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的适应症、手术规范方案与注意事项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恢复良好51例(32.6%),中残21例(13.5%),重残33例(21.2%),植物生存20例(12..8%),死亡31例(19.9%);术后易并发远隔部位血肿、脑组织膨出或坠出、脑积水和癫痫。
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具有降低颅内压、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作用,但其创伤大,并发症多,应合理应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很高,仍是当今颅脑损伤治疗的难点。
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6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6例患者中男97例,女59例;年龄15~77岁,平均39.1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82例,坠落伤和跌伤36例,打击伤18例,其他20例。
入院时GCS评分均小于8分,其中3~5分67例,6~8分89例。
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139例。
术前均行脑CT扫描,单侧硬膜下血肿71例其中有脑挫裂伤和/或脑内血肿52例,硬膜外血肿15例,,弥漫性脑肿胀3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5例,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脑中线结构移位﹤1c m24例,1~2cm98例,﹥2cm34例。
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48例,合并休克21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或根据损伤部位改良大骨瓣开颅,去骨瓣12c m×15c m,减压骨窗前界至额极,下界平颧弓,后达乳突前方,蝶骨嵴向深部咬除,显露蝶骨平台,尽量扩大颞底部的去骨范围,硬脑膜剪开至中颅窝底,多边弧形切开硬脑膜,充分暴露额叶前中部与其底面、外侧裂、颞极和颞叶底部,彻底清除血肿、挫裂伤坏死脑组织,用颞肌筋膜减张修补硬膜(脑膨出者除外),对于脑压仍高或发生脑膨出者,可行颞极额极切除并去大骨瓣,否则,只去颞骨部分,行颞肌下骨窗外减压。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及术后护理措施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来说,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因此需要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法,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来说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文将就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及术后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1.术前准备和手术过程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立体定向手术,需要在颅骨上进行切开,然后进入颅内将颅骨压减之后进行减压,从而达到减轻脑组织水肿和增加脑组织血流的目的。
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患者的病情和脑梗死的范围。
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确的定位和操作,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手术后效果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较为微创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的减轻脑组织的压力,缓解脑组织水肿,增加脑组织的血流,从而保护脑组织不受进一步的损害。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改良去骨瓣减压术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来说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
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手术后的效果尤为明显。
3.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虽然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手术本身也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良反应。
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一些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颅内感染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和护理。
二、术后护理措施1.监测生命体征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指标的监测。
特别是对于高危患者来说,需要进行持续的血压监测,避免血压突然升高或者降低,影响脑血流。
2.神经功能评估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监测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定期的神经系统检查和评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对患者意识状态、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
3.避免并发症术后患者需要避免体位性低血压、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效果。
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手术)与研究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与术后GCS评分。
