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验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16 KB
- 文档页数:2
-860-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0年12月第30卷第12期•论著:临床研究•舒肝明目汤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章沐曦,张伟,周'红,吴海星,黄勤,'涛[摘要]目的观察舒肝明目汤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S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2月一2018年1月于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肝肾亏虚型PS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和马来酸|吗洛尔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舒肝明目汤,2组均治疗30d,并随访2年。
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后沉着物(KP)数目、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症状评分及复发情况。
结果(1)有效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1,!=0.034)$(2)视力、眼压、KP数及症状积分: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视力("=4.300,!=0.000)、眼压("=7.653,!=0.000)、KP数目("=29.093,!=0.000)、症状积分("=8.752,!=0.00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视力("=4.829,!=0.000)、眼压("=4.392,!=0.000)、KP数目("=27.563,!=0.000)&症状积分("=7.382,!=0.000):对照组视力("=5.441,!=0.000)、眼压("=5.382,!=0.000)、KP数目("=25.018,=0.000)、症状积分("=7.326,!=0.000),$(3)血清炎症:治疗组,IL-4("=4.734,!=0.000)、IFN-!("=3.745,!=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青光眼睫状体综合征患者30例,30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具体为:①局部用药法:患者每天在眼内滴注0.5%的氢化可的松眼药水及噻吗洛尔眼药水5至8次,每日交替使用。
②全身用药疗法:口服氟灭酸片200mg,每日3次,以降低眼内压,再配以中药治疗,口服中药杞菊地黄丸6g,每日3次,直至症状消失。
统计临床治愈率,确定临床疗效。
结果:30例患者治愈28例,治愈率为93.3%。
患者用药疗程最长者为4周,疗程最短者为1周,平均用药疗程为2周。
通过出院随访半年,治愈患者均未出现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复发情况。
结论:通过中西医加上全身局部用药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其通过抗炎作用及降低眼内压作用,疗效较手术治疗好,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181-02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俗称青睫综合症是一例常见的青光眼继发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其最主要发病原因医学界普遍认为是由于眼内房水中前列腺素含量增多所致[1]。
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①患者眼内压反复性增高,眼球肿胀感严重;②一般患者均伴有程度较轻的睫状体炎症;③好发人群为20岁至50岁的青壮年;④发病部位多为单眼发病,偶见双眼发病。
笔者通过对我院30例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治疗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患者的研究,利用中西医结合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30例患者,其中患者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45岁。
具体就诊情况为:右眼发病17例,左眼发病10例,双眼发病3例,有青光眼家族史者8例,其中近视患者8例,首次就诊患者6例,其余患者均有反复发病史,病呈为1天至18年。
摘要: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目痛”、“视瞻昏渺”等范畴。
中医治疗青光眼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论治,结合中药内服、外治、针灸等方法,达到缓解症状、改善视力、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青光眼症状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中医病因病机1. 肝肾阴虚:青光眼多因肝肾阴虚,不能滋养目窍所致。
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目窍失养,脉络瘀阻,发为青光眼。
2.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目窍脉络受阻,发为青光眼。
3. 脾虚湿盛: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邪上犯,阻碍目窍脉络,发为青光眼。
