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事件网络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2.11 KB
- 文档页数:2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新闻学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敁应再研究——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刘欣罗彬【摘要】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下社会大环境?其内涵是否也収生了相应的改发?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敁应,并据此总结了在新媒体旪代下,“沉默的螺旋”敁应的一些独特表现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沉默的螺旋;网络舆论据2015 年7 月2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収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戔至2015 年6 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6.6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人们获叏信息的主要方式。
然而,新媒体旪代下,不少学界人士对20 世纪初甚为流行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产生了质疑,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反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基点随着互联网的収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収展势头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威胁。
我们常用的微博、微信、博客等都是新媒体的具体表现方式,其交互性不隐匼性的特点使得大众相比以往更加能言甚至敢言了。
然而,在如此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真的消失了吗?本文主要就新媒体——新浪微博热点事件为例,探讨“沉默的螺旋”敁应的演发及収展。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Silence,最早见于伊丽莎白?诺埃勒, 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 年在《传播学刊》上収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旨在探讨和论述舆论的形成。
该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害怕团体孤立”的社会心理的基础之上,在互联网开放不匼名的环境下,人们这种恐惧被孤立的心理是否収生了转发是我们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有以下几个关键观点:,1,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具有害怕被别人孤立的恐惧心理,为了不大家保持一致,只好从众戒者默不作声,不再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
网络中群体事件参与者的心理效应分析作者:冯琨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4期摘要:网络言论和网络舆论逐渐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视野,网络群体行动取得了很多积极性成果。
网络群体既有与现实群体相似的部分特性,又具有自己复杂而独特的一面。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成因和防控机制。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参与者心理效应网络群体事件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群体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得以传播的过程。
网络群体成员少则几人,多则成千上万,他们聚集在网络这一虚拟与现实相互影响的系统当中。
从心理学角度讲,许多有关群体的经典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网络群体,如关于群体界限、群体凝聚力、群体合作、群体冲突及群体领导等方面的理论。
但是网络空间毕竟与现实社会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这些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网络群体当中自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地位的平等化、身份的虚拟化等都是网络群体所独具的特性。
一、网络群体事件的表现网络群体事件就是以网络为载体,网民由于对某一热点事件的关注,转而进行留言评论并对别人的留言进行追加评论及其他相关活动,这种具有开放性和偶然性的网民集合称为“网络群体”,网络群体所关注的新闻事件称为网络群体事件。
网络群体事件所包括的内容较为宽泛,总体来讲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网络上的一个帖子、一条微博或一篇博文等引起的,结果“一呼天下应”,参与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形成网络群体事件;另一种是新闻事件来源于现实生活当中,网民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新闻内容广泛传播,进而引起极大关注从而引发群体事件。
1. 网络围观。
网络围观是网民对发布在互联网上的新闻进行集中评论的行为活动。
微博的普及丰富了网络围观的内涵,一句话、一张图片也能够被网络群体广泛关注并引起广泛的争论。
2. 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备受争议。
人肉搜索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人工参与的网络信息搜索方式,它凭借网络搜索技术并结合知情人(或匿名或公开)爆料的方式来整合目标对象的信息,是一个集体参与的动态的扩散过程。
新闻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大众心理效应研究作者:崔梦青子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6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其中,对于基本的文化舆论效应在不断升级。
但从心理学来分析,现阶段的热点事件传播和形成主要受到很多负面事件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社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大众心理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相关事件的作用和产生,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闻热点;传播;大众心理一、引言现代社会的新闻事件都会以一个极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并且会不断进行舆论性变化。
而对于基本的普通群众来说,容易受到实际新闻热点传播事件的影响。
受众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众的认知心理、需求心理以及心理效应需要受到实际的前馈式方向性把握,这受到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的前进步伐影响。
二、大众心理效应(一)大众认知心理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基本上是在进行不同角色转变,从传播者到受众者,这种角色转变说明现阶段的新闻行业面对不同的市场经济潮流的重要性发展方向改变。
当然,毫无悬念,新闻业的改变也意味着不同的市场的新动力,这是大量研究实践的具体结果。
从观念到行动,最后演变为一种发展机制,这说明现阶段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群众是电视、广播报纸的主要传播者。
而群众的这种心理结构受到市场变化而改变,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环境之下,这也是现阶段大众心理的主要认知心理的一个瓶颈点,其中,最主要的是这种认知心理受到时间上的滞后性影响,很难从心理上从基本数据出发,整体性地把握群众的实际需求,因此,作为最基本的数据分析者,必须进一步主动选择更加前馈式的大众心理需求。
任何被传播的东西,必须被实际情况决定,所接受才能进一步的把握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趋势,这样的话整体的社会的发展效果才比较明显,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群众的认知心理。
大众认知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减少或者消除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发展。
