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8.11 KB
- 文档页数:6
第10卷第5期2001年9月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V ol.10No.5Sep.2001文章编号:1004-8227(2001)05-0440-08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X)))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通过对江苏十三个市(1978~1996年)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阐述了耕地面积变化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根据耕地面积减少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将江苏十三个市划分为三种具体类型:(1)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2)经济增长滞后,耕地减少超前;(3)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变化。
由上述分析发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与经济过热增长阶段基本同步,江苏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
在江苏十三个市中,国内生产总值变化量与耕地面积变化量比值的差别较大,说明被挪作他用的那部分耕地的利用效益在各个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最后,提出了正确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1)提高耕地非农化的成本。
(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4)发展节地型经济增长技术。
(5)加强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
关键词:耕地;资源;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粮食文献标识码:A耕地是一种数量有限而且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翻的预定目标。
与此同时,我国的耕地面积却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减少过程。
有限的耕地资源面临着来自城乡建设和粮食生产等多方面的需求压力,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耕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和粮食供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推进耕地轮作休耕的苏州实践与探索【摘要】苏州市在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指出了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重要性。
在对苏州耕地轮作休耕政策进行了详细介绍,评估了其实施效果,分析了政策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在总结了苏州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启示,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通过对苏州市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苏州、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实施效果、优势、不足、改进建议、启示、发展方向、总结、回顾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
耕地的过度开发和连续种植导致土壤疾病害虫的大规模爆发,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农田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资源,我国开始推行耕地轮作休耕政策。
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园林城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耕地轮作休耕的实践路径。
苏州耕地轮作休耕政策旨在通过轮作休耕制度,调整耕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苏州在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推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也为农民增加了收益。
背景介绍部分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了解苏州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实施背景和意义,为之后的内容提供一个清晰的上下文环境。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对苏州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实施效果、政策优势、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苏州地区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实践与探索,旨在分析该政策的实施效果、政策优势、不足之处以及提出改进建议,进而总结其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苏州地区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从政策层面、资源利用效率、生态保护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和分析,旨在为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摘要: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相对减少,未利用地持续减少。
最后,本文提出要改善城市发展模式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苏州市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快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关注土地利用的状态、城市扩张所产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驱动力,并进行情景模拟。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数据源获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
以苏州为例,苏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其作为我国经济最强的地级市,江苏省人口和经济第一大市,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一琼[1]、周钧[2]、周伟苠[2]等都对苏州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苏州土地进行总体评价,运用层次法分析求得权重构建模型,定量化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潜力。
[2]1.2 研究意义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依照数据分析展示了近些年来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通过更近一步的分析,对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建议。
2 处理方法与实证分析本文数据来自于《2017苏州统计年鉴》[3]、《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及苏州国土资源网。
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数据,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切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苏州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大类。
苏州土地调研报告苏州土地调研报告一、概述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
本土地调研报告对苏州市的土地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总结了苏州土地的分类、利用和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参考。
二、土地分类1. 农用土地:苏州市农用土地占地面积较大,主要用于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业作物的种植。
2. 建设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较快。
3. 特殊用地:苏州市拥有许多特殊用地,如公园、旅游景区、工矿用地等。
三、土地利用情况1. 农用土地利用:苏州市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化,提高农田利用效率。
2. 建设用地利用:苏州市通过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了许多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
3. 特殊用地利用:苏州市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加大了对公园、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力度,同时也加强对工矿用地的规划和管理。
四、土地发展趋势1.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苏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增大。
2. 生态农业发展:为了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苏州市致力于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对土地资源的消耗。
3. 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苏州市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土地资源的创新利用。
五、建议1. 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苏州市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苏州市应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使用科技手段提高农田利用效率。
