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345.00 KB
  • 文档页数:4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1)
7、暖休克: 是指高排–低阻型休克时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排出量高而 外周阻力降低,常因皮肤血管扩张或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 流增多而使皮肤比较暖和,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早期。
一、名词解释(11)
8、冷休克: 是指低排–高阻型休克时来自百度文库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排出量降 低而外周阻力增高,常因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使皮肤 比较湿冷,多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四、单项选择题(9)
8、休克期微循环血流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多灌多流 C.灌大于流 D.不灌不流 E.流大于灌 本题正确答案:C
四、单项选择题(9)
9、休克时常伴发 A.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血症 B.呼吸性酸中毒及低钾血症 C.代谢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 D.呼吸性酸中毒及高钾血症 E.代谢性硷中毒及低钾血症 本题正确答案:C
二、简述题(7)
7、休克与DI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②感染性休克时,病原体及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 外源性凝血途径及内源性凝血途径;③创伤性休克时,TF 释放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因此,感染性休克和创伤 性休克容易引起DIC发生。
三、填空题(4)
1、引起休克的原因有 、
、、

、、、、
二、简述题(7)
3、简述休克早期机体代偿的机制及其意义。 答:休克早期机体代偿的机制:休克早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主要与全身缩血管体液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其中主要有交 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大量释放入血。儿茶酚作用 于α受体,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作用于β受体引起动-静脉短 路开放,使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另外,血管紧张素Ⅱ、血 管升压素、血栓素、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使 血管收缩的作用。
二、简述题(7)
4、休克Ⅱ期为什么会失代偿? (2)自身输液停止:由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管内 流体静压升高,使组织液进人毛细血管的缓慢“自身输液” 停止,甚至有血浆渗出到组织间隙。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 ,血黏度增加,红细胞聚集,微循环淤滞加重,使有效循环血 量进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二、简述题(7)
6、休克时细胞发生那些变化? 答:(1)细胞膜变化:细胞膜是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损伤 的部位。缺氧、ATP减少、酸中毒、高血钾、溶酶体酶、氧 自由基以及其他炎症介质等都可损伤细胞膜,引起膜离子泵 功能障碍或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水肿和高钾血症。
二、简述题(7)
6、休克时细胞发生那些变化? (2)线粒体变化:表现为线粒体肿胀、致密结构和脊消失 ,钙盐沉着,甚至膜破裂。(3)溶酶体变化:休克时缺血 缺氧和酸中毒等,可致溶酶体肿胀、空泡形成并释放溶酶体 酶,引起细胞自溶和坏死。(4)细胞死亡:休克时的细胞 死亡是细胞损伤最终结果包括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
2、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 A心输出量降低 B动脉血压降低 C组织微循环灌流量锐减 D外周阻力升高 E外周阻力降低 本题正确答案:C
四、单项选择题(9)
3、休克早期引起微循环变化的最主要的体液因子是 A儿茶酚胺 B心肌抑制因子 C血栓素A2 D内皮素 E血管紧张素Ⅱ 本题正确答案:A
四、单项选择题(9)
第九版病理生理学 第十三章休克考点剖析
内容提要:
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蓝本,结 合40余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第九版病理 生理学各章必考的考点剖析,共二十章。本章为第十三 章休克。本章考点剖析有重点难点、名词解释(11) 、简述题(7)、填空题(4)及单项选择题(9)。适 用于本科及高职高专临床、口腔医学、高护、助产等专 业等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使用,也适用于临床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及研究生考试人员使用。
4、休克早期微循环灌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动脉血压下降 B.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C.心输出量减少
D.中心静脉压降低 E.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 本题正确答案:E
四、单项选择题(9)
5、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变化不明显 D先兴奋后抑制 E先抑制后兴奋 本题正确答案:A
2、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可分为 、 、 。
3、根据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可将休克分为三类即
、、 、

4、一个典型的休克,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 、、 、 。
填空题答案:
1、答:(1)失血和失液性休克(2)烧伤性休克(3)创 伤性休克(4)感染性休克(5)过敏性休克(6)心源性休 克(7)神经源性休克。
4、休克Ⅱ期为什么会失代偿? (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由于回心血量及有效循环血量进 一步减少,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 当平均动脉血压低于 50mmHg时,心、脑血管对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作用丧失, 导致冠状动脉和脑血管血液灌流量严重减少。
二、简述题(7)
5、为什么休克晚期治疗比较困难? 答: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期又称难治期、DIC期。此期微 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中可有微 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DIC形成:①血 液凝固性增高;
1、休克的概念是 A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 B休克是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所致的循环衰竭 C休克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应激反应 D休克是以血压降低、尿量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E休克是因急性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 以致细胞损伤、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障碍的全身性病 理过程 本题正确答案:E
四、单项选择题(9)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②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血栓素A2、 内皮素等缩血管 物质的增加,对血管也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加重了微循环的 缺血缺氧状态。(2)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灌 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淤血性缺氧状态。
二、简述题(7)
2、休克分几期?各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是什 么? 发生机制: ①乳酸、组胺、缓激肽等扩血管的物质增多,使 血管扩张,血流缓慢;②白细胞的黏附作用,增加了微循环 流出通路的血流阻力,导致毛细血管中血流淤滞。(3)微 循环衰竭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不灌不流,血流停止。发 生机制:血液凝固性增高,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 统激活,导致DIC的形成。
