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50条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14.81 KB
- 文档页数:2
三、烯烃:1、加成反应:催化加氢:CH2=CHCH3+H2→(催化剂)CH3CH2CH3亲电加成:CH2=CH2+X-Y→CH2(-X)-CH2-Y(X,Y为加成试剂,如X2,H-X,H-OH,H-OSO3H,HO-X等)不对称烯烃加成符合马氏规则,如:RCH=CH2+HX→R-CH(-X)-CH3当有过氧化物存在时按反马氏规则加成:RCH=CH2+HBr→(过氧化物)RCH2CH2-Br2、硼氢化-氧化:RCH=CH2+BH3→RCH2-CH2-BH2→(H2O2,OH-)RCH2CH2OH3、氧化反应:(1)燃烧:CnH2n+(3n/2)O2→(点燃)nCO2+nH2OKMnO4氧化:R-CH=CH2→(KMnO4,碱性或中性)RCH(-OH)-CH2-OHR-(R'-)C=→(KMnO4,酸性)R-(R'-)C=ORCH=CH2→(KMnO4,酸性)RCOOH+CO2(2)臭氧氧化:R'-(R-)C=C(-R")-H→(臭氧)R'-(R-)C[(-O-)-O-O-]-C(-R")-H(对不起各位了,这个东西打不出来,我又不会命名,只为一个五元环,上面是一个桥氧-O-,下面是一个过氧链,桥氧和过氧链的两端皆连在原先的双键碳上,与碳相连的此物质→(H2O2/H2O)R'-(R-)C=O+R"COOH此物质→(Zn/H2O)R'-(R-)C=O+R"-C(=O)-H此物质→(LiAlH4)R'-(R-)CHOH+R"CH2OH(3)催化氧化:CH2=CH2+O2→(Ag,200~300℃)环氧乙烷或→(PdCl2-CuCl2)CH3CHO4、α-H取代反应CH2=CHCH3+Cl2→(500~600℃)CH2=CHCH2Cl+HClCH2=CHCH3→(NBS)CH2=CH-CH2Br(NBS为N-溴代丁二酰亚胺)5、α氢的氧化反应:CH2=CH-CH3+O2→(Cu2O,350℃,250kPa)CH2=CH-CHO(双键不受影响)5、聚合反应nCH2=CH2→(引发剂)聚乙烯6、共轭二烯烃的有关反应(1)加成反应:CH2=CHCH=CH2+Br2→(1,2加成)BrCH2-CH(-Br)-CH=CH2CH2=CHCH=CH2+Br2→(1,4加成)BrCH2-CH=CH-CH2Br(2)加聚反应:nCH2=CH-CH=CH2→(引发剂)-[-CH2-CH=CH-CH2-]n-(3)双烯烃加成反应(Diels-Alder反应):CH2=CH-CH=CH2+CH2=CH2→环己烯7、烯烃的制法:(1)消去反应:CH3CH2X+KOH→(醇)CH2=CH2+KX+H2OCH3CH2OH→(浓H2SO4,加热)CH2=CH2+H2O邻二卤代烃脱X:CH2(-X)-CH2X+Zn→CH2=CH2+ZnX2(2)加成反应:CH≡CH+H2→(催化剂)CH2=CH2(3)石油裂解(工业获得)四、炔烃1、加成反应(1)催化加氢:部分加氢:CH3C≡CCH3→(H2,Pd-BaSO4)CH3CH=CHCH3彻底加氢:R-C≡C-R'+2H2→(Pd催化)RCH2-CH2R'部分加氢:CH3C≡CCH3→(Na或Li,液氨)CH3-CH=CH-CH3(2)加卤素R-C≡CH+X2→R-C(-X)=CH-X(可继续加成)叁键的亲电加成比双键困难,这表现在:CH2=CHCH2C≡CH+Br2→(等物质的量)BrCH2CH(-Br)CH2C≡CH(3)加卤化氢RC≡CH+HX→R-C(-X)=CH2R-C(-X)=CH2+HX→R-(X-)C(-X)-CH3(符合马氏规则)RC≡CH+HBr→(过氧化物)RCH=CHBr(反马氏规则)(4)加水:RC≡CH+H2O→(HgSO4,加热)RC(-OH)=CH2→(异构化)R-C(=O)-CH3 (5)加HCN:HC≡CH+HCN→(CuCl-NH4Cl)CH2=CH-CN(6)加醇:HC≡CH+HOCH3→(KOH,加压加热)CH2=CH-OCH3(7)加羧酸:HC≡CH+CH3COOH→(ZnAc2)CH2=CH-O-C(=O)-CH32、氧化反应RC≡CR'→(KMnO4)RCOOH+R'COOH(或CO2)RC≡CR'→(O3,Zn/H2O)RCOOH+R'COOH(在较缓和的条件下二取代炔烃的氧化可停止在二酮阶段)3、聚合反应:2CH≡CH→(CuCl-NH4Cl)CH2=CH-C≡CH3HC≡CH→(400~500℃,活性炭)苯4、炔氢的反应HC≡CH+2AgNO3+2NH3·H2O→AgC≡CAg↓+2NH4NO3+3H2O HC≡CH+2CuCl+2NH3·H2O→CuC≡CCu+2NH4Cl+2H2OHC≡CH+NaNH2→(液氨)HC≡CNa+NH3HC≡CNa+RX--->HC≡CR+NaX5、炔烃的制法(1)二卤代烷去HXRCH(-X)-CH2X→(KOH醇溶液)RCH=CHX→(NaNH2)RC≡CH (2)四卤代烷去X2RCX2CHX2→(Zn)RC≡CH(3)金属炔化物和伯卤代烃反应:RC≡CNa→(R'X)RC≡CR'(R'无支链)(4)“电石游泳法”CaC2+2H2O→CH≡CH↑+Ca(OH)2五、芳香烃(注:本文以Ph-H代表苯)1、取代反应(1)卤代:芳环上的卤代:Ph-H+X2→(Fe)Ph-X+HX(X=Cl,Br)侧链氯化:Ph-CH3+Cl2→(hv)Ph-CH2-Cl+HCl(2)硝化:Ph-H+HNO3→(浓H2SO4,50~60℃)Ph-NO2+H2O(3)磺化:Ph-H+H2SO4→(70℃~80℃)Ph-SO3H+H2O(4)烷基化和酰基化:Ph-H+CH3CH2Cl→(无水AlCl3)Ph-CH2CH3+HClPh-H+CH3CH2C(=O)Cl→(无水AlCl3)Ph-C(=O)-CH2CH3+HCl 