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人才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29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以无人机为载体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曹阳,彭小峰,王培容,王玉菡,叶红(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重庆400051)摘要:智能化为背景的新工业革命浪潮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专业改革实施以无人机为载体,实现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一体化,不断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打造和提升师资队伍,实现面向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无人机;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36-014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d on UAV CAO Yang,PEN Xiao-feng,WANG Pei-rong,WANG Yu-han,YE Ho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the educ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reform takes UAV as the carrier,realizes the one-off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system,and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Finally,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realized.Key word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ersonnel training1引言在此轮以智能化为背景的新工业革命浪潮下,工程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一定是以跨学科专业、跨学校企业、跨行业产业为基础,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创新传统工程教育的范式,工程教育亦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支撑,成为各国科技产业竞赛的核心竞争力,而现有的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1-2]。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基础技能培养,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工业革命4.0的浪潮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要求。
必须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重新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专业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分析该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应用情况。
通过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当前信息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本研究旨在设计出符合新工科理念精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实践效果评估,以验证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最终目的是探讨新工科理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评估基于新工科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同时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为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3 研究意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直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显现出一些不足,无法完全适应当下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工科理念,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
通过对新工科理念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案例,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2020年4期前沿视界高教学刊“新工科”背景下以回归工程实践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新型关系研究*李瑞丽,张峻松,姚二民*(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从重视本科生的工程设计到强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法的更新再到将信息、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在工程教育以及将来的实现国际化,高等工程教育正经历着一次次的重大变革[1-3]。
工程教育继“技术模式”、“科学模式”后提出了“大工程观”,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4-5]。
在重大变革的历史洪流中,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将如何把握契机,引领潮流,教育部组织各层次高校进行了多次卓有成效的研讨,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明确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理清了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确立了新工科发展的2020目标、2030目标和2050目标[6-8]。
人才培养是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及培养结果评价方法的集成系统,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效果怎么样[9]。
新工科,“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10]。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须牢记工程人才培养的特征,避免过度强调科学研究,逐步回归工程教育的本质;避免过度理论化教学,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注重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科孤立窄化工程人才的知识体系、专业框架限制工程人才的大工程观,要结合工程本身的系统性特征,鼓励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复合型人才;避免本科研究生隔断导致工程人才培养的低效率,应结合工程教育的完整性特征,通过本硕连读提高工程人才全方位、全周期的培养效果[11-12]。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传统关系的变革,也包括新的主体关系的增加,多种关系的纵横交错、息息相关、有机融合,构成了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新型关系或者是生态网络,深度剖析、准确把握、合理利用人才培养的新型关系,对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回归工程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与新工科理念一、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工程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学科,其发展历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从早期的手工作坊到现代的高科技企业,工程教育始终在不断地适应社会需求,进行着自我革新与提升。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程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1.1 工程教育的历史回顾工程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开始出现了一些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教育逐渐从简单的技能培训发展为系统化的学科教育。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1.2 当前工程教育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工程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其次,全球化的背景下,工程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此外,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工程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3 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挑战,工程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
未来的工程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工程教育也将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此外,工程教育还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新工科理念的提出与内涵新工科理念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对工程教育的一种新的认识和实践。
它强调工程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2.1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旨在通过教育模式,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2.2 新工科理念的核心内容新工科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跨学科融合:新工科理念强调工程教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第39期总第485期No.39vol,485大学(研究与管理)University(Research&Management)2020年10月Oct.2020新工科视域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及培养——以南通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孙健华,顾海,吴国庆(南通理工学院,江苏南通226002)摘要:新工业革命加速了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如何主动适应新一轮挑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德”与“能”两个方面的特征,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突出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特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0)39-0070-03新经济的发展对适应快速变化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逐步加大,全国各大高校全力探索高等教育助力强国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新举措、新实践。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南通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南通及周边地区的产业需求为导向,分析新工科人才素质需求,研究其核心培养特征,构建了较合理的培养体系,为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_、新工科磁与应用就才培养的堀对于“新工科”,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有两种含义,一是所谓“新兴工科专业”,即开设新兴的工科专业,包括机器人、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增材制造等原来没有的专业,是随着新工业革命发展而来;二是所谓“传统工科专业达到新要求”,即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以适应新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自21世纪以来,发展先进制造业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强国的重视,我国亦于2015年5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新经济发展,亟须工程教育改革发挥影响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助力新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才培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科技、机械、电力等方面的进步推动了工业制造的快速发展。
