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估算(物理估值)的一般方法及估算常用值重点

初中物理估算(物理估值)的一般方法及估算常用值重点

初中物理估算(物理估值)的一般方法及估算常用值重点
初中物理估算(物理估值)的一般方法及估算常用值重点

初中物理估算(物理估值)的一般方法及估算常用值

初中物理估算的一般方法:

一.直接选择

利用你直接知道的一些物理量的值,不用分析,直接确定答案。

如一只鸡蛋的质量为50克,是属于最常用的质量估算题的常用值。你应该牢记。

【例题1】

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克的物体是()

A 。一瓶牛奶

B 。一只鸡蛋

C 。一枚五分硬币

D 。一枚针

分析:因你记住了一只鸡蛋的质量为50克,故直接选B 。

二.比较+排除法

就是将待判断的值与你熟悉的参照物的物理量相比,排除不可能的数据,由此判断出最合理的答案。

【例题2】

一名正常的新生儿的质量可能为()

A 。0.35千克

B 。3.5千克

C 。35千克

D 。350千克

分析:我们记住了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千克,即可排除C 和D ,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克,0.35千克相当于7个鸡蛋的质量,和新生儿相比,明显太小。故选B 。

三.单位换算法

单位换算法最适用于对质量和长度的估算。把不熟悉的单位换算成熟悉的单位,使之一目了然。

【例题3】

下列物体的速度最接近120米/秒的是()

A 。汽车

B 。轮船

C 。磁悬浮列车

D 。火箭

分析:120米/秒这个速度值不是我们熟悉的,用比较法只能排除A 和B ,我们可以换算一下单位试试,120米/秒=432千米/小时,进行换算后,不用排除法,很快就发现这是我们熟悉的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故选C 。

四.计算法

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数据,对于一些比较生疏的物理量可以通过计算法转换成我们熟悉的物理量。比较典型的有:把通过家用电器的电流值转换成电功率值;由估计的时间和熟

悉的速度计算出路程;由熟悉的密度和质量计算出体积等。

【例题4】

下列家用电器中,在正常工作时,电流最接近10安的是()

A 。手电筒

B 。空调器

C 。电吹风

D 。家用电冰箱

分析:我们一般熟悉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可以计算出最接近10安的电器的电功率P=UI=220V×10A=2200W,这是我们熟悉的空调器的电功率范围。故选B 。

五.综合法

利用各种方法随时需要组合在一起使用。

【例题5】

家庭生活中,下列估算符合事实的是()

A 。家用彩电工作时电流约为220安

B 。写字台台面的面积约为200平方厘米

C 。柜式空调器工作时的电流约为10安

D 。成人双脚站在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牛

分析:A 和C 选项可以用相同的公式P=UI,由电流值求出对应的电功率,则彩电为48000瓦,柜式空调为2200瓦,显然A 是错的,C 较合理。至于B 选项,我们可以进行反计算,把200平方厘米拆成100厘米×2厘米,设想一张1米长的写字台只有2厘米宽,显然不合理。D 选项中的压力。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质量值来获得,成人的质量我们可以大约取50千克,根据G=mg,估算时,我们可以把g 取10牛/千克,则对应重力为500牛,所以选D 是错误的。故选C 。

估算常用值

【质量】

鸡蛋: 50克

中学生:50千克

1听可乐:400克瓶装水:500克苹果:150克

袋装牛奶:200克

1元硬币:6克

中学课本:500克

计算器:100克

书包:4千克

西瓜:4千克

鸡:2千克

1壶水:3千克

【电功率】

家用空调:1 至2千瓦

电视机:100瓦

电冰箱:200瓦

灯泡:40至60瓦

节能灯:10至15瓦

洗衣机:300瓦

电饭煲:700瓦

手电筒:1瓦(3V ×0.3A )

