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奥地利绘画巨子埃贡·席勒油画作品埃贡·席勒(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绘画巨子,师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维也纳分离派重要代表,是20世纪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
席勒作品特点:1、表现力强烈,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且主题多是自画像和肖像。
(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无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2、席勒对线的运用炉火纯青:克里姆特也是用线高手(擅长用流畅的曲线去塑造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
)席勒受其影响也笃爱线条,线条更具主观色彩,每一条线都是自我情感的显露,没有克里姆特的柔美,反倒显得夸张强烈,凸显人体的骨感美。
抽象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对线进行过心理学层面的分析:由于线的转折呈现的三种角度会给人以三种不同的心理暗示:锐角尖锐,给人以紧张、激动感;直角让人冷静;而钝角显得笨拙、软弱、消极。
席勒的线条正是其精神和情绪的外化,那些线条或流畅或生涩,或圆或方,充满韵律和动感。
3、色彩强烈、有明显的装饰性效:席勒的画显得诡谲怪诞,紧张而有韵律感。
他喜欢用红、黄、黑等强烈的颜色,再以冷灰或白色做对比,产生出某种强烈的情绪表达。
尤其是刺激的红色,可以被看作席勒用色的一大亮点。
《干洗房》画于1917年。
装饰意味浓厚,色彩无拘无束的风景画作。
画面中的房瓦、墙面、窗棂、烟囱安排得富于节奏,如一段欢快的乐章,而那晾晒的衣服随风飘起,好似那曼妙的舞姿,整个画面灵动跃起、妙趣横生。
画面之物多为红灰、橘黄、暖绿灰和白灰,相互间迂回穿插、错落有致,处处可见画家高超的色彩把控力和艺术创造力。
席勒的作品多以人物为主,他笔下的人物形态扭曲、造型夸张、表情怪异,迥异任何别的艺术家。
尤其是他笔下的自画像,总是那样的清瘦冷峻,侧斜着的面部给人是刚直和孤傲感。
席勒一生画了一百多幅自画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个扭曲变形的丑陋外形,仿佛被饥饿或疾病折磨后的躯体,或是骨瘦如柴的行尸走肉。
浅析席勒作品的艺术风格作者:潘云丽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5期摘要:埃贡·席勒是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
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和表现风格。
席勒作品中的独特表现性风格集中体现在他的扭曲而夸张的肢体、强烈而主观的色彩、强劲而有力的用笔。
本文通过对席勒作品绘画语言的分析,了解席勒的绘画创作及其独特魅力,进而分析席勒在当时绘画领域的崭新探索及其作品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埃贡·席勒画面构成形式艺术观念一、画面构成形式的演变埃贡·席勒(1890—1918)从小就酷爱美术,其儿时的作品中显示出席勒从小就有着艺术大师般的敏感性和丰富情感。
1906年,年仅16岁的席勒来到了维也纳学院,在这里他结识了克里姆特、科柯施卡、维也纳分离派、印象派等人和艺术流派,开始尝试各种绘画风格,其画面呈现出明显的装饰主义风格和印象派风格。
从1910年开始,席勒开始以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入画,到1912年,抑郁的表现主义画风逐渐形成。
1913到1915年为席勒创作的高峰期,此期间是他个人风格的成熟期。
1915年到1918年是他绘画生涯的后期,作品风格较成熟期的抑郁风貌有所改变,呈现出另一番味道。
下面我就从席勒绘画的四个时期对其构成形式的风貌作分析。
(一)早期的画面构成形式(1906—1910年)这段时期的席勒,作品题材多样,热衷于尝试各种不同的画风,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等人的影响,作品带有明显的装饰主义风格,部分作品有着后印象派风格的倾向与影响,个人风格化的意识在画面表现中不是太明显,还处于一个学习探索的时期。
(二)成熟期的画面构成形式(1910年—1912年)此时期,席勒开始不满足于装饰主义的画面构成,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自己带有表现主义倾向的较为单纯的画面构成形式。
画面大多以人体为主,在用笔用色上简略直接,强调物体的结构。
最常用的是单个人物构图方式和直线型简洁的造型手法,将修长、夸张的姿态的躯干安排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人物成为纯粹的表现对象席勒对于人物轮廓线的处理很自然地形成了整个画面的分割,在作品中更多地尝试了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画中人物所处的真实环境被简略或抽象化了,早期装饰化、图案化的绘画形式也被更具表现力和个人特色的直接抒写式的线条与强烈的笔触所替代,对于形的处理比较主观,强调了形体的骨感。
