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拓展训练(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本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丁肇中()授予()遵照()彷徨()()实践()不知所措()2、形近字┏授:授予┏措:措施┏致:招致┗受:接受┗错:错误┗至:极至3、词语解释【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荣幸】荣耀而幸运。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藏手于袖,在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
【一帆风顺】本指帆船一路顺风。
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
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激变】课文中指急剧变化。
也指因刺激而生变乱。
4、文学(文体)常识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_______。
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_______奖。
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______举行的“_________”大会上接受________奖时发表的演讲。
【参考答案】1、丁肇中(zhào)授予(yǔ)遵照(zūn)彷徨(páng huáng)实践(jiàn)不知所措(cuò)4、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特别荣誉二、课文学习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明确】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最早是在《大学》里提到的。
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明确】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2019-2020学年度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版复习特训[含答案解析]第五十四篇第1题【填空题】文学常识填空。
①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______学奖。
②“四书”指的是《______》《中庸》《______》《孟子》,“五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选词填空,每个词只用一次。
探索探察适用适应①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______,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______过程的向导。
③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______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④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______于现在的世界的。
【答案】:第3题【问答题】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答案】:【解析】:第4题【语言表达】换一种动作表情(如沉默、流泪、哭、笑等)仿写句子。
例句:低头,不等于认输,低头有时是对过去的反思,有时是对未来的筹划。
【答案】:【解析】:第5题【语言表达】根据所给情境,按要求进行表达。
几个中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鸽子,他们好奇地围上去。
其中一个同学说:“我来把它的毛拔光,看看它还能不能活。
”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想劝阻他,你将怎样说?(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对象,做到简明、连贯、得体)【解析】:第6题【语言表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一个事实论据,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解析】:第7题【语言表达】细读下列语句,注意划线词的作用。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肇.(zhào)事朱熹.(xī)论.语(lùn)B.儒.家(rú)测量.(liáng)向.导(dǎo)C.彷.徨(páng )适当.(dāng)不知所措.(cuò)D.缅.怀(miǎn)埋没.(m ò)瞭.望(liá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晓得授与缅怀格物致智B.悲愤埋没屠杀袖手旁观C.舆论恐怖嘹望探查物体D.誉写公署清谈化学试验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王阳明在院子里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________外界误认为________自己。
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________或哲理的清谈就可得到。
⑶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________,而是积极的________。
A.观察探讨检讨观察探索B.探测检讨探讨探察探索C.观察检讨探讨探察探测D.探察探讨检讨观察探测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中国学生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社会环境B.抽象思维轻视实验西方教育没有准备C.做研究做主张出主意显微镜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栽种竹子实验精神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抗击非冠疫情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每一位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置身事外。
B.当大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中国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成不变....的,长满荆棘、充满挑战的人生才会更加意义非凡。
D.从来都没有“推之于四海.....”的真理,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传之于万世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版练习题八十四第1题【单选题】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平天下:扫平天下。
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治国:治理国家。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B、③②①⑤④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①⑤②【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运用对偶和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
(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温柔、甜美)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大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
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的好处)D、标题为文章之冠。
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
(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根据数的排列规律在横线上上填上合适的数,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你的理由。
2,4,6,9,12,15,19,23,27,31,______……理由: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请把下面的一条歇后语补充完整。
(例如:刀切豆腐——两面光。
)竹篮子打水——______【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
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
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
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
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经验,阐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
全文观点明确,分析深刻,层次清楚,文风严谨,循循善诱,给人以教益。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儒.家(rú)论.语(lún)测量.(liánɡ)中庸.(yōnɡ)彷徨..(pánɡ huánɡ)丁肇.中(zhào)二、词语释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后巩固训练13最后一次讲演一、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卑劣(lie)晓得(xido)无耻(zhi)毒手(dii)B.蛮横(heng)捶击(chul)恐怖(kong)悲愤(fen)C.赋予(fti)势力(shi)诬蔑(mei)屠杀(til)D.毁灭(hui)卑鄙(bi)吓倒(dao)遭受(zao)(解析:A项“耻”应读作“chi”;C项“蔑”应读作“mi©”,D项“倒”应读作“ddO”O)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既兴演讲慷恺激昂词不达意卑弊无耻错误字既恺词弊改正即慨辞鄙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韩先生的演说旁征博引,令人信服,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B.爱好和平的各界人士对以强凌弱的行径无不义愤填膺,予以严斥。
C.在她的挑拨离间下,他们俩和好如初了。
D.我们办事光明正大,无论他怎么造谣惑众,也无济于事。
(解析:C项“挑拨离间”是贬义词,与语意不符,可改为“好言相劝”。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炜”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D.这群怀揣着城市梦的农民工,难道就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找到立足之地来安放自己漂泊的身心吗?(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把“提升”改为“展现”。
)5.演讲要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句富有激情的话。
我明白了一个演讲人的价值,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见O们要为实现人生梦想而演讲,为促进社会和谐而演讲,【示例】为激发爱国热情而演讲,为振兴k华民族而演讲。
总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演讲!6.班级要召开“我看小事”的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学会“拐弯”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
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
”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
”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
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
”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
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
”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
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
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