【速度】

人行走:1米/秒

自行车:5米/秒

汽车(一般道路):50千米/小时汽车(高速公路):120千米/小时高速列车:350千米/小时

磁悬浮列车:千米/小时

光速:3×108米/秒

【长度高度宽度】

1元硬币直径:5厘米

中学生平均高:1.7米

课桌高:70厘米

楼房每层高:3米

拇指甲宽:1厘米

拳头宽:10厘米

门把手高:1米

乒乓球直径:40毫米

一个分子直径:10-8厘米

金茂大厦高:420米

【其他】

室温:15℃至20℃

冬季室外温度(上海)0℃

夏季室外温度(上海)30℃

一张报纸平放在水平桌面对桌面的压强约为1帕

初中物理估算题知识点与题型汇总

初中物理估算题知识点与题型汇总 一、知识点 1、中学生的身高在170cm左右,质量约50kg左右 2、人体常温在36.8℃,最低也在35℃以上。室温约为25~30℃,夏天考场温度约为28℃,人体 沐浴的温度约为40℃ 3、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世界百米赛的记录在10m/s左右,小汽车的速度约为25m/s, 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高速上的速度约为120km/h,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 3×108m/s 蜗牛爬行的速度1.5mm/s,雨燕48m/s,超音速歼击机700m/s,子弹出膛1000m/s,同步卫星轨道速度是3070m/s,第一宇宙速度是7900m/s 4、一个鸡蛋约50g,中学生书包约4k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5、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教室宽约6m,长约10m,讲台(黑板)约3.5m,教室门高约2m 6、一份试卷约8g,一张试卷厚度约70um,一张作业纸的厚度是0.075mm 7、物理课本约200g,长25cm左右,宽18cm左右 8、一枚一元人民币(硬币)的质量约6.5g,直径2.5cm 9、一拃约15~20cm,一庹(平伸两臂两中指指尖间的距离)约等于身高。正常步幅为60cm, 10、百米赛的时间约为20秒,一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约5min(4.7~4.9s);橡皮从课桌落下的时间约为0.4秒 11、铅笔长约20cm,体积约为6.8m3,质量约为10g,对桌面的压强约为2.6×103帕 12、茶杯的高度约为12cm,筷子长约15~30cm,牙刷长约20cm,百元钞票长约15cm 13、手机电池约3.7v,学生用计算器功率在5W以下,电视的功率约100~200W 14、脉搏:70次/分 15、身高约为头长的7.5~8倍,约为脚长的7倍,约为肩膀(最宽处)的4倍.另外拳头的周长约等于脚的周长 二、题型 1、学习物理时经常要进行估测,下面是小英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A.体重大约是450 N B.身体的平均密度大约是1.0×103kg/m3 C.脉搏跳动约60次/min D.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0 mm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D A.普通铅笔的长度约为40cm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kg C.一个正常人的脉搏是每秒70次左右 D.一个个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约为450N 3、下列有关估测值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C A.一个苹果质量约有1.5kg B.冬天,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8℃ C.某中学生重约为500N D.蜗牛爬行的速度约为0.1m/s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D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能超过220V B.某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0kg C. 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l00cm D.人的正常体温是37℃ 5、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B A.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B.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C.汽油的热值为4.6×l02J/kgD.柴油机的效率可以达到99% 6、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接近实际的事 A.课桌的高度接近80mm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m/s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完整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 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 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 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 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 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 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 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 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 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 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 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尔后重新开始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显”是显明 易见, 演示实验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并通过其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2 “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 通过亲自实践, 验证物理规律、加深 对教材理解的教学手段。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 是对知识的

