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0.58 MB
- 文档页数:3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蝶鞍区肿瘤的诊断方法
导语: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蝶鞍区肿瘤就是一种关于激素分泌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发脱落,
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蝶鞍区肿瘤就是一种关于激素分泌的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发脱落,性欲减退。
这对女性来说,危害是极大的。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些蝶鞍区肿瘤的诊断方法。
1.垂体腺瘤:多有垂体功能低下,如毛发脱落、性欲减退或性功能亢进,或肢端肥大症、泌乳闭经综合征及库欣(柯兴)综合征等。
2.常有慢性头痛和进行性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3.颅咽管瘤:可有侏儒及尿崩症表现,部分患者有颅内压增高。
4.颅骨X线平片多为蝶鞍扩大,骨质破坏,或局部钙化与骨质增生。
垂体微小腺瘤者蝶鞍可为正常大小。
5.CT或MRI扫描可明确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6.放射免疫法测定垂体内分泌激素含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各类垂体腺瘤。
7.经病理检查确诊。
以上就是蝶鞍区肿瘤的诊断方法。
如果您也有以上的症状,就要及时的去医院做检查了,可以选择以上的一种或者多种方式进行确诊检查。
早期的治疗是比较简单方便的,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影像诊断】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鞍区和鞍旁是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此部位出现肿瘤时可以选择哪些影像检查方法?各种肿瘤又如何鉴别呢?希望本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影像检查方法1头颅平片鞍内和鞍旁肿瘤与颅底关系密切,头颅x线正侧位片多有阳性发现。
其主要变化有:①蝶鞍、鞍结节、眶尖、眶上裂、岩骨和斜坡等颅底骨质吸收、破坏或增生;②肿瘤钙化;③板障静脉和脑膜动脉沟改变;④儿童伴有高颅压脑积水者,可有颅缝分离和脑叫压迹增多;⑤颅底骨化明显,伴骨膜反应,或呈溶骨性骨膨胀性改变,多提示颅骨肿瘤。
2CT普通头颅CT,尤其是冠状位和骨窗位CT扫描,可同时显示鞍区和鞍旁肿瘤和颅底骨质的特征性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病理影像学关系,可以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CTA可显示肿瘤与动脉之间的关系,而3D-CT从三维角度描述肿增与骨质及血管的毗邻关系。
3MRIMRI对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性质、部位及与邻近的脑组织、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的描述远胜于CT,对于肿瘤的定位、定性和指导手术人路有重要意义。
MRI对于颅底骨的变化和肿瘤钙化表现显示不清。
MRA可以显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受压移位或侵犯包绕的程度。
4DSA术前了解鞍区和鞍旁肿瘤血供、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病理变化,并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的一部分。
肿瘤血供异常丰富者,可行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鞍区和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1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
20~50岁多见,老人尤其是小儿少见。
垂体腺瘤是颅内良性内分泌肿瘤,早期即出现垂体性内分泌紊乱症状。
分泌性腺瘤诊断较容易,无分泌功能腺瘤表现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与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内分泌症状相类似,而且无分泌功能腺瘤早期的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不突出,或被忽略,而到肿瘤压迫规神经引起视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发现,视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其主诉症状。
因此鉴别诊断还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垂体腺瘤在头颅平片上表现为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未破裂动脉瘤有局部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者,以及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尚需要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烟雾病,颅脑损伤,血液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相鉴别。
1.颅内肿瘤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
(1)星形细胞瘤:下丘脑或视交叉星形细胞瘤亦为鞍上占位,但形态不像动脉瘤规则,而且强化不如动脉瘤明显。
(2)垂体瘤:向鞍上生长,常呈葫芦状,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动脉瘤一般无鞍底下陷,正常垂体结构亦保存。
(3)颅咽管瘤:以青少年多见,当为实质性肿块时,与动脉瘤可有类似改变,但其钙化多见,强化常不及动脉瘤明显。
2.脑血管畸形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3.高血压性脑出血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4.烟雾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头外伤史,受伤前无异常,可伴有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如头皮裂伤及颅骨骨折等。
6.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在发病前即有血液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血液检查及骨髓检查不难区别。
