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45.50 KB
- 文档页数:96
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教师,特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小学版,主要为科目二简答题)1.近代教育的变化(口诀:公立十一)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20世纪后教育特征(全民多现身)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民主化③ 教育的多元化④ 教育的全民化⑤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调查研究步骤①明确调查目的②制定调查计划③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④实施调查⑤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4.行动研究步骤①发现问题②分析问题③设计研究方案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⑤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⑥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5.生产力对教育影响(口诀:内人解手龟速)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6.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口诀:领受的)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7.人口对教育作用①人口数量与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③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8.学校教学的独特功能①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具有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9.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④互补性☞长善救失⑤差异性☞因材施教10.教育目的的功能(口诀:向激评选)①导向功能②激励功能③选择功能④评价功能11.社会本位论观点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②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③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12.教师劳动的特点(口诀:是广联隐藏创复)①强烈的示范性②独特的创造性③劳动的复杂性④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⑤劳动效果的隐含性⑥长期性13.教师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1)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③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14.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理论①关注生存阶段: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过多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花大量时间去搞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的分类。
学校文化可以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又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以及理想成分四个要素。
6.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规范功能。
7.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和迁移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特岗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主讲教师周宁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三化取向;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一般过程: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心理的个体全程的发展。
2、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其特点归纳如下:一是有意识的心理;二是社会性的心理;三是有言语功能的心理。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基础作用,不论是遗传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因此,在先天因素相同的状态下,后天因素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影响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
这个内部矛盾是个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促成的。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只有那种高于个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之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教育目标。
4、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都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差异。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
A.心理过程B.心理特征C.心理活动D.心理特质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环节。
A.开端B.外部C.终端D.中间3.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是()。
A.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B.婴儿吃奶C.望梅生津D.谈虎色变4.“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表明人的心理具有()。
A.客观性B.主观性C.目的性D.社会性5.下列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C.黑猩猩解决问题获取食物的行为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6.“小明既聪明又勤奋”,该评价涉及的心理现象是()。
A.气质和意志B.能力和性格C.能力和气质D.性格和气质7.反射弧是由什么组成的()。
A.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8.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D.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9.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多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A.《心理学大纲》B.《认知心理学》C.《论灵魂》D.《生理心理学原理》10在心理学史上格式塔心理学派又被称为()。
A.完形心理学派B.机能主义学派C.精神分析学派D.神经心理学派11.最早对无意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学派是()。
A.人本主义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C.机能主义学派D.构造主义学派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
1.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阅读,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种特性()。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相同的歌曲旋律,不管是用钢琴演奏还是用小提琴演奏,我们都能听出来是同一首歌。
这说明知觉具有()。
A.理解性B.选择性C.恒常性D.整体性3.防止遗忘的最根本方法是()。
A.识记B.联想C.复习D.训练4.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假如小华学习《静夜思》10分钟后就刚好能背诵,为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小华需要再读()分钟。
特岗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综合-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100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学生B.教师C.教学过程D.学习过程2.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
A.皮亚杰B.桑代克C.布鲁纳D.维果斯基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877 年B.1879 年C.1903 年D.1913 年4.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了研究儿童的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摩小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使这个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东西都产生了畏惧心理。
这种行为违反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哪项原则?()A.客观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系统性原则5.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皮亚杰6.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A.1868 年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的出版B.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C.1899 年詹姆斯《给教师的谈话》的出版D.1903 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二、多项选择题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2.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包括()。
A.温度和光照B.座位排列C.师生关系D.校风E.社会文化背景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E.主观性原则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A.独立时期B.初创时期C.发展时期D.成熟时期E.完善时期5.下列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A.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是在初创时期B.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发生在成熟时期C.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在完善时期D.合作性研究是成熟时期的成果E.反思性研究是完善时期的成果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特岗教师考试试题教育学部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每小题1分,共10分)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2.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C.教学与发展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3.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4.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5.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6.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A.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B.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C.课程设置的要求D.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7.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分层教学B.合作教学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式称为A.说服法B.榜样法C.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D.锻炼法10.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B.小组教学C.班级授课制D.复式教学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特岗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实验法;(2)观察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验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7)产品分析法;等等。
2、有的老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学过教育心理学,上课同样上得很好,所以学不学教育心理学都没有关系。