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GC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可有效抑制病情发展,并发症率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手术方式;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155-01颅脑损伤主要因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与脑部头颅引发脑损伤、颅骨骨折等,临床治疗以控制或缓解恶性颅内高压力为主,常规骨瓣开颅手术与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两种治疗方式,本文应用对分析的方式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女性18例,男性32例,年龄在24岁~68岁之间,平均(49.05±8.21)岁。
根据应用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10例,研究组40例,在临床基本资料方面两组一致性高(P>0.05),组间有对比分析价值。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将头部侧偏向健侧,常规切除梗死脑组织,将血肿彻底清除,并实施内外减压术。
研究组的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麻,头偏向健侧。
由颧弓上耳屏前方1.0cm,由耳廓向上、向后延伸至顶骨正中线,沿着正中线向前,在前额发际内作切口,游离带颞肌骨瓣、骨瓣,在顶部骨瓣旁开2cm~3cm的矢状窦,将硬膜剪开,进行血肿清除,由颞前部以“T”自行将硬脑膜切开,充分暴露中颅窝、前颅窝、顶叶、额叶与颞叶,将脑内血肿清除并止血,常规缝合硬脑膜与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管。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治疗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分析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治疗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或常规去骨瓣减压手术方式分两组,分析比较两组疗效差异。
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判预后恢复情况,两组患者的死亡及中残/良好的患者比例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治疗颅脑损伤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颅脑损伤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使颅脑损伤成为神经外科医生非常关注的疾病类型,如何降低病死率减少伤残率则是他们面临的重要课题[1]。
目前,临床上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15~68岁,平均39.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8例,高空坠落15例,打击伤7例,入院时GCS评分:3~5分34例,6~8分26例[2]。
经CT检查60例患者均有颅内出血和中线移位>1 cm,排除单纯硬膜外血肿。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30例颅脑损伤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常规骨瓣减压术。
取颞顶或额颞马蹄形切口,去除骨瓣10 cm×10 cm,骨窗底部高于耳廓上方,放置引流管。
治疗组30例颅脑损伤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手术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部发际内,去除骨瓣12 cm×15 cm,顶部骨瓣必须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 cm,切开硬脑膜,暴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清除硬脑膜下血肿和挫裂坏死的脑组织,彻底止血,采用颞肌筋膜或人工脑膜减张缝合硬脑膜,硬膜下放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
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的管理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的管理摘要:重度颅脑损伤是颅内高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去骨瓣减压术是控制颅内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行去骨瓣减压术的管理中,需要注意患者的预处理、手术技巧、术后护理等方面。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管理;术后护理一、病情概述重度颅脑损伤是由颅内外力作用引起的颅骨、脑组织直接或间接损伤。
受伤后出现脑内占位病变、脑组织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等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此时需要及时采用有效方法控制颅内压力。
二、去骨瓣减压术的原理去骨瓣减压术是缓解颅内高压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开颅、去掉部分颅骨、减轻颅内压力,降低继发性损伤的发生率。
常用的去骨瓣减压方式有单侧迟发口、双侧前额巨大隆起去骨瓣,以及双侧颞区去骨瓣等。
三、手术前处理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在行手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预处理,以降低术后风险。
其中包括:1. 血压控制:高血压是手术的重要风险,因此在手术前需要控制患者的血压,以防止出现手术并发症。
2. 血糖控制:尽管高血糖不是直接的手术风险因素,但对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
3. 营养支持:手术前需要给患者进行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增加手术后的康复能力。
4. 术前药物应用:在手术前应用止痛药等,以预防手术后疼痛。
5. 病情评估:手术前需要进行完整的病情评估,以确定手术方案。
四、手术技巧成功的去骨瓣减压手术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精湛的技术。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去骨瓣区域:手术时要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去骨瓣,以便有效减压。