由于在整体的工作过程中,人们存在着一种心理上的层次性,因此,必须在认知方面了解事物的表象,并落实在行动层面上。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热点事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它们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社会热点事件,并阐述其对个体和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热点事件的定义和特点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社会现象。
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到众多个体,引起舆论的激烈争议,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心理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意义社会热点事件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描述,更体现了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动力。
1. 认知层面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往往需要个体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理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认知偏见和信息过滤机制会影响个体对事件的认知。
比如,个体的价值观、文化背景、个人经验等因素会在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情感层面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引发个体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愤怒、忧虑、恐惧、愤慨等。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的情感反应存在个体差异,这与其个人特质、情绪调节能力以及事件对其核心价值触动的程度有关。
3. 行为层面心理学认为,个体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往往会指导其行为。
比如,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可能会引发个体的抗议、示威、损毁财物等行为,而另一些事件可能促使个体进行自我救助、互助行为等。
个体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特征。
三、社会热点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社会热点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引发负面后果。
1. 积极影响社会热点事件能够唤醒个体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激发个体的正义感和公平意识。
它也可能促使个体重新审视和调整自我认同,形成更独立和坚定的态度。
社会热点事件还可以培养个体的批判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
2. 负面后果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可能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解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爆红现象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和互联网技术两个角度解读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
一、社会心理学解读1. 群体效应网络爆红现象往往是由于群体效应的作用。
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有趣、有创意或有争议的内容,其他人会被吸引并纷纷转发、评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链式反应。
人们往往会跟风参与其中,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感。
2. 社交认同网络爆红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交认同。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追求点赞、评论和分享,是因为这些行为能够带来满足感和认同感。
当一个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爆红时,人们会觉得自己与大众的兴趣和价值观相符,从而加入到讨论和分享的行列中。
3. 情感共鸣网络爆红现象往往与情感共鸣密切相关。
当一个内容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时,人们会更加愿意分享和传播。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等,通过分享和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二、互联网技术解读1. 内容创作工具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容创作工具变得更加普及和易用。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轻松地创作和分享内容,无论是短视频、图片还是文字。
这为网络爆红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
2.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网络爆红现象提供了广泛的传播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分享和传播内容,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社交媒体的算法也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推送相关内容,进一步加速了网络爆红现象的传播速度。
3. 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当一个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爆红时,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爆红现象更加显著,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三、网络爆红现象的影响1. 商业价值网络爆红现象往往伴随着商业价值的产生。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态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不仅对个人与群体的行为、态度产生着深远影响,还对社会心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网络舆情与社会心态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与变化。
首先,网络舆情对社会心态产生了直接影响。
当出现一个热点事件时,信息往往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大量的信息碎片化涌入人们的视野。
这些信息涉及到公共利益、社会道德、个人利益等方面,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不同观点的冲突与碰撞使得社会心态变得复杂多样。
一方面,舆论的发酵和导向可能引发社会的恐慌、愤怒或恐惧情绪,导致社会心态的负面变化;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舆情的发酵,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进一步推动社会心态的更新和进步。
其次,社会心态对网络舆情也有相应的反作用。
社会心态是网络舆情发展的土壤和氛围,舆情的传播与发展受到社会心态的支持和推动。
例如,在一个价值观相对开放的社会,网络上的舆论环境相对自由,各种观点相互交汇,形成了更加多元和开放的网络舆情。
而在一个价值观相对保守的社会,网络舆情的传播受到限制,信息受到过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网络舆情。
因此,社会心态的差异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发展方向。
进一步地,网络舆情与社会心态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通过互动和反馈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影响力。
网络舆情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引起个体和群体的认同与共鸣,形成舆论的集聚效应。
而这种集聚效应反过来又会强化和影响社会心态。
当网络舆情对社会心态产生影响时,社会心态的改变也会进一步影响网络舆情。
这种相互作用与反馈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循环加深了网络舆情与社会心态之间的联系和交互影响。
另外,网络舆情与社会心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信息的传播偏差和不完全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个体的主观认知、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传播渠道的限制等。