2、加成反应(1)催化加氢Ph-H+3H2→(Pt,加热)环己烷(2)光化加氯Ph-H+3Cl2→(紫外光)六氯环己烷(六六六)3、氧化反应Ph-CH2R→(KMnO4/H+)Ph-COOH2C6H6+15O2→(点燃)12CO2+6H2OPh-H+O2→(V2O5,400~450℃)顺丁烯二酸酐4、芳烃的制法(了解):(1)从煤的干馏产品中分离(2)从石油的裂解产品中分离(3)石油的催化重整:烷烃脱氢环化:CH3CH2CH2CH2CH2CH3→(高温催化剂)环己烷→(高温催化剂)苯上述反应又称为芳构化反应II、烃的衍生物一、卤代烃1、亲核取代反应被羟基取代得醇:R-X+NaOH→(H2O)ROH+NaX成醚反应:R-X+R'ONa→(醇)R-O-R'+NaX成酯反应:R-X+R'COONa→R-COO-R'+NaX与炔钠作用得炔烃:R-X+R'C≡CNa→R-C≡C-R'+NaX成腈反应:R-X+NaCN→(乙醇+水)R-CN+NaX得硫醇:R-X+NaSH→R-SH+NaX得胺:R-X+:NH3→R-NH2+HX与硝酸银-乙醇溶液作用:R-X+AgNO3→(C2H5OH)R-ONO2+AgX↓2、消去反应:CH3CH2CH2X→(KOH/乙醇)CH3CH=CH2+KBr+H2OCH3-CH2CH(-X)-CH3→(KOH/乙醇)CH3CH=CHCH3(主)+CH3CH2CH=CH2遵守Saytzeff规则,即主要生成双键上取代基较多的烯烃CH3-CH(-Cl)-CH(-Cl)-CH3→(锌,加热)CH3CH=CHCH3+ZnCl23、还原反应R-X(条件为:Zn+HCl或LiAlH4或H2/Pt或Na+液氨)→RH4、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R-X+Mg→(无水乙醚)RMgX2R-I+2Ca→(吡啶)R2Ca+CaI2R-X+2Li→RLi+LiX注:与锂及镁、钙等碱土金属的反应不同,钠与卤代烃的反应主要为:2RX+2Na→R-R+2NaX,称为伍兹反应5、卤代烃的制法:(1)烷烃直接卤化:CH4→(Cl,加热)CH3Cl→CH2Cl2……(产物往往是混合物)(2)不饱和烃加成:CH≡CH→(HBr)CH2=CHBr→(HBr)CH3CHBr2CH≡CH→(Br2)CHBr=CHBr→(Br2)CHBr2-CHBr2(3)从醇制备:CH3CH2CH2CH2OH+HCl→(无水ZnCl2,加热)CH3CH2CH2CH2Cl+H2O二、醇1、与氢卤酸反应:R-OH+HX(浓)→RX+H2O(反应活性:HI>HBr>HCl)2、与卤化磷反应:3R-OH+PX3→3RX+H3PO33、消去反应:CH3CH2CH(-OH)-CH3→(浓H2SO4,加热)CH3CH=CHCH3(主)+CH3CH2CH=CH2(遵守查依采夫规则)注:跟连接卤素或羟基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若没有氢原子,中学阶段认为它们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实际上它通过碳正需注意.例如:(CH3)3CCH2OH通过碳正离子重排生成(CH3)2C=CHCH34、与活泼金属反应:ROH+M→ROM+1/2H2↑(M=碱金属)5、酯化反应:与硫酸成酯:2R-OH+H2SO4→(RO)2SO2+2H2O与一元有机酸成酯:R-OH+HOOC-R'→(H+)R'COO-R+H2O与酸酐成酯:ROH+CH3-C(=O)-O-C(=O)-CH3→CH3COOR+CH3COOH与硝酸成酯:ROH+HONO2→RONO2+H2O与乙二酸成酯:HOOCCOOH+C2H5OH→CH3COOC2H5HOOCCOOH+2C2H5OH→(浓硫酸,加热)H5C2OOCCOOC2H5(乙二酸二乙酯)+2H2O二元醇与乙酸成酯:CH3COOH+2HOCH2CH2OH→(浓硫酸,加热)CH3COOCH2CH2OOCCH3+2H2O自身成醚:HOCH2CH2CH2CH2COOH—>(浓硫酸,加热)环戊醚+H2O6、酯交换反应:CH3CH2COOCH2CH2CH3+CH3OH(过量)→(H+)CH3CH2COOCH3+CH3CH2CH2OH7、氧化反应:(1)伯醇催化氧化成醛:RCH2OH→(O2/Cu,300℃)RCHO+H2↑(2)仲醇催化氧化成酮:R-(R'-)CH-OH→(O2/Cu,300℃)R-(R'-)C=O+H2↑叔醇不能催化氧化(3)被强氧化剂氧化成羧酸:RCH2OH→(K2Cr2O7,H2SO4,加热)RCOOH(4)脂环醇的氧化:环己醇→(KMnO4,OH-,H2O)环己酮(5)燃烧:略8、成醚反应2CH3CH2OH→(浓硫酸,140℃)CH3CH2OCH2CH3+H2O9、醇的制备:(1)发酵法:主要反应为C6H12O6(葡萄糖)→(酒化酶)2C2H5OH+2CO2(2)合成法:CH2=CH2+H2O→(催化剂)CH3CH2OH甲醇由CO和H2直接合成:CO+2H2→(高温高压催化剂)CH3OH三、醚1、钅羊盐或配合物的生成:R-O-R'+H+→(钅羊盐)→(H2O)R-O-R'+H+2、醚键的断裂:RCH2OCH3+HI(浓)→RCH2OH+CH3I3、醚的氧化:CH3CH2OCH2CH3→(O2)CH3CH(-OOH)-O-CH2CH34、环醚的反应:(1)与Grignard试剂加成环氧乙烷+RMgX→R-CH2CH2OMgXR-CH2CH2OMgX→(H2O)R-CH2CH2OH+Mg(OH)X(2)酸性条件下开环:环氧乙烷→(H+,H2O)CH2(-OH)-CH2OH环氧乙烷→(H+,ROH)CH2(-OH)-CH2-OR环氧乙烷→(HBr,10℃)CH2(-OH)-CH2Br(3)碱性条件下开环:环氧乙烷→(ROH,OH-)CH2(-OH)-CH2-OR5、醚的制备:(1)2CH3CH2OH→(浓H2SO4,140℃)CH3CH2OCH2CH3+H2O(2)威廉姆森反应:CH3CH2I+NaOCH2CH3→(加热)CH3CH2OCH2CH3+NaI四、酚1、酸性ArOH+NaOH→ArONa+H2OArONa+H2O+CO2→NaHCO3+ArOH酸性:H2CO3>Ph-OH>HCO3-2、成酯反应ArOH+(CH3CO)2O→(OH-)Ar-OOC-CH3ArOH+Ar-COCl→(OH-)Ar-COO-Ar+HCl3、成醚反应ArOH+RX→(OH-)Ar-O-R+HX2ArOH+(C