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7
女性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特点叶文振*提要:本文在综述国内学者对女性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顾和评价女性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意义,揭示女性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女性学研究方法学科建设女性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是女性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从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女性学研究方法明显地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除了韩贺南、张建[1] 和刘霓[2]在她们编著的女性学教科书中开设专章叙述研究方法以外,其余的一般不涉及或者很少涉及女性学的研究方法[3]。
其实,如果把现有的女性学教科书中例举的研究方法一一清点一下,好像比较少是我们女性学自己独创的,许多都是其他学科的泊来品。
这种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上的依赖不仅淡化了女性学作为一个学科的独立性,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学科的发展后劲[4],因此,女性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学科成熟和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本文首先简单综述国内学者对女性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接着梳理女性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最后总结女性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希望能对我国女性学研究方法的加快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女性学研究方法的成果综述我们的综述首先从北京大学魏国英教授主编的“新时期以来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女性学原理性教材”的《女性学概论》开始。
在书中,魏教授是以一节的容量来叙述女性学研究方法的。
她首先指出,既然女性学是社会科学,“它的最直接的指导思想即方法论原则就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
按照唯物史观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女性,就是“从女性与社会的联系和制约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中,寻求关于女性的一切问题的答案。
” 或者说,“考察女性特征的变动、女性存在形态的演变、女性价值的进步与发展,都要从分析当时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及经济关系入手。
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5]。
否则,“脱离一定的历史范围,忽略或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很难得到准确的认识”[6]。
科学技术哲学视野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前言:针对主题的论述主要从四大方面展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引发科学技术化对女性主义的话题、女性在狭窄的空间下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客观、科技对女性哲学视野的改变、女性同胞在当今社会的出路何在。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导致了哲学领域也拥有了一个广泛的发展空间,被称为半边天的女性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女性主义哲学,它是哲学领域的新生哲学。
因此在这里开始简单地论述有关现代科技哲学下女性主义方面的研究。
关键字: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哲学女性主义哲学正文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引发科学技术化对女性主义的话题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界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的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1)科学与技术是科学技术的两个概念,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回答和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技术是操作形态的知识,主要提供“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
恩格斯指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状况,那么科学的状况却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科学与技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日益呈现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趋势。
因此,主流是不可逆转的,科学技术化侧重于现代意义上的方法论研究,它对女性思维方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女性在狭窄的空间下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客观虽然科学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方式都赋予男性特征,男性意味着独立自主,从而讲科学与男性特征联系起来,这必然导致男性在科学的文化偏好中获得了额外的效力,而女性化的东西则成为一种辅助,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女性哲学在脱离科学的建构模式变得贬值,历史不可争辩得将男性气质定义,女性也只好将自身的女性气质斥逐在科学以外。
科学在男性框架中产生并应用与此使得科学与男性的结合最终倒是了女性被科学排斥的命运,女性哲学家也就成为了科学的边缘人。
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女性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进行深入解析。
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探索女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地位和权益。
它的出现源于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质疑和对性别不平等的挑战。
通过研究女性的经验、身份和权力结构,女性学试图揭示性别不平等的产生和维持机制,并为实现性别平等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方向。
一、性别性别是指社会和文化赋予个人的一种身份,通常基于生物性别(即生理性别)。
传统上,性别被构建成对立的二元概念,即男性和女性。
然而,女性学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不同群体、社会和文化观念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给予的特定意义。
二、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论。
它是对传统性别秩序和性别不平等的批判,同时呼吁为女性争取平等和权益。
女性主义不仅关注女性的经验和生活,还提倡对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身份和不平等面向的综合研究。
三、性别体系性别体系是指社会和文化中针对不同性别所赋予的特定角色、期望和行为准则。
这种体系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但通常都存在着对女性的压抑和剥夺。
女性学通过批判性思考和研究,揭示性别体系的不合理和不公平,旨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四、爱威尔希-米尔斯主义爱威尔希-米尔斯主义是女性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由女性学家朱迪斯·巴特勒提出。
它关注性别与权力的关系,认为性别身份的形成和维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权力关系来进行的。
爱威尔希-米尔斯主义强调性别表演的概念,即性别是基于日常行为、言语和符号的"表演"而被塑造和认同的。
