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理论发展流变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7
建国以来中国电影历史讲述方式的流变【摘要】近70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戏剧性叙事的初期阶段、政治宣传与英雄主义的时期、现实主义和民生题材的兴起、激进艺术和新浪潮的影响以及商业化及全球化的发展。
每个时期的讲述方式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的变迁。
未来中国电影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并继续融合国际元素,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市场。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讲述方式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轨迹,也为未来的创作和探索提供了参考。
讲述方式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电影历史、讲述方式、流变、戏剧性叙事、政治宣传、英雄主义、现实主义、民生题材、激进艺术、新浪潮、商业化、全球化、特点、趋势。
1. 引言1.1 中国电影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近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建国初期,中国电影工作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创作,影片中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商业电影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
近年来,中国电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也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70年来中国电影历经沧桑变化,从最初的政治宣传到现在的商业大片,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段时间也见证了中国电影人才的蓬勃发展和创作实力的不断提升,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讲述方式的重要性讲述方式在中国电影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传递文化价值观念和表达艺术情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讲述方式,中国电影才能不断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讲述方式是中国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法和风格,中国电影得以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中国电影“影戏观”的流变邵雯艳纵观百多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一方面,对中国戏曲有意无意地学习、借鉴,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坚持,造就了中国电影特定民族化的呈现;另一方面,中国戏曲施加于中国电影的巨大影响,也遭遇了不绝如缕的质疑和反叛。
1924年,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徐卓呆的《影戏学》出版,第一章就从“舞台剧与影片剧的相异点”切入,分析电影不同于戏剧的特性。
1928年,欧阳予倩在《导演法》中谈到:“舞台表现之于电影,正好比歌唱之于留声机。
不过这种看法已经不适于今日,因为电影有电影的特长。
有电影能够表现的,其他艺术决不能表现;而所用表现的方法,也完全和其他艺术不同。
所以电影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
”①1934年,费穆提出:“我有一个偏见:我认为戏剧既可以从文学部门中分化出来,由附庸而蔚为大国;那么电影艺术也应该早些离开戏剧的形式,而自成一家数……所以在《香雪海》中我曾极力避免‘戏剧性之点’的形成,而专向平淡一路下工夫……这在戏剧的原理方面说,诚然是一种损失,但在一个新的电影观念之下,我们正不妨无视于此种损失。
”②费穆还具体分析了电影与戏剧的差异,“电影的表现范围,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不像戏剧之被拘束在一个舞台里,甚至于被所谓三一律所桎梏。
”③1933年,黄子布(夏衍)在评论费穆的影片《城市之夜》时指出,“电影有它艺术上的特质,决不是戏剧的改装,也不是戏剧的延长。
只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曾经借重过戏剧,于是乎一直到现在,电影往往还不能脱离戏剧的拘束……《城市之夜》,明白地把这种传统观念(指影戏观念,笔者注)打破了。
全部电影中,没有波澜重叠的曲折,没有拍案惊奇的布局;在银幕上,我们只看见一些人生的片断用对比的方法很有力地表现出来。
其中,人和人的纠葛也没有戏剧式的夸张。
”④1959年,史东山在《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中认为“电影,和其他艺术一样,经过剧作者把如同杂货铺似的社会现实中的材料加以分析、选择、归纳、概括、组织而编写成剧本之后,在演出上,还得通过导演更精细严密地来掌握故事中所有情节的发展过程,每一人物的行为心理或思想感情活动情况,即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付之于形象的表现。
第十章世界电影理论发展史关于电影的评论几乎与电影同时诞生,如果把这些零散的观影评述视为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的最早萌芽,那么,电影理论史几乎与电影发展史同步。
但自觉意义上的电影理论是在电影成长为一门相对成熟的艺术样式后才出现的,美国学者尼克·布朗①大致以1920年为起点开始研究电影理论的发展历史,这也大致是世界电影告别幼稚状态、走向成熟规范的时期。
