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引流管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22
引流管护理记录书写范文日期:[年/月/日]患者姓名:[姓名]床号:[床号]一、引流管基本情况。
1. 引流管类型。
今天查房的时候,看到咱[患者姓名]身上插着一根引流管呢,这根引流管就像一个小小的“抽水机”,负责把身体里多余的液体引出来。
这是一根[具体引流管名称,比如腹腔引流管],它的存在可是对患者的恢复有着大作用。
2. 引流管位置。
这根引流管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具体位置,比如右下腹],周围的皮肤看起来还不错,没有发红或者肿胀的迹象,就像它在那里找到了一个舒服的小窝,没有调皮捣蛋引起皮肤邻居们的不满。
二、引流液观察。
1. 颜色。
我凑近仔细瞧了瞧引流出来的液体,哇哦,今天这引流液的颜色是[具体颜色,比如淡黄色],就像淡淡的柠檬汽水的颜色。
这颜色跟昨天比起来好像稍微淡了那么一丢丢,这可能是个好兆头呢,表示患者身体里的情况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2. 量。
用量杯一量,今天这引流液的量大概是[X]毫升。
这个量跟前几天比起来[具体说明,比如稍微减少了一些,我在心里默默给患者点了个赞,身体在努力调整自己呢]。
3. 性质。
这引流液看起来比较清亮,没有什么杂质,就像清澈的小溪水一样。
这说明患者体内的伤口或者组织没有太多渗出物或者坏死组织,也是身体恢复的一个小信号哦。
三、引流管护理措施。
1. 固定情况。
我检查了一下引流管的固定,固定得可牢固了,就像大树扎根在土地里一样。
胶布紧紧地粘在皮肤上,没有一点松动的迹象。
这可太重要了,如果引流管乱动,就像调皮的小孩到处跑,不仅会让患者不舒服,还可能会影响引流效果呢。
2. 通畅情况。
轻轻挤压引流管,能很顺畅地看到引流液流下来,就像小溪里的水在潺潺流动,没有堵塞的情况。
这就像是给身体里的“下水道”做了个检查,排水系统正常工作,身体里的“积水”就能顺利排出来啦。
3. 局部护理。
然后我又小心翼翼地给引流管周围的皮肤做了清洁护理。
用棉球蘸着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周围的皮肤,就像给皮肤做了个温柔的小按摩。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T型引流管的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观察引流情况: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以及T管的位
置和固定情况。
一旦发现引流液量明显减少或引流液颜色改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2.定期更换引流瓶:T管引流的患者一般会配备引流瓶,应定期更
换,通常为每4-8小时更换一次。
更换引流瓶时要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无菌状态。
3.注意皮肤护理:由于T管需要通过切口插入体内,因此周围皮肤
需要定期清洁、消毒。
可以用生理盐水或者酒精棉球擦拭T管周围的皮肤,并注意保持T管周围干燥清洁。
4.防止导管脱落:要将导管妥善固定,观察导管的位置,以防导管
脱落导致引流失败,或引起创面感染。
5.保持管周卫生:保持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卫生,不可长期处于潮湿
环境下,以防继发感染。
6.保持休息:对于T管引流的患者,要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
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和引流通畅。
7.饮食注意:带管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
8.保持引流管通畅:平时注意引流袋位置勿高于引流口,平卧时不
高于腋中线,勿打折,勿堵塞,防止逆流及感染。
9.淋浴时的保护:沐浴时应采用淋浴方式,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引流
伤口处,敷料被渗湿时,应及时更换,以防感染。
禁止盆浴。
10.标记和观察:可在T管上标明记号,以便观察T管是否脱出。
若
发现胆汁引流不通畅,则要看管道内部是否发生堵塞,可以尝试挤压T管,同时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11.注意保暖:注意腹部保暖勿受凉。
一、脑室引流的护理1.引流管安置:无菌操作,妥善固定,使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术后早期应抬高引流袋缓慢引流,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使颅内压平稳降低,避免放液过快,导致脑室内出血、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诱发小脑幕上疝等。
但在抢救脑疝等危急情况下,可先加快引流脑脊液,再接引流袋缓慢引流。
3.观察记录引流液情况: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定。
本后1~2日为血性后逐渐转清。
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颜色逐渐加深,提示脑室持续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颅内感染,应及时引流脑脊液并送检。
4.严格无菌,防止感染:保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穿刺点和引流袋每日更换,如有污染则随时更换;更换引流袋时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
5.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折叠或阻塞,尤其在搬运病人或翻身时,防止引流管牵拉、滑脱。
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可能的原因有:①颅内压低于120~150mH.0(1.18~1.47女「2)可降低引流袋高度,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②引流管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过长的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③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④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或破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将管内阻塞物冲至脑室系统,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
经上述处理后若仍无脑脊液流出,按需更换引流管。
6.及时拔管:持续引流时间通常不超过1周,时间过长易发生颅内感染。
拔管前行头颅CT检查,并先试行夹闭引流管24小时,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