2. 控制出血:手术过程中要严密控制出血状况,以保证手术安全。
3. 注重补液:在手术过程中要注重补液,防止颅内压力下降过快。
4. 完善手术记录:手术过程中要详尽记录所有内容,以供术后分析。
五、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术后需要采用各种方法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护理措施包括:1. 密切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术后并发症。
颅脑外伤治疗中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治疗中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抽取来医院诊疗的98例颅脑外伤病患,讨论组病患采取大骨瓣减压诊疗。
普通组则予以传统手法诊疗。
结果:讨论组病患手术所占时长、术后康复时长与回归社会时间与普通组相比用时更短,操作更快(P<0.05);讨论组的治疗有效率93.88%与普通组的治疗有效率71.3%,所以,讨论组的治疗有效率更具有优势,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时运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疗效确切,而且利于缓解症状,提高康复速度,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减压手术;标准大骨瓣;颅脑外伤由于对安全意识的忽略,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越来越多的人们群众因为意外事故的发生从而导致颅脑外伤。
例如:交通事故、施工现场、建筑工地等。
由于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者没有安全意识从而导致意外的发生。
多数病患会有脑震荡、头骨损伤等病症。
在出现颅内外伤后不同病症会出现不同反应,反胃、呕吐、眼花、视力不清[1]、眩晕等症状。
影响病患的正常生活,若在头颅收到外伤重击后,出现以上表明情况,必须马上前往医院接受诊疗,防止病情恶化。
此次,针对颅脑外伤诊疗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控制病症恶化情况展开研究讨论,选择来医院接受颅脑外伤诊疗的98例病患的病例。
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讨对象随机抽取来医院诊疗的98例颅脑外伤病患作为此次讨论对象,将98例病患划分为讨论组与普通组,每组研讨人员各49例。
讨论组男病患为25例,女病患为24例。
病患年龄为20岁到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4.0±5.2)岁;接受教育水平:小学学历4例,初中学历8例,高中19例,大学以上学历18例。
普通组男病患为27例,女病患为22例。
病患年龄为21岁到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5.0±4.9)岁;接受教育水平:小学学历3例,初中学历9例,高中20例,大学以上学历17例。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江基尧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是美国临床常用的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手术,能清除约95%单侧幕上急性颅内血肿,并达到下列手术要求:
⑴清除额颞顶硬脑膜外、硬脑膜下以及脑内血肿;
⑵清除额叶、颞前以及眶回等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
⑶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以及岩窦撕裂出血;
⑷控制颅前窝、颅中窝颅底出血;
⑸修补撕裂硬脑膜, 防止脑脊液漏等。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方法:
(1)手术切口:手术切口开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 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
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部发际下(见图);
(2)骨瓣:采用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 顶部骨瓣必须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cm;
(3)清除硬脑膜外血肿;
(4)切开硬脑膜:从颞前部开始切开硬脑膜, 再作“T”字弧形切开硬脑膜。
硬脑膜切开后可以暴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
(5)清除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彻底止血;
(6)缝合硬脑膜和手术切口:颅内手术完毕后,应尽一切可能缝合硬脑膜,若因脑张力大硬脑膜无法缝合时,应采用腱膜或其它组织修补缝合硬脑膜。
缝合硬脑膜的理由:①防止术后硬脑膜外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②减少术后大脑皮层与皮下组织的粘连;③减少术后脑脊液漏和脑脊液切口漏;④减少术后硬脑膜下脑内感染;⑤防止脑组织从切口膨出,避免脑组织切口疝形成; ⑥减少术后外伤性癫痫发生率。
(7)硬脑膜缝合完毕,放回并固定骨瓣,缝合手术切口。
近年来,我
们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清除百余例急性颅内颅内血肿,效果满意。
(本文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4:381,1998)。
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本文深入探讨了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60例我院从2009年10月到2012年6月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且gcs<8分(经ct证实),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并随访研究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病情进展,治疗疗效以gos数值为依据进行评估和判断。
结果通过手术治疗,全组患者gos数值1分的有9例(占15.0%),在2-3分之间的有29例(占48.3%),在4-5分之间的有22例(占36.7%)。
