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使命任务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关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15.61 KB
- 文档页数:6
装备作战能力需求分析方法研究摘要:针对当前装备作战能力需求论证存在方法众多,流程不规范、要素关系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作战需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作战需求分析的各问题域展开研究,在“基于威胁”与“基于能力”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能力,面向战争”的作战需求分析方法,并对其研究思路、基本方法进行探讨。
从设计未来战争的原点出发,结合DoDAF2.0架构,使该方法具有规范化、模型化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主题词:需求分析;面向威胁;基于战争;DoDAF2.01 引言装备作战能力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为完成可能担负的作战任务,对武装能力的基本要求。
作战能力是衡量武器装备作战潜能的重要指标,是引领装备需求论证的重要依据。
明确武器装备能力需求分析内容,规范武器装备能力需求分析步骤,研究武器装备能力需求分析方法,是武器装备能力需求分析的重要内容。
2 装备作战能力需求分析的特点与现状装备作战能力需求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1)“基于威胁”的需求生成方法以单一的主要威胁为驱动力,以较少的想定为依托,方法简单,在威胁容易识别的场景应用较为有效。
未从全局考虑问题,针对性的想定无法应对多元威胁。
(2)“基于能力”的需求生成方法综合多种威胁,更加强调全谱多能,从装备发展全局角度进行武器装备需求分析。
缺点是对战争实际的研究不足,研究分析的结果可能脱离战争实际。
(3)基于研仿跟踪军事强国我国武器系统的发展基本上采用先仿制后自研的道路,虽已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仍存在“国外有没有”、“美国是不是这样”等照搬国外经验的现象,缺乏自主论证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影响了武器装备研发的针对性、科学性。
3 “基于能力、面向战争”作战能力需求分析方法3.1“基于能力、面向战争”需求分析步骤“基于能力、面向战争”需求分析的关键是在多元威胁中构建出可能的作战形态和作战样式,明确作战对手。
从而回答出“在哪里,与什么样的对手,打一场什么样的战争”,以此为基础再进行作战概念、作战任务和装备能力的分析。
加快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思考作者:金波来源:《中国军转民》 2021年第4期金波当前陆军装备发展建设的关健:一是坚持以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核心,抓好顶层设计,构建新型武器装备体系;二是坚持以作战任务为牵引,抓好改造组合,积极拓展机械化武器装备系统功能;三是坚持以综合集成为基本方法,抓好一体化融合,大力提升武器装备整体效能。
以下就陆军装备建设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坚持以打赢信息化战争为核心,抓好顶层设计,构建新型武器装备体系目前,我军建设正处在由机械化装备向信息化装备过渡的转型期,因此,着眼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激活变革意识,激发创新思想,力争跳出传统战争的思想巢穴,彻底摆脱陈旧思想观念的惯性影响,注重作战理论对复合式发展的牵引作用,从而真正体现“作战需求”这个中心,保持武器装备发展的正确方向。
完善陆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
必须按照新的战争观念和目标来筹划陆军部队建设,积极适应国际战略格局及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变化,树立“一体化精确战斗”的基本思想,“结构瘫痪战”“精确闪电战” “灵巧特种战” “网电一体战”的作战样式,“动态化” “多维化”的作战部署,以“网络”和“行动”为中心的一体化实时指挥控制的作战指挥的新理念。
根据军事战略的调整和我军肩负的使命任务,从国家和军队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上把握武器装备建设,坚持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局上调整完善陆军武器装备发展的战略,总体规划,制定合理的远、中、近期规划计划。
从战备层面上设计陆军部队武器装备结构,区分类别,系统建设,确立部队目标,制定转型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形成以机械化装备为主体、信息化装备为主导的框架体系,建立具有强大威慑力、战斗力的陆军部队,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理顺陆军武器装备发展思路。
要注重跟踪当代高新技术和发达国家武器装备发展的去向,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军情,坚持“打仗需要什么武器装备,就研发什么武器装备”的基本思路,按照武器装备的成建制、成系统和配套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理顺关系,确立以作战需求牵引、理论先导、总体筹划、急缓兼顾、突出重点、分类建设的基本思路,系统研究具有我军特色的陆军武器装备体系,当前,要加强对陆军武器装备发展总体需求、各战区局部需求和各类型部队的具体需求论证,进一步解决好工作的针对性、切入点,通过调整,解决装备结构与作战任务的一致性;通过装备新改造、新研,解决装备配套建设问题;通过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既有效提高作战准备的程度,又符合陆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矩阵评估方法曹强;荆涛;周少平【摘要】针对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难以客观、定量评估的问题,引入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基于矩阵运算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评估方法。
分析了武器装备体系能力的概念,建立了武器装备体系的复杂层次网络模型,描述了装备网络的组成、运行过程,定义了装备网络的矩阵描述方法和矩阵运算规则,提出了装备网络作战能力描述参数,给出了装备网络能力的矩阵计算方法,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可行性、有效性和灵活性。
