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章 珍稀食用菌栽培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535.50 KB
- 文档页数:39
白灵菇 白灵菇快接种、快系白灵菇 白灵菇 白灵菇 白灵菇 白灵菇 白灵菇 白灵菇茶树菇6特征品种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之外)白色,有纤维状条纹,中实。
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粘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
内表面常长满孢子而呈绣褐色孢子呈椭圆形,淡褐色。
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
菌肉白色、肥厚。
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
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
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
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茶树菇与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锈伞、柳菌、柳环菌(贵州、云南)、柳松茸(日本与中国台湾省)属于同一物种。
但杨树菇、柱状田头菇、柱状环锈伞、柳菌、柳环菌(贵州、云南)、柳松茸(日本与中国台湾省)等品种,与茶树菇在形态、品质上有较大差异,茶树菇在风味,香气,食、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等方面,明显优于杨树菇等品种。
7食用方法 1.新鲜的茶树菇在烹调前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沥干水分,可配用鲜肉或鲜蛋煎、炒、煲汤。
2.干品先用清水快速将茶树菇冲洗1次,入清水中浸泡35分钟左右,烹调时将茶树菇和浸泡水一并放入肉类汤中煲汤,也可炒烩、凉拌及涮食。
3.茶树菇柄盖厚、气味香郁,不但适于鲜销,而且适于制作罐头、茶树菇原汁、酱油、饮料、旅游休闲食品等。
8品质挑选我们在挑选茶树菇的时候容易忽略一点,就是茶树菇的粗细、大小是否一致。
假如您所挑选的茶树菇大小不统一的话,就意味着这些茶树菇不是一个生长期的,也就是说,这里面掺有陈年的茶树菇了。
粗大的.杆色比较淡,白的也不行.稍微有些些棕色比较好.另外挑选的重点就是茶树菇是否清香。
闻起来有霉味的茶树菇是绝对不可以买的。
用温水把茶树菇泡上10分钟。
这样泡一泡,主要是为了把伞茎里面的杂质去除的更干净。
茶树菇泡够10分钟以后,就可以洗净改刀了。
相比其他菌类,茶树菇的柄质脆嫩,而且它还是茶树菇中最香的部分呢,所以只有茶树菇的柄是可以入菜的。
珍稀食用菌栽培技术--- 大球盖菇一、概述①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
几年来的引种推广情况表明,大球盖菇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栽培技术简便粗放,可直接采用生料栽培,具有很强的抗杂能力,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栽培原料来源丰富,它可生长在各种秸秆培养料上(如稻草、麦秸、亚麻秆等)。
在我国广大农村,可以当作处理秸秆的一种主要措施。
栽培后的废料可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其三,大球盖菇抗逆性强,适应温度范围广,可在4〜30°C 范围出菇,在闽粤等省区可以自然越冬。
由于适种季节长,有利于调整在其他蕈菌或蔬菜淡季时上市。
其四,大球盖菇由于产量高,生产成本低,营养又丰富,作为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很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关键字:大球盖菇新技术产品二、栽培技术大球盖菇可以在菇房中进行地床栽培、箱式栽培和床架栽培,不适合集约化室内栽培。
目前德国、波兰、美国主要在室外(花园、果园)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或保护地栽培。
在我国也多以室外生料栽培为主,因为不需要特殊设备,制作简便,且易管理,栽培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三、栽培材料1.栽培材料②大球盖菇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作原料,用不加任何有机肥的培养料,大球盖菇的菌丝就能正常生长并出菇。
如果在秸秆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钾肥,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反而很差。
木屑、厩肥、树叶、干草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也不理想。
大面积栽培大球盖菇所需材料数量大,为此应提前收集,贮存备用。
作物秸秆可以是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亚麻秆等。