尽管电影制片业广及亚洲、非洲、南美等全球范围,而且各地的电影艺术在发展中也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但电影理论的孕生与繁荣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所以,电影理论史的主要部分来自西方,这很大程度上与世界电影整体格局的不均衡有关。
世界电影理论发展迄今虽然短暂,但流派纷呈、众说纷纭,特别是当代电影理论进人了多元化、复杂性阐释时期,就连“电影理论”概念本身也在发生实质性变化,由最初侧重“电影”本体特性的描述,转变为更注重“理论”话语的思考与表达,因而,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理论发展·轨迹并非易事。
20世纪80年代之后,尼克·布朗等西方学者倾向于以60年代为界把电影理论划分为经典理论与现代理论两大部分,虽然尚不能完全涵盖电影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但作为把握世界电影理论发展的便捷途径还是可行的。
首先,有必要对几个概念进行蠢析。
从时间分期的角度看,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大致与世界电影史的“经典”时期与“现代”时期相契合。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世界电影经历了一次较为彻底的艺术革命,整体上进人了现代电影时期。
这里所提到的现代电影,不仅包括六七十年代大师云集的现代主义电影,也包括之后出现的以解构反讽、黑色幽默为特征的后现代电影,自然,也包括从旧好莱坞体制脱颖而出,既有所创新但有更多保留的新好莱坞电影,宽泛意义上讲,还应该包括50年代之后迄今不断发展中的各国的民族电影。
现代电影在叙事观念和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明显地有别于之前的电影制作,由此引发出了电影理论的新思考、新阐释。
《外国电影史》课总结各大艺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一、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
现实主义的萌芽。
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二、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指从1917-1928年期间,欧洲出现的众多的电影流派和学派,这些学派和流派最终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运动,即先锋派电影运动。
该运动主要出现在当时的法国和德国。
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是纯视觉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其目的是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象主义电影。
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
这些影第二阶段:以年轻的女电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尔、舞台剧编剧和青年诗人A.阿尔托等人的实验性影片为代表。
他们的影片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觉等。
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转入纪录电影。
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生活丑态;(2)德国表现主义(1919---1924)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样受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
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于1910年的慕尼黑,首先在绘画中,而后在文学、戏剧、音乐及建筑艺术中相继出现,形成了一场文艺运动。
电影理论简介电影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电影创作的本质、基本原理及一般和局部规律。
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电影史不同,后者以经验的、具体的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为研究对象,前者虽然也常以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寻求的却是对电影艺术普遍适用的准则。
电影理论的具体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电影的本质、本性、基本特征,如电影究竟是什么,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何在,电影艺术语言应是什么样的,电影形式的规律性究竟如何等;2.与创作方法相联系的电影理论,如革命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新左派”电影理论等;3.电影具体创作理论,如电影剧作理论,电影导演理论,电影表演理论,电影摄影理论等。
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阶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现代电影理论阶段。
在传统电影理论阶段,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等问题,就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一些著作探讨与戏剧组成元素有所区别的电影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演员表演、造型处理等),以及电影的社会学。