请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原因如下:(1)有些老教师从未学过教育心理学,却可以做好教学工作,是他们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的结果。
老教师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轻松应对。
但是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耗费时间长,见效慢,如果所有教师都用这种方法来开展工作,将会对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此外,教育心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不是普通心理学原理的简单应用,也不是与教育有关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简单组合,它的研究成果能为科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
(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4)教师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5)对于那些以前没有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来说,本身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可以弥补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缺乏。
特岗教育理论综合复习资料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特岗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准备投身特岗教育的人来说,扎实掌握特岗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为您精心整理的特岗教育理论综合复习资料,希望能为您的备考之路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对于特岗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个体差异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学生的心理发展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阶段,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还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
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3、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如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掌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如设置合理的目标、及时反馈、适当的竞争等。
4、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特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教育的本质和功能理解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明确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以及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掌握不同的教育目的理论,如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以及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现途径。
3、教育制度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和类型,熟悉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制的层次结构和类型。
特岗招考《教育心理学》第一章重要考点(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生活、生存的精神现象。
动物的心理比较简单、低级,受本能(维持、延续生命和防御)需要所支配;而人在这些心理基础上,又产生了精神需要、社会意识、情感、意志等高级的心理现象,并且还产生了语言。
所以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人们的感知觉给思维提供了基本材料,思维借助感知材料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
感知与思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2)情绪情感过程。
人不仅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而且根据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情感。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都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
(3)意志过程。
人不仅能认识世界,有感情地体验现实,还能自觉、能动地变革现实。
这种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
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体的心理倾向性不尽一致,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探明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教师天天都在与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综观现代教学改革的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的。
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才有可能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展心理学研究,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便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的自我教育也很重要。
它有助于教师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健康;改进学习方法,合理进行脑力劳动;认识自身优缺点,自觉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
特岗招考《教育心理学》第一章重要考点(二)【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解剖了一位失语症病人的脑,发现他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里的神经细胞严重损坏,由此证明了脑的这个部位(后称“布洛卡区”)与人的语言活动有关,以后的大量实验论证了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树突多,短而密且有不少分支;轴突只有一个,形状像车轴,比较长,分支少。
轴突也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合起来则构成神经。
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的刺激(信息),经胞体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出去。
神经元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是专门感受体内外的刺激,并引起一定的神经冲动传人中枢神经。
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它能把冲动传至与它的神经末梢相联系的肌肉或腺体,引起运动。
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位于神经中枢,是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联络者。
2.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高级中枢是指大脑两半球。
左右两半球的机能并不对称,左半球负责身体的右边,右半球负责身体的左边,两侧半球由胼胝体联合起来。
在大脑两半皮层上各有3条主要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低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以下的部分,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们都受高级中枢的支配。
具体的讲,低级神经中枢包括脊髓、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及皮质下神经节等。
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延髓、桥脑和中脑共同构成了脑干。
(2)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其功能是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信息)传给中枢,再把中枢活动和神经冲动(信息)传给有关的组织器官。
如果说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那么周围神经系统就是人体的“通讯网络”。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如手碰到强烈刺激就立即缩回。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如婴儿生下来就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
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就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
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前者是指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后者是指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
例如,学习时大脑神经就处于兴奋状态,而睡眠时大脑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
机体的活动是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互相对立、互相转化的结果。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扩散是兴奋或抑制从原发点向四周扩散开来,集中是兴奋或抑制从四周向原发点集中(集合)过来。
例如,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由于在大脑皮层上兴奋点的扩散,会导致人们手舞足蹈。
而后,逐渐冷静下来,这说明兴奋的集中,抑制的扩散。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以及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
前者是负诱导,后者是正诱导。
互相诱导可能是同时性的,也可能是相继的。
例如,我们专心致志地学习,大脑皮层某些神经元的兴奋加强了相邻脑区的抑制,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同时性负诱导。
相继性诱导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同位置上以兴奋与抑制发生的先后来分的。
例如,由睡眠到醒来,就是大脑皮层上先抑制而后诱导为兴奋,这是相继正诱导;由于晚上“开夜车”学习,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大脑抑制,是相继负诱导。
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在大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相互交替,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的规律中进行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必须强调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社会生活条件才是人的心理源泉,是心理内容的决定性组成部分。
印度狼孩卡玛拉的事例表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总之,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的心理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它是由具体的个体在头脑中进行的。
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同。
例如,有的人爱财如命,有的人乐于济人,这就是钱在他们主观上的不同反映。
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如美术工作者对形象的结构、色彩的分析,形象思维和形象记忆都比其他人更加精细、准确。
所以,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不是消极被动的、录像式的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而是能动地去反映客观世界。
人们不仅反映客观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而且还会通过脑的分析综合,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测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这些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特岗招考《教育心理学》第一章重要考点(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欧洲,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一是受到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受到实验生理学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一事件,看作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也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并由弟子铁钦纳将其发展成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