这些制约因素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简化或扭曲,导致公众对事件的了解和认知存在偏差。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行为研究网络暴力行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涉及了网络使用者之间表现出的攻击性和冲突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行为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暴力行为的目的是探索其根源、特征以及制止和防范的方法。
研究发现,网络暴力行为往往源于个体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体心理因素包括攻击性态度、冲动行为倾向、自尊心脆弱等。
而社会环境方面,包括网络匿名性、社交媒体的传播规模效应等都会对网络暴力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个体心理因素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攻击性态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即攻击倾向较高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网络暴力行为。
冲动行为倾向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冲动行为倾向较高的个体在网络环境下往往更容易做出攻击性行为。
此外,自尊心脆弱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受到伤害,从而更容易采取报复性的网络暴力行为。
其次,社会环境对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
网络匿名性被认为是促使网络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在网络上往往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无罪脱身感让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此外,社交媒体的传播规模效应也会加剧网络暴力行为。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迅速且容易扩散,当一条攻击性的信息被发布后,很快就能影响到大量的网络使用者,从而进一步导致更多的暴力行为。
针对网上网络暴力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是提高网络使用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促进攻击性态度的转变、加强冲动控制等方面的训练。
其次是鼓励网络社区成员主动制止网络暴力行为,通过设立举报机制、加强社区管理等方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此外,加强网络教育和媒体素养培养也是减少网络暴力行为的关键,通过提高大众的网络素养,使其更加理性地使用网络,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然而,要有效解决网络暴力行为问题,单靠个人和社会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
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关于凤凰女跳楼事件的实证研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平台不仅以海量信息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信息垄断,更以其传播的交互性构建出一种新型的舆论生成机制。
2010年发生的凤凰女跳楼事件使网络传播推动公众舆论的典型案例。
在此事件中,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断促使议题升温,进而引导舆论的走向。
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使其在舆论生成机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个案分析:凤凰女跳楼事件中的舆论生成过程2010年9月4日,湖南省凤凰县天下凤凰大酒店发生一起女青年(阿红)跳楼身亡事件。
网友第一时间在网上报道了此事,随之而来的疑问是,阿红为什么要跳楼?阿红随身携带着身份证,为什么她9月4日身亡,警方9月6日才通知家属?凤凰县政府、凤凰县公安局为何欺骗家属,强行而仓促地火化尸体,是否为了毁尸灭迹,逃避更高层级的尸检,故意毁灭证据?该事件经网络广泛传播以后,对阿红的死因真相立刻引起了公众和有关专家的质疑。
最后案件一审宣判,两被告被判死缓。
在这一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公众舆论有力地推动了事态的发展,而在公众舆论背后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主要有三种:官方,主流媒体,网络。
它们在这一事件中呈现出了三种不同的状态。
1官方——由消极而走向被动以凤凰县政府为代表的官方基本上处于被舆论推动的被动地位。
9月4 日案发后,从9月7 日起陆续有零星消息在网上传播。
凤凰县公安局答复网友提问,正式回应证实了网传的“跳楼事件。
随着事件的疑点越来越多,官方对媒体的轮番追问采取回避态度,如27日凤凰县就此案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虽被推迟了18 个小时,但只开了8 分钟就匆匆收场。
会上央视、《中国青年报》与《楚天都市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就此案11 处疑点一路追问,两名发言人未予回应就匆匆离开。
官方回避的做法不仅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反而以来了舆论更强烈的质疑。
2 主流媒体——由客观反映走向无法报道湖北媒体《楚天都市报》以《湖北16 岁烈女殒命凤凰古城》为题刊发详细报道。
网络舆情分析与社会热点事件预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和社会热点事件预测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社会热点事件预测中的应用。
一、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原理网络舆情分析是指通过对网络上用户言论和情感进行搜集、分析和挖掘,以揭示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和情绪倾向。
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搜集:通过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搜集相关的用户言论、评论、博文等,获取用户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观点和态度。
2.情感分析: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判断用户言论中所蕴含的情感倾向,如积极、消极或中立。
3.舆论挖掘: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发现用户言论中的关键词、热点话题及其情感倾向,以揭示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热度和态度。
4.舆情监测:通过实时监测网络上用户言论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变化,为政府、企业、媒体等相关方提供决策支持和舆情管理。
二、网络舆情分析在社会热点事件预测中的应用网络舆情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舆情研究方法,对社会热点事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其应用方面的几个案例:1.事件爆发预测:通过对网络上的舆情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事先掌握社会热点事件的爆发趋势。
例如,在某些重要时刻或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分析来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合理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2.观点分析:通过对网络舆情数据中用户言论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可以把握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态度。
政府、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公众需求和意见,及时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提高公众满意度。
3.舆情监测: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可以对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效应进行监测。
可以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实时追踪和分析,及时了解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为媒体和公关部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舆情应对策略。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摘要如今的网络随着其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普通受众表达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为信息的公开、社会的公正、社会事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
