题名称】【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课型1、例举生物的性状及表现方式,区别性状及相对性状(新授课A总课时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2、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自主阅读、合作探究B)【知识链接】【导学过程】个案补充]—课上自主预习导学(20分钟)U(请同学们在20min内快速阅读教材第三章、第一节P27〜29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并将答案在课本上标出。
)知识点一:孟德尔及其对遗传学的贡献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最先揭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即_____ 和。
知识点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选用豌豆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严格的植物,而且是闭花传粉。
自然情况下一般都(2)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实验。
(3)具有易区分的。
(4)性状能稳定遗传。
【相关概念】①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等特性。
(见课本P73)②相对性状:_________ 生物___________ 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请同学们思考:对多对相对性状应该如何研究)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过程图解正交辰交亲本〔珀白花X 當花子TUP』--------------(观察课本上P28 7对相对性状图,思考: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请同学们思考:要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如何进行异花传粉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请同学们思考:【相关概念】①把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如豌豆的紫花)②把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
(如豌豆的白花)③ F1植株自花受粉产生子二代(F2),在子二代中,有些植株表现显性性状(紫花),有些植株表现隐性性状(白花),有的开白花,这种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 。
(2 )实验结论①F1中只表现出显性性状;②F2中出现了;③F2中出现了性状分离比为。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优点及操作方法。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3、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4、分离定律。
[能力目标]:学会并运用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准确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故事导入】有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给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如果我俩结婚,生个孩子有你那样的智慧和我这样的外貌,该有多么美妙!”萧伯纳回信说:“那个孩子如果只有我这样的外貌和你那样的智慧,就糟透了。
”如果他们结婚,到底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虽然我们知道双亲都要贡献遗传物质,但后代的性状却总会表现出非常大的随机性。
那么生物的性状是如何遗传的呢?在100多年前,有位科学家通过植物杂交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你知道他是谁吗?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所蕴含的宝藏实在太丰富了,比如他如何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如何使豌豆植株之间进行有性生殖等等。
在孟德尔生活的时代,有人用融合遗传的观点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融合遗传的观点是:两个亲本进行有性生殖,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融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
就像蓝色与黄色融合后变成绿色一样,再也无法分辨出蓝色和黄色。
今天我们重点来分析他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我们无法还原他所有的设计,只是循着他留给我们的实验线索,与他进行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来初步体验他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讲授新课】一、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优点及操作方法【提问】1、在孟德尔之前也有许多人做过杂交实验,为什么他们没有得出定律呢?2、孟德尔杂交实验所选材料与实验的成功有关吗?(强调了以下几点:孟德尔家境贫寒却刻苦学习;他对杂交实验的研究长达8年之久;孟德尔的实验并非一开始就成功,他曾用山柳菊、玉米等多种材料做杂交实验,都没有成功,最后用豌豆做实验才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分析及分离定律。
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②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③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能力目标: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和对分离现象的分析,训练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难点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学情分析初中时,学生已学习了自花传粉、向日葵的花序、异花传粉等知识,因此再介绍孟德尔的杂交试验,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有对该实验的认知能力基础。
由于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因此缺乏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直接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有些难度,因此顺着孟德尔的假说,以遗传因子的形式出现,便于学生理解。
三、说教法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并结合讲授法,归纳总结法,ppt辅助等,来引导学生分析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及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说学法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应以问题为线索,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思考、观察展开学习活动,还应该读图、析图、画遗传图解,从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学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选择豌豆的原因之一是,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以下是孟德尔甄选出来的七对相对性状:孟德尔为了便于分析,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研究。
2.新课讲授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学生活动:阅读P4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教师:播放PPT展示课本图1-4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
课后作业(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分离定律[学业水平合格练]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为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B.豌豆先开花后受粉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解析] 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答案] C2.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合体的双亲至少一方是杂合体B.猪的白毛和黑毛,马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C.隐性性状就是指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没表现出来的性状D.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解析] 两纯合体(如AA、aa)杂交,后代(Aa)是杂合体;马的长毛与短毛是相对性状,马的卷毛与直毛是相对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的性状称隐性性状;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答案] D3.下列是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现象的各项假设性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B.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互不融合C.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生物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解析] 豌豆中雄配子即花粉的数量较多,而雌配子即卵细胞的数量较少,二者之间没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在受粉过程中雌雄配子之间的结合是随机的。
[答案] D4.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A.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B.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C.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D.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例[解析] 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A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后代只有1种遗传因子组成,B错误;杂种自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为1∶2∶1,C错误;杂种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比例为1∶1,D正确。
涉及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验证在综合运用遗传基本规律、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类问题:只知道一对相对性状,要解决这对相对性状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以及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对于这类题目,我们通常要选择合适的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根据后代表现型加以判定。
