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夏约翰逊:海德格尔之时间性(精)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3
海德格尔“此在的时间性”问题研究引言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的“此在的时间性”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在的时间性是指人类存在的时间性,它关注人类所处的时间、空间和存在本身的关系。
这篇文章将探讨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时间性,并且分析5个例子来证明它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时间性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存在的根源。
时间和空间是本质联系的,因此人类存在的时间性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维度,而是一种综合的、多层面的现象。
他认为,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自我体验的存在是最根本的。
此在的时间性是人类存在的最根本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每个人的存在都在此在的时间性中体现出来。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时间性是基于他对时间性的研究而得出的。
他认为,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特征。
人类存在的基本的决策是如何排列时间,因此在时间中的存在注定了人类的存在的终极意义。
此在的时间性作为存在的基础,它进一步将人类存在分为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是:1. 宇宙的存在层次。
这个层次是关于物质本身的,物质是存在的首要层面。
2. 人类的存在层次。
此在的时间性是人类的存在的基础,因此它是人类存在领域的最基本形式。
3. 神圣的存在层次。
在存在的最高层次,神圣是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的存在践行的最终目标。
例子1:孩子在游戏中的时间体验孩子在游戏中的时间体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展示此在的时间性的含义。
当孩子们融入自己喜欢的游戏时,他们会忘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感受游戏的瞬时性。
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体验展现了此在的时间性的本质,因为他们真正地生活在当下,并将注意力聚焦在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上。
此在的时间性是人类存在的基础。
孩子在游戏中的体验展示了这个事实。
事实上,这种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孩子;每个人都能够体验时间性的不同层面。
例子2: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时间体验运动员在比赛中,也能体验到时间性的不同层面。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一)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
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
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
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
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
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
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
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此在的建构和它去存在的方式在存在论上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是可能的,无论这一存在者是否摆在时空中。
于是,此在特有的空间性也就必定奠基于时间性。
此在的空间性必须以其时间性为前提条件吗?诚如此言,空间性之于此在究竟有何意义?此在的空间}h}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究竟又有何意义?海德格尔认为要追问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此在的存在刨根问底,而时间性是此在生存建构和存在方式的前提,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
因此,必定是绽出的时间本身的一种源始到时方式使对一般存在的绽出的筹划成为可能。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也主要是通过阐释此在的时间性来谈论存在问题,所以,时间性概念历来为海德格尔思想研究者所重视,并得到广泛的阐释。
相比之下,空间性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研究中则常常失去它应有的地位。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存在问题的阐释越来越多提出与前期处于不同地位的空间性概念,学者往往重视并积极探讨的也是这一时期海德格尔著作,比如《筑居思》、《艺术与空间》中所阐释的空间性。
其实,在《存在与时间》中,空间性己然显示出自身对于此在的意义,非但不能只将其简单归结为只有根据时间性才有可能,反而是与时间性有着同等地位:空间性和时间性同时规定着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并且此在具备空间性使此在本真存在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此作出阐明及论证。
