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归纳.ppt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0
必背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官制1.中央官制(1)三公九卿制(秦汉两朝)(2)三省六部制(隋至清末)2.地方官制(1)郡:古代行政区划单位。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当时郡比县小。
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比县大。
自东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县之间。
隋朝废郡,以县直隶于州。
(2)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具有监察区性质,其长官称为道员或道台。
(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
(4)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普遍设置,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二)军事1.兵符:古代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制成,为虎形,称“虎符”。
制成两半,右半留存在国君处,左半交给统帅。
去军中传达王命或调发军队时,必须两半验合后,方能生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后世还有麟符、鱼符、兔符、龟符等。
2.三军:春秋时期,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以中军为主力。
后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代替。
到了唐宋时期,基本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
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侦察、抢占据点及应付小规模战斗等任务;中军是统帅率领的大军,负责摧毁敌方的武装力量、占领城池等任务,是三军的主力部队;后军负责全军的掩护、警戒及后勤保障等任务。
3.羽林:西汉武帝时选拔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之良家子守卫建章宫,初称为“建章营骑”,后改称“羽林骑”,其意为“如羽之疾,如林之多”。
隶属光禄勋,为皇帝之护卫。
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亦常有羽林之名。
4.军户:指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
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称为军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