4. 气血瘀阻:外伤或久病,气血瘀滞,脉络受阻,目窍失养,发为青光眼。
二、中医辨证论治1. 肝肾阴虚证症状:眼胀痛,视力减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2. 肝郁气滞证症状:眼胀痛,视力减退,胸闷胁痛,善太息,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 脾虚湿盛证症状:眼胀痛,视力减退,头晕目眩,肢体沉重,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利湿,通络明目。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4. 气血瘀阻证症状:眼胀痛,视力减退,头部胀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明目。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内服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用相应方剂,如肝肾阴虚证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肝郁气滞证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虚湿盛证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血瘀阻证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2. 中药外治(1)中药熏蒸:将中药煎煮后,用蒸汽熏蒸眼部,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胀痛等症状。
(2)中药敷贴:将中药敷于眼部周围,可活血化瘀,缓解眼胀痛。
3. 针灸治疗选取穴位:睛明、太阳、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等。
操作方法:采用毫针刺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青光眼】的中医治疗青光眼,中医称绿风内障,是一种以眼内压增高为特征的眼病。
正常的眼球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种紧张度是由眼内容物对于眼球壁所加的压力形成,这种压力称为眼内压。
正常眼内压在10 ~ 21mmHg之间。
影响眼内压的因素极为复杂,主要是受房水和眼球内血流量的影响,尤其是房水的产生和排出的平衡,直接影响眼内压的稳定性。
房水主要由睫状突产生,它的循环路径是先到后房,通过瞳孔而流人前房,再由前房角进入静脉系统。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异常,均可造成眼内压增高,中医称这个现象为神水瘀滞、玄府闭塞。
玄府是组织间的最小气道(或窍道)。
临床上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中医则多按致病原因分型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忧思忿怒,情志内伤,肝胆风火上扰;或劳神过度,真阴暗耗,虚阳浮越,脏腑失调,气血失和,造成神水瘀滞、玄肝闭塞所发。
【临床表现】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为叙述方便,做如下分型:1、肝经风火型头痛如劈,目胀甚,按之坚如石;伴恶心呕吐,抱轮红赤,黑睛昏暗,瞳神散大,突然昏盲。
脉弦数有力,舌红苔黄,古人称为雷头风。
眼压多在50mmHlg以上。
此时在裂隙灯下观察,可见黑晴呈雾状水肿,内壁可有色素沉着,黄仁水肿,隐窝消失。
此属急症,当急治之。
其转归有三:①如果治疗及时,以上症状很快缓解,眼压逐渐下降至正常,视力可以逐渐恢复。
2)反复发作或未经有效治疗,则转为慢性,迁延不愈。
③眼压过高,而又未及时得到治疗,则可在短期,甚至数日内失明。
此型相当于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充血性发作期。
2、肝血不足,虚风内动型头痛眼胀可以耐受,时有抱轮红赤但不甚,视物昏雾,虹视现象时轻时重,或瞳神散大,瞳神渐变绿色,古人称为绿风内障。
眼压多在30~ 50mmHg。
兼见头眩,精神倦怠,情绪抑郁,胸闷纳少、脉弦细。
此型相似于闭角型青光眼亚急性发作期。
此时如果在裂隙灯下检查,则可黑睛轻度水肿,前房变浅,黄仁向前膨隆。
如果再做前房角镜检查时,则可进一步发现此类青光眼的房角极窄,全部或大部关闭。
青光眼中西医临床治疗案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它的病理特点是眼内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从而影响视力。
以下是一例西医临床治疗青光眼的详细治疗方案:患者为一名50岁女性,因视力下降就诊,经检查确诊为青光眼。
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治疗方案如下:药物治疗:给予口服药物和滴眼药物,口服药物主要包括降眼压药物如利福平、达普隆等,滴眼药物主要包括贝他胺、普萘洛尔等,用于降低眼压。
激光治疗:通过激光技术破坏部分房水的排泄组织,使房水更容易排出,从而降低眼内压力。
手术治疗:如药物和激光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较为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瞳孔周边激光小切口减压术、过滤性减压术等。
治疗后,患者的眼压得到了有效控制,视力逐渐恢复。
同时,对于患者的基础疾病也进行了相应的治疗和调理,如控制血压、血糖等。
需要注意的是,青光眼的治疗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青光眼需要长期坚持,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认为青光眼的病因主要是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痰火上扰等因素引起眼压升高。