一、提出问题对笛卡尔空间观的补救20世纪社会空间理论兴起,对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深远。
这不舍是人类对空间性理解的巨大进步。
空间问题作为哲学重大问题之一,从古希腊时期就为许多哲学经典作家所讨论,亚里士多德就说:须知大家都不过是在说明确有空间这东西,只有柏拉图己经在力图说明空间是什么了。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是第一个对空间进行系统阐释的哲学大家,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
所以,在我们根据海德格尔的视角提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空间观作简要的回顾,以免我们对本文产生错误的理解,那就是海德格尔竟完全处在传统存在论之外而对其横加指责认为传统存在论没有解决他要提出的问题,尤其是以笛卡尔对世界的分析作为其提出问题的参照。
技术时代的时间图像———海德格尔论无聊情绪王 珏【摘要】海德格尔将无聊确立为现代生活基本情绪,但是无聊情绪在什么意义上支配着现代生活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主题。
本文试图将海德格尔无聊现象学放回到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处境,阐释无聊与以计算、加速为特征的技术主义运作机制的内在关联,并论证无聊就是当今时代的时间图像。
由此,海德格尔的无聊现象学上承帕斯卡、克尔凯郭尔等对现代世界历史命运的判断,下启阿甘本等对机器文化和加速社会的批判。
最后本文将简要探讨深度无聊如何可能开启一条克服技术主义危机的道路。
【关键词】情绪;无聊;计算;加速;技术主义;时间性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4-0070-08作者简介:王 珏,哲学博士,(西安71012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身体问题及其思想效应:探寻现象的深度”(13YJC720036);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7215620903)海德格尔不是第一个将无聊看作现代生活基本情绪的哲学家,也不是第一个试图从世界历史角度理解现代性处境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特殊眼光在于揭示了无聊情绪与人的时间性暨历史性存在的本质关联。
不同于任何世界历史范畴,作为基本情绪的无聊实际开展着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境域,揭示着人此时此地生存着的负担。
对海德格尔而言,现代性境况的首要负担是一种无处不在的逼迫(Bedr ngnis),一种“现在”序列的强制,并且这种逼迫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当代技术主义时间机制的内在强制①。
因而海德格尔研究无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揭示机器文化是如何透过生存的时间机制而渗透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并从根基上主宰了我们时代的世界历史命运。
遗憾的是,无聊情绪与技术主义时间机制之间的本质关联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甚至少有学者注意到。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系统梳理海德格尔论无聊的相关文本,讨论并澄清无聊情绪与技术主义时间机制的内在关联。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阅读笔记一、后现代性背景介绍是20世纪末以来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中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
它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用以描述现代社会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状态和特征。
后现代性背景下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多元并存、快速变化的环境。
在后现代性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
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变革的速度,使得传统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逐渐瓦解。
后现代性强调非线性、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现代社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命的认知、体验和实践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把握时间的流逝,时间变得更为碎片化,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生命与多重时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人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把握生命的价值,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间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成为了后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多重时间的概念在后现代理论中也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时间体验和生活经历相互交织,构成了人们复杂的生活世界。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一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后现代性概述在当前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交织下,后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广泛关注。