初中物理学史及常见数据总结练习

初中物理学史与常见数据总结 物理学史部分 一.力学 1、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物理学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结论; 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三大运动定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二.热学 1、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三.电、磁学 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2、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3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从理论上得出光速等于电磁波的速度,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四.原子物理 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 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2、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五.光学 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证明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六.压强 1、马德保半球实验证明了真空的存在,同样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一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常见数据部分 考题方向:(越靠前出题机率越高) 1、长度:成年人2步约1.2m,课桌高80cm,一层楼高约3m,一元硬币直径2.5cm,物理课本长26cm宽18cm,厚6mm,水性笔长度12-15cm. 2、温度:洗澡水 40--50℃,一标准气压下水沸点100℃(气压高沸点高), 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 3、质量:一元硬币质量6g,苹果约200g ,鸡2—3kg 羊30kg ,中学生50kg, 物理课本质量约280g,一罐饮料500g。 4、时间:眼保健操时间 5min,播放一次国歌50s。 5、速度:人心跳65—80次/min,成年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6m/s 声速(15℃空气中)340m/s 光、电磁波在真空中(或空气中)速度3×108m/s 6、力:通过质量估算重力 7、压强:人站立对地面压强1.25×104Pa 1标准大气压=1.01×105Pa=760mm Hg=76cm Hg 8、密度:水密度 1.0×103kg/m8人体密度接近水 9、电压: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手机电池3.7—4.5V 工业电压 38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10、功:成人上一层楼做功1500J 从提起一桶水做功约为150J 11、功率: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的电功率约200w 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电热水器的电功率1000—2000w 日光灯40—60w

初中物理实验常用的十二种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记录总结数据和思索得来的。例如: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观察几匹马拉不开半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例如: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得出欧姆定律I=U/R。

三、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熟知的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通过观察花粉证明水分子的热运动) 例如:1.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阿基米德原理) 2.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二力平衡原理) 3.大气压强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托里拆利实验) 4.在研究物体吸热能力(比热容)时,我们通过温度计示数判断热量的多少。 5.通过铁钉数量来判断磁性的强弱(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等, 四、累积法 积累法是指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常常将微小的量, 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 比如在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时候,我们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在将结果除以100。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抓住两个看似不同的物理过程, 寻求其共同效果。如用合力替代物体所受几个力时, 合力与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 用总电阻大小代替分电阻大小;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我们无法真正的测出物与像的大小, 所以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来等效替代像的大小, 从而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六、归纳法 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即多次实验使实验具有普遍性

中考物理试卷及评分标准.doc

2006年安徽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物理试题(开卷) 温馨提示: 1.本卷共四大题24小题,满分90分。考试时间与化学卷共120分钟。 2.本卷试题中g值取10 N/kg. 3.答题时可参考物理教科书和其它资料,但应独立思考、诚信答题,不允许相互讨论、相互借阅教科书和资料等。 4.计算题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计算过程,只写答案的不能得分;回答问题语言要完整、简洁。 一、填空题(共26分) 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1.测量与读数是物理学习中重要的基本技能。图中所示是一只工业用温度汁,此刻它显示的温度是_______℃ 2.雷雨交加的夜里,林雨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________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用锤子将木楔打入墙壁,若已知木楔受到的打击力是50N,锤子与木楔的接触面积约为1×10-4m。。则打击时木楔所受的压强约为__________Pa,合_______kPa. 4.火车站台上都设有安全线,火车进站时,人若越过安全线就会发生危险。请说明发生危险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测量物理量的一种思路。例如:温度计是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的。请你也举出一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05年神舟6号飞船完成任务顺利返回,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神舟系列飞船的外表面都涂有特殊材料,它在高温下_______(填写“吸热”或“放热”)变成气态,对飞船起到保护作用。 7.下面两幅图是从某交通宣传栏和某冷饮厂广告宣传片中选取的。请你任选一幅并指出其中违背科学规律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实验归纳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及目的(相互垂直,用于验证三线共面). 3.光路的确定(描出两点,连接并标出方向). 4.纸板可以折转的作用(验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反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光路可逆). 6.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①避免实验结论的特殊性和偶然性;②验证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7.实验结论(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 2.实验仪器的选取.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用来确定像的位置、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 (3)选用较薄的玻璃板(避免出现较明显的重影现象); (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距和物距); (5)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好处(测量像距和物距更方便). 3.实验环境暗一些(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更明显). 4.平面镜的放置(垂直于水平桌面,否则像与物无法重合). 5.用光屏无法承接到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6.多次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7.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①物像等大;②物距等于像距;③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④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⑤所成的像为虚像).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2.凸透镜焦距的判断(①定义法;②成等大实像时,物距等于2倍焦距). 3.刻度尺的读数. 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6.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的方法(缓慢地多次前后移动光屏,并不断比较光屏上像的“清晰程度”,直到光屏上的像“最清晰”为止). 7.像的位置因蜡烛烧短而变高后的调整方法(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下移动). 8.光路可逆性的应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互换,等同于物体和光屏互换位置,若互换前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互换后仍然能够呈现清晰的像). 9.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好处(所成像比较稳定,且更容易比较大小). 10.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始终无法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原因: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或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 11.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后的成像情况(仍然能够成像,且仍然是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一些). 12.在物体和凸透镜之间加远视镜片、近视镜片后的成像情况(远视镜片为凸透镜,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加远视镜片后相当于减小了凸透镜的焦距,加近视镜片后相当于增大了凸透镜的焦距). 四、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只改变压力的大小,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②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只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保持压力大小相同). 3.转换法的应用(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4.拉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保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保证滑动摩擦力与拉力二力平衡). 5.运动速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速度大小不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很大范围内物理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讲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状态。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十分低下,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LL 同样,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日后成为合格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