H3)2SO4→(OH-) 2Ar-OCH3+H2SO4(1)卤代:苯酚+Cl2→(加热)邻氯苯酚+对氯苯酚(主要)苯酚+Br2(H2O)→2,4,6-三溴苯酚↓苯酚+Br2→(CS2,0℃)一溴苯酚+HBr(2)硝化:苯酚+HNO3(稀)→邻硝基苯酚(主要)+对硝基苯酚5、缩合反应:n苯酚+nHCHO→(酸或碱)酚醛树脂6、显色反应:6C6H5OH+FeCl3→H3[Fe(OC6H5)6]+3HCl7、氧化反应:C6H5OH→(K2Cr2O7-H2SO4)对苯醌8、傅氏烷基化反应:Ph-OH+(CH3)3CCl→(HF)HO-Ph-C(CH3)3+HCl9、酚的制备:(1)氯苯水解法:Ph-Cl+NaOH→(高温高压)NaO-Ph→(H+)HO-Ph(2)苯磺酸钠碱溶法:Ph-SO3H+Na2SO3→PhSO3Na+H2O+SO2↑PhSO3Na+2NaOH→(300℃)PhONa+Na2SO3+H2O2PhONa+SO2+H2O→2Ph-OH+Na2SO3五、醛和酮1、加成反应(1)与HCN加成:R-(R'-)C=O+HCN→R-(R'-)C(-OH)-CN(α-羟基腈)CH3CHO+HCN→CH3CH(-OH)-CNCH3CH(-OH)-CN→(H+/H2O)CH3CH(-OH)-COOH(2)加NaHSO3(仅限醛、脂肪族甲基酮和低级环酮)R-CHO+NaHSO3→R-CH(-OH)SO3Na(3)与Grignard试剂加成:RCHO→(R'MgX,无水乙醚)R-CH(-R')-OMgX→(H+/H2O)RCH(-R')OHPh-MgBr+CH3COCH2CH3→(醚)Ph-(OMgBr-)C(-CH3)-CH2CH3→Ph-(OH-)C(-CH3)-CH2CH3(2-苯基-2-丁醇)(4)加醇:CH3CHO+CH3CH2OH→(干HCl,可逆)CH3CH(-OH)-OC2H5→(干HCl,C2H5OH,可逆)CH3CH(-OC2H5)-OC2H (5)加胺:RCHO→(R'NH2)RCH(-NHR')-OH→(-H2O)RCH=NR'(也可以是氨的其他衍生物,如肼、羟胺、氨基脲等)Ph-CH2CHO+NH2OH→(可逆)Ph-CH2CH=NOH(苯乙醛肟)(6)加炔:R-C(-R')=O→(HC≡CNa)R-(R'-)C(-OH)-C≡CH(1)羟醛缩合反应:CH3CHO+CH3CHO→(OH-,稀)CH3CH(-OH)-CH2CHO→(-H2O)CH3CH=CHCHOC6H5CHO+CH3CHO→(OH-,稀)C6H5CH=CHCHO(2)卤化和卤仿反应:CH3CH(-CH3)-COCH3+Br2→(CH3OH)CH3CH(-CH3)-COCH2Br+HBrR-COCH3→(X2-NaOH)RCO-CX3→(NaOH,H2O)RCOONa+CHX33、氧化反应(1)费林和多伦反应(仅限醛和α-羟基酮)RCHO+2[Ag(NH3)2]OH→RCOONH4+2Ag↓+3NH3↑+H2ORCHO+2Cu(OH)2→RCOOH+Cu2O↓+2H2O(2)强氧化剂氧化:RCHO→(KMnO4-H+)RCOOH4、歧化反应:C6H5CHO→(NaOH,浓,加热)C6H5COONa+C6H5CH2OH5、还原反应:(1)催化加氢:CH3CH2COCH3+H2→(Ni)CH3CH2CH(-OH)-CH3(2)用LiAlH4或NaBH4还原:RCHO→(LiAlH4/H+)RCH2OH(3)Clemmenson还原法:Ph-COCH2CH2CH3→(Zn-Hg,浓HCl,加热)Ph-CH2CH2CH2CH3(4)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法:CH3(CH3-)C(-CH3)-COCH3→(NH2-NH2,KOH,HOCH2CH2OH,110~130℃)CH3-(CH3-)C(-CH3)-C(=NNH2)-CH3→(CH3-)C(-CH3)-CH2CH3+N2↑6、显色反应:醛与无色的品红亚硫酸试剂(希夫试剂)反应,溶液呈紫红色,反应非常灵敏,常用来检验醛的存在,酮不发生此7、制备:(1)CH3CH2OH→(K2Cr2O7-H2SO4)CH3CHO(需立即分离)CH3CH2CH(-OH)CH3→(K2Cr2O7-H2SO4)CH3CH2COCH3(2)羰基合成:CH2=CH2+CO+H2→[Co2(CO)8]CH3CH2CHO六、羧酸1、酸性:RCOOH+NaHCO3→RCOONa+CO2↑+H2O(酸性:RCOOH>H2CO3>Ph-OH>HCO3-)2、成酯反应:RCOOH+R'OH→(H+,加热,可逆)RCOOR'+H2O3、成酰卤反应:RCOOH+SOCl2→(加热)RCOCl+SO2+HClRCOOH+PX5→RCOX+POX3+HXRCOOH+PX3→RCOX+H3PO34、成酰胺反应:RCOOH+NH3→RCOONH4→(加热)RCO-NH2+H2O5、成酸酐反应:2RCOOH→(醋酸酐)(RCO)2O+H2O6、羧基还原反应:RCOOH→(LiAlH4)RCH2OH通常只能被LiAlH4还原.7、脱羧基反应:Y-CH2COOH→YCH3+CO2↑(Y:RC(=O)-,-COOH,-CN,-NO2,-Ar)注:丁二酸、戊二酸受热脱水:HOOCCH2-CH2COOH→(加热)丁二酸酐+H2O,这是因为五元、六元环较稳定。
初中中考化学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及答题描述技巧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壁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并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起源简介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的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首创的。