后现代性不仅仅是关于现代性之后的一种简单的延续或变革,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结构、文化特征、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度反思和重新解读。
在阅读《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后现代性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简而言之,是对现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的深度反思和重新解读。
它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传统现代性中的普遍主义和单一化趋势。
后现代性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碎片化与多元性: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等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并存,没有绝对的权威和中心。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历史观以及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之比较王锺陵内容提要海德格尔视“将来”“过去”和“当前”为流俗的时间领悟。
海德格尔之阐释时间,与他阐释空间一样,贯彻的也是“在世界之中”的思路,因而他由“时间内状态”概念引出了他的时间观:“到时”成为海德格尔时间观的核心概念;而“将来”在他的时间观中处于最优先的地位;他反对“过去”这个概念,以“曾在”代替之。
海德格尔并将“将来”“曾在”“当前”视为“烦”的三个构成环节。
他反对将时间看作一种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而强调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的,他并由此引出了“此在式空间性的时间性”的概念,这一概念也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历史性”与“历史”的阐述中。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历史观,在时间性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历史性与历史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错误与不足。
萨特的时间观也重视将来,并受到海德格尔“到时”概念的明显影响,但他承认“过去”的确定性,他论述的两个角度:存在与虚无、自在与自为,是海德格尔所没有的。
萨特的时间观,为他关于自由选择及承担责任的人的生存论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布迪厄的时间观受到萨特的影响,虽重视将来,但他的“惯习时间化”的理论阐述所显示的,则是将未来蕴于心智结构的历史性亦即惯习之中,这就将过去提到了首位,从而显示了与海德格尔、与萨特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海德格尔时间观历史观萨特布迪厄王锺陵,苏州大学东吴国学研究院教授215000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但对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的梳理及其错误与不足的论述,却甚为少见,而对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的比较研究,则仍属学术空白。
然而,弄清上述问题,对于深入、细致地理解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中,海德格尔说:“作为我们称为此在的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时间性将被展示出来。
”[1]由此,《存在与时间》就有了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海德格尔认为:“‘将来’、‘过去’和‘当前’这些概念首先是从非本真的时间领会中生出的。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哲学·文化】海德格尔“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关系黎燕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存在论分析的支点。
在对“此在”的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定义的理解上,需要与海德格尔的本意一致,这是正确区分“此在”这两种状态内涵的重要前提。
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海德格尔理解和把握存在论的重要理路,它们的关系立足于具有内在张力的“此在”本质性之上,两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赖。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本真存在;非本真存在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20)03-0081-04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核心是“此在”,存在的本质是“去存在”,且任何一个存在都要在其特定的意蕴中存在,即存在与其意蕴是共在的关系。
共在决定了“此在”不作为存在者的主体,存在者也不是“此在”的客体,而是两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烦”,这种“打交道”存在着两种状态———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
这两种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组概念,但海德格尔对这两者的概念表述不够清晰。