在十月革命前,俄国也已经有人提出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电影表现手段、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与各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上的紧张探索同步,各种电影理论学派接踵出现,其中,以路易·德吕克(“视觉主义”)、杰尔曼·杜拉克(“完整电影”)为代表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以汉斯·里希特(“电影即节奏”)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理论,以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最引人瞩目。
除此之外,法国的乌尔班·哈特、让·爱浦斯坦、莱昂·慕西纳克,苏联的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维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国的埃里克·艾略特,德国的弗里德里克·塔尔鲍特等,都在电影还是无声和单色的时期,对于如何理解电影的课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世界八大艺术形式分别: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戏剧,电影。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项发明,也是一门技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
贝拉说过:“电影说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的艺术,不像其他各种艺术的诞生日已经无法稽考。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电影技术的发展历史。
首先,电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电影产生前的萌芽一一1895年以前的活动图片时期电影的发明一一活动图片演变为活动影像时期电影的稳固和发展——无声片,有声片和彩色片电子影像的问世以及其对电影的挑战•这四个阶段在技术形式上表现为四个时代:无声电影时代,有声电影时代,彩色电影时代,电影数字化时代。
电影产生前的萌芽1824年英国人petermarkroget在英国皇家学会上提出的论文:当人的眼睛在观察运动物体的形象时,每一瞬间的形象消失后还会在视网膜上停留不不到一秒的时间。
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或者“视觉记忆。
”很多人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各种视觉游戏,1825年费东和派里斯发明“幻碟”;1832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
普拉多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同时发明了“诡盘”1834年英国人乔治。
霍尔纳发明了“走马盘”;1876年艾米尔。
雷诺制作了“活动视镜”,1888年雷诺的“光学影戏机”开始尝试公开放映。
而在电影的发明历程中,我国的皮影戏有着启迪作用,电影史学家乔治。
萨杜尔在他的《世界电影史》的第一章“电影的前驱——皮影戏与幻灯”中提到了这一史实。
中国皮影戏而照相术的发明完成了从手绘图画到摄影影像的过渡,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板照相术”拍摄一幅照片的时间需要曝光30多分钟,1851年英国人弗。
斯。
阿彻发明了“湿性珂罗酊摄影法”使曝光时间缩短到几秒,并解决一张底片复制多张照片问题;1871年,马多克斯发表了溴化银干板的制作方法,从而进一步缩短了曝光时间,简化了工艺。
1872年,英国摄影师穆布里奇用12台相机拍下了12张马匹奔跑的照片,这组照片在1878年公布后引起科学界的轰动,为门可以把它看成离散时间轴的雏形。
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分析2019-07-24⼀、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流变1911年法国⼈路易•费雅德提出了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来说⼀种相对的现实形式—⾃然主义,他开始⽤电影表现不带有任何幻想的实际⽣活的各个⽚段;之后,电影眼睛派在1922年现实主义的⼤运动兴起时⼜坚持了卢⽶埃尔兄弟的观点,认为电影应该排斥⼀切造型化的⼿段,只有机器才是最客观的,是真实的最好保证;1929年英国纪录学派通过电影对于劳动活动的真实记录让更多的⼈体会到劳动这⼀主题的具体含义与从事劳动的美。
罗莎认为纪实⼿法电影的创作,可以成为政治宣传的有效⼿段,国家公民对于国家的作⽤和社会的演进有了最起码的理解;因此,现实主义电影在发展之初⼤多以社会纪录⽚的形式出现,法国学派的现实主义者则以⽚中是否清楚的表达作者的观点为标准来区分现实主义电影与传统纪录⽚。
⽆意识的表演,出其不意的摄取才能够让观众看到影⽚本⾝所传达出社会精神。
然⽽,就在历经了两次巨⼤战争灾难后的西⽅⼈民已经对⽣活失去了信⼼的时候,那些那些醉⼼于编制虚构的神话、不断重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电影早已经丧失了揭⽰现实涵义的能⼒,现实主义则呈现出更被需要的形象。
现实主义电影表达了民众对战争的谴责与愤慨,以忧患与共的⼼态,将残酷现实搬上银幕,透过电影重新建⽴国家认同。
与此同时,巴赞与克拉考尔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家们建⽴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在此时也已相对成熟了。
伴随着这个特殊时期的需要,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成为电影艺术发展新航标。
意⼤利新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集⼤成者,也是现实主义发展的⼀个重要的转折。
新现实主义电影主要是围绕反对战争、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等主题展开。
真实、⾃然、作者和摄影机的连续性是新现实主义的特点。
⼆、巴赞:从现实留存到“完整电影”神话伟⼤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完成了⼈类⼏千年来向往的神话——复制这个神秘⼜客观的“现实”。