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数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原子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数)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常见的元素周期表为长式元素周期表。
在长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
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纵列称为一个族,最后有两个系。
除长式元素周期表外,常见的还有短式元素周期表,螺旋元素周期表,三角元素周期表等。
道尔顿提出科学原子论后,随着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日益精确和原子价(化合价)概念的提出,就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与性质(包括化合价)之间的联系显露出来。
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就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
他把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每组的三种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
例如钙、锶、钡,性质相似,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约是钙和钡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
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提出了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
他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
这种排列方法很有趣,但要达到井然有序的程度还有困难。
另外尚古多的文字也比较暧昧,不易理解,虽然是煞费苦心的大作,但长期未能让人理解。
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
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
不过,条件限制了他做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高中化学关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详解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化学的关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关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介绍(一)自发过程与非自发过程:不借助外力可以自动进行的过程称为自发过程,而必须在外力的作用下才能进行的过程为非自发过程。
说明:1、体系有着趋于从能量高的状态变为能量低的状态的过程,此时体系对外界做功或放出能量?D?D这一经验规律就是能量判据。
能量判据又称焓判据,即△H< 0的反应有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是判断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之一。
2、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
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但并不是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也不是讲吸热反应就不能自发进行。
某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氯化铵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还有一些吸热反应在高温下也能自发进行。
3、混乱度:表示体系的不规则或无序状态。
?D?D混乱度的增加意味着体系变得更加无序。
熵是热力学上用来表示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符号为S,单位为:J?mol-1?K-1 。
?D?D体系的无序性越高,即混乱度越高,熵值就越大。
4、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熵值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时的熵值大小也不一样,一般而言:固态时熵值最小,气态时熵值最大。
5、熵变:化学反应中要发生物质的变化或物质状态的变化,因此存在混乱度的变化,叫做熵变,符号:△S △S=S产物-S反应物。