结论通过研究结果可知,临床疗效好、手术安全性高是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特点,另外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在缺血性脑梗死的防治上也有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临床疗效;安全性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i)是指颅内血肿、脑挫伤广泛,受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具有明显的生命体征变化,但可能会出现再次昏迷和意识障碍加重的大脑损伤。
从神经外科上看重型颅脑损伤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一种致死性损伤。
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成为了近年来许多青壮年的致死的常见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现在交通工具的发达,交通事故频发,外力导致的重型颅脑损伤成为了脑损伤的主要原因。
导致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是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压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必须对患者做及时的治疗。
常规手术治疗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的特点,但不能对颅内压显著升高的患者进行减压治疗和患者的脑神经细胞功能恢复[1]。
本研究通过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有关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选取60例我院从2009年10月到012年6月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基本情况和颅脑损伤原因见表1。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方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收治的131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行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67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中线结构移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前、后颅内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GCS评分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5 d颅内压均有所降低,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GC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可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及死亡率,显著改善预后,适合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tandard large craniotomy decompression surgery and conventional crani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Methods 13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2009 to December,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of 64 cases treated by conventional craniotomy,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67 cases treated by standard large craniotomy decompression surgery.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ender,age and the shift of midline structu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P>0.05)with comparability.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and GCS score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 1,3,5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and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fference i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 GCS score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Standard large craniotomy decompression surgery in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can significantly cut down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reduce mortality rate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It deserves to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work.[Key words] Large craniotomy decompression surgery;Conventional craniotomy;Craniocerebral trauma;Severe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STBI)指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致的颅脑损伤,其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3~8分,且伤后昏迷>6 h的颅脑损伤[1],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生率约为全身创伤的15%,占全身创伤的第2位,致伤原因多见于交通事故、爆炸、高空跌落等事故及各种钝、锐器伤[2]。
