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方证机理及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9.80 MB
- 文档页数:49
中医名方——肾气丸张小医说,说医解案。
有意切磋,欢迎来稿。
本方为补肾助阳的第一名方。
具有抗衰老,抗氧化,强壮身体,免疫调节等作用。
临床以腰痛脚软,精神不振,夜间多尿,或小便不利,舌淡胖,脉沉无力为使用要点。
(清·吴谦等编《御纂医宗金鉴》,乾隆七年武英殿刻本,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推荐配方】干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肉桂3克,附子10克。
【功效】温补肾阳,化生肾气。
【病机】肾阳不足。
【主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
【副证】1.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入夜尤甚,2.阳痿,早泄,精弱不育。
3.消渴,哮喘。
(明·刘文泰等敕编《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十八年精抄彩绘本,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舌脉】舌淡,脉沉。
【方解】方用辛热的附子温壮元阳,辛温的桂枝,温通阳气,二药相合,温肾助阳化气,共为君药。
然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阳虚则阴不化,故重用于地黄滋补肾阴,用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共为臣药。
君臣相伍,一阳一阴,阳得阴生则温而不燥,阴得阳化则滋而不腻。
即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其立方之旨,在于“微微生火”,“少火生气”之义。
方中佐以泽泻通调水道;茯苓健脾渗湿;丹皮清泻肝火。
此三味寓泻于补,使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可能助湿敛邪之虞。
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现代使用】常用于治疗男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不育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糖尿病,神经性尿频,尿崩症,尿失禁,小儿遗尿,神经性耳鸣,耳聋,甲减,哮喘,肾炎,肾病综合征,神经衰弱,腰椎间盘突出症,面色黧黑症等。
(明·刘文泰等敕编《本草品汇精要》,弘治十八年精抄彩绘本,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临床加减】1.阳痿不起,加阳起石10克,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
2.精弱不育,合枸杞子15克,韭菜子15克,巴戟天10克。
实用方剂学---肾气丸第四节壮阳剂一温煦肾阳剂肾气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
【方论选萃】明王履: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
愚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众药佐之,非止为补血之剂,益兼补气也。
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
若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
其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
易老亦曰补肾用肉桂。
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
惟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
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且泽泻也,显曰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
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
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己。
寇氏何疑其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且泽泻固能泻肾,然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
……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阴虚者用之也(《医经溯洄集》)。
明吴昆: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
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补肾益气第一方——肾气丸,出自医圣张仲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由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八味药组成,乃补益肾气之名方。
此丸充肾气而和阴阳,乃补益肾气的标杆。
凡肾气亏虚所致各种病证,皆可用之加减。
