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语言区教具
- 格式:doc
- 大小:18.80 MB
- 文档页数:110
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案《问路》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语言》,详细内容为《问路》一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礼貌地向他人问路,并能简单地描述路线。
二、教学目标2. 帮助幼儿掌握描述路线的基本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描述路线的方法。
重点:礼貌问路和回答他人问路的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图、卡片、小熊玩偶、情景剧道具。
学具:铅笔、彩纸、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扮演小熊,表演一段小熊迷路的情景剧,引导幼儿关注小熊如何礼貌地向他人问路。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地图,讲解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向他人问路,以及如何描述路线。
3.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如何帮助小熊找到目的地,并在地图上画出路线。
4. 小组展示(10分钟)5. 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卡片,上面有不同场景的图片,让幼儿模拟问路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六、板书设计1. 礼貌问路的表达方式。
2. 描述路线的基本方法。
3. 不同场景下的问路示例。
七、作业设计a. 用礼貌用语向家长问路,并描述路线。
b. 家长扮演陌生人,幼儿尝试向家长问路。
2. 答案:a. 礼貌用语示例:“阿姨,请问去超市怎么走?”描述路线示例:“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然后左拐,再右拐就到了。
”b. 角色扮演示例:幼儿向家长问路,家长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幼儿学会了礼貌问路和描述路线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拓展延伸:a.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礼貌用语向他人问路。
b. 家长可带孩子去公园、商场等地方,让孩子实地练习描述路线。
c. 教师可组织类似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符号会说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符号》,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常见的生活符号,如交通标志、公共标志等;了解符号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理解符号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识别并说出常见的生活符号。
2. 培养幼儿理解符号的意义,知道符号在生活中的作用。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对符号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符号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生活符号,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各种生活符号卡片、挂图。
学具:白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PPT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符号的名称。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生活中见过的符号。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符号卡片,讲解每个符号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符号。
3.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和彩笔,让他们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符号。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画出符号。
4. 语言表达环节(5分钟)邀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语言描述符号的意义和作用。
其他幼儿认真听,给予鼓励和掌声。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记忆。
提问幼儿: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活中的符号?它们有什么作用?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生活符号,并标注名称。
2. 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最喜欢的符号,并描述它的意义和作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并理解了生活中的符号。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符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中寻找符号,与家长共同完成作业,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区域活动语言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中“语言区”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区活动的设计原理、活动类型及实施方法。
重点学习故事讲述、儿歌朗诵、词语接龙等语言表达游戏。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语言区活动的基本类型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其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和词汇积累。
教学重点:故事讲述、儿歌朗诵、词语接龙等语言表达游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书、儿歌集、词语卡片、玩具等。
学具:画笔、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入语言区,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周围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2. 故事讲述(10分钟)教师选择一个简短有趣的故事,讲述给幼儿听。
然后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儿歌朗诵(10分钟)教师教唱一首儿歌,让幼儿跟唱并模仿动作。
通过朗诵和表演,提高幼儿的语言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4. 词语接龙(10分钟)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引导幼儿进行词语接龙游戏。
锻炼幼儿的词汇积累和反应能力。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分发画笔、纸张等学具,让幼儿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巩固课堂所学。
教师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语言区活动类型:故事讲述、儿歌朗诵、词语接龙等。