五、女性解放女性解放是女性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旨在实现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不平等。
女性解放包括争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平等权益,同时追求消除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六、女性主义理论派别女性主义理论涵盖了多种派别和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
这些派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框架出发,探讨和解释性别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行动策略和政治主张。
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摘要: 在中国,随着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事业的发展,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论着逐渐增多。
许多学者借用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问题,或作为意识形态因素来推进争取妇女权力的努力。
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注重研究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妇女地位、妇女权益保护等。
这类研究或许会借用一些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他们认为女权理论主要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价值观,对于分析中国妇女的地位意义不大。
二是介绍各派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诸如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等。
① 然而,如何把理论介绍和实践研究这两方面统一起来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要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就要探讨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并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
事实上,尽管人们在性别研究中承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价值,但由于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因此其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往往被低估了。
由此,本文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本文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作个概览,以使人们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其次,本文将评估女性主义在研究性别规范和社会体制方面的理论贡献;最后,本文讨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妇女问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将把握女性主义论争的焦点,帮助人们理解女性主义研究对探讨中国社会妇女、家庭、儿童等现实问题的价值。
二、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女性主义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领域进行。
它可以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妇女群体的社会地位,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规范的内容和形成背景;在实践问题中,它可以从社会服务角度研究养老和儿童照顾问题,从社会工作领域研究性侵犯、家庭暴力等问题,也可以从社会政策领域研究母亲津贴和儿童津贴等等。
面对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如此多样的研究方向,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主线和核心,进而理解女性主义的整体视野和基调呢?我们该如何把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统一起来,使理论研究对分析实践问题有益,并把实践问题的分析引申进理论研究中去呢?为此,我们将从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来进行分析。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传播学界逐渐兴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女性在媒体和传播领域的地位和权益受到广泛关注,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地位逐渐得到肯定和认可。
通过对女性在媒体中的表现、女性受众的需求以及女性从业者的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女性在媒体和传播领域的处境和困境,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深入发展,为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不断努力。
【字数:234】1.2 研究意义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主义研究可以帮助揭示和解决传媒行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推动媒体从业者和决策者更加关注和尊重女性的权益。
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丰富传播学理论体系,为学界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促进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媒体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媒体传播的作用和效果。
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的发展和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性别平等、推动学科发展以及提升媒体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女性主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定位和影响,探讨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女性主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对女性主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对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做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为推动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文学的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不仅仅是艺术的载体,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反映。
在文学作品中,性别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
研究文学中的性别与女性主义对于揭示社会现象、推动性别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性别以及女性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并简要分析女性主义研究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
一、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性别在文学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议题。
作家在创作中常常通过对性别的揭示和探索,展示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地位、角色定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与冲突。
同时,性别也经常被用作一种象征,作为传递特定意义的手段。
在文学作品中,性别差异的表达具有多种形式。