一、肾气丸出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共有三处条辨提及肾气丸,如下:肾气丸是基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泻之”之说,依肾之性而设的“补”肾之剂。
本方君以辛味之附子、桂枝温之:附子辛热纯阳,其性走而不守,可通行十二经,补先天命门真火;桂枝辛甘而温,引阳入肾,为温通阳气之要药;干地黄味厚滋甜,可滋阴补肾,直入少阴而壮肾中真水;山药性味甘平,皮黄入脾,得土中之专精,又其体滑多涎且黏稠色白,犹如肾所藏之精,故既能补益脾肾之精气,又能强阴固肾;山茱萸可补益肝肾,固涩精气;茯苓渗湿健脾,降阴中之阳;泽泻利小便起肾气,降阴中之阴;牡丹皮苦辛而寒,能清透相火之伏郁,而助肾气之微生。
二、肾气丸的主要病证特征(1)关键指征:①阳虚失煦的症状,如腰部疼痛,下半身寒凉、痿软无力,少腹拘急。
②气化失司的症状,如小便不利或失禁,水肿。
③肾虚失摄的症状,如阳痿早泻。
(2)舌脉:舌淡胖,少苔,脉沉弱。
三、肾气丸主治病证肾气丸常用于治疗肾阳亏虚所引起的水肿、尿频频急起夜多、腰酸腿痛,阳痿、早泄、不育不孕、膀胱咳、慢性腹泻、梦交、产后痹证、骨质疏松、顽固性遗尿等。
1、☞膀胱咳《素问·咳论篇》云:“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肾气丸治疗膀胱咳患者,疗效颇佳。
2、☞尿频尿急起夜多《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尿频之症多因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气化不宣所致。
3、☞下肢水肿《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曰:“水虽制于脾,实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肾气丸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等,主治肾阳亏虚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不仅扩大了临床使用范围,而且衍化出许多名方,现就肾气丸的临床运用作一探讨。
一.肾的生理特点、治疗要点1.1肾的生理特点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藏精[1],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具充脑、荣发、坚骨、固齿之用,有生发、温煦、滋养五脏六腑之功,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证为主,故有“肾无实证”之说。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肾病常见的证候有肾气不固、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以及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虚标实证如阳虚水泛、阴虚火旺等。
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赖肾气之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影响膀胱,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的改变。
膀胱的病变有虚有实,以实为主,实证常见膀胱湿热,以及尿路结石、血瘀、气滞等证候;虚证如遗尿等常由肾虚引起。
1.2治疗要点肾病多虚,宜“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2]。
肾阴亏虚,宜滋养肾阴;肾阳虚衰,宜温补肾阳,但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应适当配伍补阳之品,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又应适当配伍补阴药物,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肾虚之证,分为阴虚、阳虚两类。
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
治疗肾阴虚忌用辛燥,忌过于苦寒,宜施甘润益肾之剂,使虚火降而阴自复,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肾阳虚忌用凉润和表散,宜施甘温助阳之晶,使沉寒散而阳能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若阴阳俱虚,精气两伤,则当两补阴阳。
肾为阴阳之根而藏精,“精气夺则虚”,肾阴肾阳亏虚,其病往往深重,治此纯虚之证,宜酌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资其生化之源。
方剂选萃:肾气丸肾气丸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丹皮茯苓各三两桂官附子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升,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转胞不得溺,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
【方论选萃】明王履:张仲景八味丸用泽泻,寇宗奭《本草衍义》云: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他意,而王海藏韪之。
愚谓八味丸以地黄为君,而以众药佐之,非只为补血之剂,益兼补气也。
气者,血之母,东垣所谓阳旺则能生阴血者,此也。
如果专为补肾而入肾经,则地黄、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皆肾经之药,固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也。