2. 重点词语:词汇卡片上的词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讲述今天学到的故事和儿歌,并进行词语接龙游戏。
2. 答案:根据幼儿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更多类型的语言区活动,如辩论赛、情景剧等,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体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故事讲述、儿歌朗诵、词语接龙等活动的具体操作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和词汇积累是教学难点,因为它们是幼儿语言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两个梨》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幽默和温馨。
2.培养幼儿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1.教具:故事课件、梨模型、手偶2.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阅读区,布置温馨三、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1.组织幼儿进行热身活动,如唱儿歌、做游戏等,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引导幼儿关注活动主题,出示梨模型,引发幼儿兴趣。
二、故事讲述1.讲述故事《两个梨》,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2.讲述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小兔子为什么要把梨给小松鼠?”“小松鼠为什么不要梨?”三、故事讨论1.讨论故事中的角色行为,引导幼儿理解友谊、分享的意义。
2.让幼儿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如何处理。
四、角色扮演1.分配角色,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2.教师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注意语言表达、情感传递。
2.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反思。
六、延伸活动1.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2.让幼儿进行分享,介绍自己的作品,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具体活动内容如下:一、导入部分1.组织幼儿进行热身活动,如唱儿歌《两只老虎》。
2.引导幼儿关注活动主题,出示梨模型,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二、故事讲述1.讲述故事《两个梨》,注意语气、表情的变化,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小兔子在森林里摘到了两个梨,他想和小松鼠分享。
小松鼠说:“谢谢你,小兔子,可是我现在不饿,不想吃梨。
”小兔子只好自己吃了一个梨。
后来,小松鼠饿了,小兔子又把另一个梨给了小松鼠。
小松鼠非常感激,说:“谢谢你,小兔子,你真是个好朋友!”2.讲述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小兔子为什么要把梨给小松鼠?”“小松鼠为什么不要梨?”三、故事讨论1.讨论故事中的角色行为,引导幼儿理解友谊、分享的意义。
师:故事里的小兔子和小松鼠是怎样对待朋友的?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对待朋友?2.让幼儿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如何处理。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水果屋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水果屋「篇一」活动目标:1、学习用撕贴的方式设计发型,装饰苹果。
2、在撕贴过程中体验动手的快乐。
活动准备:苹果娃娃每人1个,手工纸若干,胶水,课件。
活动过程:一、欢迎来到水果发型屋“嗨,欢迎小朋友带着你的苹果朋友来到我的发型屋玩。
瞧,我为我的苹果朋友设计了一个发型。
你喜欢吗?你也想当发型设计师,帮你的苹果朋友来设计一个发型吗?”二、猜猜是怎么设计发型的1、“请你猜一猜,我是怎么给苹果娃娃设计发型的?”幼儿自由说一说材料、方法。
2、揭晓答案,说说发型设计过程。
(1)撕出一条一条的头发。
“拇指食指碰碰,一前一后撕开,长长的头发变出来。
”(2)头发一端涂上胶水固定到苹果的头上(3)特别提醒:短的头发在前面,长的头发在后面,不要遮挡眼睛和嘴巴。
三、我当发型师1、幼儿操作,设计发型2、先多撕一些,再贴在头上四、最美发型海选小组评选推荐最喜欢的苹果娃娃发型,集体前摆造型展示五、水果娃娃走秀带着苹果朋友走秀展示,离场。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水果屋「篇二」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序列关系,能将物体按规律进行排序,并简要表达出自己的排序方式。
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观察力、判断力、探索能力及合作意识。
3、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初步体验序列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1、各种不同的水果图片若干;未排列完的、按规律的图形操作卡进行排序。
2、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切成块、瓣、片、等形状;竹签、盘子、擦手毛巾若干,一次性消毒手套幼儿人手一双。
3、帮助幼儿积累有关“水果串”的经验,并创设“水果串串屋”生活场景。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欢迎水果宝宝来和我们玩游戏。
教师请幼儿自由操作水果卡片,摆一摆,排一排,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和卡片玩游戏的?教师巡回观察,培养幼儿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小班语言区教案4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语言区教案4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班语言区教案40篇1活动目标:1、获得听故事的乐趣。
2、学习翻阅图书的顺序。
3、运用材料进行创作。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1、故事:《贪吃的变色龙》2、透明片,油性笔活动过程:1、讲述故事《贪吃的变色龙》2、教师讲故事时,要求幼儿跟随老师讲的内容翻阅幼儿用书。
3、用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请小朋友说说恐龙吃了什么改变了颜色?4、教师用油性笔在透明片上示范画图,画好后贴在玻璃窗上,请幼儿欣赏。
5、给幼儿一人一张透明片,请幼儿自由创作。
6、完成的作品,贴在窗户上,让大家欣赏。
活动反思:《贪吃的变色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纲要》指出: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因此,从孩子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活动,孩子更容易融入进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在第二、第叁片段中由于课件的配合使用,孩子们的视觉和听觉不断受到刺激,他们不仅会主动表述自己的想法,也能快速地掌握故事中的长句。
小班语言区教案40篇2活动目标:1.能正确对物品大小进行区分,判断其归属。
2.会说"这是╳╳,是爸爸(妈妈或我)用的。
"3.能喜欢并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活动准备:1.家长与幼儿一同收集孩子与父母用的物品,特别是鞋子、漱口杯、牙刷,衣服等每个人都有的东西。