一方面,作家可以通过对男性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现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的差异。
比如,女性常被描绘成柔弱、被动、依赖他人的形象,而男性则常常被描绘成强壮、主动、独立的形象。
这种差异化塑造可以反映出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固定认知。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可以通过性别议题来探讨社会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以及女性的争取权益等问题。
通过描绘女性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遭遇和奋斗,文学作品可以唤起公众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
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并推动了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
二、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女性主义研究旨在审视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和性别不平等问题,通过女性视角的分析来揭示性别差异的根源,以及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女性主义研究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
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多种多样,包括女性批评、性别研究、女性文学史等。
不同方法的出现使得女性主义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化。
在女性主义研究的指导下,研究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重视女性的经验和想象,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体验和代表性。
女性主义研究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女性主义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女性主义批评家如沃尔夫和里奇等提出了许多有关性别和权利的理论,为女性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收稿日期:2009 03 16作者简介:倪志娟(1970 ),女,湖北天门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2009年11月第36卷第6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Shanx i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 ial Science Ed ition)N ov .2009V o.l 36 N o .6当代女性主义的意义综述倪志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0018)摘 要:当代女性主义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一种新的认知范式;二是具有解构能力;三是一种新的性别模式;四是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体系。
对当代女性主义意义的这一梳理有助于人们理解当代女性主义的时代主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女性主义;意义;综述中图分类号:C913 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09)06 0123 05反思过去,历史上每个时代具有影响的哲学思想,都包含着对其所处时代的一种前瞻性描述。
所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绝大多数普通人难以看清自己所处时代的真实景象,只有少数智者能透过层层迷雾,看到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他们用思辨的语言加以概括和描述,又融贯自身的思考,便创造出那个时代的哲学理论。
这些理论往往要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能为大众理解并接受。
可是在当代哲学这里,哲学的这种前瞻性明显弱化了,理论与现实表现出一种奇异的同步性:生存世界本身无所不能,却又缺乏一致的、连贯的中心,呈现出碎片化和瞬时性的倾向,当代哲学本身也以零散和解构的形式对应着这种现实。
在现实面前,理论不再居高临下,不再指手画脚,而只是忠实地描述。
罗兰 巴特的理论和昆德拉的哲理小说都是其典型代表。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冲突诋毁之后,理论与现实终于心心相印。
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思潮,其解构模式在人类思维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智性运动。
这一思潮成为当代女性主义的语境和理论资源,两者表现出微妙的融合与制衡关系。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出现,为探讨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话语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通过对传媒中性别关系的分析和批判,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偏见,促进媒体的性别平等意识,推动性别议题在公共领域的讨论和认知。
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崛起,反映了学术界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精神的不断深化。
在大众传媒时代,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日益展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深入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推动性别平等、拓展传媒学研究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和表现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媒体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歧视现象。
通过研究媒体对女性的塑造,可以促进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推动性别意识的提升。
女性主义研究有助于揭示媒体内容对受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女性受众的影响。
通过分析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媒体内容对女性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作用,引发人们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思考,提高受众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意识。
女性主义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研究,丰富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
通过开展女性主义研究,可以推动学术界对性别议题的深入探讨,促进学科的多元发展和跨学科研究,为构建一个性别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研究目的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兴起,并在近年来逐渐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女性主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是为了深入探讨新闻传播中的性别议题,揭示女性在媒体中的地位以及受到的性别歧视,从而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平。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的起步、发展、现状、挑战和展望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女性主义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提升女性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X X X X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女性主义及其影响学院哲学与法学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绩年月日摘要女性主义的产生源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它作为一种进步的声音和力量,作为一种妇女有意识地研究自身解放自身的思潮,逐渐发展成为一场遍及全球的运动,对全球妇女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并且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立场,已经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当中,在不同的层次上影响着女性的意识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女性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的影响,在它的内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等。
