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胫骨平台骨折1.概述:胫骨平台的骨折复杂,占全身骨折的4%,属于关节内骨折,常累及胫骨近端,多采取手术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有三大要素: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骨折坚强内固定;塌陷后骨折复位并植骨。
骨折分型常用有三种:AO分型;Schatzker分型;罗从风的三柱理论分型(更适合手术进路的抉择)。
X光片的正侧位和CT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是必须的。
对于合并膝关节脱位者,腘血管损伤和骨筋膜室综合症者要特别重视作出诊断和判断。
软组织的处理关系到胫骨平台的治疗成败。
开放性损伤常用腓肠肌内侧头皮瓣转移。
有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大多数经行手术治疗,但接受关节面的移位程度有争议。
一般认为当关节面有移位或塌陷大于10mm应手术治疗。
但有人提出平台向外倾斜大于5°,或关节面塌陷大于3mm。
一般认为塌陷大于2mm 以上即行手术为宜。
老年人放宽手术指征,尤其有合并骨性关节炎者。
可采取石膏固定4-6周,完全负重8-12周以上。
应该特别强调: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应考虑医生的经验,医院设备条件。
不成功的手术结果远不如保守治疗。
2.手术进路与器械种类的选择(内固定物的选择):①常见的手术进路:没有冠状位骨折线的胫骨平台内外髁骨折类型,标准的前内、前外侧入路能很好地显露骨折并进行复位。
对于后侧骨折即冠状位,目前手术入路有不同倾向。
对于后内侧骨折手术入路的争议不多,但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因其解剖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分歧较大,罗从风等采用后内侧倒“L”形入路来治疗后外侧骨折,取得了满意的复位和固定,并认为该方法是治疗胫骨后侧骨折的有效方法的途径,但由于腓肠肌内侧头的阻挡,对有些患者仍需部分切断腓肠肌内侧头才能显露后外侧,有碍于患者的康复。
②器械种类(内固定)的选择:胫骨平台后方不规则的解剖轮廓,干骺端移行区较大弯曲弧度使钢板难以精确粘附骨折部,之前也无专门设计的符合该解剖特点的钢板,因此“T”形钢板,有限接触加压接骨板,重建钢板均有应用,通过适度预弯后进行支撑固定,均取得满意疗效。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4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19- 61岁,平均41岁;按Schatzker分型:IV型10例,V型骨折23例,VI型骨折12例;采用钢板内固定或外固定及早期被动关节功能锻炼治疗。
结果:45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 7个月,平均5.3个月;参照Merchant功能评定标准,优24例,良14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84.4%。
结论: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正确的选择手术时机及方式,解剖复位、植骨及坚强固定,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使受损的膝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程度恢复。
标签:胫骨平台骨折;复杂型;手术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1],其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常为高能量损伤,用Schatzker分型属于IV-VI型骨折,关节面破坏严重,且常合并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上较为棘手。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共手术治疗45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31例,女14例。
年龄19-61岁,平均38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24例,高处坠落伤15例,砸伤6例。
Schatker分型:IV型10例,Ⅴ型23例,VI型12例。
合并腘动脉损伤者1例,腓总神经损伤1例,半月板损伤1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前后交叉韧带均有损伤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髌韧带损伤2例,合并其他骨折19例,合并腹腔脏器伤3例,开放骨折17例,陈旧性骨折6例。
1.2 治疗方法闭合骨折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确定是否急诊手术,开放骨折均予以急诊手术。
本组急诊手术28例,手术入路:Schatker型骨折行前内侧入路10 例,前正中入路19例,前外侧入路及辅助内侧入路16例,切开关节囊34例,直视下复位骨折,整复关节面至平整。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进展【摘要】目的:本文将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疾病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临床进展的探讨,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疾病并达到满意治疗效果的方法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方法: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进行正确的术后康复措施。
结果:对于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还应考虑其年龄、病史等情况。
若患者病情为严重性双侧平台关节面粉碎性骨折,并无法进行手术修复,则可对病人实行保守治疗的方法,待保守治疗六至十二个月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关节置换手术。
结论:采用有限切开复位有效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疾病,手术中可以对患者的骨膜进行较少量的剥离,保证了患者骨折部位的血液运输,有利于患者的骨折融合,同时也避免了广泛剥离患者的软组织,从而降低了感染以及术后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进展【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25-01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患者发生胫骨平台骨折时往往伴随着高能量的损伤,且骨折常呈现粉碎性,不仅出现胫骨平台劈裂、塌陷等情况,同时还会累及患者干骺端甚至骨干部分,因此会在胫骨平台骨折的同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因此,在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对患者的骨折部分与软组织同时进行治疗。
近年来,由于社会交通的飞速发展以及建筑业的兴盛,造成高处坠落伤害以及交通事故伤害等频繁增加,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1-3]。
临床上,对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常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但此方法可造成患者进一步的软组织损害,同时破坏患者的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胫骨皮瓣坏死、关节功能障碍甚至骨不连现象。
目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趋向于微创技术发展,即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有限切开微创内固定治疗。
有限切开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为尽可能减少患者由于进行手术治疗所造成的局部血液供应受损、软组织剥离、以及骨折处周边组织结构的破坏,从而降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由于进行手术治疗而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够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起到长期稳定的固定作用,以便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4-6]。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摘要】目的:探讨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手术治疗的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21例患者临床资料。
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恰当的钢板内固定,自体松质骨植骨。
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1例出现胫前皮肤坏死,骨外露,行皮瓣转移术后痊愈;2例出现皮肤少许坏死,无骨外露,经换药后愈合。