巴赞在电影本体论与真实美学中详细的论述到,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特征便是纪实特征,正是因为这⼀特征,电影艺术⽐其它艺术都更接近⽣活,贴近现实,故⽽巴赞⼜提出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现实主义”的⼝号。
欧洲电影发展及理论实践对世界影视的贡献众所周知,西方电影理论分为蒙太奇与纪实主义两个流派,而这两个流派分别有着不同的代表人物与主张。
但西方电影理论并非仅由这两方面组成,它至今已发展了近百年。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推进方式叙述西方电影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格里菲斯开创蒙太奇先河从1895年电影诞生起,与电影相关的概念便接踵而至。
但早期,电影被看做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早期电影也带有极强的实验意味。
无论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家庭录像”式的短片实验,或是梅里埃的短片中,极少有对电影本身(从技术到艺术)的深层次研究。
直至格里菲斯的史诗性电影诞生之前(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以及以幕为单位的交叉叙事标志着电影技术在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与,电影相关的理论仍非常罕见。
二、早期电影理论拉开电影理论序幕的,是意大利的卡努杜。
他在1911年首发《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从此刻开始,电影才在真正意义上得以知识分子们的重视。
自此,电影理论家们先后出现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从心理层面看,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博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从观众心理层面对电影本身作出探讨。
他认为,电影不仅存在于银幕上或胶片上,而是存在于观众的心中:电影观众随着影片情节嬉笑怒骂,或掩面而泣,或满面春风。
而同样来自德国的爱因汉姆也对明斯特博格的理论做出了心理层面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于1932年发表《电影作为艺术》,从各个角度印证了电影并非机械复制现实的工具,而是有独立创作意识及精神的艺术品。
但遗憾的是,他后期由于担心电影表现手段过于丰富,会使得电影越来越生动,反对有声片的出现,鼓吹无声片,陷入了与时代背道而驰的误区;而在另一层面上,来自匈牙利的巴拉兹则开创了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他分别于1924年和1930年先后发表《可见的人类:论电影文化》和《电影的精神》。
(一)早期电影运动在著名的蒙太奇理论出现之前,在电影的诞生地出现了一次先锋运动。
电影理论电影理论是研究电影艺术的理论,它主要关注电影与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等方面的关系,探索电影的本质和意义,已成为了哲学、美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交叉的领域。
本文将从电影的起源、电影作为艺术的特征、电影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电影艺术提供一些参考。
一、电影的起源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起初是一种新颖的娱乐方式,被称为运动图片(moving pictures)。
1903年,首次经电影拍摄得以展示出来的电影是从纽约到康威(The Great Train Robbery)。
这部电影采用了多个镜头的拍摄和剪辑,在当时具有革命意义。
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沉睡期、黄金期和现代期。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影业面临着声音技术、电视的竞争等问题,经过多次危机,电影才开始走向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制作精良、制作成本高、票价昂贵,是电影史上的高峰。
现代电影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影制作的又一次革命,因为它采用了新的拍摄技术和主题,电影逐渐从票房和奖项中解放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电影作为艺术的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许多艺术形式的元素,使得电影富有了复杂的内涵和多层次的表现能力。
其次,电影具有“镜头语言”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队列和画面的运用实现了众多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具有极高的娱乐性和影响力。
再次,电影是一种四维艺术,通过音频、影像、观感和情感等多种元素的交织搭配,使得电影更好地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生动与真实的艺术感受。
三、电影与文化的关系电影是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具有很强的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反映和表达能力。
电影通过不同的主题、故事和表现方式,表达着人类的情感、人生、价值观和观念。
同时,电影也会被文化所影响和塑造,某些电影延续、强化或颠覆了某种文化或价值观的传承。
论电影理论的发展流变【摘要】不管何种经典理论都在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数十年”后而渐次式微。
