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出塞》
- 格式:docx
- 大小:15.77 KB
- 文档页数:2
王昌龄《出塞》翻译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唐诗名篇,自是因为出自王昌龄,时间上跨度颇大,跨秦汉至唐;且纵横南北,一杆子打到阴山,有纵横八万里气概,呼之欲出的飞将军壮怀激烈,读来让人不免动容。
只有28个字呵,“唐人绝句之首”不是白给的。
1、诗义翻译: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理解】还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离家乡的瘵士仍未回还。
要是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统帅,绝不会让匈奴的军队侵扰阴山。
2、古诗英译:出塞(Beyond the Frontier)(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eyond the Northern FrontierShines the moon that once shoneover the Qin Empire and the Han Kingdom.Perches the frontier pass that survivedthe two of them.Locked in a no-win slaughtering war,seesawing since it was fought,thousands of miles away in this remote border,none of these men have returned home as victors.When shall we once again hail,the two repressing heroric Generals,who fought invading cavalrymen to an unwilling standstill, withdrawn behind the Barrier Ridges in their control?。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凉州词二首[唐]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作品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作品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出塞》王之涣唐诗鉴赏《出塞》王之涣唐诗鉴赏《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
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
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
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关于《出塞》王之涣唐诗鉴赏。
希望你喜欢!出塞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出塞》又题作《凉州曲》。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在地。
这首诗像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感受西北边疆的阔美。
诗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起得突兀,接得有力。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出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乡关之思,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的期盼。
出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出塞》的原文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跨过阴山。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让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出塞创作背景《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
《出塞》是乐府旧题。
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
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
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军行》。
出塞的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出塞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只要当年镇守龙城的大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整体赏析第一首诗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诗的首句写景物,为千古名句,受到历代学士的激赏。
前人诠释此句说:“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
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
”(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六)此句互文见义,含蕴丰富深远。
在时空的大背景上诗人挥洒如椽巨笔,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从历史上看,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便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次句写怨情。
诗的主人公——久戍边关的战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不禁触发起乡关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整个民族的悲剧命运!万里长征没有归期,古代秦汉已经如此,今天唐代依然如此。
后两句,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越过阴山,边境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出塞》是唐朝诗⼈王昌龄创作的⼀⾸七⾔绝句。
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
下⾯⼩编为⼤家带来了关于出塞古诗相关内容,欢迎⼤家欣赏。
出塞古诗1 ⾦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
(1)第⼆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物形象。
试题答案: (1)①“冲”,冲向,写出了将⼠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往⽆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概。
②“缺”,缺⼝。
战⼠作战使宝⼑出现了缺⼝,极⾔拼杀之惨烈,战⽃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畏的英雄⽓概。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
第⼀句⽤“⾦带连环”束“战袍”等⾐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 第⼆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恶劣、⾏军艰难突出戍边将⼠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们夜赴战场的决⼼,“乱斫”和“缺宝⼑”既表现了战⽃场⾯的激烈,更表现了将⼠们奋⼒杀敌、拼死搏杀的⽆畏精神。
(能从外貌、环境和⾏动三⽅⾯选两点进⾏分析即可)出塞古诗2 古诗原⽂ 男⼉⽣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买马鞍,百⾦装⼑头。
闾⾥送我⾏,亲戚拥道周。
斑⽩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惨不骄。
借问⼤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重守边,今⼈重⾼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奋⾝勇所闻。
拔剑击⼤荒,⽇收胡马群; 誓开⽞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继踵,两蕃静⽆虞。
王之涣出塞古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之涣出塞古诗王之涣出塞古诗古诗《出塞》道出无数将士们的心声,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杰作,写出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出塞古诗及诗意# 出塞(唐·王昌龄)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衍生注释:1.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
明月和关隘都是边疆的典型意象,这里暗示了边疆战事自秦汉以来就不断延续。
2.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长征,极言征战路途遥远。
人未还,说明众多出征的战士都没能归来,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漫长。
3. “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表示只要。
龙城飞将,一种说法是指卫青,他曾奇袭龙城;另一种说法是指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4. “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不让。
胡马,指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二、赏析:这首诗开篇就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略带苍凉的意境。
那一轮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那关隘,也依然矗立,可是时光流转,战争却从未停止。
“万里长征人未还”,短短七个字,道尽了战争中无数士兵的悲惨命运,离乡万里,战死沙场,回不了故乡,让人不禁心生悲戚。
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发出感慨,如果有像龙城飞将那样的英雄在世,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将的缅怀,更是对当时边疆安稳的渴望。
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诗歌创作上却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作品都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到那些古代的兵器和边塞的地图时,我突然就想起了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这些东西仿佛在诉说着古代边疆战争的故事。
赏析唐诗《出塞》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全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歌赏析: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景象,展现了黄河的壮美,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诗人通过远观黄河,将其比作一条飘渺的白练,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黄河之上。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一座孤独的城池,四周被巍峨的高山环绕。
诗人通过描绘城池的孤独,表达了边塞将士的寂寞与孤独,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与敬意。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描绘了羌笛吹奏的情景,羌笛吹奏的声音哀怨、凄凉,让人感受到了边塞将士的思乡
之情。
诗人通过羌笛的哀怨,表达了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春风无法吹到边塞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与无奈。
诗人通过春风无法吹到边塞,表达了边塞将士无法享受到温暖的春风和家乡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黄河、孤城、羌笛、春风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敬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
唐诗《出塞》
《出塞》
年代: 唐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赏: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独指??
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
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之美,诗歌语言
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
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