时间:2021年3月30日学海无涯页码:第1页共4页标准大骨瓣开颅加硬脑膜减张缝合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X月,对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加硬脑膜减张缝合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8例病人,男46例,女22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2.5岁,均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时嗜睡21例,浅、中度昏迷41例,深昏迷16例;一侧瞄孔散大38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肢体偏瘫52例,言语障碍8例。
卒中至手术时间6小时内48 例,6〜24小时26例,24〜48小时4例。
血肿大小及部位,40〜60mL 38例,60〜90mL 2例,90mL以上4例;左侧基底节区脑岀血33例,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28例,其他部位7例;出血破入脑室21例。
1.2手术方式所有病人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式,53例采用颖瓣,8例采用额颖瓣,7例根据血肿部位选定切口。
骨瓣大小均为7cmX9cm基底节区出血者均采用颖中回入路。
将血肿彻底清除后,血肿破入脑室者将引流管放入血肿腔内,血肿未破入脑室者引流管放于硬膜下。
所有手术均要用颖肌筋膜代替硬脑膜行减张缝合硬脑膜。
2结果68例在术后1个月至半年内评定疗效,依据GOS评定1⑴:痊愈12例,中残32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死亡率13.3%。
68例患者中均未发生脑脊液切口漏、感染、脑嵌顿和癫痫等并发症。
经济师论文发表3讨论高血压脑出血也叫出血性卒中,其占全部卒中患者的20%〜20%,早期病死率高达49.4%, 1年内出血发生率达2%〜6%[2]o脑出血后可岀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使脑水肿逐渐加重, 加上血肿本身压迫,这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采取外科手术疗法清除血肿,无疑是积极的治疗措施。
早期手术不仅能清除血肿,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张引起脑损伤,还可防止血肿木身释放各种毒性物质引起脑水肿。
手术的目的就是在于清除血肿、减压,减轻受压脑组织水肿、出血、坏死等继发损伤,恢复脑血流,促进脑神经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脑挫裂伤*导读:本文介绍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脑挫裂伤。
……1.手术方法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颅骨钻6孔,去除骨瓣并咬除蝶骨嵴、颞骨至颅底,骨窗可扩大到10 cm×14 cm,放射状剪开硬脑膜,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挫伤脑组织,达到充分减压目的。
对照组采用沿一侧额颞部弧型切口常规开颅, 去除骨瓣,敞开硬脑膜减压。
2. 术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均入重症监护病房,对昏迷深、短期内难以清醒的患者,尽早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情况,行亚低温治疗,脱水,防治肺部、泌尿系感染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行高压氧和康复治疗。
3 讨论重型脑挫裂伤和或合并颅内血肿并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应尽早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挫伤的脑组织,充分减压,患者才有生存或康复可能。
文献报道,采用额颞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已获得良好效果。
重型广泛性脑挫裂伤和或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手术宜采用大骨瓣尽早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挫伤的脑组织,是因为小骨瓣容易增加继发性血肿和/或脑疝的发生率,也会增加血肿清除减压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膨出和脑组织嵌顿, 不能有效缓解颅内高压,从而使脑干继发受压缺血。
而标准大骨瓣入路手术,可以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及挫伤脑组织并解除其占位效应,最大限度地缓解颅内高压或解除脑疝,恢复脑组织的正常血流灌注,降低脑膨出,利于术后预后改善。
通过本文两种术式手术效果的比较表明,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额颞瓣开颅手术。
该术式的优点:能够获得较大骨窗,可以咬除蝶骨嵴、颞骨至颅底,扩大骨窗可达到 10 cm×14 cm,充分暴露额叶、颞叶,显露外侧裂、颞极和额叶底面,利于术中血肿和挫伤脑组织的清除,最大限度减压,解除脑疝,缓解术后脑水肿和脑肿胀,利于术后脑组织血流的恢复。
缺点:手术创伤较大,术后颅骨缺损较大,二期修补困难。
围手术期处理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40例疗效分析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逐渐成为妨碍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而伴随来的是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向年轻化发展,大面积脑梗塞在临床的发病率也日趋增多。
由于大面积脑梗塞发病急,病变广,可使颅内压迅速增高,危及生命。
虽然近年来介入溶栓治疗在一些三级医院已经逐渐开展并成为首选方案,但很多病人在发病后并不能及时就诊,或就诊医院条件无法达到早期介入治疗而普通内科治疗又不能奏效,使得一部分病人最终发展为大面积脑梗塞,对家庭、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我院自1999年7月至2011年9月,在收治的4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中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均收到显著疗效,现将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4岁至66岁,平均年龄47.9岁。