其附子、官桂,虽非足少阴经本药,然附子乃右肾命门之药,况浮、中、沉无所不至,又为通行诸经引用药;官桂能补下焦相火不足,是亦右肾命门药也。
易老亦曰补肾用肉桂。
然则桂、附亦不待夫泽泻之接引而后至矣。
惟干山药虽独入手太阴经,然其功亦能强阴,且手太阴为足少阴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夫其用地黄为君者,大补血虚不足与补肾也,用诸药佐之者,山药之强阴益气,山茱萸之强阴益精而壮元气,白茯苓之补阳长阴而益气,牡丹皮之泻阴火而治神志不足,泽泻之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而补虚损五劳,桂、附之补下焦火也。
由此观之,则余之所谓兼补气者,非臆说也。
且泽泻也,显曰咸以泻肾,乃泻肾邪,非泻肾之本也。
故五苓散用泽泻者,讵非泻肾邪乎?白茯苓亦伐肾邪,即所以补正耳。
是则八味丸之用泽泻者,非他,盖取其泻肾邪,养五脏,益气力,起阴气,补虚损五劳之功而己。
寇氏何疑其泻肾,而为接引桂、附等之说乎且泽泻固能泻肾,然从于诸补药群众之中,虽欲泻之,而力莫能施矣。
……夫八味丸,盖兼阴火不足者设;六味地黄丸,则惟阴虚者用之也(《医经溯洄集》)。
明吴昆: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也。
渴而未消,谓其人多渴,喜得茶饮,不若消渴之求饮无厌也。
肾气丸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应用导读】肾阴阳俱虚证以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耳鸣,小便异常,手足不温,或手足心热,自汗,或盗汗,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脉沉弱为主。
【方药解读】肾气丸是辨治肾阴阳俱虚证的重要代表方,由干地黄八两(24g),山药(薯蓣)四两(12g),山茱萸四两(12g),泽泻三两(9g),茯苓三两(9g),牡丹皮三两(9g),桂枝一两(3g),附子炮一两(3g)所组成,以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为主。
运用肾气丸,若是辨治肾阴阳俱虚证,最好用肾气丸原方用量比例;若辨治以阴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生地黄用量;若辨治以阳虚为主,可依病变酌情调整附子、桂枝用量;若辨治以血热为主,可酌情调整生地黄、牡丹皮用量;若辨治以气虚为主,可酌情调整山药、茯苓用量;若是辨治夹水气,可酌情调整茯苓、泽泻用量;若是辨治相兼杂病,合方运用则是最佳选择。
1.药用个性(1)干地黄味甘、苦,性寒;以甘为主,苦为次。
甘寒旨在滋补,苦寒旨在清热。
(2)附子味辛、甘,性热。
辛热旨在散寒,甘热旨在补阳。
(3)桂枝味辛、甘,性温。
辛温旨在通阳,甘温旨在益气助阳。
(4)山药味甘,性平。
甘平旨在益气化阴。
(5)山茱萸味酸、涩,性温。
酸温旨在温阳生津,涩温旨在固精。
(6)茯苓味淡、甘,性平。
淡平旨在渗利,甘平旨在益气。
(7)泽泻味甘、淡、咸,性寒。
甘寒旨在益阴,淡寒旨在清利,咸寒旨在软坚。
(8)牡丹皮味苦、辛,性寒。
苦寒旨在清热,辛寒旨在凉血。
2.药用配伍(1)干地黄与山药:甘寒相济旨在滋阴清热,甘平相济旨在益气化阴。
(2)干地黄与山茱萸:酸甘相济旨在化阴,甘温相济旨在补阳。
(3)干地黄与牡丹皮:甘苦寒相济旨在益阴退热,辛甘寒相济旨在行散滋润透热。
(4)附子与桂枝:辛热相济旨在散寒,甘热相济旨在化阳。
(5)附子、桂枝与干地黄:甘寒相济旨在滋阴清热,甘热相济旨在温补阳气。
(6)附子、桂枝与干地黄、牡丹皮、泽泻:寒热相济既补阳又滋阴。
(7)附子、桂枝与山药:辛甘化阳旨在补阳,辛热壮阳旨在散寒。
【黄煌:肾气丸的误用与临床方证】一、金匮肾气丸的误用为什么要说这个话题呢?因为临床上这张方误用的非常多。
名气很大,是补肾阳的一张著名方剂,但是由于肾虚概念模糊,现在这张方被误用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
我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年轻人精神萎靡、没有力、早泄阳痿,就说自己肾虚,吃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他们怎么来辨别使用的?就是根据怕热怕冷,如果口干舌燥就吃六味地黄丸,如果怕冷、手脚冷等就吃金匮肾气丸。
但是这个人长得怎样?长得炯炯有神,头发根根竖起,脸上油光锃亮,脉弦滑有力,如果做腹诊,腹主动脉往往非常有力。
这种体质怎么能吃六味地黄丸,尤其是金匮肾气丸!但是很多人认为这是肾虚,而且现在肾阳虚肾阴虚的概念铺天盖地。
这种问题其实早就有了,也不是现在的人才会出现。
我在八十年代曾经读过徐灵胎的一本书叫《医贯砭》,是他对赵献可的《医贯》批判性的创作。
《医贯》是讲命门学说的,特别强调命门火衰,用的是八味丸,就是金匮肾气丸;阴虚,肾水不足用六味地黄丸。
徐灵胎在《医贯砭》中说:“细读此书,何必潇潇然著成书卷。
”他说只要两句话就可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阴虚用六味,阳虚用八味足矣。
读者也不必要把这本书读完,只要记两张方就行了,用调侃的语言说:“千圣之妙诀已传,济世之良法已尽,所以天下庸医,一见此书,无不狂喜,以为天下有如此做名医之捷径,恨读之犹晚也。
”原来读中医这么方便,只要记住阴虚用六味,阳虚用八味就可以了。
徐灵胎说:“杀人之法,从此遍天下矣。
”就是说,这种观念带来的问题就是导致我们千古相传的良方妙法都无需传承,这样医学就没有了规矩,医生就是杀人的人。
所以当时他专门对赵献可的文章逐字逐句进行了批判。
看了《医贯砭》这本书,我震动很大,因为我原来也是这个思路,六味地黄丸肾阴虚,八味丸肾阳虚,那时候我也这么用。
徐灵胎说,八味丸,就是金匮肾气丸,其实是一张通肾气利小便的方子,不是泛泛的温阳补肾。
