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94.06 KB
- 文档页数:1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刘新艳【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lemon eucalyptus pinic enteric soft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 Methods A total of 80 children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anti-inflammation and nasal inhalation for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lemon eucalyptus pinic enteric soft capsule for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much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5.0% than 72.5%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lemon eucalyptus pinic enteric soft capsule shows precisely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secretory otitis media. This method can remarkably improve adverse clinical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It is worthy of wid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目的:探究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分泌性中耳炎概述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本病又名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等。
临床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等。
英文名称:secretory otitis media。
其它名称: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
相关中医疾病:耳胀、耳闭。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耳部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耳。
常见症状: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
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
检查项目:听力检查、耳镜检查、鼓气耳镜检查、鼻咽部检查、颞骨CT、X 线。
重要提醒: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治,以免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分类:1、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较急,病程在8周以内。
2、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超过8周仍未痊愈即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多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迁延转化而来,也可缓慢起病而没有急性中耳炎经历。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特点三、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等原因导致。
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为主要病因。
基本病因: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具有保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清洁和防止逆行感染等功能。
若因机械性阻塞或功能障碍,导致咽鼓管不能主动开放,可造成本病的发生。
2、中耳局部感染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种轻型的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其中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细菌产出的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在病程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摘要】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原理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可以发现其在改善炎症和提高耳腔通气的作用。
临床疗效观察显示,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可以显著减少中耳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和脱管等,需要及时处理和注意。
手术后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诊和保持耳部卫生。
结论中指出,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手术技术。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关键词】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效果分析、原理、机制、临床疗效、并发症、注意事项、地位、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手术,是治疗儿童和成人耳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其特点是耳中出现分泌物导致听力下降和耳朵不适。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口服抗生素或局部滴耳液进行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反复发作或耳道狭窄难以清洁,治疗效果不佳。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开一个小孔,将管状支架置入中耳腔内,通常可以促进中耳通气和排液,改善中耳炎的症状。
相比传统治疗方法,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具有微创、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决策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原理及操作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操作指南和参考。
2. 分析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揭示其对中耳炎病变的影响途径和作用机制。
4. 分析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评估手术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鼓膜切开术治疗,将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3~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0.8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1.9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总计发生率为9.23%,对照组并发症总计发生率为4.41%,观察组并发症总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膜切开术与鼓膜留置术各有优劣,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方式选择应根据患儿的病情、病史判断。
标签: 鼓膜置管术;鼓膜切开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病史较长的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一般临床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鼓膜留置术因其显著的疗效,被临床优先选择使用。因研究对象多为小儿,良好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的首要依据,但笔者认为,鼓膜切开术虽然在疗效上处于绝对劣势,但还是有其独特优点,对于3~6个月病史、病情较轻的患儿仍可使用[1]。本文选取我院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对照研究两种术式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65耳,男27例,女18例,年龄3~11岁,平均(6.11±0.95)岁;病程3~8个月,平均(5.01±0.91)个月;对照组68耳,男25例,女20例,年龄2~10岁,平均 (6.01±0.97)岁;病程为3~8个月,平均 (5.11±0.92)个月;两组耳数、患儿性别、患儿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进展[摘要]在耳鼻喉科当中,分泌性中耳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把中耳积液作为作为主要的表现特征,呈现出非化脓性的中耳疾病。
在实际的临床当中,比较主要的表现就是出现听力的下降,同时随着体位的变化,一般会出现耳闷胀以及轻度耳痛等等这种疾病,儿童的发病概率是比较高的,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导致儿童的语言功能出现障碍,同时也会出现平衡性发育不良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注重对发病的机理和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确保进行及时的治疗,那么这对于改良患者的症状以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来说有比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进展分泌性中耳炎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中耳积液或者听力下降,在临床当中比较常见,发病概率比较高,在儿童和成年群体当中都有可能发病,大多数出现在儿童群体里面[1]。
分泌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出现耳聋以及听力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2]。
儿童的抵抗力比较薄弱,并且咽鼓管的内部空隙比较小,整体的空隙也比较短,分泌物或者细菌比较容易进入,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的炎症反应,都有可能导致中耳内的积液不断产生长时间分泌性中耳炎,不仅会损伤听力,也有可能出现语言障碍等并发症[3]。