其中13例伴有高血压病,5例伴有冠心病,3例伴有心房纤颤。
发病至入院时间2小时至3天,平均28.5小时。
首次ct或mri 确诊11例,29例经过两次以上ct或mri确诊。
入院时呈昏迷状态13例,入院后进行性昏迷27例,单侧瞳孔散大25例,双侧瞳孔散大15例,单侧肢体偏瘫21例。
本组病例入院时均已失去最佳介入溶栓治疗时间。
1.2 影像学表现:经过ct或mri证实为幕上大面积脑梗塞,波及2个或3个脑叶32例,波及一侧大脑半球8例。
以大脑中动脉供应范围梗塞为主者27例,大脑前动脉供血范围梗塞为主者7例,大脑后动脉供应范围为主者6例。
本组病例中,同侧脑室均有不同程度受压变小或闭塞,中线结构移位>1cm26例,<1cm14例。
1.3 手术方法:40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梗塞侧额颞顶部标准外伤大骨瓣去骨瓣减压术,沿颞肌边缘分离颞肌,避免损伤颞肌深动脉,保护颞肌瓣血供,骨瓣均大于12cm×12cm,咬除颞骨和蝶骨嵴外1/3使骨窗边缘向下达到中颅窝底,于骨窗边缘悬吊硬膜以防硬膜外血肿,星形剪开硬脑膜,无论脑膨出是否严重,均不缝合硬膜,将颞肌瓣直接贴附于脑表面,直接缝合帽状腱膜及头皮。
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的适应症、手术规及注意事项——对于有绝对手术适应证的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控制病情、保存和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环节。
一、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相对于传统减压手术的优势:重型颅脑损伤常因颅血肿挤压、创伤后或术后脑水肿加重,合并严重的颅高压,病死率高达42%一70%。
急诊开颅手术是国外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的治疗措施,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最主要的方法,但疗效并不理想。
小骨窗及传统的额颞瓣、颞顶瓣或颞肌下减压骨窗难以明确出血来源,不能充分暴露额极、颞极以及颅底,难以彻底清除坏死脑组织及对出血来源的止血,同时由于减压不充分,会导致恶性脑水肿、脑膨出,脑组织嵌顿而死亡。
一直以来对于外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疗效存在争论,但最近国有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外伤大骨瓣(STC)组病死率低于有限骨瓣(LC)组;STC组的有效生存率和存活率均优于LC组,STC组病人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LC组;但两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Standard Trauma Craniotomy),能清除约95%单侧幕上急性颅血肿,比常规开颅减压术具有如下优点:①暴露围广,骨窗位置低,直视下可对额、颞、顶叶及前、中颅窝的挫伤组织和血肿进行清除和术中止血。
②减压充分,由于骨窗围前达额骨颧突,下缘达颧弓,颞鳞部和蝶骨嵴外1/3被咬除,消除了脑肿胀对侧裂血管、大脑凸面静脉的压迫,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脑膨出,达到充分外减压目的。
③必要时切除额极、颞极充分减压,使颅组织有较大的代偿空间,有助于缓冲颅压增高,顺利度过脑水肿高峰期。
④避免因骨窗较小造成术后脑组织在骨窗处嵌顿、坏死。
二、外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的适应证:其手术适应证不统一。
多数学者认为,首先具有幕上血肿的手术指征,再加上下面两种情况:①有明显意识障碍,伴有瞳孔开始变化的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②术前CT显示脑挫伤、脑水肿严重,中线移位≥O.5 cm以及侧裂池、脑基底池压窄、消失,或侧裂池、第三脑室压窄消失。
就宜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若颅压力较高时,可同时行去大骨瓣减压。
三、外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方法:①切口:手术切口开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cm(注意尽量保留颞浅动脉主干),于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然后沿正中线向前至前额部发际下,部分额叶损伤严重患者可延伸至眉间(见附图)。
②骨瓣:采用游离骨瓣或带颞肌骨瓣,顶部骨瓣必须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3cm。
骨窗下缘尽量平前颅底及中颅底,故颅底的打孔尤为重要;第一孔要打在额骨颧突后方(关键孔),第二孔为额结节下并尽量靠近中线,第三孔在耳前尽量靠颞底,其余3~4孔均沿着切口打即可。
颅底近蝶骨嵴处尽量向颞底扩大骨窗。
③清除硬脑膜外血肿。
④切开硬脑膜:从颞前部开始切开硬脑膜,再作“T”字弧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硬膜。
硬脑膜切开后可以暴露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
⑤清除硬脑膜下血肿、脑血肿,彻底止血。
⑥减缝合硬脑膜,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四、手术注意事项:⑴尽量缩短术前时间是救治的关键,记住“黄金1小时”。
颅脑损伤后造成患者的占位效应,其脑细胞缺血、坏死后刺激脑血管,造成脑血管痉挛和脑灌注不足等。
病灶区血流量逐渐减少,其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脑细胞线粒体功能衰竭,ATP生成减少,钠泵功能衰竭,造成过量的水和钠在患者脑细胞积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脑水肿程度。
如早期及时实施大骨瓣开颅手术,则可以及时清除患者的颅血肿及部分失活的脑组织,并可以阻断颅脑损伤病理过程的发生。
⑵骨瓣要足够大,通过扩大颅腔容积而达到降低颅压的目的。
⑶骨瓣需要尽量靠前,并咬除蝶骨嵴,清除额叶、颞叶的血肿和肿胀坏死组织,充分缓解侧裂区血管的压力,减轻脑的回流障碍。
⑷骨窗下缘尽量平中颅底,暴露颞底,解除侧方脑组织对脑干的压迫。
还可清除中颅窝的出血,减轻蛛血对Willis动脉环的刺激,减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
有学者认为,减压窗下缘距离颅底的距离比骨窗的大小更有意义。
⑸可用骨膜、筋膜或神经补片,尽一切可能缝合硬脑膜。
缝合硬脑膜的理由:a 防止术后硬脑膜外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b减少术后大脑皮层与皮下组织的粘连;c减少术后脑脊液漏;d减少术后硬脑膜下脑感染;e防止脑组织从切口膨出,避免脑组织切口疝形成;f减少术后外伤性癫痫发生率。
(6)开骨瓣时开始使用甘露醇,病情危急先切开骨孔处脑膜放出积血;翻开骨瓣后可行过度换气,再切开硬脑膜,边清创边悬吊硬脑膜。
