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30.81 KB
- 文档页数:1
很早就想写写关于我家孩子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经历了,各种原因拖来拖去一直没写.当时孩子得病时就在百度上看到了一个妈妈写的治疗经历,对我帮助很大,那会就暗下决心,如果我的孩子也治好了我就也来写一写,希望能帮到更多的家长.我孩子是2016年春天发现听力明显下降,于是去省儿童医院检查发现是分泌性中耳炎,因为这个病有个三个月的自逾期,所以当时医生没多说什么,药都没开,只嘱咐一个月后复查.过了一个月复查,症状并无好转, 当时声导抗的值是一个B,一个C,很不乐观,但医生仍旧没多说什么。
看着孩子听力那么差,我们家长自己急啊,于是上网各种查,听说中医治这个病有效,就去省中医院找了个教授看,结果人家直接让做手术。
手术要全麻,我们还真是不愿意,所以执意要医生先开点中药试试。
就这样又一个月过去了,再去复查,听力差成40dB,声导抗两个耳朵都变成了B,最差的情况!中医更确信是要做手术了,我们还是不同意,因为上网查了好些手术后都复发的,而且孩子才6岁,真心不想她全麻。
于是我们又返回省儿童医院,把耳鼻喉科的医生都研究了一遍,恰巧有一个副教授是擅长治疗这个病的。
他看了我们的检查结果和病历后说,实际你这病已经超过三个月了,是可以考虑手术,但是还是先吃药再试试把,我可以这么跟你说,省内我要是治不好,其他医生也治不好。
说得如此自信,甚至自傲,反倒让我看到了点希望。
他开了一个什么桉胶囊,(原谅我真记不住名字),说明上是写可以促进液体排出的,一个医院自己生产的鼻炎合剂,一个转移因子口服液,还有一个喷鼻子的,并且叮嘱千万不要感冒。
为了不让孩子感冒,我们便不让她上幼儿园,细致的照料,饮食也杜绝一切刺激、容易上火的食物,还有发物。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月,去复查,终于有了好转,听力略微上升,声导抗一个B一个C。
当时我在网上查到有做吹张治疗的,就是通过仪器往耳朵里鼓气,于是我问了句医生,咱们医院可不可以做这种治疗,没想到医生说你买一个回去做就是了。
居然有家用的!为什么医生早不说呢?我问医生哪有卖,医生说你去治疗室找护士把,我不方便说,省得你们以为我有什么利益关系。
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曹俊杰【摘要】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78例,分为观察组38例,治疗组40例.观察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患儿纯音测听气导听力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57.1%vs 81.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0.5 kHz、1kHz、2kHz水平纯音测听气导听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0.5 kHz、1kHz、2kHz水平纯音测听气导听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疗效明显,患儿治疗后听力恢复好,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24【总页数】2页(P2,14)【关键词】普米克令舒;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分析【作者】曹俊杰【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石化医院耳鼻咽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21分泌性中耳炎[1]是耳鼻咽喉科一种常见病,中耳积液,听力下降及鼓膜完整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小儿的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78例。
男性43例,女性35例,年龄1~14岁,平均7.6岁,病程7 d~3个月。
病前大多有感冒史,部分患儿年龄小临床表现为对声音反应差、哭闹、抓耳等,其余患儿自诉耳部不适、耳闭塞感、听力下降。
耳镜检查部分可见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色泽发暗,部分可见液平面。
耳鼻咽喉科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常规在耳科最常见的与免疫学相关的疾病就是渗出性中耳炎(OME),又称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
OME的临床特征是鼓室积液,然而没有急性感染的体征和症状,治疗不当或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导致胶耳,甚至鼓室硬化症。
本病至今尚无良好的早期诊断方法。
英国学龄儿童每学期进行1次声导抗检测,在2次声导抗不正常(约占1%)的学童中,进一步的耳部和听力检查发现1%已发展为胶耳。
OME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临床类型,慢性OME 是因急性OME未得到及时及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但急性OME经过多久才能转化为慢性OME尚不清楚,目前一般规定,发病8周以内为急性OME,超过8周则为慢性OME。
有观点认为,应该在急性和慢性之间分出亚急性型,即发病3周以内为急性、3周至3个月之内为亚急性,超过3个月则为慢性。
无论临床上如何分型,急性和慢性的临床表现是相似的,治疗上更是有连续性。
目前,距OME病因学的深入了解还相距甚远,理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继续探索之中。
一、流行病学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儿童接受OME治疗,因此促进了美国最常见的鼓膜切开术和鼓室置管术的开展。
OME 可能造成20dB或以上的听阈提高,因此是导致儿童听力减退的一种重要疾病。
国外统计显示1岁以前的儿童50%发生过OME,到2岁时增加到60%,多数能够在3个月内自愈,但仍有30%~40%的患儿出现复发。
20世纪90年代有较多的OME流行病学研究,由于各国的研究方法不同,或研究人群的年龄不同,儿童OME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一定差异。
英国的一项资料对5~8岁学龄儿童的检测显示,OME在5岁儿童组中更常见,每年发病率为17%,而8岁组是6%。
同时对患儿进行检查发现双侧发病的极多见,在6~12个月的患儿中双侧发病约为76%,21~24个月的患儿中为30%。
来自新西兰的研究表明1004名5~8岁新西兰儿童的患病率为9.5%。
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冬春季多发是小儿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
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glue ear)。
