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巴洛克、清教徒及古典主义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45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文学一、概述(一)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创作和理论上都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因此得名古典主义。
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是它的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其中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最为发达,法国古典文学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思想特征(1)强烈的政治倾向,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歌剧,歌颂英明的国王。
(2)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以理性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家庭义务和荣辱观念的矛盾,爱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
(3)尖锐抨击贵族的骄奢淫逸、堕落腐化,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揭露社会的恶习和弊端。
喜剧主张在笑中移风易俗。
(4)古典主义悲剧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古典主义喜剧,寓言和散文具有较广的文学视野和较多的民主精神。
○艺术特征(1)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古典主义文学不仅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继承诗歌、散文,而且继承戏剧并进行创新,使其具备现代剧的基础:有一定的幕数,适宜于在一定的时间内演出。
戏剧冲突十分尖锐,心理刻画非常细腻。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标准和规范遵守三一律:时间,情节,地点必须保持整一文学体裁有高低之分,推崇悲剧,贬低喜剧,寓言、民间文学。
【补充】三一律: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它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三一律”在政治上符合君主专制政体的要求,艺术上体现了时间空间方面高度简练,紧凑,集中等优点。
十七世纪文学与古典主义一、历史与文学概况十七世纪的欧洲处于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时期。
英国法国王权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君王专制国家。
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理性主义兴盛,出现了霍布士、笛卡儿、迦桑迪、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接触的思想家,对欧洲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巴洛克文学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occo,原来用来形容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崇尚豪华、动感和装饰美。
在思想上偏重于表现信念危机和悲观颓丧的情绪;艺术上刻意追求怪诞,偏于雕琢,以至被历史学家称为夸饰主义。
清教徒文学清教徒运动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们主张“清除”国教中天主教旧制和种种繁文缛节,反对王公贵族的荒淫,倡导清洁、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因此得名。
以表现清教思想为特征的清教徒文学,显示出强烈的批判锋芒。
班扬(1628——1687)写的讽喻小说《天路历程》描写一个基督徒从毁灭之城出走,经过绝望泥塘、名利场、怀疑堡等地,历尽艰险,最后到达天国,以宗教性梦幻故事的方式讽喻现实。
弥尔顿(1608——1674)《失乐园》是其最重要的作品。
长诗共12卷,取材于《圣经》。
写叛神撒旦造反的故事和亚当、夏娃违反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乐园的故事。
诗歌中最动人的形象是撒旦。
他反抗上帝,不屈不挠,岁处于失败的地位,被囚禁于地狱的火海受煎熬,但仍不动摇,而是继续战斗。
另外,对亚当和夏娃,他既同情他们对知识与自由的追求,也批评他们不能以理智克制情欲。
这些都可以说是诗人对于1642年革命的反思和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
二、古典主义文学17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
这是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流行于西欧达二百年之久的一种文学思潮。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仿古的风气,但是,这种风气形成为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却与17世纪法国专制君主制有密切的联系。
波榜王朝的亨利四世、路易十三等力图加强王权。
他们在镇压各种反对王权的运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第四章17世纪文学导论历史背景: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和18世纪启蒙运动这两个伟大的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之间。
当时欧洲的总态势是各国发展的不平衡。
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走在了历史的前列。
法国建立起强大的君主专制政权,它作为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中间人而维持着国家的平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封建王权统治强盛文学概况:意大利和德国则由于封建势力的反扑而致历史倒退。
巴罗克和古典主义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文学潮流。
巴罗克文学反映了文艺复兴衰落之后思想的动荡和复杂。
古典主义是在法国专制君主政体的扶植下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体现了理性与统一的历史趋势。
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英国的清教徒文学和巴洛克文学重点作家:弥尔顿是l7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诗人和革命家。
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革命活动一样,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晚年创作是在宗教性的题材与思考中,对革命进行深刻的反思,曲折地反映了英国革命的历史。
把握好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的特点。
古典主义具有宫廷的贵族的倾向。
但是,古典主义作家并不是清一色的。
莫里哀继承人文主义传统,学习民间艺术,取材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具有民主倾向和民族风格。
他的代表作《伪君子》是一部运用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写出的思想进步、讽刺犀利、艺术完美的喜剧杰作。
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的欧洲历史舞台,揭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1640年至l648年的英国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宝座,l649年建立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典范。
革命后,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1660年以后,出现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王政复辟时期。
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统治才最终确立。
2.法国封建王权的统治处于强盛时期在法国,胡格诺战争(1562~1598)已经结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君主专制国家,到17世纪中叶路易十四当政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