按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疗效:优9例,良8例,可3例,差1例。
结论:掌握合适的手术时机,争取最佳解剖复位,选择恰当的内固定,自体松质骨植骨,配合术后及时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的膝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内固定术;植骨中图分类号 r27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0-0127-01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外伤中常见的骨折之一,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关节面破坏严重,骨折粉碎严重,胫前软组织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2007年7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科共采用手术治疗复杂型胫骨平台骨折21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1例(21肢)。
男14例,女7例,年龄25~73岁,平均52.3岁。
左侧9例,右侧12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8例。
按照schatzker分类标准:ⅴ型12例,ⅵ型9例,其中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侧副韧带损伤8例,交叉韧带损伤5例;合并脑外伤4例,骨盆骨折3例,同侧股骨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3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7~21 d,平均11 d。
1.2 方法手术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进行。
1.2.1 术前正确的伤情评估本组21例患者除常规x线检查外,均行ct检查,部分关节不稳定者行mri检查,术前详细了解骨折及韧带损伤的情况,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手术配合背景介绍胫骨平台骨折是近年来骨折病例中逐渐增加的一种类型。
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关节镜下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组织和器官,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针对胫骨平台骨折特别复杂的手术,它的成功与否往往是由多个要素的配合完成的,手术配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下面就详细介绍它的要求和操作方法。
手术配合的要求和操作方法在进行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时,手术配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步骤如下:1. 操作前准备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必须完成患者的诊断工作,了解胫骨平台骨折的程度和具体情况。
医生必须充分了解手术所需物品,保证手术中所需的器械和设备已准备就绪。
2. 管理术前麻醉对于关节镜下手术,最好使用神经肌肉阻滞或全身麻醉。
(一般建议采用局部麻醉。
)须使用股动、胫前深动、腓总神经阻滞,常规布麻醉盖。
3. 病变部位清理清理骨折处是整个手术的首要阶段。
医生必须谨慎细致地清理骨折处所有肌腱,游离正常软骨和结节。
清洁剂、生理盐水及氯化钠均需准备充分。
4. 关节镜放置放置关节镜是关节镜下手术的关键步骤,它要求医生使用专业的操作技巧和设备来完成。
首先,在关节气囊悬吊器上,安装好导航锥,导航销及盲孔导引器等,使关节气囊充气,并确定缝线紧接着骨折起始点,以免打错孔。
5. 邻近肌肉松弛及骨切片接着要进行肌肉松弛,松弛后, 用高速钻钻出骨切板,完全准确的切开骨骼是极为重要的,这就需要医生在手术中一定要格外谨慎和细心。
6. 骨片复位在切片后,医生会对骨片进行复位,并用缝线稳固住,防止骨片再次移位,在进行复位时,医生需要注意缝线的松紧度以及骨片的精准程度。
7. 手术结束在手术结束前,医生需要检查骨折处的状态,确认骨片已经复位,并且各个组织都在修复中。
确认没有出血和感染的风险,才可以结束手术。
结论关节镜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是一种高风险、高技术的手术,它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对比【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n=31)、对照组(n=31)。
观察组采用膝前正中切口双钢板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膝前外侧单切口单钢板法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内固定失败率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骨折后6~8 d实行手术治疗为最佳手术时机,能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时机建议在骨折后6~8 d,可将膝前正中切口双钢板法治疗作为首选。
【关键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临床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for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Methods 62 patients with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7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31)and control group(n=31)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ouble plate method through anterolateral knee incis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ingle plate method through anterolateral knee incision.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amount of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in the control group,the healing time of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failure rate of internal fix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knee joint fun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Among them,6 to 8 days after fracture,surgical treatment is the best time to control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ffectively.Conclusion The operation time of complextibial plateau fracture should be 6 to 8 days after fracture,and double plate method with anterior median knee incision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keywords]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treatment;clinical effect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膝关节创伤中发病率较高的骨折。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目的 观察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法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
法 从我院2010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选取出78
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实验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普通钢板+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
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固定后骨折愈合、完全负
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能够有效的加快骨
折愈合,缩短完全负重与住院时间,相比传统空心钉固定法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
疗效。
标签:胫骨平台;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空心钉内固定
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周围组织较丰富,一旦发生骨折常会波及到