但由于网络的表达意见的匿名性、非理性等特殊性质,导致网络负面舆论大行其道占据主流,群体极化效应随处可见。
群体极化效应能够促使一些社会事件的解决,但同样有其负面影响存在。
本文正是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现象,从其形成的动因带来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关键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191-021 群体极化效应定义及表现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1]浏览网络,尤其是各大微博、论坛、bbs、社交网络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高。
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博510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
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
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723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最终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的感叹,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
网络暴力背后的心理现象及思考【摘要】2022年4月上海封城期间,一位上海市民求助外卖员跨区为自己的听障父亲送菜。
由于交通管制,这位外卖员不得不一路辗转27公里才将菜最终送到了那位听障父亲的手上,并且婉拒了额外的感谢费。
为表达心意,这位市民最后给外卖员充了200元话费并将这件好人好事写到了网络上。
没有想到的是,故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之后,却在感动的评论之外出现了质疑感谢费200元太少的声音,随之竟掀起了一场对该市民的讨伐。
几天后,由于不堪网络暴力,这位上海市民从居住处坠楼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本该是一桩佳话,却最后成为了一场悲剧,而这背后藏着那把名为“网络暴力”的无形刀。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产生了网络暴力的现象,究竟是哪些人、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躲在网络背后的人们对陌生人亮出了“尖刀”?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暴力背后的心理现象做出分析。
【关键词】网络暴力语言新媒体心理现象一、什么是网络暴力什么是网络暴力?所谓网络暴力又称Cyber-Online Abuse,是一种在网络上使用具有伤害性、诽谤性和煽动性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可以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危害。
较轻的网络暴力包括人身攻击、歪曲事实、恶意剪辑或是恶意带话题渲染主观论断等等,严重的网络暴力涉及对当事人信息进行“人肉”即披露他人私人住址、单位信息、家庭电话等,并对当事人及其社会关系进行各种形式的骚扰,造成恶劣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被施加网络暴力的当事人往往深陷众多莫名的误解和口诛笔伐之中,加之有些严重波及现实生活,常常造成当事人的精神损伤如抑郁焦虑等,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当事人不堪其扰而痛苦自杀。
前文中那位上海市民的事件就是网络暴力一个惨痛的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直面网络暴力,直面所谓网络“自由评论”是如何化作利器伤人甚至杀人的。
二、网络暴力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摘要】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指出了网络舆论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的优势。
分析了网络舆论的多样性,说明了不同声音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
文章还讨论了网络舆论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作用以及激化效应。
强调了网络舆论的引导性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作用。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着深刻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策略来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并引导其正面发展,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舆论, 大学生, 政治心理, 影响, 传播, 多样性, 虚假信息, 激化效应, 引导性, 结论, 应对策略, 发展趋势1. 引言1.1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网络舆论作为新型传播媒介,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心理的变化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网络舆论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引发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决策。
网络舆论的多样性使得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信息,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全面的政治认识。
网络舆论中也存在着大量虚假信息,可能误导大学生的判断,甚至对其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激化效应可能会让大学生陷入对立和冲突之中,影响其政治情绪和行为。
网络舆论还具有引导性,可以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塑造其政治心理。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策略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论,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以更好地应对未来面临的挑战。
2. 正文2.1 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并持续存在的现象。
对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使政治信息更加便捷地被大学生获取和传播。
通过网络平台,各种政治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大学生可以迅速了解各种政治事件和观点,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话题讨论和决策。
论社会热点新闻的负面心理效应及规避方法作者:张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2期摘要:因社会热点新闻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极易左右人们的情绪。
播报中的点滴疏忽,就会对受众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新闻传播中,合理报道社会热点的方法不容忽视。
关键词:传媒;社会热点;公众心理作者简介:张靖(1987-),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助教,研究生学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新闻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2大众传媒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社会热点是大众传媒新闻的主要内容。
社会热点指公众普遍关注的公共人物、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人们利益、认识的交汇,因而最能影响人们的心态。
媒体在报道社会热点时应采取正确方法,合理疏导公众的情绪,发挥对社会公众的积极作用。
一、报道社会热点新闻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传媒是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也是刺激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
宣传不当,极易引起不良心理反映。
1.恐慌心理社会危机极易引发人们的恐慌心理。
所谓社会危机,是指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的严重威胁的事件。
媒体报道社会危机事件的不及时很可能虚假流言消息注入公众,引发心理恐慌现象。
而由于媒体在报道新闻过程中放大效应,容易引起媒体恐慌2.逆反心理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内容同受众期盼不相符时产生的具有抵触情绪的社会心理态度。