属耳鼻喉科。
症状体征症状耳痛:急性发作者,可有隐隐耳痛,这往往是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持续性痛,长时间不缓解,也可为抽痛,时断时续。
但慢性中耳炎者耳痛不明显。
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流水声等,时有时无,当患者进行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听力减退:听力下降、自听增强。
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
积液特别粘稠时,即使头位没有发生变动,听力也会下降明显。
其他:患者耳部周围的皮肤会有发“木”感,摸之没有感觉,并且,耳内经常出现闭塞或闷胀感,只有按压耳屏后,方可暂时减轻。
导致患者烦闷异常。
小儿如一耳患病,另耳听力正常,仅表现出对声音有些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可长期不被觉察,非常容易误诊。
诊断方法检查(1)鼓膜:松弛部或全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显外突、前后皱襞夹角变小。
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单黄、橙红油亮或琥珀色,光锥变形或移位。
慢性者可呈灰兰或乳白色,鼓膜紧张部有扩张的微血管,短突显比垩色,捶骨柄呈浮雕状。
若液体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
此液面状如弧形发丝,称为发状线,凹面向上,头位变动时,其与地面平行的关系不变。
透过鼓膜有时尚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可增多。
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2)拔瓶塞声:分别紧压耳屏后速放,双耳分别试验,患者自觉患耳有类似拔瓶塞时的声响。
(3)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及纯音乐听阀测试结果显示传导性聋。
主里堕苎擅壹Z Q Q!生!旦差§鲞差垃塑鱼!i4£Q££bi n§丛14i巫n£,S!E鲤虫§笪2QQ8,№!§丛Q:12根据不川病因严格控制流速。
一般以2~5滴/r ai n为宜,这样约10m l/h。
¨1从上表可见,本组脑脊液鼻漏者引流量偏多,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偏少。
LC D F过程中要保持匀速外滴,切忌阵发性快滴或凶管系统欠通畅而不滴,因此在护理上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1)当病人改变体位,头部高度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调节引流速度,使病人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2)保持引流通畅。
对躁动者加约束带,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搬动病人、变换体位等,由两名以上护士共同完成,注意导管走行,各种操作完毕后,确认管子无扭曲、受压、闭塞、脱落后,见引流状态良好,方可离去,本组无一例发生引流管阻塞。
4.3预防引流感染由于LC D F在一定程序上使颅腔与外界相通,故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因此护理上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1)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次,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
(2)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随时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肿胀等异常现象。
(3)对暴蠕在皮肤外端的引流装置每日用75%的洒精消毒3次。
旺。
(4)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
(5)在更换引流瓶、测颅内压、椎管内注射药物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
(6)每日更换引流瓶时,留取少量引流液标本做脑脊液检查,查脑脊液糖、蛋白、细胞记数,或送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
L C D F并发症主要有脑膜炎及过量引流,“。
本组无一例发生脑膜炎。
4.4及时拔管在LC D F中,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记数减少,脑脊液漏的停止,应及时拔除引流管。
否则,尽管每天行局部的消毒和更换敷料,仍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感染。
拔管353后除注意意识、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
谈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临床分析作者:宋立湛红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9-01【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总有效率95%,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中耳炎;分泌性;儿童引言: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
该病在小儿耳鼻咽喉科临床中较常见,冬春季多发,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如果不治疗,或反复发作,中耳内分泌物中的毒素可能会引起内耳损伤,将大大影响到听力,甚至导致不可恢复的神经性耳聋,对听力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均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门诊及急诊、住院患儿,共80例。
随机分为2组。
病史1个月---2年,48例有感冒史,主诉有耳闷、耳鸣、听力下降;20例有反复发作史;2例为鼓膜置管术后复发。
检查32例鼓膜呈黄色或橙黄色,可见液平面;12例鼓膜内陷、色泽灰暗,11例鼓膜增厚、混浊,2例鼓膜有钙化斑。
纤维鼻咽镜示腺样体肥大者13例;中鼻道及下鼻道有粘脓性分泌物10例。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釆用西医常规治疗。