初中物理常用估算量

一:常用估算量 1.电流:计算器100μA 灯0.2A 电冰箱 1A 空调 5A 2.电功率:计算器 0.5mW 电灯60W 电冰箱 100W 空调 1000W 洗衣机 500W 电热水器1000W 3.质量:硬币 6g 中学生 50Kg 鸡蛋50g 4.密度:人 1×10 3 k g / m 3 空气 1.29 kg/m3 冰0.9×10 3kg/m3 ρ金属 >ρ水 >ρ油 5.体积:教室180 m 3 人0.05 m 3 6.面积:人单只脚底面积250 cm 2, 7.压强: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 4Pa;大气压强10 5Pa 8.速度:人步行1.1m/s 自行车 5m/s 小汽车40m/s 9.长度:头发直径和纸的厚度70μm 成年人腿长1m 课桌椅1m 教室长10m宽6m高3m 10.力:2个鸡蛋的重力 1N 二.物理学中的常量: 1、热: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体温计的量程:35℃~42℃?? 分度值为0.1℃ 水的比热:C水=4.2×103J/(kg.℃) (最大) 2、速度:1m/s=3.6km/h 人耳区分回声和原声:时间差 0.1s以上、声源与障碍物距离 17m以上 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υ=340m/s 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 电磁波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υ=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单位换算 1g/cm3=103kg/m3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1m3=103dm3=106cm3 g=9.8N/kg 水银的密度 13.6×103kg/m3 4、压强:单位换算 1Pa=1N/㎡一个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760 ㎜Hg =76cm汞柱≈10m水柱 5、电学: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1.5V 蓄电池的电压:2V 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照明电路的电压:220V 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度=1Kw.h=3.6×106 J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0.02s, 频率50Hz(1s内50个周期,电流方向改变100次) 三.与人体有关的物理量(初中学生) 1、质量约:50kg 2、重力约:500N 3、密度约:1×103 kg/m3 4、体积约:0.05 m3 5、身高约:160-170cm 6、电阻约:几千欧 7、手臂长约:50——60cm 8、手掌面积约:100-120cm2 9、脚掌面积约:200-250 cm2 10、对地压强:行走时约:2×104Pa 站立时约:1×104Pa 11、步长约:50-70cm 12、步速约:1.5m/s 13、骑自行车速度约:4m/s 14、骑自行车时受到的阻力约:20N 15、大拇指指甲宽约:1cm;手掌宽约:1dm 16、脉搏跳动频率约:70-75次/min(1.2Hz) 17、正常血压约:收缩压<130 mmHg,舒张压<85 mmHg 18、人体正常体温约:36.5℃(37℃) 19、100米短跑时间约:13-14s 速度约:7.5m/s 四.物理学史 1、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恒速前进:意大利伽利略 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法国笛卡尔