7.脊髓血管畸形多在20~30岁发病,出血前常有双下肢或四肢麻木,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病时多无意识障碍,出现剧烈背痛伴急性脊髓压迫症,不难鉴别。
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一)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什么是动脉瘤?动脉瘤是血管壁的局部扩张或膨胀,常见于主动脉和脑动脉。
如果动脉瘤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何需要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的成功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有一个准确且可靠的方法来确定动脉瘤的存在。
这就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临床症状:动脉瘤常常会引起一些明显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有关。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这些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通过注入造影剂来观察动脉瘤的血管灌注情况。
这种检查方法对于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规划非常重要。
•长期监测: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定期的影像学监测非常重要,以观察其大小变化和形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的意义和挑战•意义:准确诊断动脉瘤可以引导患者接受适当的治疗方案,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挑战:动脉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有时需要结合不同的检查方法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可能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
结论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然而,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常见病鉴别诊断鉴别诊断:小脑半球占位:1.低级别胶质瘤:位于小脑半球,可呈囊性改变,但周围有水肿,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囊壁周围强化2.血管网织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或桥脑小脑角,囊性为主血管网织细胞瘤,头颅MRI提示长T1长T2,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的瘤结节3.小脑脑膜瘤:肿瘤较小时可无明显症状,肿瘤较大时,可出现颅高压症状,压迫后组颅神经时,可出现后组颅神经症状,压迫引起脑积水时,可出现路脑压、肢体乏力、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在头颅CT上多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多密度均匀,无混杂信号,形状多规则,头颅MRI增强多可见增强肿瘤影,密度均匀,可见脑膜尾征。
嗜酸性肉芽肿:1、嗜酸性肉芽肿:多见于颅骨破坏,常呈虫蚀样,侵犯颅骨处常有软组织影。
局部呈炎性表现。
肿块质地韧,周围皮肤颜色正常,肿块无明显压痛。
2、黄脂瘤病:好发在5岁以下儿童,常为多发,亦可见单发,颅骨常有地图样破坏。
3、皮样囊肿:颅骨破坏多呈膨胀性损害。
肿块为囊性,可位于皮下及颅骨内。
4、颅骨血管瘤:好发于板障处,瘤体较大时,可见颅骨破坏明显。
行头颅MRI检查可见被破坏颅骨处有血液留空现象,或混杂信号。
鞍区占位:1.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2.垂体瘤:以内分泌症状和视力视野障碍为主要表现,常有双颞侧偏盲,眼底可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生长发育迟缓。
MR示肿瘤囊性变少,多可均匀强化。
3.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 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4.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5.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某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PR. 2022, Vol.20, No.04 Total No.150CT and MRI Imaging Manifestations and 【通讯作者】钱金甲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9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4月 第20卷 第04期 总第150期扫描前准备:清楚患者身上所有金属物质。
患者体位选择:患者平躺于扫描床,选取仰卧位。
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
扫描部位:扫描自C2椎体下缘到颅顶,首先进行平扫,在平扫完成后,利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mL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输到PACS系统,由专科医师针对扫描图像进行阅片和分析诊断。
1.2.2 MRI检查 检查仪器选用GE 1.5T磁共振,患者平躺于扫描床,取仰卧位,选用头颈线圈,进行常规自旋回波(TSE)序列T 1WI、T 2WI、DWI和矢状T 1WI和FLAIR序列轴位成像。
扫描范围:对腹部及病变部位先进行平扫,平扫完后注入Gd-DTPA试剂进行增强扫描。
扫描完成后进行图像后处理,最后由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得出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鞍区肿瘤影响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基准,计算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 )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CT及MRI检查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 CT对颅内鞍区肿瘤检出正确率为87.27%(48/55),MRI检出正确率为96.36%(53/55),CT稍低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