中医治疗青光眼主要采用中药调理,配合针灸、拔罐等辅助治疗方法。
以下是一例中医临床治疗青光眼的案例:患者,女性,56岁。
患者双眼视物模糊、视野缩小已有半年时间,伴有眼部疼痛、灼热感和头痛。
就诊时,患者右眼眼压为28 mmHg,左眼眼压为30 mmHg。
眼科检查发现患者右眼前房深度减浅,角度闭合,左眼前房深度较浅但角度开放。
确诊为青光眼。
中医诊断为肝肾不足、痰火扰眼,治疗方案为滋补肝肾、清热化痰、平肝潜阳,具体用药为六味地黄丸加减、苍术、石菖蒲、夏枯草、黄芩、丹参等。
患者同时接受针灸治疗,选择眉冲、听会、太阳穴、足三里等穴位,每周1次,共10次。
此外,患者还采用了拔火罐、艾灸等辅助治疗。
经过2个月的中医治疗,患者右眼眼压降至18 mmHg,左眼眼压降至20 mmHg。
中医4副药治愈青光眼
患者:宁××,女,38岁,农民。
前几天头迷、胀痛,渐觉头额胀痛加重,双目外胀、疼痛,视物下降,视物昏蒙,视灯火有红、绿色晕围绕,恶心,头微颤,曾在当地治疗二十余天,无效即来沈治疗。
经某医院诊断为“青光眼”。
患者平素健康,面色红润,舌质红,苔黄,瞳孔色泽青绿昏蒙,瞳孔略大,展缩功能良好,角膜正常,巩膜微充血,指压眼球较硬,双手脉数有力。
口苦,耳鸣,尿黄,脉症参合乃为肝胆风火上拢,风火相煽肝肾阴亏,阴液不能上润于目,瞳水失养所致。
治以清热,平肝,熄风法。
处方:
龙胆草15克、山栀子15克、黄芩15克
柴胡10、车前子15克、泽泻15克
全虫10克、生地20克、菊花15克
草决明15克、石决明15克、木贼20克
服药二剂头目胀痛明显减轻,能看清近物,继服上方四剂头胀痛痊愈,视力基本恢复。
按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病,如迁延失治可导致失明。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本病的发生与肝、肾有关,或因七情过伤肝胆之火上拢,或因思虑过度耗损真阴,导致阴虚阳亢,气血不和,目失所养致视物香蒙病因肝胆火上者,龙胆泻肝汤、清震汤。
因阴虚阳亢者知柏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可选用。
本例表现头账、口苦、耳鸣、头颤等症皆为肝火上拢肝风萌动之象故用龙胆泻肝汤主方,加全虫,以熄肝风。
本文摘自《沈阳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临床分析王卉;马志彪【摘要】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病程发展和视野改变等。
方法收集8年来眼科门诊就诊青睫综合征患者78例(87只眼)进行分析。
结果78例患者中男48例,女30例,其中单眼发病63例,双眼交替发病者15例,未见双眼同时发病的患者。
发病时年龄18~62岁。
全部病例有轻度眼胀不适感,视物模糊,少数患者出现虹视,发作时头痛、眼睛痛,患眼轻度睫状充血。
少数患者角膜轻度水肿,多数患者羊脂状KP出现、眼压升高。
治疗应用卡替洛尔滴眼液降眼压,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滴眼,中成药熊胆开明片口服,总好转率97.44%。
结论青光眼一睫状体炎综合征,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效果佳。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6(038)024【总页数】3页(P3768-3770)【关键词】青光眼一睫状体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熊胆开明片【作者】王卉;马志彪【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眼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三研究所职工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5.3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glaucomatocyclitic criais)简称青睫综合征,是由Posner-Schlossman首先报道于1948年,是一种临床非常多见的继发性青光眼,常伴有短时的眼压升高症状,好发生于20~50岁青壮年人,常单眼发病,复发率较高,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但是多数学者认为同房水中前列腺素增加有一定关系[1-3]。
只要患者及时就诊,积极接受治疗,一般情况下均视力恢复较好。
近八年间,我院共收治78例青睫综合征患者,通过降眼压和抗炎等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后,效果满意,根据观察情况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是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07至2015年眼科门诊收治青睫综合征患者78例(87只眼),男48例(53只眼),女30例(34只眼)。
中医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验案
张玉龙主任中医师系四川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学验俱丰,对内科、眼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年以来我有幸在名中医工作室跟张老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的典型案例撷采报道,介绍张老师的临证思维及用药特点。
患者唐某,女,43岁,原四川巴中市人。
因左眼红肿胀痛伴视力减退2月余,于2014年1月27日来名医工作室就诊。
患者于2月前曾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诊断为“左眼青睫综合症、双眼开角型青光眼”,开药后(用药不详)返回当地(新疆)门诊治疗,病情时轻时重。