初中物理中考估算题专题[1]汇总

初中物理估算题专题 1、【2010广东省汕头】以下选项中质量最接近50g的是() A、一个乒乓球 B、一只母鸡 C、一只鸡蛋 D、一张课桌 2、(2010·镇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明显不合理 ...的是()A.课桌高80cm B.人步行的速度是5m/s C.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D.让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为23℃左右 3、(2010·黔东南州)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指出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 8dm B.一个普通鸡蛋重约5N C.现行用的初中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9m D.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4、(2010·河南)下列数据与事实相差较大的是() A.教室内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为40W B.你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 C.使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5℃左右 10Pa D.中岳嵩山顶峰的大气压约为1.5×5 5、(2010·湖北仙桃)小明用身体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下列数据中,合理的是()A.他的质量为50g B.他潜水时所受水的浮力为5000N C.他从教学楼的一楼匀速走到二楼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1500J D.他的体温为100℃

6、(2010·湘潭)12岁的李明一年内明显长高了,他增长的高度可能是() A.8cm B. 8mm C. 8dm D. 8μm 7、(2010·盐城)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初中生的体重约为50N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20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8、(2010·成都)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A.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8 m B.1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60 kg C.洗脸水的温度大约是一40℃D.小李同学受到的重力大约是550 N 9、【2010天津】小明身高175cm、质量65kg.针对他的身体条件,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dm A.他的体积约为653 B.他的正常步幅约为2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他的“1柞”约为40cm(柞:念zhǎ,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他的“1庹”约为3m(庹:念tuǒ,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10、【2010柳州】一个正常发育的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 A.0.15 m B. l.5 m C.15 m D. 150 m 11、【2010常州】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 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 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 为()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体会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实验教学从实入手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也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实验这一条主线,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 1 演示实验教学要做到“精、真、显”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而由教师操作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帮助他们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精”是要精心准备, 要在选题、仪器、教案、教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准备。在选题上, 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演示实验要作为首选, 但要结合实际。在仪器上, 要在课前认真检查实验所需仪器的性能, 必要时可以先做一遍实验,确保仪器的完好。在备课上,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在教法上, 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整体把握, 对何时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应归纳出什么规律或总结出什么结论, 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要在课前考虑清楚。“真”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过程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要保证实验成功, 除了在课前充分准备外, 还要求教师有深的理论功底和较刻苦的钻研精神。一旦实验中出现了问题, 教师一忌忙乱, 二忌简单, 三忌虚假,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地分析原因, 找出错误的所在, 并向学生做出正确的

初中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原理和方法总结 一、等效替代法 用一个物体或现象代替另外一个物体或现象得出的物理结论。 1、等效电路: 2、等效电阻:如求解两个串联的电流,已知其阻值分别为R,则可用一个2R的电阻替代该段电路,然后计算电流 3、合力与分力: 4、排水法测体积: 5、研究平面镜成像中的“虚像”:人眼睛只能看到镜子里面的虚像,可用虚像代替实物研究光线的反射定律。 6、用变阻箱测未知电阻:当开关闭合于a时,记录电流表的电流值;然后

开关闭合于b,然后调节变阻箱,使电流表的示数和记录数据相同,则未知电阻与此时电阻箱的阻值相同。 二、理想模型法 构建一种模型来表述不易理解的物理量 1、光线 2、磁感线 3、力的图示 三、控制变量法 当有多个因素对实验结论有影响时,研究其中一个 ..物理量时,保持其他物理量不动的研究方法。 1、影响弦乐器发音音调因素研究:当琴弦松紧度相同时,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同种琴弦时,音调与琴弦松紧程度的关系;同种琴弦在张紧力度相同的条件下,音调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研究:同种液体温度相同、蒸发面积相同时,蒸发和

