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R)9 热力采油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44
目前EOR技术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别论述其机理?1化学驱(Chemical flooding)定义: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善流体和岩石间的物化特征,从而提高采收率。
1.1聚合物驱(Polymer Flooding)(1)减小水油流度比M(2)降低水相渗透率(3)提高波及系数(4)增加水的粘度聚合物加入水中,水的粘度增大,增加了水在油藏高渗透部位的流动阻力,提高了波及效率。
高渗透部位流动时,水所受流动阻力小,机械剪切作用弱,聚合物降解程度低,则聚合物分子就易于缠结在孔隙中,增大高渗透部位的流动阻力。
反之,低渗透率部位,聚合物分子降解作用强,,反而容易通过低孔径孔隙,而不堵塞小孔径。
1.2表面活性剂驱(Surfactant Flooding)(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吸附,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的降低意味着粘附功的减小,即油易从地层表面洗下来,提高了洗油效率;(2)改变亲油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润湿反转)一般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均大于亲油性,在地层表面吸附,可使亲油的地层表面反转为亲水,减小了粘附功,也即提高了洗油效率;(3)乳化原油以及提高波及系数驱油用的表面活性剂的HLB 值一般在7—18范围,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可稳定水包油乳状液。
乳化的油在向前移动中不易重新粘附润湿回地层表面,提高了洗油效率。
此外,乳化的油在高渗透层产生贾敏效应,可使水较均匀地在地层推进,提高了波及系数;(4)提高表面电荷密度当驱油表面活性剂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它在油珠和地层表面上吸附,可提高表面的电荷密度,增加油珠与地层表面的静电斥力,使油珠易被驱动界质带走,提高了洗油效率;(5)聚集并形成油带若从地层表面洗下来的油越来越多,则它们在向前移动时可发生相互碰撞。
当碰撞的能量能克服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时,就可聚并并形成油带。
油带向前移动又不断聚并前进方向的油珠,使油带不断扩大,最后从生产井采出;(6)改变原油的流变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驱油时,一部分表面活性剂溶入油中,吸附在沥青质点上,可以增强其溶剂化外壳的牢固性,减弱沥青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削弱原油中大分子的网状结构,从而降低原油的极限动剪切应力,提高采收率。
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推广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油气需求的持续增长,发现并开发新的油气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
提高采收率(Enhanced Oil Recovery,EOR)技术是增强油气田生产效率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手段。
EOR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石油采收率,降低原油生产成本,从而保证能源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二、工作原理EOR技术主要有热采、化学驱、气驱和微生物驱等几种方式。
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例如,热采是通过加热地层来降低原油粘度,化学驱是通过向地层注入化学剂以改变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气驱是通过向地层注入气体以降低原油的粘度并推动其流向生产井,微生物驱则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来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三、实施计划步骤1. 确定油气田地质和工程条件:对油气田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工程评估,了解地质构造、油气储量、压力、粘度等参数。
2. 选择合适的EOR技术:根据油气田的特性和实际条件,选择最适合的EOR技术。
3. 制定EOR方案:根据选定的EOR技术,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注入物质的类型、浓度、注入量、注入时间等参数。
4. 实施EOR方案: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EOR操作,并对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5. 评估EOR效果:在EOR操作完成后,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以确定EOR技术的实际效果。
四、适用范围EOR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油气田,包括低渗透、稠油、高凝油等。
针对不同类型油气田,可以采取不同的EOR技术。
例如,对于低渗透油气田,化学驱和气驱是常用的方法;对于稠油油气田,热采是最有效的手段;对于高凝油油气田,微生物驱是最佳选择。
五、创新要点1. 综合应用各种EOR技术:可以根据油气田的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多种EOR技术,以实现最大的采收率。
2. 智能化控制: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EOR 过程的智能化控制,提高效率和质量。
3. 环保和可持续性: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选择环保型的EOR技术,并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石油采收率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EOR:即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向油层注入现存的非常规物质开采石油的方法。
或除天然能量采油和注水、注气采油以外的任何方法。