%In order to evaluate capability of weapon system of systems more objectively and quantitively,complex networks theory is introduced,and a new matrix cap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ology is put forward. The capability definitions of weapon systemof systems are analyzed,a layered complex network model of weapon system of systems is built,the components 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weapon network model are also described. Then matrix expression methods of weapon network and its special calculate rules aredefined,tailor-made operation capability indexes of weapon network are brought out. The algorithm of using single-layer-matrixes and inter-layer-matrixes to compute whole weapon network’s capability is presen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algorithm are detailly analyzed. By the case studyof a nominal operation network,the feasibility,validity and flexibility of proposed methodology are proved.【期刊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7页(P142-147,152)【关键词】武器装备体系;复杂网络;能力评估;矩阵;敏感性【作者】曹强;荆涛;周少平【作者单位】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 100161;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 100161;海军装备研究院,北京 10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9;N945传统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评估方法通常采用先自顶向下对体系进行分解,再自底向上逐层聚合各种战技术指标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装备性能对体系能力的影响,但忽略了装备间的关联依赖关系以及运行方式对体系整体能力的影响。
基于数值分析的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研究作者:马元正杨满喜周华任马亚平来源:《计算机应用》2009年第11期摘要: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部队力量编成、评估部队完成任务能力常用的关键性指标。
系统采用层次化、可组构、面向实体的数据存储结构对装备体系进行描述,基于“五力”指数指标体系和量化、聚合模型逐层计算装备单元、作战单元和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既保持了数值分析方法使用简单、计算快速的优点,又较好地解决了不同类型武器装备之间的能力聚合和对比分析等问题,可为制定装备发展规划、构建训练模拟系统等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关键词:可组构性;存储结构;聚合模型;指标体系;作战能力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志码:A0引言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是作战双方作战体系之间的对抗,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装备体系的火力、机动、防御、信息以及保障等综合实力。
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既受到构成体系的武器装备性能和数量的制约,也受到装备体系的装备组成结构的影响。
如何科学合理地计算和分析武器装备体系的作战能力一直是军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数值分析方法是评估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数值分析方法的实质是基于某些基础数据(装备性能参数和数量),建立映射模型(指标体系),寻求某个统一的尺度(能力指数)来度量部队作战能力的数学方法。
其优点是:模型结构简单,数据量适中,计算快速;可以通过相对值来比较对象的优劣;结果简单明了,易为军事人员理解和使用。
其局限性是:描述相对粗糙、简略。
国内外已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1],文献[2]中通过对武器装备体系长期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作战能力的通用、多级、多元、参量化表示方法,建立了由装备单元到作战单元到作战编组的三级作战能力量化体系结构。
为了使模型能够更集中地反映装备性能和编成结构对体系作战能力的影响,在本文研究中忽略了部队的训练水平、士气等主观因素对体系作战能力的影响,即作战编组的作战能力可以由其装备体系的能力来表示。
现代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提升与评估在当今的国际局势和军事发展中,现代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提升与评估成为了各国军事战略的关键环节。
武器系统的不断演进和创新,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也对国家安全和战略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武器系统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精确制导武器、信息化作战平台到太空武器和网络战武器等。
这些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提升,往往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技术的进步是提升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核心驱动力。
例如,在精确制导武器领域,随着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导弹的精度和射程得到了显著提高。
先进的雷达和红外成像系统能够更准确地探测和识别目标,而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则为武器的精确打击提供了保障。
再者,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是关键因素。
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火力对抗,而是信息的较量。
武器系统的信息化使得战场态势能够实时感知和共享,指挥决策更加迅速准确。
例如,装备了先进通信和数据链系统的作战飞机,可以在飞行中获取来自卫星、预警机和地面指挥所的大量情报,从而能够更好地执行作战任务。
同时,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的增强也极大地提升了武器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
不同类型的武器系统,如陆军的坦克、炮兵,海军的舰艇、潜艇,空军的战斗机、轰炸机等,通过高效的指挥控制系统实现协同作战,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要准确评估现代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并非易事。
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武器系统的性能指标。
这包括射程、精度、杀伤力、可靠性、反应时间等。
例如,对于一款导弹武器系统,其射程决定了打击范围,精度决定了打击效果,可靠性则关系到在实战中的可用性。
其次,作战环境的适应性也是评估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电磁环境都会对武器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
一款在平原地区表现出色的武器,在山地或海洋环境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
再者,人员素质和训练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即使拥有先进的武器系统,如果操作人员不熟悉其性能和操作方法,也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战能力。