为此,“此在”本真与否的标准以及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之间的联系,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的内涵一些学者对本真的“此在”领会为“向死而在”,这种领会把“向死而在”推向了本真的“向死而在”;紧接其后又提出“向死而在”具有非本真性,但不是真的“向死而在”,这种领会是把“非本真的向死而在”理解为“假的向死而在”,那么这样理解的非本真存在就不属于“此在”在世存在的一种存在方式。
然而,海德格尔的本意并非如此,而是将本真存在与非本真存在都作为“此在”在世存在的方式,并且“此在”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着,它一直都是“向死而在”的。
(一)本真存在“本真”可作修饰词,亦可作限定词。
本真存在的“本真”是对“存在”的一种修饰,当其与“非本真存在”作对比时,则是对“存在”起到限定的作用。
如何了解人?当然要就人的基本情况来了解人。
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人生在世”。
人同世界不能一刻分离,离开世界就谈不上人生。
同时,“人生在世”所指并非把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人放进一个世界容器中去。
“人生在世”指的是人同世界完全浑然一体的情状。
“人生在世”就是烦忙着同形形色色的存在者打交道,人消融到一团烦忙之中,寓于他所烦忙的存在者之中,随所遇而安身,安身于“外”,而这就如同住进了自己的家。
人并不在他所烦忙的事情之外生存,人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
我们在烦忙活动中与之亲身交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知识所描绘的世界则是智性化了的世界残骸。
人不在“主体”中,而在世界中,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中,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他就于何处实际生存。
为了避免把人误解为一个主体物,海德格尔把人称作“存在于此”,或“此在”。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的存在是生存,二是人的生存是“向来我属”的生存和现成存在相对立,即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是什么”,而是他“如何去是”。
海德格尔说认为,我们讨论问题,所有的思路都不应该是be 这个词,而是becoming,说一个人是(be)什么,本身就是错的。
“向来我属”指的是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无论什么时候这个存在都是属于他自己的、无关他人的。
海德格尔接着讨论到,这种“向来我属”的存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可能性之中,不是说可能性是存在的属性,而是人本身就是它的可能性。
这就意味着人可能获得自身,也可能失去自身。
为了能更好的解释清楚人的本质的问题,海德格尔此时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本真”和“非本真”的问题。
本真就意味着选择自身和获得自身,这种人的存在可能性和存在方式就是本真;相应的,失去自身和放弃自身,就是存在和生活的非本真状态。
就概念本身而言,本真和非本真是否存在价值的高低呢?事实并非如此。
非本真的状态并不代表着更少或者更低存在。
相反,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处于非本真的状态,并且受非本真状态的规定,并且,人们首先和通常所处的“非本真的状态”不是消极、欠批判的,相反,这种非本真的状态往往是积极的。
建议合并海德格尔的思想到本条目或章节。
(讨论)全名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学派 / 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主要领域形而上学、本体论、艺术、语言、著名思想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简介∙ 2 生平∙ 3 哲学o 3.1 真诚性(Authenticity)o 3.2 牵挂(Care)o 3.3 死亡(Death)o 3.4 差距性(distantiality)o 3.5 平均性(averageness)o 3.6 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o 3.7 周围世界(Environment)o 3.8 在之中(Being-in)o 3.9 人人(They),人人自我(they-self)o 3.10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o 3.11 《存在与时间》时期▪ 3.11.1 存在问题▪ 3.11.1.1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3.11.1.2 存有论的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 3.11.2 语言上的困难▪ 3.11.3 解释学的现象学▪ 3.11.3.1 诠释学的循环▪ 3.11.4 基础存有论▪ 3.11.4.1 走向一种新的存有论▪ 3.11.4.2 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有o 3.12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o 3.13 晚期著作∙ 4 影响o 4.1 对中国的影响∙ 5 他与纳粹德国∙ 6 著作∙7 电影∙8 相关条目∙9 参考文献∙10 外部链接[编辑]简介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作为此在生存边界的身体———由海德格尔哲学中的“现身情态”中的“身体”问题说起尚 静【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德格尔相关文本的梳理,说明在海氏哲学中谈论身体问题的可能性,并通过与胡塞尔、亨利等哲学家的对比以及对弗兰克等学者的回应来论证:一方面,此在的情绪是一种具身性的情感,在“现身情态”中现出的“自身”是此在情感性的身体;另一方面,此在的现出自身也是世界的展开。
此在的身体不是广延的躯体,也不是单纯的动物机体,而是此在生存的边界,其一方面将此在限定为是属我的,另一方面又与非我处在一种交互运动中,使此在能够得以通达世界。
本文与其说是一种对海德格尔的解读,不如说是经由海德格尔的启发进而探究身体的“实事”本身:身体是情绪与领会,存在与存在者、本真与非本真状态、自身与世界的交界之处。