每张方都应该有功效主治,不是泛泛的按照阴虚阳虚简单的去概括病情。
黄煌经方100首之八十八:肾气丸(转载)88、肾气丸(转载)[组成用法]干地黄15~50g、山药10~30g、山茱萸6~20g、泽泻10~30g、牡丹皮6~15g、茯苓10~30g、桂枝6~12g、附子6~12g。
将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或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方证]1.浮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多尿。
2.腰腹疼痛,小腰或拘急疼痛,或麻木,或软弱无力。
3.痰液、唾液、白带等量多且清稀如水。
4.严重的疲劳倦怠感,肌肤虚浮,或有水肿,手足常怕冷畏寒,时常出现烦热感。
[现代应用]1.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醛固酮增多症、糖尿病、尿崩症、阿狄森氏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副作用等内分泌机能失调性疾病。
2.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核、糖尿病肾病,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括约肌麻痹、神经性尿频、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疾病出现排尿困难、排尿减少或增多,水肿时有用本方的机会。
产后水肿或尿闭、术后尿失禁、脊髓性尿潴留也可参照辨治。
3.五官科疾病如老年性或糖尿病性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浑浊、角膜炎、眼底出血、眼睑抽搐症、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梅尼埃综合征、神经性耳鸣、耳聋、耳漏、喉疳、舌痹、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齿痛等也可见到本方证。
4.其他如还用于皮肤科疾病如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苔藓样皮炎、肛门瘙痒症、黑变病等;生殖系统的阳痿、遗精、早泄、不育、不孕、带下病、阴缩精出、痛经、产褥热等;运动系统的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脊柱畸形症;消化系统的肝硬化腹水,痔疮、脱肛等;呼吸系统的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尿血、咯血、吐血、脑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以及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中风后遣症等。
[经验参考]日本汉方医把肾气丸又叫作“八味丸”。
观仲景之方,用药多为2~5味,由此可知肾气丸在经方中应当属于大方了。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有五处条文,所主之证比较多,又该如何应用呢?首先,肾气丸为丸剂,且见于杂病的《金匮要略》,可知本方多用于慢性病。
肾气丸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肾气丸【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作用功效】温肾壮阴,化气行水。
【主治】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第五)。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六15)。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
肾气丸亦主之。
(第十二17)。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第十三3)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第二十二19)。
【方解】本方功能补肾阴,助肾阳,利水邪。
方中附子温阳补火;桂枝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而助气化。
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以使阴生阳长。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补于泻,可制纯补留邪之患。
诸药合用,助阳化气,滋阴生气,补而不滞。
【方论】柯琴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元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临床应用与医案】1.消渴(病毒性肝炎并发糖尿病)李某某,男,56岁。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年,近日自觉口渴喜饮,小便色白频数量多。
尿愈多而渴愈甚,大有饮一溲一之势,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畏寒怕冷,大便干燥,2日一行。
肾气丸的临床新用道医网该方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等篇。
组方:干地黄24 g,山茱萸12 g,山药12 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 g,桂枝3 g,炮附子3 g。
功能:补肾壮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阴阳两虚证。