分别放在活动室四周的桌子上。
2.人像:爸爸、妈妈、孩子活动过程:一、导入谈话。
老师:前几天,我们一起收集了许多小朋友和爸爸妈妈用的东西,看,这是╳╳,是谁用的?是爸爸(妈妈)用的。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书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小书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认识和了解书包的结构和用途,学会整理书包,并能用语言描述书包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书包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物品的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书包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用语言描述书包的特点,学会整理书包。
重点:认识书包的结构和功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书包一个,书包图片若干,磁性白板,白板笔。
2. 学具:每人一个书包,书包图片,彩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书包,引导幼儿说出书包的颜色、形状、结构等。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书包图片,讲解书包的结构(如:拉链、口袋、背带等),让幼儿用语言描述书包的特点。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每组选一个书包,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书包的结构,并用语言描述。
4. 教学难点讲解(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整理书包,讲解整理书包的步骤,让幼儿跟随操作。
5. 小结(5分钟)6. 课堂互动(5分钟)教师邀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整理书包的过程,并让其他幼儿用语言描述其书包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书包的结构:拉链口袋背带2. 书包的特点:颜色:红色、蓝色、黄色等形状:方形、圆形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的书包,并用语言描述它的特点。
尝试用文字记录整理书包的步骤。
2. 答案:描述书包特点的示例:我的书包是红色的,形状是方形,有两个大口袋,还有一个拉链。
整理书包步骤:先放书本,再放文具,拉上拉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书包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拓展延伸:家园共育:让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课后作业,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种子嘟嘟的梦想》幼儿园小班语言公开课教案《种子嘟嘟的梦想》「篇一」活动目标1、喜欢探究水果的种子。
2、了解不同水果的种子外形特征。
3、仔细观察,乐意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各种水果切面图片(桃子、芒果、苹果、梨、西瓜、枣、猕猴桃、香蕉等),教师和家长、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种子。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桃子的什么部分是不能吃的呀?小朋友们知道它的种子长在哪里吗?它有多少种子?种子是什么形状的?师:桃子的核是不能吃的,也就是桃子的种子,桃子的种子长在果实的中间,只有一个,是桃心形的。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其他水果的种子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开拓视野。
出示芒果、核桃、大枣的切面图,请幼儿观察,说一说它们的种子长在哪里,有多少颗,是什么形状的。
师:它们的种子长在果实的中间,只有一个,芒果的种子扁扁的大大的,大枣的种子长长的,两头尖尖的。
出示苹果、梨的切面图,请幼儿观察,说一说它们的种子长在哪里,有多少颗,是什么形状的。
师:它们的种子也长在果实的中间,不过有很多颗,种子的形状像瓜子一样。
出示西瓜切面图,请幼儿观察,说一说它的种子长在哪里,有多少颗。
师:西瓜的种子有很多颗,都藏在果肉里。
出示猕猴桃和香蕉图片,请幼儿观察,说一说它们的种子长在哪里,有多少颗。
师:猕猴桃和香蕉的种子长在果肉上,也有很多颗,不过它们的种子是可以吃的。
三、判断游戏:“谁的种子”。
提供种子图片或者实物以及水果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进行配对游戏,进一步了解水果的种子。
活动应变在之前的活动中,可以将各种水果的种子收集起来,以便在本次活动中让幼儿辨认。
活动延伸可以和幼儿尝试种水果的种子。
区角活动1、科学区:投放收集的种子以及水果模型,鼓励幼儿进行配对游戏。
2、语言区:投放收集的种子,鼓励幼儿观察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描述。
环境创设将水果及其种子的图片贴在主题展示区。
家园同步在家吃水果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一下不同水果的种子,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落叶》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落叶》1活动目标1、理解散文诗传递的秋天的信息,感受散文诗句的优美。
2、尝试模仿散文中的句子进行创编。
3、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的教育。
4、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5、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1、图文并茂的散文诗、散文诗的课件ppt。
2、若干树叶、纱巾和盒子。
3、音乐《秋日私语》。
活动过程一、导入:变魔术引出主题。
教师用纱巾和盒子变魔术,变出一串树叶。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吧,小朋友们可要仔细看哟!教师用神秘的`动作和眼神吸引孩子注意力。
师:小朋友老师给小朋友变出来的是什么?幼答:树叶。
师:小朋友知道这些树叶是怎么从树上掉下来的吗?幼答:风一吹就从树上掉下来了。
师:现在是秋天了,天气渐渐地凉了,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落了下来,这些树叶飘呀飘呀,你想它会飘到哪里呢?幼儿讨论并回答。
师:好小朋友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散文诗《落叶》,看看落叶落到哪里了。
二、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优美和传递的秋天的气息1、出示图文并茂的散文诗,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朗诵散文诗。
2、提问: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枝上怎样落下来?飘落下来。
请幼儿学学树叶飘落的动作。
3、散文诗中的小动物把落叶当作了什么?4、边看课件边欣赏散文诗。
欣赏完提问:小树叶落在地上,谁爬过来?把它当作什么?(小虫爬过来,站在下面,把它当作屋子。
)小树叶落在沟里,谁爬过来?把它当作什么?小树叶落在水里,谁游过来?把它当做什么?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树叶是信呢?有些树叶在秋天来的时候,会落下来,说明冬天要来了,小燕子燕去南方过冬,树叶虽然没有字而向小燕子传达的是一种浓浓的秋意。
小朋友你还知道谁在冬天来的时候要去温暖的南方呢?(大雁)三、仿编散文诗1、教师示范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