现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一、确定某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方法:将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种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若正反交后代不表现为与母本一致,为细胞核遗传;若正反交后代表现为与母本一致,为细胞质遗传。
例:( 2006江苏)有人发现某种花弃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现型。
(1)请你设计—个实验,探究花色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
用图解和简洁语言回答。
(2)如果花色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请写出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答案:(1)正交P ♀红花×白花♂反交P ♂红花×白花♀↓↓F F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的性状表现都与母本相同,则该花色的遗传为细胞质遗传;若正交与反交产生的F的性状表现与母本无关,表现为红花或白花的一种,则该花色的遗传为细胞核遗传。
(2)3红:1白或3白:l红二、确定细胞核遗传中某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等位基因位置Ⅰ、已知等位基因位置,确定相对性状的显隐性1.确定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方法一:若亲本都是纯合子,可让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相互交配,子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性性状。
例:爬行鸡×爬行鸡→爬行鸡正常鸡×正常鸡→正常鸡爬行鸡×正常鸡→爬行鸡由前两种杂交可知爬行鸡和正常鸡都是纯合的,由第三种杂交可知爬行鸡是显性方法二:若亲本中肯定有杂合子(如有相对性状的自然种群),可选择多组相同性状的亲本相互交配(若植物可自交),若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若子代都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
例:(2005全国Ⅰ)已知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 和a控制。
在自由放养多年的牛群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一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理过程。
2)为了确定有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和结论)1答案:(1)不能确定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1/2。
6个组合后代合计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的基因型,即AA和Aa。
AA的后代均为有角。
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1/2。
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1/2。
所以。
只要母牛中蛤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和3头有角小牛。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
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方法三:对于只知相对性状不知纯杂合的植物,可采用自交和杂交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显隐性。
例:经鉴定,玉米的红粒与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
请你设计实验确定这一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答案:方案一将两种玉米种植,分别自交,若有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若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两种玉米都有为纯种,再让两种子代纯种玉米杂交,其后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未表现出的性状为隐性。
方案二将两种玉米种植,进行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另一种性状为隐性性状;若后代表现出两种性状,可再进行自交,出现性状分离的为显性性状,未出现性状分离的为隐性性状。
2.确定伴X染色体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原理:X染色体基因决定的显性性状的基因型(用字母A、a表示)雌性有X A X A、X A X a雄性为X A Y,隐性性状的基因型雌性为X a X a雄性为X a Y若用相同性状亲本之间交配,无论显性或隐性之间交配,子代都有可能只出现与亲本相同的一种性状而不能区分(如XAXA×XAY与XaXa×XaY);而选取不同性状的亲本之间交配共有三种情况,子代表现型各不相同,即:P XAXA×XaYXAXa×XaYXaXa×XAY↓↓↓FXAXaXAYXAXaXaXaXAYXaYXAXaXaY雌雄只表现一种性状雌雄均表现两种性状雌雄各一种性状方法:任取两种不同性状的雌雄个体之间杂交,若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或雌雄均有两种性状,则亲本中的雌性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后代雌雄各表现一种性状,则亲本中的雄性性状为显性。
例:若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请用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和推导。
答案:图解见上图。
说明:任取直毛和非直毛的不同性别的两只果蝇杂交,若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或雌雄均有两种性状,则亲本中的雌性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后代雌雄各表现一种性状,则亲本中的雄性性状为显性。
2Ⅱ、已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确定等位基因的位置原理:常染色体体遗传杂交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而伴X染色体遗传杂交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选择合适的亲本之间杂交,根据子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有关进行判断。
方法一:用隐性雌性亲本与显性雄性亲本杂交,若后代雌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全为显性或均有显有隐)为常染色体体遗传;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为伴X遗传。
方法二:用雌性杂合子与显性雄性亲本杂交,若后代雌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全为显性或均有显有隐)为常染色体体遗传;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有显有隐为伴X遗传。
例:果蝇长翅对残翅为一对相对性状,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现有一定数量的长翅和残翅果蝇,请以最简捷的实验思路确定该性状是否为伴性性遗传,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答案:用多对长翅雄果蝇和残翅雌果蝇进行杂交,若后代果蝇的长翅、残翅性状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后代雌果蝇全为长翅,雄果蝇全为残翅,则为伴X遗传。
1.Ⅲ、只知相对性状,同时判断其显隐性、等位基因位置原理:根据具相对性状的亲本正反交后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有关确定等位基因位置,根据后代表现的性状(或各性状的多少)确定显隐性。
1.已知亲本是纯合,常染色体体遗传和伴X遗传正反交后代表现型特点归纳如下表:方法:取具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若子代都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不一致则为伴X遗传,子代雌性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例:已知直毛和非直毛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是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以及它们的显隐性?答案:取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若子代都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不一致则为伴X遗传,子代雌性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2.不知亲本是纯合,常染色体体遗传和伴X遗传正反交后代表现型特点归纳如下表:方法:取多对具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若正、反交后代表现型一致,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子代数量多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不一致,一种交配后代雌雄表现型相同,另一种交配后代雌雄各一种表现型则为伴X遗传,子代雌雄各一种表现型的交配后代中雌性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例:(2006全国Ⅰ)(20分)从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
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___________传递给后代。
(2)确定某性状由细胞核基因决定,还是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可采用的杂交方法是______。
(3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该自然果蝇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种群中控制体色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
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
(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
答案:(1)基因(2)正交和反交(3)3 5(4)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余灰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灰色个体多余黄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在杂交组合灰雌和黄雄杂交,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为灰色,雌性全部表现为黄色;如果在杂交组合黄雌和灰雄杂交,子一代中的黄色多于灰色个体,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如果在杂交组合黄雌和灰雄杂交中, 子一代中的雄性全部表现为黄色,雌性全部表现为灰色;在杂交组合灰雌和黄雄杂交, 子一代中的灰色多于黄色个体,则灰色为显性,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