3. 加强土地环境保护:苏州市应加大对土地环境的保护力度,控制土地污染和破坏,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4. 促进土地创新利用:苏州市应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土地利用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
六、总结通过对苏州市土地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苏州市的土地资源丰富,利用方式多样。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苏州土地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背景苏州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其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苏州市土地的现状和潜力,我们对苏州市的土地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并撰写了此份调研报告。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搜集、数据统计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对苏州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四、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苏州市的土地利用主要分为城市建设用地、农用地和生态用地。
1. 城市建设用地苏州市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各个城镇。
其中,市中心的用地主要用于商业、住宅和办公等用途,而城镇的用地主要用于工业、居住和交通设施等。
2. 农用地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市区周边和苏州市的郊区。
这些农用地主要用于农田种植和农产品养殖等农业活动。
3.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主要用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苏州市有许多湖泊和河流,这些湖泊和河流的周围往往被划定为生态用地,以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
五、存在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1. 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导致农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减少。
2. 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不规范,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
3. 农用地的利用方式单一,农业发展缺乏多样性。
4. 生态用地的保护措施不完善,一些湖泊和河流面临着水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六、发展潜力分析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苏州市土地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我们的分析,苏州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展:1.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避免过度扩张,保护农用地和生态用地。
2. 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方式。
4. 强化生态用地的保护,加大水域环境治理力度,保护湖泊和河流的生态系统。
耕地面积论文:江苏省耕地面积动态变化探析摘要: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关键,其面积变动的幅度和速度为各方所关注。
本文基于gis技术,借助sps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在1998-2004年间耕地面积变化的幅度、动态度以及驱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存在着南快北慢,南多北少的特点;而内在的变动原因又取决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两大驱动因素,其中农业生产因素又起着主要作用。
本文希望借助对耕地面积变动的分析,能为地区制定土地政策、保障耕地总量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耕地面积幅度动态度驱动力因素一、研究背景、意义江苏省自1998年以来,非农建设用地, 主要是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占用耕地量剧增,以及滥设开发区、滥用耕地现象严重,耕地数量减少很快。
2004年与1998年相比耕地减少224305.8公顷(平均减少37384.3公顷/年) , 而人口却增加了222.96万人。
现在江苏省人口密度达到729人/km2,居全国之首,而人均耕地面积仅有全国水平的2/3,如何能有效的珍惜和合理运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如何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在不影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整个江苏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数据来源本文所涉及的地形资料来源于张伊娜老师的友情提供;其他人口、经济社会资料均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1994-2005)。
三、耕地的时空演变分析耕地变化数量和速度是制定相关土地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准确的测量耕地变化的数量和速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gis,借助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模型,计算得到江苏省各地级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幅度及速度,并对此作一对比。
区域土地利用幅度是指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方面的变化,它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总量上的变化。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以及该时段内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强弱程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10卷第4期CHINA POPULAT 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10No.42000江苏省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叶忱黄贤金(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南京,210095)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动态多元回归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投资增加与耕地资源之间动态变化弹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促进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耕地资源;回归模型;可持续利用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富饶和充满活力的长江三角洲,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江苏省在全国的区位优势越来越突出,扩大开放,外引内联,充分开拓国内外两种资金,两个市场,这既为加速江苏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和机遇,也给江苏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江苏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建设部门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土地对江苏来讲,显得十分紧缺,耕地尤其珍贵,人地矛盾已成为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只有对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对耕地数量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为协调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1不同时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动态变化从附图可以看出,随着江苏省人口数量(x1)的稳步增长以及国内生产总值(x2)和固定资金投资额(x3)的迅速增长,耕地数量(Y)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
江苏省常住人口在1980~1997年期间由5938.19万人增至7147.86万人,增长率为20.37%,年均增长率为1.1%;国内生产总值由319.80亿元增至6680.34亿元,增长了19.89倍,年均增长率为19.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从34.73亿元增至2203.09亿元,增长了62.4倍,年均增长率为27.65%;由此可见,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
推进耕地轮作休耕的苏州实践与探索【摘要】苏州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问题意义入手,阐述了苏州推进耕地轮作休耕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做法。
同时对耕地轮作休耕的效果进行了评估,总结了经验并展望未来的成果。
结论部分指出了苏州在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苏州的实践与探索为耕地轮作休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指导和经验。
【关键词】耕地轮作休耕、苏州、实践、探索、重要性、具体做法、效果评估、经验总结、成果展望、成果、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田资源的减少,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苏州市积极推动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落实和推广。
本文将重点探讨苏州市推进耕地轮作休耕的重要性,并深入剖析具体的实施做法和效果评估。