轻度患儿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或片剂;中重度患儿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剂,90 mg/(kg· d),分2~3次以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
青霉素过敏者改用阿奇霉素,轻度用颗粒或片剂口服,中、重度用针剂静脉滴注,剂量为10 mg/(kg·d)。
高热者口服退热药物(百服咛、美林等),并适当补充液体做对症支持治疗。
58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申金金董明敏【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方法治疗组采用鼻内窥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6l耳),对照组采用经鼓膜切开王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0例(58耳)。
结果治疗组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1.8%,并发症发生率6.56%,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92.98%,并发症发生率15.79%,经卡方检验,两种方法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远小于对照组。
结论经咽鼓管咽口置管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置管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等,如果积液粘稠而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
在儿童及成人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也有着多种治疗方法。
现通过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以期找到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治疗组50例(6l耳),男21例(24耳),女29例(37耳),年龄14~56岁。
病程3个月~2年。
对照组50例(57耳),男23例(25耳),女27例(32耳),年龄5—60岁,病程3个月一2年。
主要症状为耳闷、耳鸣、听力下降,及头位变化时症状可随之改变。
检查见鼓膜浑浊、内陷可有粘连,色泽暗淡或呈橙黄色,光锥变形或消失,有时可见气液平面。
纯音听力检测结果示多为传导性耳聋,少数为混合型耳聋,声导抗检测为B型或C型,且所有病例在术中均证实中耳腔有积液。
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鼻内镜下经咽鼓管置管:患者取半卧位,肾上腺素及l%的丁卡因棉片收缩及表面麻醉患侧鼻腔黏膜,置入30。
鼻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口情况,在内窥镜直视下将欧氏管自术侧鼻腔伸入达鼻咽部咽鼓管口处。
然后将麻醉导管插入欧氏管,并顺势缓慢进入咽鼓管,有轻微落空感时,表示麻醉管越过咽鼓管峡部到达中耳腔,即停止进入。
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小儿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小儿急性中耳炎患儿80例(94耳),将80例患儿分为两组,一组40例(50耳)为治疗组,另一组40例(44耳)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加鼻内镜下同期行腺样体切除术,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有效率为77.2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率低,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儿童;鼓膜置管术分泌中耳炎(aom)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小儿童。
临床表现为耳鸣、中耳积液、耳闷、耳堵塞感及听力下降。
采用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可导致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
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关键。
本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80例(94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94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就诊病人。
男性46例,女性34例;病史3.5月-18月,平均病史7.9个月。
选择对象全部患儿均用常规治疗无效、病史3月以上、患者腺样体肥大、听力损失大于20db、耳鼓膜内陷、耳鼓膜萎缩、中耳积液、复发性急性中耳炎伴分泌性中耳炎、耳聋家族史及头部外伤史等。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40例(50耳),男22例(26耳),女18例(24耳),年龄4岁-11岁,平均年龄(6.5±0.4)岁。
对照组采用鼻内镜电视监视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40例(44耳),男18例(20耳),女22例(22耳),年龄4.5岁-15岁,平均(6.7±0.3)岁。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8-01-22T10:24:26.4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5期作者:徐文萍
[导读] 需进一步进行鼓膜穿刺+置管术,术后随访观察尤其重要。
本治疗方法简单,疗效满意,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四川省康定市甘孜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康定 626000)
【摘要】目的:通过腺样体刷切,开放咽鼓管通畅,必要时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满意;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的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74耳),年龄在1~12岁之间,病史1月到6月,主诉耳闷、听力下降,耳鸣,无明显的鼻腔炎症/鼻中隔偏曲,耳内镜检查发现鼓室积液,听力检查纯音测听提示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大于20db,声阻抗B型图66例,C型图8例,鼻内镜检查发现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占据鼻咽部1/2及以上。