二、简述题(7)
7、休克与DI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DIC和休克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DIC可 引起休克,即DIC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器官血液灌流量不足 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其发生机制的要点是:①广泛微血栓 形成;②血管床容量增加;③血容量减少;④心泵功能障碍 。
二、简述题(7)
7、休克与DI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休克可引起DIC,即休克可引起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和 凝血酶大量生成。其发生机制的要点是:①各型休克进入微 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后,血液浓缩、血液凝固性升高,加上血 流变慢、酸中毒加重、肠源性内毒素产生增多等,可引起 DIC发生;
四、单项选择题(9)
6、休克早期血液灌流量基本不变的器官是 A.心脏 B.肾 C.肝 D.肺 E.脾 本题正确答案:A
四、单项选择题(9)
7、自身输血的作用主要是指 A 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组织液回流增多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本题正确答案:A
目录
第十三章 休克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 发生机制 第三节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第四节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第五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难点
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及分 类、休克发生的微循环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 2、熟悉:休克常见病因和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 变化、临床常见几种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 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 3、了解:休克的病因学和发病学防治以及器官支 持疗法和代谢支持的原则。
2、答:(1)低血容量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血 管源性休克。
3、答:(1)高排–低阻型休克 (2)低排–高阻型休克 ( 3)低排–低阻型休克。
4、答:(1)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缺血性缺氧期) ( 2)休克进展期(休克中期、淤血性缺氧期) (3)休克晚期 (休克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四、单项选择题(9)
一、名词解释(11)
9、自身输血: 是指休克时由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形成与释放, 使微静脉、小静脉等容量血管收缩以及肝、脾等储血库紧缩 ,血管床容积减少,迅速而短暂性地增加了回心血量,起到 了“自身输血”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11)
10、自身输液: 是指休克时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强 烈痉挛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增大,毛细血管内压下降 ,促使较多的组织液回流到血管内,增加了回心血量,起到 “自身输液”的作用。
二、简述题(7)
3、简述休克早期机体代偿的机制及其意义。 意义:⑴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包括①增加回心血量②增加 心排血量③增加外周阻力⑵维持心、脑的血液供应。
二、简述题(7)
4、休克Ⅱ期为什么会失代偿? 答:(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小动脉、微动脉扩张,真毛细血管 网大量开放,血液被分隔并淤滞在内脏器官内,以及细胞嵌 塞、静脉回流受阻等,均可使回心血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 血量进一步下降。
二、简述题(7)
2、休克分几期?各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是什 么? 答:休克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缺氧期、微循环淤血缺氧 期和微循环衰竭期。
(1)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 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发生机制:
二、简述题(7)
2、休克分几期?各期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是什 么?
一、名词解释(11)
5、心源性休克: 是指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超过心室面积的40%)、严重的 急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及心包填塞等,使心排出量急剧下降 ,引起的休克。
一、名词解释(11)
6、神经源性休克: 是指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等神经源性因素,可导 致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使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增加、循 环血量相对不足,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一、名词解释(11)
1、休克: 是指由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以全身有效循环 血量急剧下降,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 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全身 性病理过程。
一、名词解释(11)
2、失血和失液性休克: 是指急性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各种外伤、溃疡病 并发血管破裂、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宫外孕破裂导致的 大出血以及宫缩乏力、胎盘滞留等导致的产后大出血等。
一、名词解释(11)
1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是指严重休克患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氧也难以纠正的 缺氧、动脉血氧分压进行性下降等急性呼吸衰竭的表现。
二、简述题(7)
1、各型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什么? 答:各型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1)低血容量性休克: 见于失血、失液、烧伤、创伤等引起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2)血管源性休克:见于感染、过敏、创伤等引起休克发 生的始动环节。(3)心源性休克:见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血量急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 下降引起休克。
一、名词解释(11)
3、脓毒性休克: 指伴有严重的循环、细胞功能代谢异常的脓毒症,表现为在 充分液体复苏的情况下仍需要缩血管药物才能维持平均动脉 压在65mmHg以上,其血清乳酸高于2 mmol/L (18 mg/dL)。
一、名词解释(11)
4、过敏性休克: 是指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对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 剂(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类毒素)或疫苗等过敏,在受到 这些过敏原的刺激时,可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Ⅰ型变态反 应),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的休克。
二、简述题(7)
5、为什么休克晚期治疗比较困难? ②凝血系统激活;③TXA2-PGI2平衡失调:PGI2具有抑制血 小板聚集和扩张小血管的作用,TXA2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 和收缩小血管的作用。持续严重低血压及DIC引起血液灌流 停止,加重细胞损伤,使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 能代谢障碍。
二、简述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