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反思参考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出塞》教学反思一、背景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地阅读,通过阅读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而《古诗两首》是本单元重点课文。
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阅读。
我在执教《出塞》这一课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能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真正融入学习中去。
二、教学案例在《出塞》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理解,学生更是无从下手,这样给这首诗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于是我及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反思与改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给学生出示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于“万里长征人未还”有了深刻的理解。
通过观看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资料,学生对于“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首诗并非仅仅表现对出征战士的同情,其中还有对士兵戍边防务繁重、死生相隔、不知归期的关切。
同时还有对汉朝重用边将、戍卒,实行大规模的边防屯田和开发边疆等政策的追忆。
让学生体会到了边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艰辛在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时,学生仅仅理解为边疆战士离家乡很远,回家不容易,这是不全面的。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边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艰辛,我引导学生观看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情景和汉朝时的战争场景,让学生体会到边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艰辛。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学生就读得更有感情了。
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是我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出塞》的前两句诗时,“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引言在五年级下册的古诗教学中,我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来教授给学生。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江雪》。
通过教学反思,我总结了这次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改进方法。
教学亮点1. 选择经典古诗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
这些古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既能展示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长诗词欣赏的能力。
同时,这些古诗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2.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的意境。
对于《登鹳雀楼》,我通过描绘苏轼寓居于临安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壮丽的山水和壮丽的气氛。
对于《静夜思》,我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在安静的夜晚里思考和感受大自然的美。
对于《江雪》,我通过描绘寒冷的冬天和江边的景象,引发学生们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和感受。
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的情感和意义。
3. 理解与鉴赏结合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对于每一首古诗,我都通过引导学生读懂字面意义,并思考古人写这首诗的用意。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们从诗的音韵、节奏、修辞等角度来欣赏古诗的艺术之美。
通过理解与鉴赏的结合,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教学不足之处1. 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不高。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较少,无法真正理解古诗的内涵和价值。
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需要加强对古代文化的介绍,让学生们了解古代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提高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听力训练的不足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在听力训练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些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导致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不足。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我计划增加一些听力训练的活动,比如朗读练习和听课文并回答问题等,以提高学生们的听力理解能力。
【原创】《古诗三首》之《出塞》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秦”。
②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边塞诗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1、背诵古诗。
(同学们,我们学习和积累了许许多多古诗,你们谁能把记忆最深刻的古诗背一背,看谁背得即多又好!)2、学习方法。
(真好!同学们,背诵完古诗,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吗?谁来说一说?)(生:1.知诗人 2.解诗题 3.读诗文 4.明诗意 5.入诗境 6.悟诗情)(板书)3、引入课题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二、团队合作探究课文(一)知诗人解诗题1、PPT出示古诗。
(同学们,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你知道我们要先做什么吗?对了,知诗人、解诗题!)2、指名简介诗人王昌龄及写作背景。
(谁来把你知道的诗人王昌龄的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下!)3、教师小结(出示诗人简介PPT)4、理解诗题(了解了诗人,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诗题《出塞》,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那么,出塞就是指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关。
)(二)读诗文明诗意1、读诗文1.1出示读文要求(PPT):自由读三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出塞》教学反思古诗出塞的教学论坛怎么写古诗出塞的一个教学论坛,就这个论坛的一些考虑的情况来说,一个重要的情况是非常的具体的。
要结合当时股市的一个时代场景。
小班教案,《出塞》活动名称:小心门(健康)活动目标:1、认识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样式的门,了解其使用方法。
2、了解关门的安全使用是想。
3、提高幼儿使用门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教学资料:教学DVD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1)游戏“找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①教师:小朋友,请你找一找我们班级的门在哪里②教师:他们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③教师:想一想,家里的门是什么样子的和幼儿园里的门一样吗(2)观看DVD,引导幼儿观察片中小朋友使用门时的各种行为。
①教师:大家要仔细看看片中都出现了什么样式的门②教师:小朋友是怎么关门的手放在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③教师:片中的小男孩在玩什么你觉得这样做对吗玩着玩着,小男孩发生了什么危险(3)交流讨论,引发幼儿思考并讨论使用门的注意事项。
①教师:开关门的时候,手放在门缝处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②教师:随便推拉摆弄门玩对不对这样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2.概念学习(1)观看动画,了解使用门时一些安全与不安全的行为。
教师:使用门时,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来看一段动画吧。
(2)交流并学习安全使用门的方法,知道不安全地使用门将会出现严重后果。
①教师:用力地开关玻璃门,会发生什么危险②教师:开门时要注意什么③教师:为什么不能爬到门上或把自己挂在门上玩(会撞到别人。
会摔伤。
④教师:大家再想一想,除了这些,使用门的时候还有那些安全要注意(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说出其他关于门的使用安全,教师可及时提示,如:不在门后玩耍等。
3.教师小结。
4.教师:开关门动作轻,慢推拉静无声,不攀爬不掉挂,不在门后玩游戏。
家里的门有很多不同的式样,在使用这些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样才不会让自己受伤,也不会伤害到别人。
王昭君出塞的读后感这个故事讲的是汉朝时候的事,那时候汉朝和匈奴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出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的意思,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境。