半月板、相关韧带以及周围皮肤等,显著增加了临床手术治疗的难度,且并发症
较多,如治疗效果不佳可导致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恢复较差,影响其膝关节活动及
生活质量[1]。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
治疗,与传统空心钉内固定对比观察临床效果,以作评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0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
者中选取出7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实验组共有39例患者,
其中男性26例、女性13例,年龄在23~51岁,包括25例交通伤、8例高处坠
落伤以及6例砸压伤;对照两组。实验组共有39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
14例,年龄在24~50岁,包括24例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以及5例砸压伤。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为胫骨平台处复杂骨折,并使用影像学检查对其骨折
位置及情况进行确诊;排除机体条件极差无法耐受手术或带有恶性肿瘤患者,伴
发多处骨折患者等。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详细告知实验内容,自愿参与本
次实验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实验组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研究分析患者骨折处影响信息,
并设计手术方案、确定钢板位置,术前进行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而后选择手术
入路,一般多使用膝前内、外侧联合切口,部分情况特殊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单
纯一侧切口,沿半月板下缘切开关节囊后将关节面骨折处充分暴露,如骨折块塌
陷则进行修整以恢复平整关节面,如平台有骨缺损则可以使用自体的髂骨移植,
用克氏针固定;在C壁X线机下对关节面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观察,恢复平整后
使用L型、T型等锁定钢板予以固定。对照组使用普通钢板实施常规空心钉内固
定法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其固定治疗后骨折愈合、
完全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所得数据之间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临床疗效
使用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其中包括对膝关节疼痛、活动及稳定程度的评估
[2]:优,分值超过85分;良,分值介于70~84分;可,分值介于60~69分;
差,分值低于59分。总有效率为优、良、可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百分比。
1.4数据处理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驗。可信
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样本数据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实验
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数据比较实验组固定后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
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7个月,平均17.6个月。
实验组发生并发症2例,均为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5.12%,对照组发生5例,
发生率为12.82%,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膝关节僵硬1例,异物骨化1例,
创伤性关节炎2例。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浅表感染者给予换
药后愈合,关节僵硬者给予关节周围粘连组织松解;创伤性关节炎者给予玻璃酸
钠关节腔冲洗后好转。
3讨论
胫骨平台是膝关节较为薄弱处,该处骨折在膝关节创伤中最为多见,常由于
撞击、坠落或其他暴力施加在膝关节使发生,如胫骨内踝或双踝发生骨折甚至伴
随干骺端或出现骨干分离的骨折则称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该处骨折因其特殊的
解剖组织结构常伴有膝关节脱位、移位,韧带拉伤以及平台塌陷等情况,病情较
为复杂,实施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预后较差,容易对膝关节的功能产生干扰,
甚至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等导致最终膝关节功能出现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随之
下降[3]。
临床上对这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多应用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治疗效果远
好于保守治疗,以往常应用普通钢板实施空心钉内固定方法,其固定效果仍有很
大的提升空间,容易出现固定后再次移位等多种并发症,对临床疗效产生不利影
响[4]。
锁定钢板是近年来临床上研发应用的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其完全依靠自有交
锁结构形成固定,并具有特殊的螺纹孔可以使用螺钉进行加固,具有更为理想的
固位效果,防止出现骨折处再次移位的情况;同时在钢板没有完全贴于骨头上,
中间存有的空隙可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降低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并能够改善
血运以促进骨膜的生长修复,临床应用效果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5]。
手术后应尽早行功能锻炼,关节早期活动对关节滑液的吸收和循环有重要作
用,而关节滑液是关节软骨的主要营养来源,越早锻炼,越能促进骨之余和,并
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麻醉复苏后就可对股四头肌、踝关节进行主动功能锻
炼。术后锻炼时早期可给予止痛药,锻炼后对手术部位给予冰敷,减少炎性反应
的发生。但是锻炼时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另外,功能锻炼过程中切
忌局部揉搓,否则容易形成异位骨化。本组对照组中发生1例异位骨化,给予异
物切除后好转。术中要注意保护软组织,以降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如术中分离
骨折周围软组织时,要尽量少用钩,骨折复位后将钢板塑形从近端皮插入,可减
轻软组织损伤。
本文研究表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固定后骨折愈合、完
全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
验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能够有效的加快骨折愈合,缩短完全负重与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相比传统空心钉固定法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冯晰旻,姜荃月,刘尊鹏等.单、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
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10):43-44.
[2]曾月东,何慕舜,欧阳冰,等.三维成像辅助支持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平
台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7):3131-3134.
[3]徐华,蔡宇,李文成,等.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持钢板与双支持钢板治疗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554-2556.
[4]李舰,蒋林,周忠,等.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同一机构
6年17例随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3):2458-2462.
[5]詹开喜,王以进,华全科,等.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
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11):991-994.
[6]费俊梁,王黎明,桂鉴超,等.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器治
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4):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