通过总结经验和展望成果,旨在为苏州市未来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问题意义耕地轮作休耕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政策,对于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加强耕地轮作休耕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苏州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等诸多难题。
推进耕地轮作休耕不仅能有效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苏州推动耕地轮作休耕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通过研究和总结苏州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2. 正文2.1 苏州推进耕地轮作休耕的重要性苏州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质量。
随着连作连种的耕作方式,土壤中的养分会被迅速耗尽,土壤质量下降。
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关系以江苏省为例王 青(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一直以来,对于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间的关系问题,许多学者都认为两者是负相关的关系。
辨证地分析了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江苏省的实证研究,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即经济发展对耕地变化不仅有负面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正向作用。
从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耕地数量将先上升后下降,呈现明显的倒/U 0型曲线状。
关键词:经济发展;耕地变化;江苏省中图分类号:F30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4)04-0284-03Relationship betw een Economic D evelopment and Farmland ChangesA C 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WA NG Q ing(College o f P ublic A dministration,N anjing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N anjing 210095)Abstract:M ost of the former studies showed t hat ther e was a neg 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 mland changes,but t his paper analy zed it discr iminatingly based on the positive studies o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n had a further co gnition about t his problem,namely,economi development did not only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farmland chang es,but also a posit ive ones.In a wor d,the changes of farmland quantities caus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ed first up and then dow n,namely,as an inverse U -shaped curve.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farmland chang es;Jiangsu Prov ince收稿日期:2004-05-02;修改日期:2004-06-08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工程项目(E1-007-1)0的阶段性成果。
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
市为例
郭贯成
【期刊名称】《国土开发与整治》
【年(卷),期】2001(011)004
【摘要】通过对江苏十三个市(1978-1996年)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增长过程
的分析,阐述了耕地面积变化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根据耕地面积减少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分析,并江苏十三个市划分为三种具体类型:(1)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2)经济增长滞后,耕地减少超前;(3)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变化。
最后,由上述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并提出了正确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郭贯成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1
【相关文献】
1.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J], 牛星;欧名豪
2.中南丘陵区县(市)域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湖南醴陵市为例 [J], 张晓玲;关欣;文倩
3.县域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以陕西省凤县为例 [J], 马莉
4.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区域差异--以长江流域四川、湖南、江苏三省为例 [J], 何敏;刘友兆;高永年
5.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吴群;郭贯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7-04-06;修订日期:2007-06-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106);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5080);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基金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叶浩(1981-),男,安徽省利辛县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管理与土地资源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第22卷第5期2007年9月Vol.22No.5Sep.,2007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叶浩1,濮励杰1,2(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2.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江苏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增长二者关系更为明显和完整,具有极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论文利用近20年来耕地面积、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长序列统计资料,对江苏省1981~2004年间的耕地面积与经济增长及城市化水平的协整性和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耕地面积、GDP与城市化水平均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直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是不严谨的;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江苏省耕地面积与GDP、城市化水平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通过研究,认为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极不合理。
因此,降低耕地减少速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非常紧迫的战略问题。
关键词:耕地面积变化;经济增长;城市化;协整分析;江苏省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7)05-0766-09土地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由IGBP和IHDP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研究计划(GlobalLandProject,GLP)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测度和解释土地系统的变化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后果。
土地利用转型,即土地利用形态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也因此成为国内地理与资源科学等领域学者日益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1]。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年福华;史守正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35)018
【摘要】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总页数】3页(P5526-5527,5558)
【作者】年福华;史守正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江苏苏州,215011;苏州科技学院城市与环境学系,江苏苏州,215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211
【相关文献】
1.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为例 [J], 陈琼;高敏华
2.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研究 [J], 纪昌品;欧名豪;吴明发
3.西安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J], 王忠俊
4.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夏莲;曲福田;姜海;李效顺
5.河北省近30年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J], 刘华宾;张俊梅;许皞;门明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