它是工业革命的第二次浪潮,可以说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才培养。
英国工业革命人才培养英国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末开始的,它最早的产生是建立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的。
首先,这种工厂制度需要有一种能够迅速学习技能的工人,这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学校和机构,如:1. 工厂学校:这些学校是在18世纪末期建立的,由一些工厂创办。
它们旨在为工人提供基础教育,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工厂学校在整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因为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而得到普及。
2. 管理学校:在19世纪中期,一些管理学校也开始出现。
这些学校教授的是机器操作和机器维护等专业技能,而且也向学生传授了管理学、财经学等基本知识。
通过这些学校和机构的培养,英国工业革命得到了从技术到经营的完整人才配备。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才培养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和化学等学科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开始变化。
在这个时期,工厂制度得到发展,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依然需要人才的培养,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在这个时期,人才培养的一些主要形式。
1. 学术研究:在这个时期,许多大学和机构开始建立各种学术研究机构,如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等。
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涉及从电气工程、化学到机械工程等课题。
由于这些研究机构的发展,人们得到了更多的经验和技术来改进和创新。
2. 私营企业:许多企业也开始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
这些企业对技术人才和人才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支持,例如在特许经营领域,企业还会寻找合适的合作者和联合创始人。
3. 大学:随着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学的学科方向变得更加多样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近年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浪潮,其深刻影响了各个行业和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本文将探讨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之策。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高科技产业、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需求新一代科技人才。
首先,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工业与技术发展的迅速推进使得工作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具备更广泛和深入的知识结构来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
培养人才需要充分理解并掌握科技前沿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了解其应用场景与潜在影响。
这意味着传统培养模式需要创新,注重综合知识的全面学习。
其次,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新一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由此涌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即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软技能。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技术和人的能力结合起来,要求人才具备跨学科、多领域的能力,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快速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
因此,今天的人才培养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然而,与其相应的是,传统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相对滞后。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缺乏实践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追求统一性和一致性,忽视了个体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者和实践者,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因此,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迫切的任务。
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和要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与沟通,及时了解并掌握行业的动态发展和新领域的需求。
在编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与行业的交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符合行业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策略。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出了顺应“互联网+”潮流,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建设“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业,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9个新增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是其中的一项,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服务。
由于人工智能专业开办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文章从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十分重视。
美国政府提出要“重返制造业”,并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上下功夫。
欧盟提出了“新的工业革命”,以推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日韩也把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列入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并制订了具体的发展规划。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是否能够把握住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契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将会影响到我国在全球制造领域的地位。
机器人行业属于“三高”行业,需要高科技、高人才、高投入,而我国目前很多公司仍处在“三低”的状态。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着人才大量短缺的问题,急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数据表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每年增长20%-30%,而人才供给不足10%。
在此背景下,不少职业学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密切联系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人工智能的意义(一)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是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它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提升,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上:首先,人工智能的一项重要意义是减少工人的体力劳动、简化繁杂的工作、提升自动化水平;第二,因为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的替代性作用,所以它可以弥补现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使一部分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职业培训和其他教育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人工智能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习惯,还有人们的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将会导致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技术的发展能够渗透到各行各业,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创新人才已成为各行各业急需的重要资源。
为了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已逐渐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为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培养资源。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意义、现状、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意义新工科是指面向新工业革命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工科教育注重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适应产业需求。
新工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工程实践、面向产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校企合作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需求而服务的。
2. 提升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促进创新创业。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企业的创新技术和创业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4. 丰富教育资源。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校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和项目资源,丰富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日益密切,但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1. 合作项目单一。
目前的校企合作主要集中在项目合作上,合作项目的范围相对狭窄,缺乏多元化的合作形式。
2. 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
一些高校在校企合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发挥新工科下校企合作的优势。
3. 学校资源配置不均。
一些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学校层面的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
4. 企业参与度不高。
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不高,缺乏长期合作的意愿和充分的支持。
1. 教育理念脱节。
一些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教育理念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合作项目的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