这些派别虽然产生的时期不同,但都是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现状,为了提升女性的地位,为了批判父权文化,追求两性的平等,以此来丰富人类的文化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女性主义;女性运动;思想流派;影响AbstractFeminism originated from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West, as a kind of progressive voice and power, and a kind of thought which women consciously study their self-liberation with, it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global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feminism a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 spirit of a new position, it not only has been throughout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fe, but also has different levels affects in women's conscious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ts ultimat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feminism development, as historical period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re has been forming a number of different genres in its interior: liberalism feminism, radicalism feminism, socialist feminism, postmodern feminism, ecological feminism etc. Although these factions have emerged in different periods, however they are designed to change the status of female oppression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women; to critique patriarchal culture, and pursue the gender equality, so enriching human culture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Key words:Feminism; Women's movement; Schools of thought; Effec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女性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1)(一)女性主义的内涵 (1)(二)女性主义的特征 (3)二、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4)(一)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渊源 (4)1. 社会背景 (4)2. 理论渊源 (5)(二)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5)1.女性主义的第一次发展浪潮 (6)2.女性主义的第二次发展浪潮 (6)三、女性主义的流派及其理论主张 (7)(一)传统女性主义 (7)1.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 (7)2. 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 (8)3. 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 (8)(二)新女性主义 (9)1. 后现代女性主义 (9)2. 生态女性主义 (10)四、女性主义的影响 (11)(一)女性主义的积极影响 (11)1. 女性主义促进女性参政 (11)2. 女性主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2)(二)女性主义的消极影响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女性主义及其影响从古希腊时期的男女禀赋同等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意志自由、个性解放论,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男女教育、政治权利平等论,都包含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尤其法国大革命时期所弘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触发了男女争取平等的运动。
语言与女性主义研究方法――Talking and Listening from Women’s Standpoint: Feminist Strategies for Interviewingand Analysis读书笔记女性学02硕黄凤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推动,学术界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获得了发展。
早期女权主义学者在从没有把妇女当作研究主体和知识创造者的学科领域中,寻找失去了的或者处于被忽略地位的妇女。
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相应地被视为屈从的、被统治的群体,她们是受害者,因此,她们的经验也被视作是有问题的。
之后,女权主义学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以妇女为中心的阶段”。
学者们开始从女性的角度研究女性,妇女的语言和经验被视作知识的主要来源。
她们要将女性置于研究的中心,视为研究的主体、理论思考的中心和积极的知识创造者。
这就意味着女性主义研究向学术传统发起了挑战。
要承认在学术传统中“失声”的女性经验和著作,就必须对传统知识的假定、理论、概念和知识根基进行女性主义的检验。
本文的作者Devault 认为对传统知识系统的挑战使女性主义学者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即她们必须在学术传统与学术革新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她认为,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研究方法上进行革新:在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女性主义独特的视角对其进行拓展。
她首先提出了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个中心发现:语言本身反映的是男性经验,它的分类与女性的生活是不合协的。
“语言除了具有反映及再制男性宰制女性的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父权社会的语言,本质上是男性的语言。
”1 [1] 她的目标是将女性主义语言学关于女性与语言的关系的方法论讨论作为社会研究的一部分,因此,对于访谈方法中谈话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在介绍访谈方法中如何处理语言的问题之前,首先说明了为什么语言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语言是女性主义研究者早期的研究论题,很多研究都表明,语言形式是排斥女性的,词汇和语法使女性“失声”,经验的名称不适用于女性。