通过鼻内镜、耳内镜检查明确是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合并腺样体肥大者,采用全
麻下腺样体等离子刷切手术,术后给予鼻腔收缩剂盐酸赛洛唑啉鼻喷剂三天,鼻用激素鼻喷剂(内舒纳),抗生素药物及促排药物口服,一月后复查耳内镜观察鼓室积液恢复情况;如腺样体手术后一月无好转,则行鼓膜穿刺+置管术,术后半年取出置管。
结果:60例70耳治愈46耳,占62%;好转22耳,占29%;无效6耳,占9%。
结论:所有患者观察治疗疗程平均1~半年,发现治疗疗效满意。
【关键词】中耳炎;小儿;分泌性;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33-02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该病在小儿的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一,Suarez Nieto 等统计发现,2岁的小儿发病率为3.8%,11岁的发病率为1.1%;Pukander等根据临床症状及耳镜检查结果发现,儿童的高发年龄为5岁。
其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多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免疫反应有关,其中咽鼓管阻塞、腺样体肥大是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我科通过2015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74耳)进行了腺样体刷切术,开放咽鼓管通畅,必要时鼓膜切开置管,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年龄在1~12岁之间,病史1月到6月,其中男性患儿32例(40耳),女性患儿28例(34耳)主诉耳闷、听力下降,耳鸣,无明显的鼻腔炎症/鼻中隔偏曲,耳内镜检查发现鼓室积液,听力检查纯音测听提示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大于20db,声阻抗B型图66例,C型图8例,鼻内镜检查发现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占据鼻咽部1/2及以上。
1.2 方法
通过鼻内镜、耳内镜检查明确是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合并腺样体肥大者,采用全麻下腺样体等离子刷切手术,术后给予鼻腔收缩剂盐酸赛洛唑啉鼻喷剂三天,鼻用激素鼻喷剂(内舒纳),抗生素药物及促排药物口服,一月后复查耳内镜观察鼓室积液恢复情况;如腺样体手术后一月无好转,则行鼓膜穿刺+置管术,术后半年取出置管。
观察治疗疗程平均1~半年。
2.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患儿自觉症状完全消失,纯音听力检查正常,声阻抗提示A型鼓室图;好转:患儿自觉症状好转,纯音测听气骨导分离20db,声导抗提示As型鼓室图。
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变,听力损失大于20db,声阻抗B型图,观察1月~半年后进行疗效评判,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 74耳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疗效评估情况(%)
3.讨论
儿童听力下降原因中,一个主要原因即为分泌性中耳炎,同时,该疾病还会对儿童智力及语言发育状况产生影响。
临床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时,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均比较常用,但疗效并不相同。
研究指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存在较多的病因,如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反应等,而多数学者公认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与咽鼓管机械性阻塞腺样体肥大有关。
有学者指出,腺样体极度增殖后,咽鼓管口被其压迫、堵塞,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发生,分泌性中耳炎被引发;有学者认为,腺样体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后,多种炎性介质被释放,提升血管通透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因而,该疾病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和病因治疗,其中咽鼓管功能的改善是本病治疗的重点环节,而小儿咽鼓管阻塞的主要原因是腺样体肥大,所以通过鼻内镜检查发现腺样体肥大,并给予腺样体等离子刷切,有利于接触咽鼓管阻塞,减轻咽鼓管的炎症,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及积液排除;对于切除腺样体后鼓室积液无明显改善的患儿,需进一步进行鼓膜穿刺+置管术,术后随访观察尤其重要。
本治疗方法简单,疗效满意,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苏文宇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0,6(5):69-70.
[2] Rubin BK Physiology of airway mucus daerance[j].Respin Care,2002,47:761.
[3]古庆家,梁传余鼓室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3,11(4):270-271
[4]刘智献等腺样体消融联合鼓室置管治疗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5):871-872,875
[5]佘秀梅,乔彦明,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2013,11(4):270-271
[6]高国强,艾文彬,经口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结合鼓室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42(5):504-505,509
[7]熊春华.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的效果比较[J/OL].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2):454-455
[8]孙漫漫,张洋,秦兆冰.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相关因素分析[J/OL].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