四、子实体形成期间的管理菌丝长满且覆土后,即逐渐转入生殖生长阶段。
一般覆土后15〜20天就可出菇。
此阶段的管理是大球盖菇栽培的又一关键时期,主要工作的重点是保湿及加强通风透气。
大球盖菇出菇阶段空间的适宜相对温度为90%〜95%。
气候干燥时,要注意菇床的保湿,通常是保持覆盖物及覆土层呈湿润状态。
食用菌珍稀品种栽培技术介绍1. 猴头菇栽培技术猴头是一种著名的食用菌,味道鲜美,历来作为高级席宴上的四大名菜之一,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药效特别显著深受群众欢迎。
一、生活特性猴头是一种木材腐生菌,它和其它高等菌一样,都吸收生物中的碳源、氮源、矿物质、生长素等几种营养成份,除此而外,需要外界条件的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酸碱度等条件。
1、营养:猴头生长需要碳等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蔗糖等。
氮源主要有蛋白质源有机态氨、但也能用尿素、盐氨、硝酸盐作为氮源。
猴头也需要钙、镁、铁、锌、钼等微量迹物营养和维生素等物质。
这些营养元素一般采用的培养料如木屑、米糠、甘蔗渣、玉米芯、淀粉等都含有营养物质。
2、温度:猴头是一种中低温性菌类,菌丝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2~28℃,最适宜25℃左右,超过35℃低于6℃,生长基本停止,子实体最适宜18~22℃,若低于4℃或高于25℃子实体完全停止生长。
3、湿度:猴头菇生长需要的湿度为两个方面,菌丝生长需要的培养基物含水量为55~65%之间,子实体生长需要的空气相对湿度65~90%,低于75%子实体表面干萎、发黄、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4、光照:猴头菌丝生长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必须有光才能形成,但只要微亮的光或散射光照能满足它的生长。
5、空气:猴头是一种好气性的真菌,但子实体和菌丝体对空气的要求有所不同,菌丝体在二氧化碳较高的条件下,对仍然照常生长,子实体生长阶段中,如空气不流通,生长缓慢或成畸形,甚至死亡。
6、酸碱度:猴头生长适宜的酸碱度微酸,PH4.5~6.5最适宜生长,PH7.5以上和以下影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二、栽培技术猴头有两种栽培方法,一种是采用瓶子栽培,另一种是采用塑料袋栽培。
一、猴头瓶栽技术A、原料配制:木屑78% 麦麸20% 蔗糖1% 碳酸钙1%B、甘蔗渣79% 米糠20% 石膏1%C、玉米芯70% 麦麸25% 石膏2% 过磷酸钙3% 以上三种配方含水量以55~65%为宜,拌匀后装入瓶中,要求不松不紧,压平培养基表面,洗去瓶壁内外沾染的培养基,塞上棉塞,进行高温灭菌。
2023-11-11CATALOGUE目录•食用菌基础知识•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生长环境与控制•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采收与加工•食用菌市场与前景•附录:相关法规与政策01食用菌基础知识食用菌定义食用菌是指一类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常见种类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灵芝、银耳等。
食用菌的定义和种类食用菌的营养价值食用菌富含蛋白质,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蛋白质含量有所差异。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菌中的碳水化合物以多糖为主,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
食用菌的脂肪含量较低,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
食用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维生素D、钙、铁等。
栽培历史食用菌栽培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目前,全球各地均有食用菌栽培产业。
栽培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新型栽培技术,如工厂化栽培、液体深层发酵等。
食用菌的栽培历史与现状02食用菌栽培技术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且干净、环境卫生良好的地点建立食用菌栽培基地。
同时,考虑到食用菌对土壤质量的要求,基地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如化肥厂、农药厂等。
栽培场地选择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需求,搭建不同规格和类型的菇房、菇棚或露天栽培场地。
栽培设施需具备良好的保温、保湿、通风和光照条件,同时要考虑到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
栽培设施栽培场地与设施培养料的选择与配制培养料种类与选择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培养料,如木屑、棉籽壳、麸皮、玉米粉等。