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当知识遭遇性别———女性主义方法论之争吴 小 英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feminist debate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of sociology,and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knowledge is gender ed in feminist perspectives.Most of the feminists agreethat a distinctively feminist methodology is needed but any kinds of methods are welcomed in feministsociological research,and he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perspective.Many feminist sociologists crit-icize the dichotomy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call for the replacement of patriarchalresearch with a reflextive and participatory research,although they often reject quantitative in favor ofqualitative methods practically.Feminist empiricism,feminist standpoint and feminist postmodernismpr ovid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explanation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gender,which implyit's two sides of the same goal for feminists to liberate method and liberate gender.当学院派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以“女性研究”(women's studies)的形式进军学术界时,其初衷还只是想借助女性主义运动的力量在学术界为女性争得一席之地,同时为解释女性所处的不平等的生存境况和寻求走向未来解放的可行途径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知识上的储备。
论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林卡唐琳①(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关键词:女性主义:方法论;社会政策;妇女地位摘要: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
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引言在中国,随着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事业的发展。
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内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论著逐渐增多。
许多学者借用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问题,或作为意识形态因素来推进争取妇女权力的努力。
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注重研究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妇女地位、妇女权益保护等。
这类研究或许会借用一些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他们认为女权理论主要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价值观,对于分析中国妇女的地位意义不大。
二是介绍各派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
诸如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等②。
而如何把理论介绍和实践研究这两方面统一起来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要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就要探讨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并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
事实上,尽管人们在性别研究中承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价值,但由于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常常流于表面,因此其对于分析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往往被低估了。
由此,本文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本文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作个概览,以使人们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其次,本文将评估女性主义在研究性别规范和社会体制方面的理论贡献;最后,本文讨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妇女问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将把握女性主义论争的焦点,帮助人们理解女性主义研究对探讨中国社会妇女、家庭、儿童等现实问题的价值。
二、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①作者简介:林卡(1961一),男,社会科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芬兰土库尔大学社会政策系研究员;唐琳(1981一),女,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②代表性的著作有俞可平主编的《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有关女性主义的部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肖巍的《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李银河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哲学研究》1996年第1期;关春玲的“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罗钢、裴亚莉的“种族、性别与文本的政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等等。
女性主义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领域进行。
它可以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妇女群体的社会地位,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规范的内容和形成背景:在实践问题中,它可以从社会服务角度研究养老和儿童照顾问题,从社会工作领域研究性侵犯、家庭暴力等问题,也可以从社会政策领域研究母亲津贴和儿童津贴等等。
面对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如此多样的研究方向,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主线和核心。
进而理解女性主义的整体视野和基调呢?我们该如何把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统一起来,使理论研究对分析实践问题有益,并把实践问题的分析引申进理论研究中去呢?为此,我们将从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手来进行分析。
通过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涵盖从社会结构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分析层次,超越但也包含了女性主义各流派的争论,从而为人们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览。
在本节中,我们将从以下5个方面来阐述西方女性主义的研究焦点。
第一,西方女性主义者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社会分工和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并把这一研究放到广阔的社会结构和功能分析的框架中进行[l]。
在经济地位方面,他们比较各国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率,认为妇女的高市场参与率与妇女的高经济地位相关。
例如北欧妇女的高经济独立性与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高就业率相关,而南欧社会中妇女相对低的劳动就业率增加了她们对丈夫的经济依赖程度。
[2][3][4]在政治地位的研究中,女权学者常用妇女在政府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作为反映妇女政治地位高低的指征。