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摘要: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
奥地利“分离派”——19世纪末奥地利的一批设计家公开提出与正宗的学院派分离,他们组织的团体自称分离派。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分离派起源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
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Samuel Bing)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现代之家”(La Maison Art Nouveau)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
准确的说新艺术是一场运动,而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可分为直线风格和曲线风格,装饰上的和平面艺术的风格,并以其对流畅、婀娜的线条的运用、有机的外形和充满美感的女性形象著称。
这种风格影响了建筑、家具、产品和服装设计,以及图案和字体设计。
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时间长达十余年。
奥地利“分离派”——19世纪末奥地利的一批设计家公开提出与正宗的学院派分离,他们组织的团体自称分离派。
口号为“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
他们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德国青年风格近似,对当时德文国家流行的曲线风格产生了严重冲击,成为一股新的设计运动力量。
分离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奥托•瓦格纳和霍夫曼等。
瓦格纳是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了建筑设计应为人的现代生活服务,以促进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为目的。
这是一个由一群先锋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组成的团体,成立于1897年,最初称为“奥地利美术协会”。
因为他们标榜与传统和正统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
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
主要代表人物有:建筑家奥托•瓦格纳(1841—1918)、约瑟夫•霍夫曼(1970—1956)、约瑟夫·奥尔布里希(1867—1908)、科罗曼·莫塞(1868—1918)和画家居斯塔夫·克里姆特等。
人物及代表作瓦格纳是奥地利新艺术的倡导者,他早期从事建筑设计,并发展形成自己的学说。
维也纳分离派(英语:Vienna Secession),又译新艺术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又译艺术革新派)在奥地利的支流。
该流派反对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并与之决裂。
分离派作者作品艺术倾向、个人风格多种多样,而且没有明确的纲领,因此狭义上指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广义上讲是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
分离派涵盖绘画、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
∙∙∙1895年,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出版《现代建筑》(Moderne Architektur),体现基本的分离派的思想。
∙1897年4月3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约塞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马克斯·柯兹威尔(Max Kurzweil)、约瑟夫·马里亚·欧尔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和科罗曼·莫塞尔(Koloman Moser)等人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克里姆特任主席。
欧尔布里希亲手设计分离派标志的展览馆。
∙1898年,分离派展览馆建成;出版会刊《神圣之春》,举办首次分离派画展。
∙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
分离派开始步入盛期。
查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作品在分离派第八届展览中展出。
∙1902年,举办第十四届展览,贝多芬特展;主要展品有德国雕塑家马克斯·克林格(Max Klinger)的《贝多芬雕像》,克里姆特创作的《贝多芬横饰带壁画》,此次展览遭到了反犹情绪的攻击。
∙1903年,霍夫曼在银行家的帮助下创立“维也纳工作联盟”(Wiener Werksttte),他与莫塞尔担任艺术指导。
∙1904年,莫塞尔完成圣弗朗西斯·阿西西教堂(Kirche am Steinhof)的后殿嵌花和彩色玻璃窗。