如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开放引流;如未出现上述症状,病人脑脊液循环通畅,即可拨管。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腹腔引流定义腹腔引流是在腹腔内放置一引流物将液体等从腹腔内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腹腔引流目的1)及时将手术创面、手术区域内的积血、积液以及渗出液等引流出来,以防止形成腹腔内感染、促进伤口的愈合2)排除腹腔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
3)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伤口良好愈合。
4)便于观察盆腔、腹腔内有无出血或渗液。
5)用于日后的腹腔化疗。
●腹腔引流的适应证1)腹部手术止血不彻底,有可能继续渗血、渗液者。
2)腹腔或腹腔脏器积脓、积液切开后,放置引流,使伤口腔隙逐渐缩小而愈合。
减少并发症发生。
3)腹部伤口清创处理后,仍有剩余感染者。
4)肝、胆、胰手术后,有胆汁或胰液从缝合处渗出和积聚时。
5)消化道吻合或修补后,有消化液渗漏者。
●腹腔引流的并发症1)感染:可因引流管道选用不当、留置时间过久或在引流管护理时无菌操作不严所致。
2)出血:多发生于术后、换药、换管和并发感染时。
3)慢性窦道形成:由于引流不畅、反复感染、异物刺激、坏死组织或留有死腔、引流物放置时间过长而形成。
4)损伤:由于引流位置较深,解剖关系不清,临床经历缺乏而损伤周围组织和脏器,如损伤肠管、肝脏、膀胱等。
5)引流管滑脱、阻塞和拔管困难:因术中引管固定不牢,多在病人活动时脱出,一般再次插管,否则可造成严重后果;管腔内有脓块、血凝块、异等可引起引流管阻塞;假设固定缝线过紧,留管时间较长,可引起拔管困难。
6)引流管压迫肠管会引起为梗阻、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1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1)病人卧床时用别针将引流管固定在床单上,必要时在皮肤戳口处缝合固定。
2)搬动病人或为病人翻身时,注意防止牵拉引流管。
3)腹腔引流袋固定的位置应低于腹壁戳孔平面,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腹腔感染。
4)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引流管的作用和重要性,防止病人自身疏忽使引流管脱落。
2保持引流通畅1)注意患者体位,尽量取与引流管同侧卧位,并使引流管处于身体较低或最低位置。
引流管观察护理
一、评估患者:手术后伤口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是否通畅、折叠、扭曲、受压、移位、滑脱。
二、保持引流通畅:检查患者引流管的数量及位置,保持引流管通常,维持有效引流。
引流管位置均应低于切口位置30cm,以防止逆行感染。
负压引流是否有负压开关是否开启。
三、引流管的固定: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脱落应予安全别针妥善固定于床边,同时预留一定长度以便于患者活动,固定高度均要低于引流口。
四、引流管观察:各班护士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必要时腰椎术后24小时内按每小时记录,1小时内引流量≥50毫升,或者术后3-5小时内无引流量及时报告医师处置,每1-2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24小时总结一次引流量。
严格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
术后24小时量一般不超过500毫升,如引流液过多,要警惕有无潜在失血性休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尿量及意识,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五、引流管更换:严格无菌操作,倾倒引流液前,先用止血钳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造成逆行感染,接口处消毒后再倾无菌操作。
经常检查引流管各连接处,确定其连接紧密,要防止漏气或脱落造成逆行感染。
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
六、引流管拔管指征:一般视引流量而定,术后24-72小时拔管,24小时引流量不超过50ml即可拔管,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周,拔管时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引流管拔出后适当按压引流管周围皮肤,以排除皮下积血。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操作规范(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及合作程度。
2.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3.观察长管内水柱波动,正常为4〜6cm,咳嗽时有无气泡溢出。
4.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液、有无皮下气肿。
(二)操作要点1.连接引流装置,使用前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保持连接处紧密,防止滑脱。
2.引流瓶低于胸壁引流口平面60〜IOOCm,水封瓶长管没入无菌生理盐水中3〜4cm,并保持直立。
3.定时挤压引流管,引流液多或有血块则按需正确挤压,捏紧引流符的远端,向胸腔的方向挤压,再缓慢松开捏紧的引流管,防止引流瓶中液体倒吸;如接有负压装置,吸引压力适宜,过大的负压引起胸腔内出血及患者疼痛。
4.根据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
5.引流装置应保持密闭和无菌,保待胸壁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渗出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6.根据病情需要定时准确记录引流量。
7.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每天更换,引流瓶每刷更换,床旁备血管钳,更换时必须夹闭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引起气胸。
(三)指导要点L告知患者胸腔引流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2.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及变换体位,并告知正确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1.血量多于100ml∕h,呈鲜红色,有血凝块,同叫伴有脉搏增快,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
2.水封瓶打破或接头滑脱时,要立即夹闭或反折近胸端胸引管。
3.引流管自胸壁伤口脱出,立即用手顺皮肤纹理方向捏紧引流口周围皮肤(注意不要直接接触伤口),并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4.患者下床活动时,引流瓶的位置应低于膝盖且保持平稳,保证长管没入液面下;外出检查前须将引流管夹闭,漏气明显的患者不可夹闭胸引管。
5.拔管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憋气,皮下气肿,伤口渗液及出血等症状,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