表面风速的关系;同种液体温度相同、表面风速相同,蒸发和液体蒸发面积的关系。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研究: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下滑,不同粗糙度的地板对小车滑动距离的影响; 4、导体电阻大小因素:同一导体,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导体材质和长度相同,导体截面积和电阻的关系;导体材质、截面积相同,导体长度和导体电阻的关系; 5、动能实验;同一球体从相同高度的坡面下滑,不同斜面角度对球体动能的影响;相同体积的同种球体,从相同斜面的轨道下滑时,不同球体质量对球体动能的影响 6、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电压不变,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电流不变,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7、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同一电加热棒,相同加热时间,电压和加热量的关系;相同电压、相同加热时间,加热棒阻值和加热量之间的关系。 8、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同一电磁铁,电压不同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相同电压,不同电功率的电磁铁对其磁性强弱的影响。 9、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力的大小相同,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相同,物体受力大小和压强间的关系。 10、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同种液体,相同液体深度,不同的受力方向对液体压强的影响;相同液体深度、相同受力方向,不同密度的液体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 11、探究物质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的关系: 四、转换法 人类用肉眼看不到的现象,用其他现象表现出来。 1、测量原子的直径:采用多个原子一字排列,计算原子的个数,然后测量总长度,计算出原子的直径; 2、物体内能的研究:采用物体温度表征物体内能的大小;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17-01-13T10:48:37.8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6期作者:孙晓菊[导读] 你将如何实验,请画出电路图。”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有梯度的问题诱导下,很容易完成了实验。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店子镇昌里中学26675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物理实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能力还不高,因此对实验的设计、记录、分析一定会存在很多漏洞。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教学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实验,体验实验的乐趣。下面就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特别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由于受年龄的制约,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动机不明朗,学生的“注意”学习时间持续较短,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习惯有待于养成。因而,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兴趣,兴趣决定着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应着力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效地完成实验教学。 1.注重课堂情境的现实熟悉性。课堂情境的现实熟悉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应是学生所熟悉的现实存在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既符合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不是对生活现象的原样照搬,而是对生活现象的抽象和加工。如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在学生弄清了什么是杠杆后,我展示了小敏和小虎玩翘翘板的图片(小虎在空,小敏在地),并提出问题:杠杆这时平衡了么?如果小虎想将小敏翘上去,你能帮他想个办法么?这些方法都是通过改变杠杆的什么要素来改变杠杆的平衡的?你能猜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么?玩跷跷板是我校学生的一大乐趣,这样,将现实抽象成图片,直观地显示出来,于抽象中有直观,学生再联系生活,就踊跃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而顺利进入了实验。 2.注重课堂情境的可操作性和显象性。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和显象性,是指教师设计的课堂情境操作起来简单,而所发生的现象明显可观。如在《探究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时,我曾进行过两次情境设计。第一次,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杯、一个纸板,让学生将纸杯灌满水,用纸板盖住,倒置后观察现象。很多同学的纸板掉了下来,水流了一地。情境创设基本失败,第二次试验,我给两个学生发一个皮碗,让他们使劲按在平滑的桌面上,再用力拉一拉,观察现象。这次同学们很容易地做了出来,并且现象很明显:使很大的劲才能将皮碗拉掉。接着,让学生将皮碗轻放在平滑桌面上,再挤压皮碗,会发现什么现象?(有气流声,皮碗里的空气被排出。)这样就很容易地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上述两个情境,第一个失败的原因是可操作性较差;第二个成功的原因是器材少,便于操作,现象明显。 3.注重课堂情境的激励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把,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在设计实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遵循课堂教学激励性原则,设计激励性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的情绪下互动,以优化实验教学。如在探究《怎样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时,我出示了如下激励题:“你能使实验台上的灯泡亮起来么?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好。” 在学生试验后,让学生展示,有的同学无法使灯亮起来(短路),有的同学连掉了开关(长明)。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激励;“虽然有的同学没有使灯亮起来,但他给我们探究出了电路的错误状态——短路,他为我们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也是很不简单的。”接着提出:“你能将你的实验方法说给大家听听么?试试看。”这些话语,看似平常,但它激励着学生产生想试一试的欲望(这就成功了一半),抚平了学生受挫的心灵。 二、转换教学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要完成这一角色的使命,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换位思考。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充分考虑以往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设计课堂诱导题。如在进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我设计了如下诱导题:“导体有材料、粗细、长度、温度的区分么?”诱导学生从导体自身因素考虑,来进行猜想。“你猜想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几个?要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是怎样影响电阻的,你准备怎么办?要探究长度如何影响电阻,你准备选择什么器材?应选择什么样的导线?你将如何实验,请画出电路图。”这样,学生在一系列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有梯度的问题诱导下,很容易完成了实验。 2.全员参与,做好服务。教师要扮演服务角色,就必须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学生实验时,根据不同实验小组所犯的错误,及时启发,及时纠正,及时反馈。这样,在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就能使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3.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试验评估能力。物理实验教学过程,是学生全员参与实验的过程,而不同学生的试验方法、实验所获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组织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小组内、班级内的合作交流引导,并让学生对自己的试验过程进行自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评一评他人的实验设计。这样,学生在自评和他评中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借鉴他人的经验,既完善了实验过程,又为以后的实验设计奠定了基础。在评价中,切忌教师大包大揽,要知道,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的感受,和学生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 三、注重知识应用,拓展实验天地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在实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实验能力,而最终目的是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实践之中。因而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自制实验教具,完成实验,并应将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付诸学生的行动,做好检查、评比、展示,切不可忽视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而放任自流。