(单选题)1: 《呐喊》是()的作品。
A: 毕加索
B: 梵高
C: 爱德华蒙克
D: 德累斯顿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2: 《更大水花》是()的代表作。
A: 弗洛伊德
B: 培根
C: 大卫·霍克尼
D: 约瑟夫·博伊斯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3: 《雅嘉度的的罂粟花田》是()的作品。
A: 莫奈
B: 马奈
C: 毕沙罗
D: 雷诺阿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4: 埃贡·席勒是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的重要代表。
A: 野兽派
B: 波普艺术
C: 维也纳分离派
D: 行为艺术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5: 《被击毙的男人》是()的作品。
A: 博伊斯
B: 基弗
C: 伊门多夫
D: 里希特
正确答案: D
(单选题)6: 《沉睡的救济金管理员》是()的作品。
A: 博伊斯
B: 弗洛伊德
C: 伊门多夫
D: 里希特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7: 维也纳“分离派”主要画家( )的作品《吻》具有强烈的“新艺术”风格特征。
A: 比亚莱兹。
画过《达娜厄》的著名画家都有哪些?达娜厄(Danaé)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她是希腊半岛西部一座叫阿戈斯城(Argos)的公主。
她的父亲是国王亚克里修斯(Acrisius)。
亚克里修斯十分疼爱这个女儿,但有位预言家告诉他,达娜厄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亲外孙会杀死他。
为了不让女儿恋爱生子,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国王命人造了一座青铜高塔,把达娜厄关在里面,让凶狠的恶犬把守,让公主与世隔绝。
一天,生性风流的天神宙斯(Zeus)经过,见到如此美色,哪肯放过。
他化作一阵金色的雨水,从青铜高塔唯一的一扇窗户落入达娜厄的卧室,便和达娜厄发生了不可描述之事。
十月怀胎后,达娜厄生下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取名珀尔修斯(Perseus),意即”金光闪闪”。
柏尔修斯长大后,一次参加某大型竞技会。
他掷铁饼时,因为太大力,铁饼竟掷歪了,落到观众席上,砸死了一个老人。
而这个老人就是阿戈斯城的国王亚克里修斯,也就是他的外公。
“达娜厄”是西方油画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其中尤以表现“宙斯化作黄金雨与达娜厄相会”这幕最为常见,相对而言也最具戏剧张力。
不同画作的风格各有千秋。
这张现存于卢浮宫的古希腊作品,应该是最早的一张刻画达娜厄与黄金雨的画作,完成于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25年间。
这张完成于1570年前后,现存于法国里昂美术馆,作者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画家,和提香、委罗内塞并称为威尼斯画派的“三杰”。
这幅作品完成于1531年,作者是意大利画家柯勒乔(Corregio,1489年-153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
这幅作品完成于1544年,现存于意大利纳普勒斯的国立卡波迪蒙特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apodimonte)。
作者是提香·维伽略(Tiziano Vecellio,1488年– 1576年)。
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
20世纪初奥地利绘画巨子,表现主义画家。
1890年出生于奥地利图尔恩,逝于维也纳。
16岁的席勒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在克里姆特指导下学习,并结识了科柯施卡。
他的画最初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
受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之后,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这表明他受到新艺术派——青年风格阿拉伯式图案的强烈影响。
如果说克里姆特的艺术是从象征主义走向表现主义,而席勒则已走进纯粹的表现主义天地。
埃贡·席勒20岁时便已经达到了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
1 910年创作了首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作品,随后又在短暂的8年时间里创作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
席勒后期的艺术不仅受到瑞士的霍德勒影响,还直接受尼采和佛洛伊德心理学的启迪。
他毫不掩饰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都不是静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态都像处在惊恐不安状态,生的欲望和死的威胁交织成可怕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作品。