【关键词】海德格尔;现身情态;具身性;情绪;属我性;超越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3-0089-08作者简介:尚 静,贵州六盘水人,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生。
与胡塞尔、梅洛-庞蒂等其他对“身体”现象做过大量专题讨论的现象学家相比,海德格尔对该问题显得缄默许多。
宣扬“此在”“实际性”的海德格尔,是否回避了此在乃有身体的存在这一基本事实?海德格尔如何处理或绕开“身体”问题?这个疑问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①。
总体来说,海德格尔曾被判定为忽视了身体问题。
近年来,以美国学者列文(DavidLevin)、丹麦学者奥沃加德()等为代表的研究者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身体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学者王珏将身体认为是“背离筹划”的“现象中的非现象”,并将之与海氏后期哲学的大地概念相联系的诠释方法,尤其具有启发性。
在海德格尔哲学中谈论身体的路径和方式有很多,如“在手”与“上手”状态②、此在与空间的关系③、此的“倾听”与“注视”④等。
在这众多谈论身体的方式中,“现身情态”(Befindelichkeit,或译“处身性”)虽然获得关注,但没得到详尽讨论。
帕特里夏·约翰逊:海德格尔之时间性时间:2003-6-23 22:55:40 来源:海德格尔-中华书局-2002 阅读1026次帕特里夏·奥坦博德·约翰逊著/林丹译摘自[美]帕特里夏·奥坦博德·约翰逊/著《海德格尔》第三章,中华书局,2002年3月第一版)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中,海德格尔提出把牵挂的存在论意义展现为时间性。
他表明,缘在的存在最好被理解为时间性。
在阅读海德格尔的时候,时间性不应从表示年月顺序的时间意义上来理解,而应理解为缘在的生成之运动。
这意味着我们总是朝向未来而动的。
在此过程中,我们成为我们之所是,我们出现在我们自身面前。
缘在的根本的时间性向我们显示了我们的有限性。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篇所作的缘在分析只是建立在对缘在的部分“占有”的基础上。
把牵挂解释为缘在的存在结构,只是一个初步的描述。
分析的第一部分首先集中于缘在的日常性,以及缘在的诸如特定的处身情况或情绪这方面。
剩下的任务是,将缘在理解为一个整体,理解为本真的缘在。
海德格尔对缘在进一步描述,将在缘在的本真整体性中展开缘在。
海德格尔聚焦于死亡,以便在缘在的整体性中理解缘在;他聚焦于良知,以便理解缘在的本真性。
死亡海德格尔说,死亡限制并决定着缘在的可能性。
如果缘在要在它的整体性中被理解,就必须包括死亡。
如果我们要理解我们自身,我们就必须理解我们的必死性。
但只要缘在存在,死亡就还是在它之外或超出于它的。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为我们自身谋划着可能性。
尽管我们意识到我们是终有一死的,或至少随着年岁渐长而逐渐意识到它,但我们还是在继续思考着我们的未来。
我们计划着今天下午将干什么,计划着明天、下一周、明年将干什么。
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我们总是先于我们自身。
如果海德格尔的分析要继续下去,就必须有一种方式让缘在可以去把握它的死亡。
一种可能性是,缘在能够体会他人的死亡。
确实,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死亡,能明白许多东西。
当我们看着另一个人死去,我们察觉得从一种存在到另一种存在的变迁。
在海德格尔的语言中,我们能察觉到一个存在者从一缘在变为一个现成的存在者。
但我们决不能体验他人的死亡。
海德格尔强调,缘在是我们中的每一个。
缘在分析是那种我们能够且必须每一位都自己亲自去做的事情。
如果缘在要在它的整体性中被把握和考察,我们就必须各自都能把握我们本己的死亡。
海德格尔相信,我们能做到这些。
他并不是说我们各自能知道我们死亡的时间和本质,但我们能够并且确实是作为“向死而在”生存着。
我们理解我们的必死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死亡通常被遮蔽了。
当代人关于死亡的做法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几乎不说某人死了,相反,我们说某人“走了”,或者指出这个人已去了某个地方,诸如“上天了”,或与上帝,或与先于他们死去的某人在一起。
我们还要人,甚至是那些我们知道即将死去的人,相信也还能活很长的时间。
海德格尔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如我们消融在“人们”之中,我们也在逃避死亡。
但正是这种逃避显露出我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即死亡是必然的,又是不确定的。
我们知道我们必将死去,又知道何时将死是不确定的,还知道我们将单独地死去。
海德格尔写道:“死,作为缘在的终结,是缘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它是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不确定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逾越的。
”(《存》258-259)海德格尔指出,即使我们建立了帮助我们遮蔽和逃避死亡的社会结构,我们也显露出对我们终有一死的深刻理解。
如果我们把死亡作为我们最本己的可能性接受下来,死亡就能帮助我们把我们自身理解为一个整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忧虑死亡而绝望,也不意味着我们应加速去实现死亡,就像我们可以加速实现那些我们为自身谋划的可能性似的。
如果我们向着死亡而先行着,我们就本真地面对着我们自身。
海德格尔说,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是带着“向死的自由”(《存》266)的生活。
这种自由并不能把我们从有限性和必死性中释放出来。
我们知晓我们已丧失在“人们”之中,我们也能找寻我们自身。
这种自由有时也能在那些人当中出现,他们经常有过临死的体验,或者他们曾被别人的死亡所深深地触动。
既然他们承认他们本己的必死性,他们就自由地享受当前,因而能尝试那些他们先前从未尝试过的事物。
他们自有主张,而先前他们由于被他人的想法所缠惑而彷徨无主。
我们说,他们接受了死亡。
但这种接受,并没有使他们带上病态或抑郁。
由于死亡,每一个瞬间都变得珍贵,每一个决定都在它本身适当的意义中来看待。
海德格尔说,在这种自由中,缘在能够听到良知的呼唤。