当受众的逆反心理存在消极抵触情绪时,会对社会心存疑惑,甚至导致言辞或行为的偏激,此被扭曲的社会心态则是社会发生动乱的舆论准备,也是最容易被反动势力所利用的精神力量,进而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及后果。
3. 从众心理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原因来自新闻舆论的社会刺激。
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是由新闻媒体造成的舆论引起的心理反应。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媒渠道传播的关于某一事件、主题或个人的舆论态度和情感倾向的集合。
网络舆情的崛起与发展,使得舆论引导和影响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个人情绪也受到了网络舆情的广泛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高速、全球化和高度互动性的特点,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舆情信息,并且通过网友留言、评论等方式参与到舆情的讨论中。
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情绪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直接影响。
1.1 舆情信息的积极影响积极的网络舆情信息可以给个人带来正面情绪体验。
例如,一篇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可以激发读者的积极情绪和向上动力,使其感到自信、振奋和乐观。
这种情绪的传播作用可以帮助个人建立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幸福感。
1.2 舆情信息的消极影响然而,消极的网络舆情信息也容易对个人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当网络上涌现出大量负能量、焦虑、恐慌的言论时,个人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感染,从而产生抑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
尤其是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可能进一步加剧个人的情绪波动。
二、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的情绪影响外,网络舆情还通过其他方式对个人的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2.1 信息过载导致焦虑信息的泛滥和涌入使个人很难及时筛选和处理信息,导致信息过载。
面对庞杂的信息,个人容易陷入焦虑状态。
焦虑不仅可能影响个人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
同时,焦虑也会进一步损害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2.2 比较心理带来的负面情绪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个人容易与他人进行比较。
当个人与他人相比,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时,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落。
对于网络舆情中关于其他人的成功和荣誉的报道,个人可能会感到嫉妒和不满,从而对自己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2.3 群体效应引发情绪波动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群体行为和情绪传染效应。
论网络热点事件负面信息的“魔弹”效应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的影响力日益强大,很多事件在网络放大效应的作用下,由个别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
当有关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时,负面信息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传播效果,这种现象与20世纪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魔弹论”不谋而合。
以“李刚门”事件为代表的网络热点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负面信息呈现出“魔弹”效应,折射出公众对政府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信息公开的渴求与期待。
在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攀升的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纵观各种热点事件,正是在网络放大效应的作用下,由个别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由少数人关注演变成千万人“围观”,网络已经具备“公共领域”的性质。
“公共领域”的概念,是哈贝马斯在1964年提出的,他认为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1](P125)。
网络虽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其公共领域的性质仍得以体现。
人们在网络上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类似于生活中众人在公共场所聚会议事。
“魔弹论”是21世纪20年代研究者们提出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理论曾一度受到否定。
而在21世纪的网络环境中,“魔弹论”似乎又显山露水,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与事件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频频成为“魔弹”击中的目标。
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例,探讨网络热点事件中负面信息的“魔弹”效应,反思网络环境下“魔弹”效应出现的原因及影响,以期为网络信息的引导和疏控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魔弹论”及网络传播中的“魔弹”效应(一)“魔弹论”的产生背景及理论局限“魔弹论”是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又被称为“枪弹论”、“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这种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映?鸦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心理学著名的几大效应一、雪球效应雪球效应是指一个小事件或行为在发生后逐渐扩大,最终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就像滚雪球一样,初始的小雪球在下滚的过程中不断增大,最终变成一个巨大的雪球。
这种效应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明显。
一个微小的事件或言论,通过网络的传播迅速扩散,引起大量人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讨论和行动。
这种效应常常出现在热点话题、病毒视频或突发事件中。
二、塔科特效应塔科特效应是指人们对新奇信息的记忆更加深刻,而对常规信息的记忆更容易忘记。
这种效应源于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在广告营销中,塔科特效应被广泛应用。
通过创造独特、新奇的广告内容和形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广告的记忆和影响力。
三、多重观察者效应多重观察者效应是指人们在被观察时行为会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观察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更加合乎社会期望的行为。
这种效应常常出现在公共场合或重要场合中。
人们希望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因此会在受到观察时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四、配对效应配对效应是指人们对于两个相关事物的评价会相互影响。
如果一个事物被认为是积极的,那么与其相关联的事物也会被认为是积极的。
这种效应在品牌推广和产品包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将产品与积极的形象或事件进行关联,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和好感度。
五、诺斯特拉效应诺斯特拉效应是指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更加积极、美好,而对现实的感受更加消极、糟糕。
这种效应源于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怀旧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这种效应在广告和营销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唤起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以上是心理学著名的几大效应,它们对人们的行为和认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