1.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目前关于分泌性中耳炎所产生的病因研究有多个方面的内容,最为主要的就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以及致病,微生物感染或者咽鼓管功能所产生的障碍,同时也包括鼻腔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合并症存在的因素所导致的疾病[4]。
这些内容当中最为需要重视的就是对病因作用进行分析,因为病因不是一样重视的,比较常见的就是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所带来的原因,仅仅是间接或者次要[5]。
如果从行政医学的角度分析,基本上大部分分泌性的中耳炎除了会随着呼吸道感染的产生之外,在一定意义上疾病的症状表现比较轻的患者随着上呼吸道的痊愈会慢慢消退[6]。
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比起来,它属于比较轻或者属于低度的感染,整体的症状也比较轻,与此同时对于重症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来说,病例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比较轻,或者不会存在着上呼吸道感染的问题[7]。
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鼓室内穿刺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60例(74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36耳,对照组30例,38耳。
治疗组鼓室穿刺抽液后注入曲安奈德40mg;对照组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5mg,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占(52.8),有效12例,占(33.3),总有效率86.1%;对照组痊愈7例,占(18.4),有效16例,占(42.1),总有效率6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疗效持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曲安奈德分泌性中耳炎【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7-0211-01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和浆黏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1]。
发病原因有很多方面,一般认为与咽鼓管狭窄阻塞或功能障碍致使中耳的通气、引流不畅而造成鼓室负压,出现的中耳积液。
如果不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
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我们采用鼓室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60例(74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36耳,男18例,女12例,年龄16~72岁,病程10 d~3年;对照组30例,38耳,男16例,女14例,年龄 16-70岁,病程11d-3年。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耳闷胀感,听力减退,自听增强,低调耳鸣或伴有患侧头部不适。
鼓膜穿刺后均能抽出积液。
骨气导间距平均23dB。
以上病例均为经鼓膜吹张及穿刺冲洗治疗未愈者。
1.2 方法治疗组对外耳道常规消毒,对外耳道及鼓膜1%地卡因表面麻醉,用7号穿刺针在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穿刺抽液,回抽吸尽带气泡液体后拔出针头,然后更换预先备好的曲安奈德注射器和针头,于第一次穿刺部位的周围刺入中耳腔内,注入药液,注药后患者头偏向对侧45度,维持30min;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在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mg。
咽鼓管阻塞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
对于鼓膜正常的患者,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管道。
正常情况下,中耳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
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而出现负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
耳科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呈琥珀色或色泽发暗,亦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鼓膜活动度降低。
婴
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等,即使患儿没有主诉听力下降,家人可发现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语言发育迟缓等,临床应警惕耳朵的问题。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在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就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
这种治疗方法的出现为那些长期受到分泌性中耳炎困扰的小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有着非常明显的应用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在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概念。
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患者久治不愈的中耳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耳炎、中耳腔内儿茶酚胺合成受体过度表达和分泌活性增强等情况。
这种中耳炎长期存在,给小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手术将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明显减轻,缓解患者的疼痛,并且可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再次发生。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不仅可以清除耳腺组织、解除耳腺反应,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鼓室和中耳窦迅速康复,还可以帮助中耳内的分泌物快速排出,并通过置管术来保持鼓室和外界的通路,防止再度产生不适症状。
可以说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为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的应用价值在于它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由于小患者的生理特点,手术的安全性一直是家长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而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在小儿中耳疾病治疗中,手术的成功率高、安全性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小患者的身体健康。
手术后的效果明显,治愈率比较高,并且对患者的鼓室、听力和中耳黏膜有一定的恢复功能。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的应用还能够对医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减轻医疗负担。
腺样体切除联合置管术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鼻内窥镜下咽鼓管吹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摘要】目的探讨电视监视鼻内窥镜下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75例分泌性中耳炎病人在鼻内窥镜引导下经欧氏管吹张咽鼓管结合咽鼓管注入药液。
结果电视监视鼻内窥镜下咽鼓管吹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率88%。
结论电视监视鼻内窥镜下经欧氏管咽鼓管吹张结合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鼻内窥镜;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吹张;注药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
一般主要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有关。
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我们在电视监视鼻内窥镜引导下,经欧氏管吹张咽鼓管结合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75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分泌性中耳炎75例中,男38例,女37例,12~58岁,平均33岁,均为单耳发病,均以耳闷塞感、听力减退及自声增强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耳内水泡音。
无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及放疗史。
查体示:鼓膜内陷混浊,光椎变形,呈淡黄色或橙红色等。
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PTA30~45 dbHI,声阻抗测听鼓室压图为B型或C型。
1.2 方法电视监视鼻内窥镜下常规行2%麻黄素加1%丁卡因棉片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3次,所有病人咽鼓管吹张术前均行鼻内窥镜检查排除鼻息肉、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下鼻甲后端肥大及其他良恶性肿瘤。
儿童应排除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根据患者年龄及咽鼓管咽口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导管治疗。
在充分麻醉及鼻腔黏膜收缩完好的情况下,电视监视在0°或30°鼻内窥镜引导下,将欧氏管沿下鼻道插到鼻咽部,放置于咽鼓管咽口处,用接有吸引器的欧氏管将咽鼓管周围的分泌物吸净,再导入咽鼓管内将中耳内积液吸出,更换干净的欧氏管后再导入咽鼓管,欧氏管一端接小橡皮球,按压小橡皮球吹张,取腰麻用细塑料管沿欧氏管腔导入咽鼓管,外接注射器注入a-糜蛋白酶500 U与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1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