初中物理常用估算数据及公式

常见的物理数值(估算用) 注意:由于题目不同表中的温度项会有偏差,选择时选择最接近的。 物理量及其单位

功(W ) 焦耳(J ) 定义式:W =Fs (s 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率(P ) 瓦特(W ) 定义式:t W P = (W 为功) 声强级(响度) 分贝(dB ) 保护听力-不能超过90dB ;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dB ;保证休息睡眠-不能超过50dB 热量(Q ) 焦耳(J ) 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比热容(c ) 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热值(q ) 焦每千克(J/kg ) 焦每立方米(J/m 3)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电量(Q ) 库仑(C ) 元电荷e=1.6×10-19C 电流(I ) 安培(A ) 定义式:t Q I = 1A =103mA 电压(U ) 伏特(V ) 10-3kV =1V =103mV 电阻(R ) 欧姆(Ω) 10-6MΩ=10-3kΩ=1Ω 电功(W ) 焦耳(J ) 千瓦时(kW·h ) 1kW·h =3.6×106J 电功率(P ) 瓦特(W ) 定义式:t W P = 1kW =103W 频率(f ) 赫兹(Hz ) 1MHz =103kHz =106Hz 注意:测量长度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 一位。 物理公式 名称 公式 备注 重力 G =mg 题目无要求g 一般取10N/kg,以题目的要求为先 速度 t s v = 单位有两种:m/s 、km/h 密度 V m ρ= ρ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它不与m 成正比,不与V 成反比 单位有两种:g/cm 3、g 、cm 3 kg/m 3、kg 、m 3 利用液体密度算物体密度 计算题不能直接用这些公式,需要经过推导 压强 S F p = “万能公式” 液体压强 p =ρgh 仅用于液体 阿基米德原理 F 浮= G 排=ρ液gV 排 “万能公式” 浮力的计算 ① F 浮=F 向上-F 向下 ② F 浮=G -F 拉 ③ F 浮=G 排=ρ液gV 排 ④ F 浮=G ① 定义式 ② 示数法,一般用弹簧测力计配合 ③ 阿基米德原理 ④ 仅用于漂浮和悬浮 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F 浮>G 、ρ液>ρ物 下沉:F 浮<G 、ρ液<ρ物 悬浮:F 浮=G 、ρ液=ρ物 漂浮:F 浮=G 、ρ液>ρ物 漂浮物体只浸入一部分,其余情况是全部浸入(浸没)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重难点总结 一.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 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 (右图) 4、步骤: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连接实物时,必须注意 开关应断开 ② 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 ,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③算出三次Rx 的值,求出平均值。 ④整理器材。 5、讨论:⑴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同时又保护电路(限流)。 ⑵测量结果偏小是因为: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 电流。根据Rx=U/I 电阻偏小。 ⑶如图是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 1>R 2 二.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③选择和连接实物时须注意: 电源:其电压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变阻,且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 变阻器。 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根据I 额=P 额/U 额 或I 额=U 额/R 选择量程。 三.伽利略斜面实验: 滑动变阻器 变阻(“一上一下”) 阻值最大(“滑片远离接线柱”) 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算最大电流 I=U/Rx 并联在电路中 电压表 “+”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量程选择:看电源电压