2.水驱采收率:注水达到经济极限时累计采出的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之比。
3.洗油效率:波与区被水从孔隙中排出的那部分原油饱和度占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百分数。
4.残余油:注入水波与区水洗后所剩下的油。
5.毛管数:驱油过程中粘滞力和毛管力的比值。
6.流度比:表示驱替相流度和被驱替相的流度之比。
7.聚合物:由大量的简单分子化合而成的高分子量的大分子所组成的天然的或合成的物质。
8.水解度:聚丙烯酰胺在NaOH 作用下酰胺基转变为羧钠基的百分数。
9.特性粘度:聚合物浓度趋近于零时,溶液的粘度与溶剂的粘度之差除以溶液的浓度与溶剂粘度的乘积。
10.CMC:开始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11.泡沫驱油:泡沫驱油法是在注入活性水入气体(如空气、烟道气或天然气),形成泡沫,利用气阻效应,使水不能任意沿微观大孔道,宏观高渗透层或高渗透区窜流,从而改善波与系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称注混气水提高采收率法。
12.原油的酸值:中和一克原油使其pH值等于7时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13.协同效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共存时的性质强于相同条件下单独存在的效应14.初次接触混相:注入的溶剂与原油一经接触就能混相。
15.蒸汽驱油:以井组为基础,向注入井连续注入蒸汽,蒸汽将油推向生产井的采油方法。
16.热力采油:凡是利用热量稀释和蒸发油层中原油的采油方法统称为热力采油(Thermal recovery)。
这是一类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最为有效的方法。
17.界面力:单位长度的表面自由能称为界面力,单位mN/m,其方向是与液面相切。
18.粘性指进:在排驱过程中由于油水粘度差异而引起的微观排驱前缘不规则地呈指状穿入油区的现象。
19.水的舌进:是指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层凸进的现象。
稠油热采技术探析或者浅谈稠油热采技术摘要:依据稠油油田的特点,采取加热的方式,降低稠油的粘度,提高油流的温度,满足稠油油藏开发的条件。
热力采油技术措施是针对稠油油藏的最佳开采技术措施,经过油田生产的实践研究,采取注蒸汽开采,蒸汽吞吐采油等方式,提高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关键词:稠油热采;工艺技术;探讨前言稠油热采工艺技术的应用,解决稠油油藏开发的技术难题,达到稠油开采的技术要求。
稠油热采可以将热的流体注入到地层中,提高稠油的温度,降低了稠油的粘度,达到开采的条件。
也可以在油层内燃烧,形成一个燃烧带,而提高油层的温度,实现对稠油的开发。
为了满足油田生产节能降耗的技术要求,因此,稠油开采过程中,优先采取注入热流体的方式,达到预期的开采效率。
1稠油热采概述稠油具有高粘度和高凝固点,给油田开发带来一定的难度。
采取化学降粘开采技术措施,应用化学药剂的作用,降低了油流的粘度,同时也会导致油流的化学变化,影响到原油的品质,因此,在优选稠油开采技术措施时,选择最佳热采技术措施,进行蒸汽驱、蒸汽吞吐等采油方式,并不断研究热力采油配套技术措施,节约稠油开发的成本,才能达到预期的开采效率。
2稠油的基本特点2.1稠油中胶质与沥青含量比较高,轻质馏分含量少稠油含有比例极高的胶质组分及沥青,轻质馏分比较少,稠油的黏度和密度在其中胶质组分及沥青质的成分增长的同时也会随之增加。
由此可见,黏度高并且密度高是稠油比较突出的特征,稠油的密度越大,其黏度越高。
2.2稠油对温度非常敏感稠油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增长反而降低。
在ASTM黏度-温度坐标图上做出的黏度-温度曲线,大部分稠油油田的降黏曲线均显现出斜直线状,这也验证了稠油对温度敏感性的一致性。
2.3稠油中含蜡量低。
2.4同一油藏原油性质差异较大。
3稠油热采技术的现状针对稠油对温度极其敏感这一特征,热力采油成为当前稠油开采的主要开采体系。
热力采油能够提升油层的温度,稠油的黏度和流动阻力得到了降低,增加稠油的流动性,实现降黏效果,从而使稠油的采收率变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学习中心: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导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年月日摘要随着石油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稠油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在目前技术水平下,石油的采收率平均约在30%~60%之间。
在非均质油藏中,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30%~40%。
也就是说,水驱只能开采出地质储量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原油残留在地下。
如何将油藏中的原油尽可能的、经济有效地开采出来,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稠油是指在地层温度和脱气条件下,粘度很大,或相对密度大。
稠油还可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特稠油。
我国稠油特点:1.油藏埋藏较深2.储层非均质较严重3.油水系统较复杂4.原油中胶质含量高,含硫量低。
针对于稠油的特点现有的主要EOR方法可分成如下几大类:1、化学驱;2、气驱;3、热力采油。
鉴于本文将详细的讲解关键词:稠油特点,蒸汽吞吐,出砂原因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稠油及其特点 (2)第3章蒸汽吞吐采油原理 (4)第4章蒸汽吞吐的增产机理 (5)第5章影响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因素及对策 (6)5.1藏地质参数 (6)5.1.1原油粘度 (6)5.1.2油层厚度 (6)5.1.3层渗透率 (6)5.1.4油饱和度 (6)5.2气工艺参数 (7)5.2.1蒸汽干度 (7)5.2.2注入气量 (7)5.2.3气速度 (7)5.2.4生产气举速度 (7)5.2.5注气压力 (7)5.2.6焖井时间 (8)第6章蒸汽吞吐开采主要工程技术 (9)6.1高温固沙、防沙技术 (9)6.2高效井筒隔热、套管防护及检测技术 (10)6.3分注选注技术 (10)6.4化学剂增油助排技术 (11)6.5封堵调剖技术 (11)第7章蒸汽吞吐采油法的应用及开发后期 (12)第8章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第1章前言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永恒的主题,是油田勘探开发工作者的追求。