在密闭条件下,体系由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D?D熵增6、自发过程的熵判据: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增大,这一经验规律叫做熵增原理,是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另一判据?D?D熵判据。
7、判断某一反应能否自发进行,要研究分析:焓判据和熵判据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可能与反应的焓变有关,又可能与反应的熵变有关。
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关键因素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关键因素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了解这些条件和关键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1.反应物:化学反应需要至少两种物质作为反应物。
反应物的性质、状态(固体、液体、气体)、浓度等都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2.催化剂: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催化剂可以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的进行,其种类和用量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3.温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反应物的分子运动速度和碰撞频率,进而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4.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压强也会影响反应速率。
增大压强会使气体分子的碰撞频率增加,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5.浓度: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因为增加浓度会增加单位体积内的反应物分子数,提高碰撞频率。
6.接触面积: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这是因为增大接触面积可以使反应物分子更容易相互碰撞。
7.光、辐射:对于某些化学反应,光、辐射等可以作为反应条件,促使反应发生。
8.反应时间:反应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
反应时间越长,反应物消耗越多,生成物积累越多。
9.反应容器:反应容器的材质、形状和大小等也会对化学反应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反应需要在特定容器中进行,以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泄漏。
10.搅拌:对于液体反应物,搅拌可以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11.气体溶解度: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会影响化学反应。
例如,某些气体需要在一定压力下溶解于液体中才能进行反应。
12.反应顺序:化学反应可能有多个步骤,反应顺序和反应条件都会影响整个反应过程。
以上是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关键因素的详细知识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习题及方法:1.习题:某化学反应需要铁和硫酸作为反应物,试分析温度、浓度和接触面积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Arrhenius方程,提高温度会增加反应物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
初三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参加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一切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注意:(1)不能用物理变化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如2g水加热变成2g水,不能用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2)注意“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3)此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等其它方面的守恒;(4)正确理解“参加”的含义,没有参加反应或者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不要计算在内.知识点二: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必然相等.知识点三:化学方程式一、定义: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意义:化学方程式“C + O2CO2”表达的意义有哪些?1、表示反应物是;2、表示生成物是;3、表示反应条件是;4、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 相对分子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5、各物质的粒子数量比 = 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比;6、气体反应物与气体生产物的体积比 = 化学计量数之比。