培养料应具备营养丰富、新鲜无霉变、无病虫害等优点。
培养料配制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需求,将各种培养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同时加入适量的水、石膏粉等辅助物质,调节培养料的湿度和酸碱度,以满足食用菌生长的需要。
菌种制备与选择菌种类型与选择根据不同食用菌种类和生产需求,选择适宜的菌种类型,如固体菌种、液体菌种等。
菌种应具备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等优点。
珍稀食用菌(姬松茸)的栽培技术方案设计1 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姬松茸子实体粗壮,菌盖直径5~11厘米,初为半球形,逐渐成馒头形最后为平展,顶部中央平坦,表面有淡褐色至栗色的纤维状鳞片,盖缘有菌幕的碎片。
菌盖中心的菌肉厚达11毫米,边缘的菌肉薄,菌肉白色,受伤后变微橙黄色。
菌褶离生,密集,宽8~10毫米,从白色转肉色,后变为黑褐色。
菌柄圆柱状,中实,长4~14厘米,直径1~3厘米,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表面近白色,手摸后变为近黄色。
菌环以上最初有粉状至绵屑状小鳞片,后脱落成平滑,中空。
菌环大,上位,膜质,初白色,后微褐色,膜下有带褐色绵屑状的附属物。
孢子阔椭圆形至卵形,没有芽孔。
菌丝无锁状联合。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原产巴西、秘鲁。
它是一种夏秋生长的腐生菌,生活在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中,具杏仁香味,口感脆嫩。
姬松茸菌盖嫩,菌柄脆,口感极好,味纯鲜香,食用价值颇高。
新鲜子实体含水分85%-87%;可食部分每100克干品中含粗蛋白40-45克、可溶性糖类38-45克、粗纤维6-8克、脂肪3-4克、灰分5-7克;蛋白质组成中包括18种氨基酸,人体的8种必需氨基酸齐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麦角甾醇。
其所含甘露聚糖对抑制肿瘤(尤其是腹水癌)、医疗痔瘘、增强精力、防治心血管病等都有疗效。
1.2 生活条件姬松茸是夏秋间发生在有畜粪的草地上的腐生菌,要求高温、潮湿和通风的环境条件。
1.2.1 营养需求姬松茸主要分解利用农作物秸秆,如稻草、麦秸、玉米秆、棉籽皮等和木屑作为碳源;豆饼、花生饼、麸皮、玉米粉、畜禽粪和尿素、硫酸铵等作氮源。
据试验研究,姬松茸能利用蔗糖、葡萄糖,而不能利用可溶性淀粉;能利用硫酸铵,浓度在0.3%时最佳;也可利用硝酸铵,但不能利用蛋白胨。
1.2.2 温度菌丝发育温度范围10~37℃,适温23~27℃。
子实体发生温度范围17~33℃,适温20~25℃。
1.2.3 水分培养料最适含水量55%~60%(料水比为1∶1.3~1.4),覆土层最适含水量60%~65%,菇房空气湿度75%~85%。
第七章珍稀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珍稀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明确珍稀食用菌代料栽培的技术措施与香菇、金针菇等代料栽培的异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珍稀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2、珍稀食用菌代料栽培的技术措施与香菇、金针菇等代料栽培的异同本章学时分配:理论课 10学时实验课 10学时授课方式:多媒体第一节鸡腿菇栽培技术一、概述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属担子菌纲,伞菌目,鬼伞菌属。
因形状似肥嫩鸡腿故而得名鸡腿菇。
鸡腿菇的菌肉细嫩,味道鲜美,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多种医疗保健功效。
据分析,每lOOg干品中含粗蛋白25.4g,脂肪3.3g,总糖58.8g,纤维素7.3g,灰分12.5g。
在蛋白质中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尤其富含谷类和蔬菜中缺乏的赖氨酸和亮氨酸。
鸡腿菇味甘性平,有安神、益脾、健胃等功能,可助消化,增加食欲,还可治疗痔疮和糖尿病,并有防癌治癌作用,属食、药兼用菌类,甚受消费者欢迎。
野生鸡腿菇在世界多数国家均有分布。
在我国鸡腿菇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诸省,而云南、青海、西藏等地区也有生长。
鸡腿菇属草生菌,又是土生和粪生菌类。
多于夏、秋季节发生在田野、果园、沟边和树阴周围,生长在腐熟秸秆、杂草、落叶及畜禽粪中:鸡腿菇适应性强,栽培方法简单,很容易栽培成功,栽培原料广泛且价格低廉,栽培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是极具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的珍稀菌类。
鸡腿菇形态包括菌丝体形态和子实体形态。
1.菌丝体菌丝体贴生于培养基上,其颜色因品种和培养基性质而不同,有灰白色或白色。
气生菌丝一般不发达,前期为绒毛状,细密而整齐,生长迅速,后期变为线状呈匍匐型,菌丝致密。
显微镜下观察,菌丝细长管状,分枝少,菌丝中间有横隔,大多数无锁状联合。
菌丝细胞壁薄而透明,直径3~6p.m。