用法:上药研末,蜜调为丸。
用方指征:腰膝冷痛,四肢发凉,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遗尿,浮肿,消渴,咳嗽喘促,脉细弱。
传统方义:①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而成。
六味地黄丸补肾阴,桂枝、附子补肾阳,体现了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阴中求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②本方为治疗一切虚损之证基本方。
肾为先天之本,肾寓真阴真阳,真阴真阳是一身阴阳之根本,故凡肾虚,一定要引起全身性虚弱表现;而其他脏腑虚甚,时间较久,也必累及于肾。
本方肾之阴阳同调,助阳而不伤阴,补阴而不碍阳,是协调全身阴阳基本方。
这在理论上确定了本方药简效宏,作用广泛。
③现代研究证明,本方具有良好的滋补强壮作用,是抗衰老良方。
对阳痿、遗精、滑精、早泄、男性不育、女性冲任虚损、胞冷不孕、性冷淡等有特殊疗效,另外,本方在治疗肾炎、肾病、尿毒症、眩晕、耳鸣、耳聋、目暗昏花、糖尿病、小儿疳积等疾病中,疗效显著。
在《金匮要略》当中,就治疗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微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烦热不得卧,饮食如故,转胞不得溺5种病证。
④日本汉方届认为本证最常见主要症状为脐下不仁,虚劳和脚气为次症;项背强、头痛、夜尿、睡眠障碍为客症,也是决定应用本方的有力根据;客症不能代替主症。
⑤本方治疗心性或肾性水肿,一般最长90 d,最短21 d,服药两周后开始消肿,尿量增加,且无毒副作用。
⑥本方在许多疑难杂症治疗中常收良效。
如长期低热、高血压、失眠、淋病、肢端动脉痉挛、鼻出血、口疮、老年性白内障、神经衰弱、皮肤瘙痒、多尿、蛋白尿、血尿、黑疸,又有用酒石酸锑钾治疗血吸虫病,出现浮肿、蛋白尿、血尿时,以本方治疗,肾损害得复。
肾气丸原理
肾气丸是一种中草药方剂,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肾虚、腰膝酸软、遗精、尿频等症状的目的。
肾气丸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其中包括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这些药物通过配伍,共同发挥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补肾气等作用。
肾气丸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肾阳虚衰来实现的。
在中医理论中,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虚会导致一系列的寒症,如畏寒肢冷、性功能减退、夜尿频繁等。
而肾气丸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通过增加体内的阳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肾气丸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从而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虽然肾气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肾虚、腰膝酸软等症状,但在使用时还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不同的病症,需要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在使用肾气丸期间,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饮食清淡等。
最后,对于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来说,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肾气丸。
总的来说,肾气丸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肾虚等目的。
但具体使用方案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制定,并且在使用期间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古代的理虚方,经典的老年病用方,有温阳利水强壮等功效,适用于以腰痛膝软、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以及老年人的调理。
“总以通肾气,利小便为主,此八味之正义也”(《医贯砭》)干地黄《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
生者优良。
《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①止血:崩漏配阿胶,大便出血配黄芩。
内补当归建中汤条下有“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二十一)。
最大量方(六两)胶艾汤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二十)。
黄土汤治“下血,先便后血”;亦主“吐血衄血”(十六)。
鲜生地治疗热病或急症出血尤佳。
如炙甘草汤。
后世犀角地黄汤是治疗出血的专方,多用于吐血、衄血及温病发斑,《千金方》用生地黄汁与大黄粉同用治疗吐血。
②理虚:《金匮要略》大黄蛰虫丸、薯蓣丸、肾气丸等治疗虚劳病的丸剂也采用干地黄。
③利小便:“地黄主治血证及水病也。