1周前患者症状加重,再次到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同前。
入院后行“抗青光眼手术”。
患者术后左眼红肿胀痛、视力更减。
遂往巴中市请张老诊治。
专科检查:Vod 1.0 Vos 0.06 左眼呈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缘结膜滤过泡存在,角膜后少量灰白色Kp,房水光(+),瞳孔散大约5mm,虹膜7-9点钟处后粘连,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清,右眼前节及眼底大致正常,测眼压:右眼21mmHg,左眼26mmHg。
中医四诊所见及辨证施治:双眼视物模糊,尤以左眼为甚,左眼睑轻度浮肿,白睛抱轮红赤,头昏痛,心烦躁急,睡眠欠佳,口干苦,心下痞,不思饮食,大便秘,已3天未解,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数。
此为胃中积热,肝火上炎,升扰于目,玄府郁闭。
予抑阳酒连散加减:寒水石15g,黄芩酒制15g,黄连酒制10g,生地20g,黄柏10g,知母10g,防风10g,防己10g,羌活6g,独活6g,焦栀6g,甘草6g,夏枯草30g,香附10g,前胡10g,蔓荆子15g,白芷10g,酒军后下5g。
水煎服,2日1剂,5剂。
2月7日二诊,服上方5剂后,左眼病情迅速好转,Vod 1.0 Vos 0.5,视力增进,睫状充血较前明显减轻,测眼压:右眼23mmHg,左眼23mmHg;仍述眼痛不适,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仍宗前法。
处方:前方去大黄加玄参15g、桑白皮15g。
水煎服,2日1剂,5剂。
2月26日三诊,上方已续服10剂,病情更见好转,Vod 1.5 Vos 1.0 双眼眼压19mmHg,头痛已瘥。
经水适来,色暗,量少,胸满胁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此为肝气郁结,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5g,当归15g,白芍20g,茯苓15g,白术10g,丹皮15g,焦栀10g,香附10g,夏枯草30g,泽兰10g,地龙15g,车前仁15g,炙甘草10g。
水煎服,2日1剂,3剂。
3月5日四诊,患者双眼视力及眼压复查正常,左眼充血消退,角膜后灰白色KP消散。
患者自诉神疲,眼干涩不适,强光下尤甚。
予知柏地黄汤加味,作蜜丸调服,返回新疆调治。
处方:熟地黄150g,山萸肉60g,丹皮60g,山药60g,茯苓60g,泽泻60g,黄柏60g,知母60g,茺蔚子60g,枸杞80g,楮实子60g,女贞子100g,草决明60g,泽兰叶60g,夏枯草100g,炒香附60g,炙甘草40g,炼蜜为丸,每服10g,一日3次,服药1月后减量为每日2次,直至丸药服完。
3月后患者来电告知,双眼视力、眼压均正常,未再复发,亦无其他不适。
按:本例患者西医诊断为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症(又称青睫综合症,posner-shlossman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青光眼,为前部葡萄膜炎伴青光眼的一种发病形式。
发作时因房水中前列腺素(PGS)含量增加,使房水生成增加及流畅系数降低所致。
其特点为单眼反复发作,视力轻度减退,眼压中等升高,房角开放,少量灰白色kp,多发于20-50岁。
主要症状为:患眼充血、疼痛,眼胀,视力减退。
中医于青睫综合征无相关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抱轮红赤、瞳神干缺、乌风内障等病相似。
为风轮、水轮、气轮疾患。
本病主要症状为眼红睛胀,瞳神散大,视力减退。
病在肝、肾及肺。
为肝经风火,升扰于上,必致风轮黑晴之变;肾阴亏耗,精竭于下,乃有水轮瞳神之泱;邪火乘金,水衰反制,故见气轮白睛之厄。
乙癸同源,金水相生,故当肝肾同治,兼顾其肺。
张老师针对此病的病理过程,分三个阶段施治。
初期为肺经风热,肝火炽盛,故以抑阳酒连散加减,疏风清热制亢阳,抑阳缓阴滋肾水,重在清肝、平肝。
元末倪维德《原机启微》说:“此方为抑阳缓阴之药也。
以生地黄
补肾水真阴为君;独活、黄柏、知母俱益肾水为臣;蔓荆子、羌活、防风、白芷群队升阳之药为佐者,谓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甘草、黄芩、栀子、寒水石、防己、黄连、不走之药为使者,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
诸药用酒制者,为引导也。
”加夏枯草、香附更能清肝解郁利气机。
中期因血虚肝郁,玄府不利,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养血解郁,旨在疏肝、调肝。
后期因肝肾亏虚,目失濡养,病易反复,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滋肾清热明目,意在柔肝、养肝。
从该病的治疗过程来看,虽施以肝肾同治、佐金平木之法,却总以治肝为其重点。
以目为肝窍,凡诸病之及于目者,多与肝相关,故诸多目病治肝最为要紧。
在治疗眼压高、目睛胀痛时,张老师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常加夏枯草、泽兰,每获佳效。
对本病的治疗亦是如此。
眼压升高常有眼胀、目昏诸症,多为肝郁络滞,玄府不利。
夏枯草苦辛微寒,独入厥阴,最能解郁散结,清肝明目,善止目珠胀痛。
《本草图经》云:“此草补其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目痛瘰疬,皆系肝症,故建神功。
”历代不少眼科著述,凡目睛胀痛者每多用之。
泽兰辛微温,入肝脾经,有活血利水之功,于气滞血瘀、玄府郁闭、水津不利之目睛胀痛最宜。
青光眼、房角闭塞、眼压升高者张老每多加之而获效验。
张老师指出:眼病的表现多在五轮,五轮之病皆系于脏,轮标脏本。
《内经》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凡从事中医眼科,只有熟读经典,通晓内科,精研眼病,才能有广阔的视野,善于将眼病的各种临床表现与脏腑的病理变化联系起来,正确辨证施治,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