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原油采收率是釆出地下原油原始储量的百分数,即采出原油量与地下原始储量的比值。
那么,提高原油采收率究竟是开发后期遥远的事,还是应当在开发进程中就需要作整体战略性考虑的问题?影响采收率有哪些因素?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方向在哪里?各种方法的驱油机理、适用性怎样?这些都是油藏、采油、地质师应当注意和予以回答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本章中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本概念和认识一、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纵观石油开采的全过程,便可发现提高原油采收率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如果世界现有油藏能增加1%的原油采收率,就相当于多采出目前全球年耗油量的两倍。
一个大油田,如能使原油采收率提高10%一20%,其增加的原油产量就十分可观,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发现一个或几个新油田!另外,就技术而言,有关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工作也是石油工业中最复杂的一项工作,而且迄今没有一个全球通用的方法,因为地质条件和油藏特征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总之。
这一技术既有经济风险,但又是老油田增加采油量的必经之路。
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数十年内,原苏联、美国这样一些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采收率作为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个油藏采收率的高低,既依赖于客观的地质条件(如地质储量、储层岩石的孔渗性、原油粘度、有无边水、底水等),也取决于人为的努力(如开发水平、采油工艺水平、采取的提高釆收率措施等)。
而人为的因素是提高原油釆收率的关键。
美国的原油采收率约为50%,我国油田的采收率约在30%~45%左右。
随着工农业、交通运输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一些专家预测将出现一个利用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新纪元。
这些非常规的石油资源包括油页岩、焦油砂,以及提高原油采收率采出枯竭油藏残留油等。
残留在地下的原油量是否一成不变,等待人们想什么时候开采就去开采呢?事实上不是这样,残留在地下可供我们再次开采的油量,会随着时间的推延在不断减少。
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油田井场设备的腐蚀、井筒井底结构的损坏,地面井场改做它用(如农业用)等等都会使油井彻底报废,其结果使得地下储存的这部分等待开采的原油也彻底报废!因为没有多少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能承担得了钻新井的费用,故现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利用现有的井场设备等投资就可进行。
绪论一、名词解释1、一次采油:完全依靠油气藏自身天然能量开采石油的方法。
2、二次采油:用人工方式向油藏注水补充油层能量来增加石油采出量的方法。
3、三次采油:为进提高油藏开发后期的石油采出量,向油藏注入化学剂或气体溶剂,继续开采剩余在油藏中的石油。
4、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强化采油(EOR):自一次采油结束后对油藏所进行的所有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措施。
二、问答题1、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按注入工作剂种类分为哪几类?答:分为:水驱、化学驱、气驱、热力采油和微生物采油五大类。
2、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按提高石油采收率机理分为哪几类?答:分为:流度控制类、提高洗油效率类、降低原油粘度类和改变原油组分类。
3、简述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发展方向。
答: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降低成本,加快新型聚合物的研制工作,扩大聚合物驱的应用范围;●加快三元复合驱工业化生产步伐,优化三元复合驱体系配方,尽快研制出高效、廉价的表面活性剂;●完善蒸汽驱配套技术,加快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技术攻关,努力扩大稠油蒸汽驱规模;●加快注气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的研究,争取以较快的速度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微生物采油、物理法采油等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第一章油气层地质基础一、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是一门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是一门观察地球的各种现象,并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地壳运动:引起地壳结构和构造发生大规模改变的运动。
3、平行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要素基本一致,但二者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当时曾有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即为不整合面,它代表没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4、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部分地层,而且上下地层产状也不相同。
5、褶皱:层状岩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它是在地壳中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变动,也是岩石塑性变形的变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