装备体系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流程摘要:指标体系构建是评估的先导和关键,指标的科学性、适用性直接关系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本文通过对指标体系构建基本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建立了“一次分解,三次循环”的过程模型,为有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装备体系能力;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流程1.引言当前战争形态向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战争加速演变,评估指标体系作为突出装备体系能力构成、反映作战制胜机理的基本描述,是科学开展评估的前置条件。
2装备体系能力指标体系的特性2.1网络特性由于联合作战装备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导致“能力-指标”映射出现线性、非线性或统计相关关系,或者呈现此消彼长、级联放大等宏观效果。
因此,应当合理构建网状结构的指标体系以提高拟合程度。
2.2整体特性指标体系应当体现装备体系的宏观特性。
一方面,某些单装所不具有的某些能力,通过一定结构分布的体系聚合,涌现出新的能力指标;另一方面,在作战进程中,装备数量、性能、结构均发生改变,在不同场景下装备体系的修复、抗毁、适应等能力亦为重要指标。
2.3关联特性装备体系能力自下而上的聚合关系复杂,生成困难多,必须应用整体性分析技术,从宏观上刻画装备体系能力各层级指标的映射关系,揭示装备体系能力的生成机理。
3.指标体系设计原则3.1系统性与针对性相并重系统性与针对性是构建指标体系的首要原则。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装备与装备、装备与体系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映装备性能和体系贡献的综合指标体系。
同时,注重对特殊能力或关键性装备的指向性,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反映评估对象特征。
3.2客观性与可测性相协调信息化装备参数指标繁多,会出现参数不能测不好测情况,导致评估难以推进。
应围绕达成作战效果的参数和功能选取指标,适当简化指标集,识别剔除无关量、合并转换不可测量,突出重要指标,确保指标体系客观可行。
3.3简洁性与通用性相一致评估指标需要简明反映对象特征,其应采取可视化表达方式,为指挥员和参谋团队达成一致意见提供便利。
基于 SEM 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关联关系判定方法
陆皖麟;何新华;屈强;高飞
【期刊名称】《四川兵工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组成单元众多,单元间关联关系复杂,造成该问题难以仿真模拟研究。
针对这一现状,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SEM)对体系作战能力组成单元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判定,分析了 SEM的基本原理和运用SEM 的具体步骤,实例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该方法对准确建立合理的仿真模型有一定的意义。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陆皖麟;何新华;屈强;高飞
【作者单位】装甲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北京 100072;装甲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北京 100072;装甲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北京 100072;295942 部队,武汉 4303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9
【相关文献】
1.基于SEM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关联关系判定方法 [J], 陆皖麟;何新华;屈强;高飞;
2.基于型号性能指标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估方法 [J], 张迪;郭齐胜;李智国;
白桦
3.基于非线性SEM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关联关系判定方法研究 [J], 成浩;何新华;杨哲宇;赵颖坤
4.基于非线性SEM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关联关系判定方法研究 [J], 成浩;何新华;杨哲宇;赵颖坤
5.基于非线性SEM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 [J], 何新华;成浩;邹瑞涛;赵兴刚;李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估框架研究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本文首先给出了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的定义并分析了其组成;然后确定了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的评估指标并给出评估的基本流程。
关键词: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估,系统动力学1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为适应未来战争“零伤亡”的要求,武器智能化、无人化成为一个重要趋势[1]。
军事智能化是传统军事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信息化战争形态的重要技术。
通过智能化方式对信息化、机械化装备进行控制,激发最大的作战效能[2]。
未来的战场,先进的智能化武器及手段会拥有更强的战斗力和更多的主动权。
2 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2.1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的定义智能化武器指不需要人工操作及控制,并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实现武器装备智能化,实现自主侦察、识别、搜索、瞄准并且攻击目标。
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体系与武器装备体系的对抗已成为主要的对抗方式。
智能化武器在作战中也要成体系应用才能更好实现战斗力。
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是指由各种智能化武器系统、智能化保障装备系统等构成,各系统在智能化指挥控制的协调下,实现智能化作战的武器装备体系。
2.2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的组成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军事智能化的应用领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智能化武器;2,智能化装勤保障;3,智能化指挥决策;4,智能化作战方式[2][3][4]。
智能化态势感知系统实时态势数据库智能化指挥控制系统态势显示与分析规则库、专家系统智能化武器系统指挥决策系统图-1 智能化武器装备体系结构图智能化作战形态下,智能化指挥控制系统是核心。
作战环境和对抗双方的态势瞬息万变,影响因素众多,灵活准确高效的指挥控制系统是制胜的关键。
指挥控制系统需具备自适应能力,根据战场态势“随机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