读法:1。
宏观: 和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微观:每个碳原子和个氧分子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个二氧化碳分子3.质量:每份质量的碳和份质量的氧气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各种符号的读法“+”读作“和”或“跟”,“===”读作“反应生产”.例:2H2+O22H2O 表示哪些意义,怎么读?一、填空题:1、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一定改变的是;可能改变的是.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①确定某物质组成元素种类:例:A+O2→CO2+H2O,则A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元素②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例:A+6O2=6CO2+6H2O,则A的化学式为.③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例:物质A分解成56 g B和44 g C,则反应了的A的质量为g。
高考化学计算大题知识点归纳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知识点归纳规律方法1.化学计算中常考查的守恒思想有“转移电子数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等,它们是解决化学计算的“金钥匙”,首先要准确判断应该运用哪一种守恒解题。
(1)运用转移电子守恒解题①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谁变价)。
②确定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变几价)。
③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列出等式(几个变)。
④对于多步连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只要中间各步反应过程没有损耗,可直接找出起始物和最终产物,删去中间产物,建立二者之间的电子守恒关系,快速求解。
(2)运用电荷守恒解题电荷守恒的解题依据是: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即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解题的关键是:找全离子;离子带几个电荷乘几。
(3)运用质量守恒解题运用质量守恒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哪一种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或物质的量不发生改变,淡化中间过程,快速解题。
2.关系式法解题的答题思路和模式(1)分析题中反应——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关系——确定已知物质与待求物质的物质的量关系——列比例求算(2)分析题中反应——根据某元素原子守恒——确定关系式——列比例求解3.(1)熟记反应热ΔH的基本计算公式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2)掌握常见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和数目如:CO2;CH4;P4;P2O5等4.活用“三点”可快速准确解电解计算题(1)串联电路中每个电极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2)准确判断各电极的电极产物。
(3)掌握转移4 mol e-不同电极产物之间满足的关系。
4 mol e-~1 mol O2~2 mol H2~2 mol Cl2~2 mol Cu~4 mol Ag~4 mol H+~4 mol OH-反思归纳1.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计算时常注意的问题(1)要利用“三段式”突破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的计算题。
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几个不变”,即:(1)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2)元素种类不变(3)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技巧与方法:㈠、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