五、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处理原则:近期主要有局部脑水肿加重、脑膨出、颅出血、脑梗死等;后期可有脑脊液漏、颅感染、积液、脑积水、脑萎缩、癫痫等。
1、脑膨出。
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急性脑肿胀是颅脑损伤术中产生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对冲伤时所产生的外力(尤其是旋转性外力产生的剪应力)使桥脑蓝斑核、中脑网状结构、丘脑和下丘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麻痹,当剪开硬脑膜清除血肿后,脑血管外压力突然消失,迅速引起急性脑血管扩,脑血流量和血容量增加,产生急性脑组织膨出。
迟发性颅血肿是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另一重要原因。
严重对冲性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常造成脑小血管及桥静脉的损伤,术前因颅高压尚未形成血肿,当手术减压后,因压力填塞效应突然减轻或消除,原已破损的小血管和板障可迅速出血,同时,丧失自主调节功能的小血管也会因血管外压力差的增高而破裂出血,产生迟发性血肿而引起脑膨出。
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预防及处理:⑴采取多点硬脑膜开窗法( multiple fenest ratio ns of the dura,MDF)切开硬脑膜,国学者称为硬脑膜网格成形。
MDF有以下优点:(1)由于硬脑膜的多点开窗,扩大了颅腔的容积,从而缓解颅压,改善脑组织移位对脑干的压迫;(2)硬脑膜逐步打开,减压缓慢,避免了颅压骤降引起的急性脑膨出;(3)由于硬脑膜部分覆盖脑组织表面,增加了脑表面受力面积,减轻骨窗缘对脑表面的直接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避免了脑组织在骨窗嵌顿、坏死的发生;(4)网状硬膜的存在能够引流硬膜下血性脑脊液;(5)操作简便,缩短手术时间。
该法最大的问题是,是否会带来硬膜未缝合的副作用?⑵用有限渐次减压法:①硬脑膜采用多点分散小口切开并清除血肿,在脑挫裂伤处扩大硬脑膜切口,清除挫伤灶并止血;②清除血肿后,如脑组织逐渐向外膨出,较短时间硬脑膜出现一定力,此时可以初步诊断术中脑膨出已经发生,不再按照常规方法敞开硬脑膜,采用特殊的人工硬脑膜减修补法:6 cm×8 cm人工硬脑膜剪开为3 cm×8 cm 两块。
距离骨窗边缘1.5 cm 的硬脑膜上每隔0.5 cm 切开0.5 cm 长的小口,形成一条马蹄形的不连续切开线。
将条状人工硬脑膜的一侧和硬脑膜小口的外缘分点缝合结扎,人工硬脑膜的另一侧和小口的缘缝合留线暂不结扎。
从缝合的起始部开始,每剪开一个小口间的硬脑膜桥,将相应部位的缝合线结扎。
完成硬脑膜减修补后脑组织向外膨出呈山峰状,充满经扩大后的硬膜下腔。
③此时骨窗边缘预留的硬脑膜环对脑组织出现明显的嵌顿,必须垂直于骨窗边缘分点切开硬脑膜环进行松解。
④术后及时复查CT,观察颅有无迟发性血肿的出现,及时评判手术减压的效果,决定是否进行对侧去骨瓣减压。
⑶控制性逐级适度开瓣减压术:切开头皮后,先在颞部颅骨钻孔,切开硬膜,放出部分硬膜下积血,施行第1步减压。
再开约10 cm×10 cm 骨窗,视脑搏动情况,逐渐将骨窗按12 cm×12 cm、12 cm×14 cm 咬大,注意咬除蝶骨嵴,下平颅底。
视血肿或脑挫伤严重处对应切开硬脑膜,如血肿或挫伤坏死脑组织清除后,脑搏动仍不理想或有脑膨出倾向,即将头皮缝合,送头颅CT 检查,确认无迟发血肿再施行对侧减压(有迟发血肿者施行血肿清除),最后视脑搏动情况决定硬膜切开围或是否行减压,减压区域首先考虑非优势半球的哑区。
硬脑膜常规悬吊及减缝合。
手术后如脑搏动良好,可考虑还纳一侧额骨瓣。
此法为大骨瓣开颅,但是以开小硬膜窗口显露逐步进行清创、减压术。
术后脑膨出:多由颅压增高所致,甚至是手术操作不规如硬脑膜未缝合、切口缝合不严密、去骨瓣面积过小等所致。
可采用加大去骨瓣区骨窗、行双侧去大骨瓣、扩大硬膜腔减缝合等降低其发生率。
2、术后颅出血。
发生原因:术后手术部位再出血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
开颅术后颅压降低、术中脑脊液大量流失是导致对侧血肿的最主要原因,而去大骨瓣减压术后这种改变更为显著且迅速,所以继发对侧血肿的风险也相应增加,部分患者减压对侧术前即存在原发性损伤,而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这些损伤进一步发展而形成较大的颅血肿。
预防及处理方法:术中应彻底清除挫伤脑组织来降低颅血肿的发生率。
术中避免颅压迅速下降,可较少减压对侧的再出血。
发生急性脑膨出时,要警惕术中再出血,术后立即复查头颅CT,进行必要的同侧脑实质甚至对侧开颅探查。
并在术后24 h再次复查。
由于术后颅出血预后较差,建议采取积极的手术,特别是对于远隔部位的再出血,一旦发现,除少数血肿量较小外均应及时再次开颅清除血肿。
3、脑脊液漏和颅感染。
发生原因:去大骨瓣减压后脑脊液切口漏与术中头皮及皮下缝合不严密、切口处力过高、负氮平衡等原因导致切口愈合困难有关。
术后脑脊液切口漏最大的危险在于潜在的颅感染。
预防及处理方法:为防止术后脑脊液切口漏,术中应行硬脑膜减缝合并且严密缝合皮下帽状腱膜及头皮;对于术后脑脊液切口漏的患者可先行漏口清创缝合术;对于缝合后仍然存在脑脊液漏者,可行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引流术。
4、硬脑膜下积液。
发生原因:术后硬脑膜下积液与术中脑组织移位、硬脑膜缝合不严密等有关,也可能系颅脑创伤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经蛛网膜瓣样裂口进入硬脑膜下腔不能返流引起。
减压对侧的硬脑膜下积液,其形成原因还要加上减压术造成的颅压力梯度骤变。
预防及处理方法:(1)硬脑膜减缝合有助于减轻去骨瓣减压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避免脑组织的过度移位。
(2)脑水肿的高峰期过后,用绷带包扎有助于防止脑组织的过度移位和脑膨出,从而有助于降低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率。
⑶大部分硬脑膜下积液保守治疗得以痊愈,当积液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并造成中线移位时,应当及时考虑手术治疗,常规的方法有钻孔引流、分流手术甚至骨瓣开颅积液清除术。
早期颅骨修补术对于缓解硬脑膜下积液是安全有效的。
5、外伤性脑积水。
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有可能发生脑积水,是颅脑创伤常见的并发症。
有文献报道硬脑膜未缝合者脑积水发生率明显升高。
因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需封闭硬脑膜,同时也可降低脑脊液漏颅感染的发生率。
临床上处理的难点主要是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正常颅压性脑积水。
6、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