教学学法:(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设计思路: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读古诗,明诗意。
三、悟诗情。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一、知诗人解诗题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
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
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二、读古诗明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察预习情况。
①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
学习“秦”字(板书)。
②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标题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主要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内容和作者;–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三首》的内容和作者;2.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悟生活、体味人生。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0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音视频或小故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好奇。
二、学习《古诗三首》(30分钟)1.理解《将进酒》中的“大盘铺”、“盖厮陶”等词语的意义;2.分组合作分析《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表达的意境;3.朗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并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叹。
三、表演与欣赏(2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所学古诗,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激发思考(15分钟)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感受和收获,展开思考和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古诗感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引发兴趣、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还能培养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左公柳》教学反思一堂课下来,感觉顺顺利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没有我想像中那么满意。
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的性,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性质和方向。
《左公柳》是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故事。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
围绕这一中心,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一堂课不怕有缺憾,最怕没特点。
回忆一堂课的教学历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
有许多值得发扬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灵活地处理教材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执教的是《左公柳》的第二课时。
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篇幅很长,故事中主人公左宗棠又是晚清时期的人物,学生对他的认识很陌生,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为此,我没有按部就班地按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而是直接从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入手。
第二部分讲的是左宗棠的三个爱国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这一部分也最能表达左宗棠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
接着,我引导学生简单地学习第一、三部分,这两段我采用的是比照教学。
学生不仅感受到左公柳是刚强之树,更是象征着爱国将士的精神之树。
这样的教学策略表达了教材使用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为了表达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进行。
比方,在学习第一个爱国故事时,学生就抓住“力排众议”体会左宗棠决心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豪情;第二个故事,引导学生抓住抬棺出征的场面描写体会左宗棠誓死保卫新疆的决心;在体会左公柳的形美时,抓住了“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语来感悟;体会左公柳的神美时,抓住了“刚强、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这些词语来领悟;体会左公柳的精神之美,抓住了“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体味。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出塞》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勇报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
《夏日绝句》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将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建议: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2.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体把握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8篇)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三首古诗教学反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9.古诗三首(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反思(精选5篇)小学语文《出塞》教学反思篇1今天,按照预设上完了《出塞》,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这首诗我很喜欢,在这节课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创设意象,入境悟情诗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棵引人瞩目的奇葩,诗歌意象的创设,对学生入境悟情能起到较好的渲染及铺垫作用,教学时,我创设了以下导语:“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而边塞诗,能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代多事的边塞,凄凉悲惨的战场。
”在语音上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悲”的氛围,接着引出一组边塞的图片,配以哀婉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后带着这种凄凉、荒凉的感觉自由读诗,在本节课中我还创设出“明月”这一意象,由《月夜忆舍弟》到《静夜思》,联系《出塞》中的“明月”,我问:古人是望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将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地作战,夜晚孤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再如,本诗意境雄厚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入境悟情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的叹息的时候,学生对后两句的感悟才会更真切、更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也才能留下深深的烙印。
2、资料补充,堆积情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局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如:教学中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以及大量的边塞诗积累,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3、文本诵读,情感共鸣文本的诵读、诗意语文的品味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略述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
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
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
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
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
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
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
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
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
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