2.子实体子实体单生或群生,高9—30cm,直径2~15cm,由菌盖、菌褶、菌柄和菌环四部分构成。
珍稀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金针菇珍稀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金针菇金针菇脆嫩滑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外形奇特,是世界著名食用菌之一,每百克鲜金针菇含蛋白质2.73克,糖4.45克,粗纤维1.77克,含有铁、钙、镁、钾和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大量维生素B1、B2、C等,是名贵的副食品。
经常食用金针菇可以降低胆固醇,并对溃疡病、肝病有一定的防治功效,金针菇所含有的一种碱性蛋白质,还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功效。
金针菇以富含赖氨酸而著称,可以活化神经细胞促进智力发展,素有“增智菇”的美誉。
现将栽培金针菇高产经验介绍如下:一、改宽袋栽培为窄袋栽培许多人认为,采用25厘米×50厘米的塑料筒袋栽培金针菇为好。
但实际上宽袋易感染杂菌,且菇蕾少时,子实体易弯曲,影响质量,达不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要求。
所以,还是以17厘米×33厘米的塑料筒袋为好。
二、改高压灭菌为延时常压灭菌金针菇是维生素B1、B2的天然缺陷型,在维生素B1、B2含量丰富的培养料上,生长迅速,粉孢子数量较少。
但维生素B1不耐热,在120℃以上时容易迅速分解,所以培养料常压灭菌为好,但为确保纯菌率,可将灭菌时间由10小时~12小时延长到13小时~18小时。
三、改传统立式出菇为卧式两头出菇装料时两头接种并各留15厘米左右的筒膜,轻装均压,扎紧袋口,卧式摆放4层左右发菌。
此法既可保证出菇质量,又可节省菇房面积,能使每平方米的菇房产量增加70%以上。
四、改一次性解袋为控制解袋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培养,由于袋内氧气浓度低,若按常规方法等到菌丝生长成熟吐出黄球时再解袋,势必影响其生长。
因此,要随时注意袋内菌丝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菌丝生长缓慢,就要及时解袋。
但此时切勿全部撑开,应酌情慢慢撑开,直到菇柄长到8厘米左右时再一卫蓖泊员Vこ龉焦讨惺室说奈露取⑹燃癈O2浓度。
在这一过程中,应防止菇体被迫弯曲生长。
五、改放任菇柄伸长为红色弱光诱导菇柄伸长金针菇子实体具有很强的向光性,因此发好菌上架以后,可以在两排墙正中上方,每隔4米左右吊装一个15瓦红色灯泡,产生垂直光,可诱导菇柄成束地向着光的方向横生,促使菇体延伸。
珍稀食用菌代用料栽培技术一、增产增效简况:技术是利用山区丰富的松、杉、桉木屑及毛竹屑、菌草等替代阔叶树木材栽培珍稀食用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菇农收入,缓解“菌林”矛盾,促进我省食用菌生产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要点不同的代用料适宜栽培的珍稀食用菌有所不同。
松、杉、桉树屑、毛竹屑、梨枝条等主要用于栽培木生型珍稀食用菌,如杏鲍菇、香魏蘑、阿魏蘑、茶薪菇、真姬菇等;菌草既可用于栽培草生型珍稀食用菌,如姬松茸、金福菇、荆西口蘑、鸡腿蘑、大球盖菇等,也可用于栽培木生型食用菌。
1、松、杉、桉树木屑堆积发酵技术处理将从木材加工厂收集来的新鲜松、杉、桉树木屑或利用松、杉、桉树枝桠材加工的新鲜木屑晒干,撒上0.8%—1%石灰粉拌匀,并将木屑淋湿透水堆起来(堆积在露天场地上),堆高1.2~1.5米,堆宽1.5~1.7米,然后将堆后的松、杉、桉树木屑覆盖上草帘让其日晒雨淋堆积发酵3~5个月,期间翻堆1~2次。
在拌料前10天在堆积发酵的松、杉、桉树木屑中加入0.1%尿素水溶液和1%过钙水溶液再堆积发酵3-5天,然后充分晒干使用。
2、品种选择与栽培季节安排不同的珍稀食用菌品种有其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各地应根据生产需要、市场需求和当地具体气候情况选择适宜栽培品种,安排栽培季节。
以杏鲍菇为例,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2-26℃,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10-18℃,菌龄30-40天,以尤溪县540米海拔为栽培区计算得出,出菇安全期在10月上旬-翌年4月底,最适期10月下旬-翌年4月底,因此,制袋接种期宜在9月上旬-10月底,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制袋接种期分别提早和推迟10—15天。
3、代用料高产优质培养基配方在多年的试验、示范和实践的基础上,各种代用料推荐以下通用配方供参考:①松木屑配方:松木屑39%、棉籽壳32.9%或菌草粉32.9%、麦皮25%、蔗糖1%、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尿素0.1%(尿素和过磷酸钙提前10天掺入木屑中堆沤,不宜在拌料时与石灰混合使用,下同);含水量62%~65%;pH值7—7.5。
珍稀食用菌真姬菇设施栽培技术周军张利华朱秀芳宋建华食用菌的设施栽培是指利用现代化工业设施,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从而实现食用菌的规模化、工厂化、周年化生产。