“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
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
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名校讲坛1.主题解说本文是一篇发言稿,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现状,精辟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希望中国学生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重点突破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事例很多,为什么文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呢?提示:议论文中举例要有针对性,要有实际意义。
举王阳明的例子,可以有力地说明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举作者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有力地说明了有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样的举例,有针对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结构图解提出问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的弊端分析问题: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培养科学实验精神4.拓展延伸有关“格物致知”的名言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培根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
——爱因斯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朱熹.( ) 埋没.( ) 悄.然( ) 丁肇.中( )páng( )徨 liào( )望授yǔ( ) 承nu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2)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
(1)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________(A.测试B.测量C.测评),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2)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________(A.支撑B.支配C.支持)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3)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________(A.领悟B.领会C.领略)到的。
4.(2014·天津)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5.(2014·黄石)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黄石人民正在为努力建设一个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的城市。
B.即使安倍晋三极力兜售他的“和平主义”,因此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军国主义”野心。
C.六月的慈湖真是游览的好时节!D.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用力扔出纸飞机之前,很多人习惯把纸飞机放到嘴边哈一口气。
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请用文学的语言续写一种。
物理学:哈口气,能使飞机头部变重,可以保持稳定性和减小阻力,使飞机飞得更高远。
心理学:哈气是在给飞机力量。
文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月20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丁肇中教授做客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名师讲堂。
他在与学生交流时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挑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任何理论都不能推翻实验,当实验推翻了理论时,就有了新的理论。
”丁肇中的短短数言,深刻道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执着的创新精神。
而接下来的话题中,“好奇”和“兴趣”是丁教授最频繁提到的词语,“对我来说,最感兴趣的两门课,一门是中国历史,另一门是物理。
就我个人而言,所谓的感兴趣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高的分数。
”(选自《现代教育快报》2014年2月25日) (1)材料中,丁教授向中学生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2)如果你在某论坛网站读到了这则消息,你会怎样撰写留言呢?(50字左右)阅读“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到“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选段,回答问题。
8.最符合选段表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9.选文第①段引用了“四书”之一《大学》里阐述的观点“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有什么作用?10.选文第③段引用了王阳明“格”竹苦思的事例的结果是什么?有什么作用?11.阅读下面的语句,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寻求新知识,而是(2)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实地的探察,就是12.选文第④段中说“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联系实际说说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2014·雅安)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①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②跟你们一样,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荫庇,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梦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④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⑤我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事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你们有我们不曾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⑥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世故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大学会不会像有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⑦我有一位多年前毕业的同事,在谈到社会、时代时,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的一张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
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⑧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
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
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⑨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13.选出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第⑥段中“粉碎机”这个词语是指具有否定、解构能力的怀疑心态。
B.第⑦段中“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适应,而是坚守”一句中的“适应”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坚守”就是坚持正确的东西,坚守自己的道德、理想等。
C.从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演讲稿;本文议题比较严肃,但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D.在演讲中,演讲者以学姐的身份,真情投入,联系自己和在座同学的学习生活,对比当今和过去,深刻地分析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特点,精辟论述了北大中文系学生最需要的思想品质,这对我们也很有启示。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5.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照片上的那群知识分子?阅读第⑦段,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16.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
17.学习过程中总要“怀疑求真”,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
参考答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xī mò qiǎo zhào 彷瞭予诺2.(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1)B (2)B (3)A4.D(解析:D项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5.D(解析:A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而努力”;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因此”改为“也”;C项主客颠倒,可将“六月的慈湖”换为“慈湖的六月”。
)6.示例一:我以为是要先给飞机一个吻,这样飞机才会飞到亲人和好朋友的手里。
示例二:哈气是一种把自己的愿望放进去的仪式。
7.(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挑一两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2)示例:丁教授,感谢您对我们学习的指导。
我认为您说得非常对,一个人所学应该专,这样才能在某个领域做出成绩,您现身说法,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道理。
8.A9.从中国传统教育里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旨,又表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10.结果失败了,错在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
这个事例证明儒家“格物”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1.(1)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点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2)连用两个“就是”,以肯定的语气说明现代学术的基础与实验的紧密关系。
12.示例:不正确,经书上的道理可以“推之于四海”是说任何地方都适用,“传之于万世”是说任何时候都适用,显然,具有了绝对性。
如:经书上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显然落伍了。
13.B14.怀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仰(或我们更需要信仰)。
1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我们更需要信仰”);西南联大时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物质匮乏,生活困窘,但是他们有坚定地信仰,胸怀天下,追求学问,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他们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