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习题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土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 )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第5周牒王阁序(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座号: 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_ 基础,则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翼轸(zhen) • 褥帷(chan) ■ 鹤汀(ting) • 睇眄(mi an) ■ 捧袂(mei) •B.瓯越Gu) • 潦水(liao) ■ 东隅(yu) • 簪笏(zhan) • 桑梓(zD •C.台隍(huan) • 舸舰(g 。
) ■ 凫渚(zhu) ■ 帝阍(hun) ■叨陪(tao) ■ D.懿范(yi) ■ 彭蠡(ni) ■ 盛筵(yan) ■ 多舛(chuan) ■遗飞(chuan) ■ 【答案】A【解析】本理若畫识记现衣汉语普逋话常用字的字音°B 顼,“潦水"的“潦”应读“簪笏"的“解” 应读K z3n rr : C 项,“台陵”药“隍”应碳“hu 缶ig” ; D 项,陀妤 的“蠡”应读□ 2. 下列句子屮,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阮籍猖狂 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 •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D.俨務騎于上路• • •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 项,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
今义:狂妄而放肆, 含贬义。
B 项,古今义都是“一个”的意思。
C 项,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 人的心意(含贬义)。
D 项,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D •唯园绿竹,气凌彭泽Z 樽凌:超过 ■【答案】cA. 时维九月B. 宇文新州之懿范维:句中语气词 懿:美好的 C.披绣两,俯雕寰 披:披着【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C项,“披”意为“打开”。
4. 下列各组句子屮,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穷且益坚■B. 盛筵难再,兰亭已矣■C. 奉宣室以何年D. 控蛮荆而引瓯越■【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1《归去来兮辞》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2《滕王阁序》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典故:豫章太守XXX来不接待宾客,专为XXX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XXX来访才放下。
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XXX:指大家世族。
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XXX: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逍遥游》1.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朔:农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4《陈情表》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XXX: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XXX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XXX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XXX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
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教材文化常识汇总训练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
C.《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
D.南宋时,朱熹把《诗经》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2.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
也泛指读书人。
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礼记》中记载:“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她,曰嫔。
”故称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B.古人对年龄的称呼,很多与头发有关,如垂髫,总角、束发,及笄等,其中“总角”指少年时代,“束发”为男孩成童之年。
C.古代计时的方式有很多,汉代采用十二时辰制,每个时辰等于2小时。
其中“夜半”指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黄昏”指17点至19点。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猪,没有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是者不彰.彰:明辨是非B.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C.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自伐者无功A.此五霸之伐.也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句中的“伐”是动词,夸耀。
A项,“伐”是名词,功劳,功业。
句意: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
B项,“伐”是动词,讨伐,攻打。
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C项,“伐”是动词,砍伐。
句意: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D项,“伐”是动词,夸耀。
句意: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车之.用剖之.以为瓢B.我世世为.洴澼絖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D.自见者.不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
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
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
文学常识必修一1.词:又叫、、、,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
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
词根据长短来分,有(58字以内)、(59-90字)和 .(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的流派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代表词人分别有______、_________等和________、________等。
2、 (1905-1950),中国现代象征派诗人代表,代表作《》,被称作“雨巷诗人”,其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
3、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是________诗派的代表之一。
他一生追求爱与美,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的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自传体抒情长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他的成名作。
其他代表作有《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
5《战国策》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编订,体史书,共十二策,33篇,486章。
6、《》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_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____________”。
7、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为(记帝王)12篇,(记诸候)30篇,(记人臣)70篇,书(记典籍)8篇,表(大事年表)10篇,共130篇。
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史书按体裁分为(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分不同的国家编写)、(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按记叙朝代数量分为(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和(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古代文化常识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1.关于古诗与星宿
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就指二十
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歌咏牛郎织女的离
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
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以“笑牵牛”来写唐玄
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地名所指的地方。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河内:黄治以北的地区。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山东:指崤山以东。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西河:指魏国黄河以西地区。
(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赤壁之战》)
关西:函谷关以西。
(5)江表英雄,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表:(长江之外的)江南地区(从中原看来,这些地区在长江之外)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淮左:淮河东面(古代称江河东面为左,西面为右)
3.孔子及其弟子在谈到自然现象时,多用来比喻人事。谈谈下面几个句子中提到的
这些自然现象在句子中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把实行仁德政治的君主比作北极星(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卫。古人认为北极星
在整个天体的中心位置。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感叹昼夜不停流去的河水,痛惜时光的易逝。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以水比况聪明智慧的人,以山比况有仁德的人。这句话的下文为: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以日食月食比喻君子的过失:错了也错在明处,改了众人照样敬仰他。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
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
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
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
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
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
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713—740),
史称“开元盛世”。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如北宋末年、南宋末年,皇帝频繁更换年号,
如,徽宗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如理宗之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
宝祐、开庆、景定等,企图借不断更换含有吉祥意义的年号来振兴国运,但最终也不能
避免亡国的命运。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
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
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3.“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如: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李陵
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李商隐称李贺
的字)3.“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
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
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6.关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
成,含警示之意。
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
得”。
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
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
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
的字为名。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
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
7.关于古诗文与名和字
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
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端居耻圣明”一句。
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一语。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语。
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
8.关于古代社会出使的礼仪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斋戒(洁身清心,以示虔诚)、递上国
书。
《苏武传》中涉及的出使礼仪有:持节、带礼物。
9.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
“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季氏将伐颛臾》:如果一个人所辅佐的大夫有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自己也要负其
责任;君子不能心口不一,言行相背离;实行仁德教化可以遏止甚至战胜武力侵略。
10.关于中国古代的“养老”思想
这种“思想”在《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有所体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反复阐述的观点,表现了他推行仁
政、以儒家的仁爱思想治天下的社会理想。
二、关于“课外延伸”
1.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的指示作用
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
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
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
“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命名之初
至少如此)。
2.对古代避讳问题的认识
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的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
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变得可笑或者可恶了,如同钱良臣之子闹出的笑话一样。
孔子的母亲名颜徴在,他在说话时都不避讳“徴”“在”二字,如他曾说“夏礼吾能言
之,杞不足徴也”(《论语·八佾》,说“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他只
是不同时称“徴在”而已,这样的避讳还是比较可取的。到了后世,避讳之风愈演愈烈。
唐朝的李贺因为父亲名晋肃,与“进士”音近,迫于世俗的压力,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
试,无缘仕途,英年早逝,韩愈愤然为其作《讳辩》一文以鸣不平。这样的“避讳”真
是害人不浅。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字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
能走极端,比如在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可以
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