他笔下的人物形体瘦长,那冷峻刚直的线条令人震颤,他强调形象清晰的外轮廓,喜欢用红、黄和黑色来表现强烈的情绪。
他除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夸张刻画外,着意描绘人物神经质的情绪。
为了创作他处于紧张不安的人物情态,他还深入到疯人院去研究精神病人的神态和动作,表现出一种类似哑语的动作表情,令人感动不已。
1915年第一次大战中他被征入奥地利陆军,他在军中仍继续作画,达到多产和高水平。
他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派中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生活不幸和突发感冒,年仅28岁的埃贡·席勒于1918年时逝世。
线——中国抽象的基本语言文/李旭@东方视觉线,是视觉艺术源头的初始形式,是描绘物象外轮廓的有效手段。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对任何涂绘工具的最初使用结果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线条。
线,也因而成为人类视觉艺术中最易于交流的语言。
线,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史上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地位。
在古埃及、巴比伦以及玛雅文明时期,线是精确而神圣的图式;希腊时代,线是黄金分割的完美图解;文艺复兴的岁月里,线在达芬奇、丢勒笔下谱写出写实叙事的宏大交响;安格尔细腻恬静的古典情怀中,线又被演绎成温柔如水的诗篇;维也纳分离派的两位代表克里姆特和埃贡·席勒,分别把线的柔韧度和抽搐感推到极至;而在蒙德里安那里,线条又冷峻地构成了宇宙的绝对秩序;保罗·克利把线看成是绘画的漫步;波洛克把线当做即兴泼洒的痕迹;在德库宁的画面上,线是时而狂暴时而优雅的音符……线,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线,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语言。
与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光影、透视、解剖的理性倾向相比,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线条更注重东方化的感性传达。
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用线的方法历经世代沿革,后来被概括成人物画、山水画中的“十八描”①和“皴法”②等经典程式,每种用线方法都对应着既定的物象,也描绘着特殊的质感和肌理,而各种笔法之间则有着非常明显的形态差别。
另外,由于“书画同源”的特殊文化传承,中国式的绘画线条,与书法笔画又有着先天的联系。
古代中国画家们无一例外地在成长过程中经受过严格的书法训练,这也为他们用线条进行灵动自如的视觉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线,也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最基本的语言。
在众多抽象艺术家中,擅长用线的个体众多,在他们个人风格建立的过程中,许多艺术家都以线条为最基本的构成语言,融会了自身的理性与感性思考后,这一古老语汇在21世纪初的今天又焕发出无限活力,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和蓬勃发展的态势,进而逐步凸显出浓烈的民族特色。
作品分析我曾在上海美术馆工作过17年,2001年,以“形而上”为主题,我策划了中国大陆首个由官方美术馆发起的抽象艺术大展,截至2005年,展览成功地举办了四届,逐步成为抽象艺术大型展览中的示范品牌。
“线”这个展览是我最近两年来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最终集结了19位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艺术家的作品,以线的表现力为学术主题展示当代中国抽象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参展艺术家名单如下:北京:陈光武、徐红明、王川、孙凯、刘旭光、徐若涛上海:申凡、秦一峰、黄渊青、李磊、曲丰国、王远杭州:施慧、张浩天津:祁海平、张羽深圳:梁铨沈阳:尹戈德国杜塞尔多夫:陈若冰这是一个集结了当代中国众多实力派抽象艺术家的名单,横跨了大江南北的广阔地域,也兼顾了年龄落差较大的老将和新人。
这19位参展艺术家,分别以差异巨大的态度对“线”的主题表达出自身的独特回应,把他们洋溢着个性、充满着创造力的作品呈现在观看者的面前。
申凡、秦一峰、王川,这3位“老将”的抽象实验都开始于1990年代初期,十几年来,他们执著而专一的探索,锤炼出成熟而大气的个人风格。
以各不相同的切入点为开端,他们都在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中找到了自信。
申凡以冷静繁复的叠加线条和空灵超脱的情怀,创造出醇厚而另类的漫长系列,其作品持续地闪烁出道家思想的光彩。
秦一峰的画面上充满盘旋曲折的线条,这种别样的构成直接得益于他对明式家具的潜心研究,得到了古代极简美学所带来的滋养。
王川奔放洒脱的线条既是对彻悟之时心象状态的直接书写,也是对具体生命印迹的倾心咏叹和永恒记录。