初中物理估算题

初中物理中考估算题练习 考点解析 估算类试题近年来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试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估算题考察的知识点主要有长度的测量、速度、温度、压力和压强等。另外还涉及一些估算方法类题目,纳米技术也成为各地考题热点。 点击中考 【例1】(2004年四川省)“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技术是以0.1∽100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76×109nm可能是( ) A.一个人的身高C.一座山的高度B.物理课本的长度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解析】因为1 nm=10-9m,所以1.76×109nm=1.76m,由此可判断此长度应为一个人的 身高。故应选A。 对尖端科学技术——纳米技术,应有一定的了解,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同学们对物理知识应用的能力。 【例2】如图2所示,是一个中学生体重为670N的中学生,在方格纸上站立时,描下的鞋底贴地部分的轮廓,其中每个方格的面积为6.0cm2,则该同学双脚站立于水平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值大约是多少?(4.0×104Pa) 分析略。 单元训练 夯实基础

1.小名同学把掉到地面上的物理课本捡起来放回到课桌上,根据你平时对物理课本的重力和桌面高度的观察和了解,估算出小名同学捡回物理课本书,手克服克服课本的重力所做的功大约为3(选填序号:①0.015J;②0.15J;③1.5J;④15J) 2. 下列物体中接近与1N的物体是(A) A.2个鸡蛋 B.10个图钉 C.一台电风扇 D.一本物理书 3.一个人站在地面上,双脚着地,那么他对地面的压强最接近于(D) A. 10Pa B.100Pa C.1000Pa D.10000Pa 4.李明同学快速地由一楼跑到三楼的过程中,他的功率与下列哪个值最相近( C) A.5W B.50W C.500W D.5000W 5.学了物理,小青同学对与人身体相关的物理量很关注,并进行了估测。以下估测量中合理的是(C) A.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2×10-3m B.人的身高约为1600cm C.正常体温的平均值约为37.5℃D.人体电阻值约为几十Ω 6.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 ) A.人步行的速度约3.96km/h B.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500kg C.课本每张纸的厚度约750μm D.中学生的头发直径约50nm 7.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D ) A.运动员百米赛的平均速度约15m/s B.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000cm C.一个苹果重约0.25N D.声音在常温下的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 m/s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 初二物理实验 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 向后折,观察在纸板 B 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 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 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4)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1. 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 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 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 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 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 12、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 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三 . 凸透镜成像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 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时发现蜡烛的像呈在光屏的上半部分,要想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该如何操作:①向上移动光屏②向上移动蜡烛③向下移动凸透镜。 2 、如果用手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光屏上依然是一个完整的 像,但亮度较暗。 3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u2f倒立缩小实像f2f幻灯机 四、测物体的密度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