例如安东尼[5]强调,北欧国家妇女参政程度很高说明在这些社会中妇女的政治力量很强。
类似的研究也体现在女性在企业管理层中所占比重的比较分析中。
在对各国妇女经济政治地位差异的原因阐释中,一些学者把它归之为各国工业化程度的不同,也有些学者运用功能分析方法,认为工业化的发展使妇女就业成为必要。
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民主制的运作增加了妇女参政的机会。
还有学者指出国家的社会政策制订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
[6][7][8]第二,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规范的研究。
在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学者常常批评传统的研究强调市场劳动的作用而贬低妇女家庭照顾和家务劳动的意义,把妇女和儿童问题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
与此相反,女性问题研究者则把关注点放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层面,倡导从家庭生活这一角度去研究国家的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关系。
[6]正如森斯伯瑞[9]所说,传统的社会分析注重国家和阶级阶层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而他们则从公民社会(社会基础)的角度出发,分析家庭作为研究市民社会的基本单位与政府、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间复杂的制度关系。
由此,他们研究妇女在家庭权力结构中的性别角色、角色认定、角色互动等问题,进而阐释妇女的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是如何互相影响的。
更进一步,他们通过跨国比较,研究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与男性成员的分工情况。
例如与劳动力就业情况相联系,学者研究“单职工”和“双职工”模式(one/or two breadwinner mode1)对妇女地位和规范的影响,[6]并探讨一定的家庭模式在该社会形成的原因和后果。
他们不仅仅描述妇女在“双职工”模式中的家庭地位要比在“单职工”模式中高这一现象,而且阐释为什么这一模式能在这些社会流行,而另一模式则在另一些社会占主导地位。
第三,对福利服务的研究。
因为妇女在社会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女权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就与老年和儿童照顾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当传统的社会研究把市场和劳动放到第一位时,女性问题研究者则把服务放到第一位,[3]使儿童看护、老人照顾和儿童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幼儿园、医院、学校等)这些问题成为中心话题。
[10]例如一些学者通过考察儿童的托保率和老人在养老院的看护比率,来比较不同的家庭照顾模式。
[11]而且,因为家务劳动限制了妇女的社会参与,女权学者就倡导发展公共福利服务,并把它看作是衡量妇女解放程度的标志之一。
再者,养老和托儿等方面服务的制度化水平也反映了社会对福利服务的供给机制、组织程度和国家的福利责任,从而反映出国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
在北欧,福利国家为了帮助女性参与公共生活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在看护儿童等方面承担了许多责任。
这些国家的政府不仅为儿童看护提供津贴,也为儿童服务提供支持.并形成了“公共父母亲”这样的观念。
[9][12]第四,关于妇女社会问题的研究。
女性主义研究也涉及到以妇女保护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离异行为的控制,家庭对离异行为的规范,以及艾滋病的预防等。
在这些方面,女性主义活动家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去争取社会生活中的男女平等.反对家庭暴力、强奸和性骚扰。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到家庭中的男女平等、家庭权利的分配模式、代际冲突、家长对青少年和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等问题。
[4]另外,在对妇女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研究中,儿童照顾和儿童福利权利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社会问题。
都是女权学者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研究妇女问题时常涉及的内容。
他们的工作对于解决具体的家庭社会问题和女性权利的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对家庭政策的研究。
女性主义理论倡导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特别是通过家庭政策的制定来保护妇女的利益。
这些家庭政策包括儿童津贴、产哺假、母亲照顾儿童的津贴,也包括对儿童和老人照顾等方面的政策。
这方面的研究中,卡默曼和卡恩[13]的著作回顾了各国家庭政策的发展过程,并描述了这些国家家庭政策的晚近发展。
[14]蕾拉对各国儿童津贴的给付进行了比较研究,[6]哈钦斯和莱塔比尔比较了欧洲各国的家庭政策。
[15]在这类研究中,米勒和沃曼的比较研究值得特别注意,他们的研究报告描述了欧洲福利国家的结婚离婚率、家庭政策的类型,并分析了欧洲各国的家庭规范。
[16]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家庭妇女、儿童/青少年问题的理论探讨,强调国家社会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利益。
女性主义研究者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
他们从独特的视角透视社会生活,关注妇女儿童在社会中的发展。
对于性别研究而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些贡献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第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倡导关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实际政策问题的研究;第二,深入研究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规范、生活方式和地位;第三,它强化了女权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
然而,他们的工作不仅仅对性别研究做出了贡献,而且对社会分析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在以下章节中,我们将评估女权研究对于妇女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从而来考察如何把女权研究的观点运用到对实践问题的分析中。
三、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女性主义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们研究妇女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从而扩展了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并对传统的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理论提出了挑战。
他们认为。
传统的社会分析注重对市场劳动和阶级进行分析。
而女权学者则要求把眼光投到劳动力市场外的社会群体(如妇女儿童)的分析中。
[7][1]这样,他们要求把妇女研究的关注点从阶级阶层结构、政治经济权力这些问题拉向对生活方式的分析。
他们认为,如果社会科学把研究的重点狭隘地放在社会生产体制上,那么它就无形中暗示了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强的社会权力,因为在生产体系中,男性占支配地位。
即使女性主义者可以倡导提高妇女就业率。
但这也是用男性的视野来看待女性地位,将男性的标准运用于女性。
因此,女性主义者主张社会科学对女性地位的研究要放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上,强调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女性在社会再生产体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她们能从中获得其独特的活动领域。
只有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妇女的地位,妇女才能真正被尊重。
其次,女性主义注重发挥市民社会的权力和强调社会民主,倡导妇女的政治参与。
他们支持民主政治的政策制定模式,因为这一模式可以使妇女、老人、退休者都有权力影响国家的社会政策制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