淮北市化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003率先在我省开展真姬菇的引种和相关设施化栽培技术研究,不断完善生产方案与措施,配套真姬菇的设施栽培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 生物学特性1.1 形态性征真姬菇菌丝白色,生理成熟后转为灰色。
子实体丛生,菌盖幼时半球形,圆整,平实,边缘内卷,近白色至灰褐色,菌盖直径4~10cm,菌柄中生,上细下粗,长3~12cm,洁白脆嫩。
1.2 生长条件1.2.1 温度。
真姬菇是中低温型食用菌,菌丝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生长,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26℃,子实体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形成和发育,适宜温度是12~18℃。
1.2.2 湿度。
真姬菇性喜湿,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5%,子实体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80%~95%,催蕾阶段相对湿度90%~95%。
1.2.3 空气。
属好气性真菌,在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保持良好的通气,尤其袋式栽培接种后,袋口要松紧适宜,防止发菌时缺氧,抑制了菌丝生长。
对二氧化碳敏感,在催雷时,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超过0.3%会出现原基分化减弱,菌盖畸形。
1.2.4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光线的照射会抑制菌丝生长。
但是在催蕾时,适宜的光照(1001x)有利于促进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正常发育。
子实体发育阶段,光照略增强,照度为200~10001x,光线过弱可导致菌柄增长。
1.2.5 营养。
真姬菇是木生菌,有较强的分解木质素、纤维素的能力,人工栽培时可以选用棉子壳、玉米芯、木屑作为培养料。
试验表明在培养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玉米面,增产显著。
1.2.6 酸碱度。
菌丝在pH6.5~8.0之间生长良好,但是由于菌丝在生长过程中分泌酸性物质,pH值舍下降,因此生产中培养料的pH值应控制为7。
2 生产流程2.1 设施栽培工艺流程2.2 与季节性栽培所需时间比较2.2.1 制种用时比较。
白灵菇栽培技术一、概述白灵菇即白阿魏蘑,又名白灵侧耳、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白变色种。
白灵菇、白灵蘑、翅鲍菇为商品名。
在新疆,因为生于伞形科大型中药材——阿魏的植株上,民间习称天山神菇。
白灵菇有几种不同形态。
市场上畅销的白灵菇是指菌柄粗短,菌盖特大,形似手掌形的品种。
菌柄较长,菌盖偏小的品种,则一般不做为白灵菇经营。
白灵菇在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南欧、中亚内陆地区春末夏初发生的一种品质极为优良的食用菌品种。
法国、德国的真菌学家曾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1958年获得培养菌株,进行了栽培试验。
但栽培成绩不够理想。
1970年利用在印度北部克什米尔高山上发现的野生菌,第一次在段木上进行栽培。
1977年Ferri成功地进行商业性栽培试验。
1983年我国新疆生物沙漠土壤研究所采集到白灵菇标本,并进行了训化栽培研究。
此后新疆木垒县食用菌开发中心,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其生态习性,菌种选育和栽培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栽培奠定了基础。
白灵菇色泽洁白,味如鲍鱼,质地细腻,久煮不烂,食之脆嫩可口。
其蛋白质含量极高,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质无素和微量无素,含有丰富的维素D,是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
因白灵菇风味好,耐贮藏,适于鲜销,上市后很受欢迎,因而售价很高,自1999年以来,白灵菇产品已销往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市场潜力很大。
二、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子实体色泽洁白,单生或丛生,较大。
菌盖初期呈扁球状,很快扁平,菌盖直径5—15厘米,边缘内卷,表面平滑,白色,肉质肥厚,菌褶延生,密集,长短不一,淡黄白色。
菌柄侧生或中生,短而粗,在通风不好、光线暗时菌柄偏长,孢子印长方椭圆形,孢子印白色。
(二)生活条件1、营养白灵菇为腐生兼寄生性菌类,在自然界主要发生于伞形科大型草本植物如刺芹、阿魏等死亡的茎基和根部,有时也在活的植株上产生。
初期栽培时,其栽培原料很狭窄,经过不断地训化和改进,现在可广泛利用棉子壳、木屑、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等作为栽培原料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