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63
百家争鸣课题名称:1.1百家争鸣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目标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目标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导入示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导问题学做思一、百家争鸣1、概念: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学做思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⑶主张与成就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活动探究1: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三、阅读教材,找出三点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找出知识点、重难点、困惑疑难点。
(一读、二画、三找、四梳理、五结论)四、紧扣教材,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一阅读第一目,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5分钟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如何?(多元起源、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近现代)五、展示交流,精讲点拨(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2)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奠基时期(先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表现:①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是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格局(秦汉)(1)原因:①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
②汉武帝独尊儒术。
确了需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A.批判传统文化B.引进西方政治观念C.塑造国民意识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这一学派主张“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A.提倡个性自由B.倡导“兼爱”“非攻”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工商皆本”4.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
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
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
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5.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
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
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6.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
这反映出,知识青年()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7.《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
这表明,周公()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8.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引言:问题一:通过观察《孔子讲学图》,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说:“我前来观看《孔子文化展》,既是庆祝这件中法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表示法国对中国文化年的高度重视。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次展览可以使法国公众有机会了解孔子本人,以及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
”)二、“‘百家争鸣’的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问题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2.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掌握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质。
4.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特点和价值。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过程】导入:神秘古老的甲骨文、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与时俱进影响世界的儒家思想…….汲取着中华农耕文明的丰富营养,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吸引和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基因,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也其时也”。
第一部分感知优秀传统文化一、青铜器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四羊方尊--商代晚期礼器龙虎纹尊--商代饮酒器特点: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民族特色,布局和谐统一西周何尊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礼器。
尊内底铭文中有“中国”字样。
西周天王簋西周武王时礼器。
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
簋内有铭文8行78字,记述了周武王灭商后举行大典,祭告文王,并代替殷王祭祀上帝的事迹。
特点:国家一统,中原中心;尊祖敬天二、成语里的优秀传统文化1.和团结友爱、敬老爱幼、负荆请罪、举案齐眉2.信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3.义苏武牧羊、乌鸦反哺、公而忘私、舍生取义4学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程门立雪5勤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闻鸡起舞、大禹治水6俭俭可养德、克勤克俭、俭存奢失、细水长流三、社会生活里的优秀传统文化1.传统节日清明节------尊祖敬宗,家族、民族认同端午节------忧国忧民中秋节------团圆和睦2.建筑四合院------团圆,和谐有序“家合万事兴”门匾------和山西临汾尧庙、陕西西安黄帝陵------炎黄子孙,民族认同山东曲阜孔庙------文化认同北京社稷坛------农本、民本观念3歌曲《十五的月亮》------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一封家书》------孝敬父母《我的中国心》------爱国情《七子之歌》------渴望国家统一第二部分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内涵举例重视人本、民本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孔子“仁”、孟子“仁政”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道法自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孔子“为政以德”、“见贤而思齐”;墨家“尚贤”、尧舜“禅让”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突出特点本土性:比如汉字、京剧多样性:比如儒法道等思想长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