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例1: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㈡、关系法: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
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
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例 1.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解:㈢、守恒法: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例 1.某不纯的烧碱(Na2CO3 )样品中含有Na2CO3 3.8%、Na2O 5.8% 、NaOH 90.4%。
取M克样品,溶于质量分数为18.75%的盐酸溶液100克中,并用30%的NaOH溶液来中和剩余的盐酸至中性。
把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后可得到固体质量多少克?解:㈣、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例 1.测知Fe2O3和另一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中氧的含量为50%,则加一种氧化物可能是:A. MgOB. Na2OC. CO2D. SO2解:㈤、规律法: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反应基本原理1.复分解反应原理1)生成水的反应最先发生,也就是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会发生(水被认为是高中最弱的电解质)2)生成沉淀的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有一个基本规律:都趋向于生成稳定结构。
(比如原子都趋向于生成八电子稳定结构)所以越稳定的越易生成,越难溶的越易生成。
Eg1:在一个溶液中有等物质量浓度的kcl、kbr、kI,向其中倒入足量硝酸银溶液,会怎样反应?答:会依次生成AgI、AgBr、AgCl沉淀,现象就是先生成黄色沉淀。
然后淡黄色沉淀、最后白色沉淀。
因为AgI的溶解性最差,然后以此类推。
这个可以当规律记,更加科学的解释就是溶度积(Ksp),溶度积越小越先生成。
Eg2:将kI溶液倒入AgCl沉淀中会有什么现象?答:白色沉淀溶解,生成黄色沉淀。
因为反应趋向于生成更稳定的物质。
3)生成气体的反应(反应之所以能发生可以归结为:生成气体后,气体跑掉,使反应不可逆。
)注意:其中有一个度,根据外界条件不同,反应的先后会有变化。
2.水解反应:1)顾名思义就是,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弱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水解反应很普遍,很多反应都是因为弱离子水解和发生的。
比如制取氢氧化铁胶体:FeCl3+3H2O=Fe(OH)3(胶体)+3HCl(条件为沸水,中间是等号,而非可逆号,Fe(OH)3的状态为胶体)、明矾净水:(Al3+)+3H2O==(可逆号)Al(OH)3+3H+等等。
(所谓的弱离子就是弱酸的阴离子、弱碱的阳离子,如ch3coo-、NH4+、Al3+、Fe3+、S2-、CO32-、HCO3-、SO32-、HSO3-......)2)双水解(也称双水促解)大多数弱酸弱碱盐,虽然阴阳离子的水解相互促进,水解程度依然不大(具体地说,水解反应反应的程度并不是很大,也就是1~2%,而不完全的双水解也才只有10%),如碳酸氢铵,可配成溶液。
某些阳离子与某些阴离子在溶液中由于水解反应相互促进可使水解反应趋于完全,这类反应就是双水解反应。
1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但氢的同位素氕却无中子。
⒉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⒊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⒋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F2 却不是。
(OF2是存在的)
⒌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
⒍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与它燃烧。
⒎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
⒏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HC1O 〉HC1O2 〉HC1O3 〉HC1O4。
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⒑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
⒒通常非金属单质一般为气态或固态,但溴却是液态。
⒓碱金属一般保存在煤油中,但锂(因其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却浸在液体石蜡中。
⒔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递增,但钾的密度却比钠的密度小。
⒕一种元素组成一种单质,但碳、氢、氧、磷等元素却能组成几种同位素。
⒖*金属单质的导电性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但锑、锗却相反。