”(吉益东洞)其依据主要为肾气丸主治。
【经典方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六篇·十五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十七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三篇·三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十九条》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方证关键词】1、虚劳虚,指消瘦;劳,为乏力。
虚劳,为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肌肉萎缩、皮肤干枯、肤色黑暗、体重减轻、精力衰退、骨骼松脆等。
虚弱的老年人以及许多慢性虚损性疾病可以考虑本方证。
肾气丸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本文目录 [hide]•1 【肾气丸组成】•2 【肾气丸方歌】•3 【肾气丸方解】•4 【肾气丸主治】•5 【肾气丸医案】•6 【医案分析】•7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中关于肾气丸的论述o7.6.1 使用注意o7.5.1 辨证要点o7.5.2 随证加减o7.1 主证分析o7.2 功用o7.3 方解o7.4 配伍特点o7.5 运用o7.6 运用【肾气丸组成】干地黄24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泽泻9g 茯苓9g 牡丹皮9g 桂枝3g 附子3g【肾气丸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肾气丸方解】本方为肾阳不足之证而设。
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则腰脊膝胫酸痛乏力,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肾主水,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则发为水肿,痰饮,脚气等;若阳虚膀胱失约,则小便反多,夜尿尤频;肾阳不足,水液失于蒸化,津不上承,则口渴不已;舌质淡而胖,尺脉沉细或沉弱而迟,皆为肾阳虚弱之象。
诸症皆由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治宜补肾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辅以化气利水。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
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
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碍湿之虞,俱为佐药。
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少量温阳补火药与大队滋阴益精药为伍,旨在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二是以补为主,佐用通散渗利,寓泻于补,使补而不滞。
古今名医论经方——《金匮》肾气丸大医双合DaYiShuanghe第119期每天一期,弘扬中医COURSE ARRANGEMENT组成:干地黄八两(24g)薯蓣四两(12g)山茱萸四两(12g)泽泻三两(9g)茯苓三两(9g)牡丹皮三两(9g)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各3g)用法: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现代用法:蜜丸,每服6g,日2次,白酒或淡盐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补肾助阳,化生肾气。
主治:肾阳气不足证。
方解:方用干地黄(今多用熟地黄)为君,滋补肾阴,益精填髓。
《本草经疏》谓:“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
”臣以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薯蓣(山药)健脾气,固肾精。
二药与地黄相配,补肾填精,谓之“三补”。
臣以附子、桂枝,温肾助阳,生发少火,鼓舞肾气。
佐以茯苓健脾益肾,泽泻、丹皮降相火而制虚阳浮动,且茯苓、泽泻均有渗湿泄浊、通调水道之功。
三者配伍,与“三补”相对而言,谓之“三泻”,即补中有泻,泻清中之浊以纯清中之清,而益肾精,且补而不滞。
诸药相合,非峻补元阳,乃阴中求阳,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少火生气”之意。
配伍特点:重用“三补三泻”,以益精泻浊;少佐温热助阳,以“少火生气”。
运用:本方为补肾助阳,化生肾气之代表方。
以腰膝酸软,腰以下冷,小便失常,舌淡而胖,脉沉无力为辩证要点。
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古今名家注:程林:肾气丸者,补肾中真阳而利小便也,以肾与膀胱为表里,桂、附以益肾中之阳,则阳气自能开通沟渠,宣行便溺,脬系自不了戾矣。
(程林《<金匮要略>直解》)李彣:方名肾气丸者,气属阳,补肾中真阳之气也。
内具六味丸,壮肾水以滋小便之源,附、桂益命门火,以化膀胱之气,则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小便自利。
此所以不用五苓散,而用肾气丸也。
(吴谦等《医宗金鉴》)沈明宗:此劳肾中真阳之方也。
肾气受伤,精气痹着不宣,腰痛而少腹拘急,阴痹阳郁,开阖之机不转,则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