他们作品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反映出被充分诗化了的东方哲学色彩。
陈光武、黄渊青、张浩、祁海平、张羽和陈若冰,6位艺术家都有着受到中国书法和水墨艺术影响的类似学养背景。
陈光武把“书画同源”的理论内涵发挥到极至,以连绵不绝的线,把中华文字之美一气呵成地贯通在书法和绘画相映生辉的图像之中。
黄渊青貌似涂鸦的造型和笔触其实是异常优雅而精妙的,对形式的不断微调和对用笔韵味的持续探求都展现出他深厚的书法素养。
张浩把书法点划所构成的微观世界放大为宏观的宇宙,以超然的心态演绎着黑白相生的节奏和旋律。
祁海平是油画家中少见的书法家,借用来自西方的媒材,他淋漓酣畅的运笔生动地映照出东方的灵魂。
张羽在水墨实验中抛弃了毛笔,直接以手指为绘画工具,借助巨量的指印呈现出线条的虚实之变。
陈若冰曾在西子湖畔学习水墨,如今在德国仍然以浓厚的汉魏美感抒发着中国式的抽象情怀。
这些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出中华文化底层的深厚内蕴,在对传统的潜心探索中展现着来自水墨世界的强大能量。
徐红明、梁铨、尹戈、徐若涛,这4位艺术家在创作中借助了绘画手段却也颠覆着传统绘画观念。
徐红明对点、线、面、色彩和空间等视觉艺术基本问题的持续追问显示出超凡的智慧和勇气,他的一系列形式探索令多媒体艺术时代的绘画探索继续显露出勃勃生机。
梁铨的“绘画”其实是纸质材料反复制作的完美结果,染色拼贴的“线条”和“笔触”其实在附和绘画程式的同时解构了绘画的原初意义。
表面上看,尹戈不仅抛弃了画笔,而且放弃了对画面的控制,其实,他画面的魅力恰恰在于“控制”,各种液态颜料流淌晕化的效果令人眼花缭乱,他以魔术般的另类技巧不断营造出神奇的梦境。
徐若涛的绘画,起源于电脑制作的技术图像,当喷绘在画布上的图像被一丝不苟地手工覆盖之时,原本对立的两极却在这种“手工影像”中显示出令人困惑的统一。
以上4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不同层面上展现着当今中国抽象艺术观念化实验的新方向。
李磊、曲丰国、王远和孙凯,是对视觉语言持续探索并不断取得新成就的4位艺术家。
在“冷抽象”艺术家最为集中的上海,李磊却是一个“热抽象”的代表人物,多年以来,他坚守着作品中浓厚而爽利的抽象表现倾向,并把这一倾向不断推向东方。
曲丰国的形式之路一直与各种线的实验有关,虚与实、热与冷、黑白与色彩……在他的前行之路上形成了一系列风格标志,他那看似极简的画面里,潜藏着异常丰富的形式意蕴。
王远把自己的线条叫做“铁线描”,从新世纪之初开始,他对于线的创作一直在等边三角形的独特构图中进行,近年来,他在画面组合的形式语言探索中也持续取得了明显的突破。
孙凯的作品都是借助钢笔和炭素墨水在纸本材料上创作的,反复重叠的细密笔触最终组合成难以名状的巨大外形,可以说,他的作品是“线”在微观与宏观意义上的双重统一。
这4位艺术家,都在形式探索的空间中执著前行,为抽象艺术的未来开辟着全新的疆界。
施慧和刘旭光,是本次展览上比较特殊的两位艺术家。
施慧是本次参展者中唯一的女性,她大型装置中的“线”其实是构成作品的无数纤维,十几年来,施慧作品中单纯朴实的材料质感,给人以形而上的升华体验,以冷静而富有张力的视觉和心理效果,她为女性艺术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时代坐标。
曾经游学并执教于日本的刘旭光,创作能力跨越了绘画、雕塑和多媒体等多种领域,其作品中常常渗透出浓厚的禅学意境。
本次展览上,他运用录像的技术手段,展示了“线”的运动因素,把本来无法捕捉和把握的“时间”变得更加感性、更加直观。
策划陈述对于艺术家和观看者们来说,线,既是学术意味非常浓厚的理性概念,也是感官体验极其丰富的视觉形态。
线的世界是博大的,从理论上来说,有多少个抽象艺术家,就有多少种抽象形态的“线”的存在,以一个19位艺术家的作品联展来探讨这个话题,对策展人来说很有挑战,挂一漏万或者以偏概全,都是在所难免的。
受组织工作和展览空间的局限,本次展览遗漏了余友涵、丁乙、李华生和谭平等若干中国抽象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每位参展艺术家的展出作品数量也限制在比较少的水平上,这些都不能不说是完成度方面的遗憾。
身为评论家和策展人,近十多年来,我的许多精力都放在抽象艺术上了。
在过去的4届“形而上”和现在的“线”之中,其实都贯穿着一个隐形的、却也是重要的主题——对“中国抽象”的持续探讨。
自1997年我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廊策划中国大陆首次大型抽象艺术联展“无形的存在”起,我就一直思考着中国抽象艺术的未来走向问题。
对抽象艺术概念的界定,对抽象艺术意义的自省,对抽象艺术生存空间的争取,对抽象艺术家群体的召集,对“中国抽象”概念自足性的思考和国际推广,对“纯抽象”、“半抽象”、“象征”和“意象”等话题的辩论……10年以来,我经历过许多印象深刻的场面,结识了大量艺术界的顶尖人物,聆听了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也受到过许多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鼓舞。
线,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之所以说永恒,是因为线与涂绘和书写的动作直接相关,只要有绘画和书法的存在,有关线的可能性的探讨就不会休止。
几年前,香港的张颂仁先生曾给我看过一本画册,内容是伊朗艺术家们的现代书法作品,那些与中华文明大异其趣却又十分精彩的视觉形式令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