⒗*具有金属光泽又能导电的单质是金属,但石墨却是非金属。
⒘有机物一般易燃烧,但四氯化碳和聚四氟乙烯却不易燃。
⒙* 物质的熔点一般低于沸点,但乙炔却相反(沸点-84,熔点却为-80.8)。
⒚C12、Br2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但F2却不能(F2+2H2O=4HF+O2)
⒛卤素单质与强碱反应一般生成相应的卤化物、次卤酸盐和水,但F2却不能。
(X2 + NaOH = NaX + NaXO + H2O,*2F2 + 2NaOH = 2NaF + OF2 + H2O)。
21 实验室中制取HC1、HBr、HI都在玻璃容器中进行,但HF应在铅制容器中进行
(因SiO2 + 4HF = SiF4 +2H2O)。
22 氢卤酸一般是强酸,但氢氟酸却是弱酸。
23 CaC12、CaBr2、CaI2都易溶,但CaF2却微溶。
24 卤化银难溶于水,但氟化银却易溶于水。
25 *含有NH4+和第IA主族阳离子的盐一般易溶于水,但KC1O4和正长石等却难溶于水。
26 重金属阳离子一般都有毒,但BaSO4却可用作“钡餐”。
27 成网状结构的晶体一般都是原子晶体,但石墨却是原子晶体。
28 晶体一般都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但金属晶体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
29 *共价键一般都有方向性,但H2却无方向性。
30 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且熔沸点低,但醋酸钠、醋酸钙等却为离子晶体,且熔沸点高。
31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一般都是离子化合物,但A1C13、BrC13等却是共价化合物。
32 金属性强的元素,相应的碱的碱性也强,但A1(OH)3 的碱性却比Fe(OH)3 弱。
33 离子化合物中一般不存在单个分子,但NaC1等在气态时却以分子形式存在。
34 离子方程式一般表示同一类反应,但Br2 + SO2 + 2H2O = 4H+ +2Br- + SO42- 却只表示一个方程式(注意:Ba2++ 2OH - +2H+ + SO42- = BaSO4 + 2H2O 可以表示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氢钠溶液至中性或加入过量硫酸氢钠溶液等反应)。
35 强碱弱酸盐或强碱弱酸的酸式盐因水解而呈碱性,但NaH2PO4却呈酸性。
36* 盐类一般都是强电解质,但HgC12、CdI2 等少数几种盐却是弱电解质。
37 *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但10HNO3 + 3Fe(OH)2 =3Fe(NO3)3+ NO + 8H2O 中还有还原产物。
38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铅却不能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39*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但铜却能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氢气,2Cu + 4HC1(浓)=H2 + 2H[CuC12]。
40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却不能[2Na +CuSO4 + 2H2O = Cu(OH)2 + Na2SO4 +H2 ]。
41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里,排在前面的金属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不溶于水的盐中置换出来,但铁却能把银从氯化银中置换出来(Fe+2AgC1=FeC12+2Ag)。
42 一般只能用强酸制弱酸,但H2S+CuSO4 = CuS +H2SO4、HC1O+H2SO3 =HC1+H2SO4、
Br2 + H2SO3 = 2HBr + H2SO4(C12、FeC13等也可以)等反应却能用弱酸制强酸。
43 酸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但氢卤酸与醇发生卤代反应。
44 制取氯气采用固—液装置,但制溴却须采用曲颈甑。
(HNO3)
45 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反应物为块状、反应不需加热以及产物难溶于反应液的气体(如H2、CO2、H2S),但乙炔(C2H2)却不能用该装置。
46 测量仪器的“0”刻度不是在上就是在下,但是托盘天平的指针却在中间,温度计的“0”刻度在偏中下,量筒无“0”刻度。
47 一般只有有机物才有同分构现象,但不少无机物如氰酸银(AgCNO)与镭酸银(AgONC)是互为同分异构体。
48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找升高而增大,NaC1的溶解度受温度改变的影响很小,而Ca(OH)2、Li2CO3等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9 氯化钙是中性干燥剂,可用来干燥酸性、中性、碱性气体,但不能干燥氨气(CaC12·8NH3)和酒精蒸气。
50 非金属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一般呈酸性,但NH3的水溶液却呈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