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下瘤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49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临床研究·室间隔膜部瘤的超声诊断特点及外科治疗朱亚彬胡晓红刘志勇陈凡杨丹宁陈俭【摘要】目的研究室间隔膜部瘤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7例真性室间隔膜部瘤及12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对比术中所见,总结其特征。
结果早期室间隔膜部瘤超声心动图确诊率为72%,后期确诊率为100%,均经手术治愈。
结论掌握室间隔膜部瘤超声心动图特点对术前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室间隔膜部瘤外科治疗作者单位:210009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胸心外科(朱亚彬、刘志勇、陈凡、杨丹宁);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超声诊断科(胡晓红)室间隔膜部瘤病理上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1],真性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膜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袋状突起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而假性室间隔膜部瘤则是在室缺自然闭合过程中形成的心内膜纤维增生伴隔瓣或其他组织粘连融合向右心室凸出的现象,而非膜部间隔的先天性变形。
我们1992年1月!1998年8月收治7例真性室间隔膜部瘤及12例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现探讨超声心动图特征以及外科处理的有关问题。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例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5!17岁,平均6.7岁。
19例中无症状者4例,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呼吸道疾病易感性及生长发育迟缓,入院体检均无紫绀,胸骨左缘3!4肋间收缩期杂音2!4级,6例伴有震颤,P 2亢进在真性组3例占43%,假性组3例占25%。
X 线胸片示:肺动脉段多平直或轻凸,肺血增多。
心电图伴有电轴左偏真性组4例,假性组9例。
二、超声心动图检查1995年以前真性组4例经超声心动图(UCG )确诊3例,假性组6例UCG 确诊4例,漏诊1例,诊断为室缺2例;1995年以后真性组3例,假性组6例,全部经UCG 确诊。
UCG 表现:两组均可见膜部间隔连续中断,4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5例中度三尖瓣返流,合并左上腔静脉异位引流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
真性室间隔膜部瘤在心底大血管短轴切面及心尖四腔五腔图均可见隔瓣处囊状突出,直径在0.5c m 2例,1.5!2.5c m 3例,2例直径约3.0c m ;假性组在室间隔膜周部不规则膨出4例,三尖瓣隔瓣粘连于室间隔中部突向右室侧。
颈椎椎管内常见肿瘤磁共振诊断要点颈椎椎管内肿瘤可分为起源于硬膜外、髓外硬膜下和髓内的病变。
在后者中,星形细胞瘤在颈椎最常见,在胸椎也有发生(尽管频率较低)。
星形细胞瘤通常横跨几个脊髓节段,几乎累及脊髓的整个横截面,在T1WI上表现为膨胀性改变。
T2WI高信号反映病变及其周围水肿。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几乎总是存在的,尽管一些病变,特别是更多坏死的肿瘤可能仅在延迟扫描时增强(造影剂给药后30-60分钟)。
囊性病变囊壁的增强有助于将其与脊髓中其他类似的良性囊性病变区分开。
复杂的脊髓空洞也可能类似于星形细胞瘤的外观,尽管后者的边缘不太明显,并且没有脑脊液伪影。
增强MR有助于进一步区分,也应用于无明显病因(即Chiari畸形)的任何脊髓空洞的初步检查。
术后复查中,增强检查可用于区分非增强的术后变化和复发性肿瘤,后者几乎总是增强。
就鉴别诊断而言,实质性靠近颅底颈髓的强化病变可能代表脊髓缺血或梗死,尽管这在颈椎中非常罕见。
颈部星形细胞瘤最重要的鉴别诊断是室管膜瘤。
图36.1 A、B的T2和增强T1WI分别显示了一个更常见室管膜瘤的示例(在颈椎中)。
如图所示,与星形细胞瘤不同,室管膜瘤在(A) T2WI上常表现为不均匀信号,常见相关囊变。
在该特殊病例中,(B)在病变的最头部有一个(B)非增强囊变,水肿从病变向头侧和尾侧延伸,(A) T2WI显示最佳。
也可能出现中央管扩张,可能与部分梗阻有关。
在本例中,脊髓膨胀(这是特征性的),比星形细胞瘤(仅跨越C3-4)预期的更具局灶性。
尽管室管膜瘤在T1WI扫描前通常与脊髓呈等信号,但也可看到继发于亚急性出血的高信号(T1WI)或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的低信号(T2WI)。
星形细胞瘤出血较少。
如前所述,受累的脊髓节段通常也比星形细胞瘤短。
对比增强可以是强烈且轮廓分明的,也可以是更不均匀的。
对于髓内肿瘤,需要记住的鉴别诊断是海绵状血管瘤▲图36.1这些血管病变通常较小且呈局灶性,见图36.2 A、B,分别在矢状位FSE T2WI和轴位GRE T2WI上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外观。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年第32卷第7期 J Med Imagi幅Vol. 32 No. 7 2022
・短篇报告・
桥小脑角区局部匍匐样生长室管膜瘤1例
Lecal creeping ependymoma in the
cerebellopontine anfe area
: one case
report
罗世勇韩再德S谭一清
I
1.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00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00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匍匐样生长;室管膜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937.41;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6-9011 (2022) 07-1267-02
患者女,53
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呈阵发
性,伴双耳听力下降,渐加重。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
常。MRI表现:左侧桥小脑角区不规则肿块灶,病灶向上蔓
延至同侧桥小脑角池、桥前池
,向下蔓延至延髓前方,呈长
Tt
稍长T2信号为主
,其内见多发大小不等长T】长T2信号囊变
区,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
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
化,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病灶大小约3.1 cmx2.9
cm,邻近
蛛网膜下腔局部增宽,与同侧听神经分界稍模糊,
但同侧听
神经无明显增粗,邻近第四脑室、
脑干及左小脑半球受压变
形向右移位,幕上脑室无明显扩张。MRI
诊断左桥小脑角区
占位性病变:听神经瘤可能性大。手术及病理:全麻下取左侧耳后钩形切口,显露桥小脑 角区域,见肿瘤呈灰红色
,质软
,
边界清楚
,血运较丰富
,充填
于桥小脑角区域,于镜下沿蛛网膜间隙分块切除病变送病
理。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 + ) ,S-100( + ) ,NeuN(-) ,NSE
(+ ) ,MBP(-)
,Ki67( +),GFAP( + ),
CD17
(-) , CD34(-),
Bcl-2(-) ,EMA(-) ,01ig2(-) ,MGMT( +),IDH(-)O 病理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