良知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良知是关于我们有限的、道德的生存的觉悟意识。
他说,当我们消融于“人们”之中时,我们只听无休无止的闲谈和整平性的饶舌,我们未能听见的正是我们自己。
良知的呼唤打破了这种喧嚷。
它不参与闲谈和整平性的饶舌,我们未能听见的正是我们自己。
良知的呼唤打破了这种喧嚷。
它不参与闲谈,而只是默默地要求我们面对“我们是谁”。
海德格尔说,它把我们唤上前来,唤到我们的可能性上去(《存》274)。
良知的呼唤,不应该被理解为从超越于缘在或在缘在之外的某种力量而来。
海德格尔不希望此呼唤被理解为上帝,或任何超越人类有限性的呼唤。
他写道:良知把自身公开为牵挂的呼唤:呼唤者即是在被抛状态为其能在而畏惧的缘在;被召唤者是同一个缘在,是向其最本己的能在被唤起的缘在。
缘在沉沦于“人们”之中,而它被此呼唤从沉沦中召唤出来了。
(《存》277)良知呼唤我们真实地面对我们自身。
海德格尔说,良知的声音向我们说出了我们的罪责。
海德格尔又一次使用了有时可能产生误导的富有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含义的语词。
“罪责”在这里不应该被理解为任何特定的道德错误。
良知的呼唤并不是说我们有罪责,而是因为我们老是吃快餐,因为我们伤害了他人。
我们的罪责是我们的不完善性。
我们之所以有罪责,是因为我们拒绝承认我们本己的有限性。
我们可能拒绝良知的呼唤,并处于非本真之中。
这意味着我们逗留在“人们”之中,躲避我们终有一死的现实,抑或我们可能响应良知的呼唤而变得本真起来。
海德格尔把响应良知的呼唤称作“决断”(Entschlossenheit)。
他说,这是缘在的展开状态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在对于良知的呼唤的响应中,缘在决定真实地面对它自身。
这意味着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活着,即去展开事物、他人和缘在自身,而又仍然承认缘在的根本的有限性。
时间性与有限性在考察了死亡和良知后,海德格尔回到他在《存在与时间》第二篇开始时的关注点。
他展开一种描述,使我们能在缘在的整体性中把握缘在。
在第一篇的终结部分,牵挂已接近于提供出这种统一性。
在那里,海德格尔把牵挂定义为“先于自身的——已经在(一个世界)中的——作为倚于(世内遭遇的存在者)的存在”(《存》326)对于死亡和良知的考察导向了决断。
海德格尔指出,决断向我们显示了“在已在的过程中显现的将来的这种统一性”(《存》326)这两个概念都是以一种关系结构来定义的,这种结构展示了可以一般地理解为将来、过去和现在的东西。
海德格尔说,牵挂中显然具有的、又在决断中被展开的统一性,应最为恰当地被理解为时间性。
牵挂与决断,都显示了缘在的作为三相时间性的基本结构。
尽管海德格尔的分析包含了具有哲学上的复杂结构,但是他的描述在某个层面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
成为一个人就是由朝向将来所引导,总是在成为他自己。
然而,在进入将来的运动中,我们的过去总是伴随着我们。
这个过去既是我们个人的过去,又是那个帮助我们形成我们前理解的历史的过去。
在这个成为我们之已是的过程中,我们存在于当前。
我们向着我们自身和他人展开我们自身,我们在事物与我们当前的、处境的关系中展开事物。
这样的整个过程就是时间性。
由此,缘在的当前,以及所有展开的意义总是有限的。
它是不完全的,是处于形成的过程中的。
然而,海德格尔对简单地使用将来、现在和过去的语言有所犹豫。
这些术语带有许多前设,他力图让我们克服它们,并超越它们而思考。
在阐述时间性概念时,海德格尔提出了他所称的时间性的“出(神)态”(ecstases,《存》329)。
这种表达时间性的方式是在1926年形成的,稍早于《存在与时间》发行版的定稿时间。
海德格尔之所以选择这个术语,是因为要使生存与时间性的联系更为明显,并强调时间性的过程本质。
我们有以一系列的空间点来理解时间的倾向,而海德格尔提出的对于时间性的理解,能帮助我们从我们经历的体验的角度来理解我们的有限性。
海德格尔以他在大学学习的早期阶段为例来说明,他现在对于时间性的理解与他早些时候的理解是多么的不同。
他指出,站在牛顿物理学的立场上是不可能理解量子物理学的。
只有当一个人进入了量子物理学的概念体系之中,才有可能对两种物理学都作出恰当的理解。
这就是说,海德格尔所表述的时间性观念比其他时间性观念是更为根本性的。
海德格尔称他所描述的时间性类型为“原发时间”。
如果我们把时间性理解为出(神)态的,我们就能对我们理解时间的所有方式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海德格尔选择“出(神)态”这个术语,意在指出我们的生存方式总是出离于自身。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首先是某种实体或自我,然后走出它自身。
然而,它意味着我们的生存总是有一个指向。
我们总是在定向,在朝向我们的可能性,朝向作为我们生存之一部分的过去,朝向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的存在者。
尽管这些时刻被区别开来,它们还是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时间性。
似乎海德格尔已经以某些方式完成了他的分析。
他开始着手于他的关切点,即如何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
现在已经很明显,这个问题只能在缘在的时间性结构中被提出。
然而,海德格尔仍很强调日常状态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必须使日常状态在其时间性的意义上绽露出来,从而使时间性所包括的问题得以暴露,并且使准备性分析似乎带有的那种“自明性”完全消失。
(《存》332)海德格尔的分析回到了《存在与时间》开始时所分析的日常状态。
时间性与日常状态海德格尔回到了理解、处身情境、沉沦和言谈。
他指出,这些缘在的日常性结构中的每一个,都给予某种出(神)态以优先性。
理解使缘在指向它的可能性。
在理解中,我们确认我们的焦点在于将来,在于生成;处身情境展开了缘在的指向,使它朝向过去,朝向我们之已是;沉沦使缘在的指向展开于当前。
海德格尔提出一些例子表明,当每一个缘在的日常性结构都展示了一种原初的出(神)态时,我们还在每一个缘在的日常性结构中碰上了时间性的整体问题。
海德格尔力图证明,在缘在的日常结构中的每一方面,时间性的统一性都是明显的。
他关于沉沦的讨论,对理解他的分析是特别由帮助的。
海德格尔用“沉沦”这一术语来描述缘在在“人们”的肤浅性中的粘缚。
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中,他用闲谈、好奇、两可来说明缘在的这个方面。
当他回到缘在的日常状态的这个方面时,他集中论述好奇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