文章分析了经典电影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局限,分析了现象学的兴起的背景与任务,论证了电影现象学是当代电影理论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局部幻像纪实美学电影现象学一百年前,当人们欣喜若狂地涌向电影院,观看鲁米埃尔兄弟的“玩意”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吸引他们的,并非那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而是这个新生的玩意所呈现的“真实的幻像”或“幻像的真实”。
自那以后,真实与幻像的交融衍生了电影无穷的艺术魅力。
如何解读这个越来越复杂神奇的“玩意”,成了一个世纪以来电影理论学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爱因汉姆与巴赞:幻像与真实的理论首先对这个“玩意”做出身份定位并进行理论叙述的是美籍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他在1932年出版了《电影作为艺术》,第一次对电影的艺术身份,主要阐述了电影形象与现实的关系,提出了“局部幻像论”。
“局部幻像”论是爱因汉姆立论的心理学依据。
他认为一切艺术都只是在观赏者心中引起对现实事物的不完整的幻觉。
而人们之所以会满足于这种“局部幻像”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满足于了解最重要的部分;这些部分代表了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因此,只要再现这些最需要的部分,我们就满足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印象——一个高度集中的,因而也就是艺术性更强的印象。
……银幕上的人物只要言谈举止、时运遭际无不跟常人一般,我们就会觉得他们足够真实,既不必让他们当真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不想看见他们占有实在的空间了。
我们能够把这些人物与事件既当真又当假;既是实物,又是放映幕布上光影的简单图形。
正是这个事实才使电影艺术成为可能。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与戏剧一样,只能构成部分的幻觉,如果艺术与现实无从区别,那么艺术也就没有存在的空间。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真实生活的印象,但是它的真实性恰好被削弱到最令人满意的程度。
电影画面介于剧场(有空间、有逼真的动作)与照片(只是一个扁平的表面)之间,所以才会既当真又当假、既是实物,又是放映幕布上光影的简单图形,但这也正是蒙太奇在艺术上存在的理由。
爱因汉姆的理论从影像不同于现实的角度反复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也就是说,他是从电影的假定性方面去肯定电影的艺术性的。
另一位对电影理论作出巨大贡献且对世界电影发展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如果说爱因汉姆的理论论证的是“真实的幻像”的话,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则论证了“幻像的真实”。
巴赞的纪实主义美学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即摄影影像本体论、反对“蒙太奇至上”论、电影的心理学起源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
摄影影像本体论认为,摄影影像的机械复制性保证了电影的本质客观性,正如巴赞在《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所说的,“摄影的客观自然性赋予它一种所有其他画面创作都不具备的可信度质量”,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的形象被自动地、不受人为创造性干预地拍摄下来”。
这一观念,构成了巴赞纪实主义美学的基础。
既然推崇“世界的形象被自动地、不受人为创造性干预地拍摄下来”,那么,如何对待表现主义技巧的蒙太奇呢?他认为,运用表现主义技巧造成的变形会损害真实的复杂性,蒙太奇将一种简单化的观念强加在实际生活的无限多样性之上,而不允许现实以其严肃的复杂性存在。
“剪辑师为我们做真实生活中本应由我们自己做出的决定,我们想都不想就接受他的分析,因为它遵循了注意力法则,但我们的天赋特权却被剥夺了。
”对蒙太奇的批评,并不意味着巴赞完全地否定蒙太奇,而倡导一种幼稚的写实主义理论。
他认识到电影和其它艺术一样,必然牵涉到一定程度的选择、组织和阐释,但抽象和技巧必须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应该让素材为他们自己说话。
正如罗西里尼所言“事实都明摆在那里,为什么要去操纵它们呢?”这便是巴赞“反对蒙太奇至上论”的主要思想。
如果说,“摄影影像本体论”和“反对蒙太奇至上论”是巴赞从电影创作的外在手段层面来论证自己的纪实主义美学的话,电影的心理学起源理论,则从电影所由发生的根本动因上,为纪实主义美学寻找本质上的依据。
巴赞在分析了雕刻和绘画的起源后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是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电影是人类追求逼真地复现现实的心理的产物,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银幕形象的真实感,决定了电影技术的完善和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再现一个真实的世界。
但电影不可能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完整摹写,“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不仅如此,巴赞还从对电影发展史的考察中,阐释了电影语言演化的趋向:现实主义,从而论证了纪实主义美学的生命力,并提出了他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
二、麦茨的超越:电影符号学显而易见的是,上述两位理论家,在真实与幻像的二元对立中,都只强调分析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
而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则超越了爱因汉姆与巴赞专注于电影文本的分析,而是深入到更其微观的电影符码的解读,他雄心勃勃地希望建立一种超越了某一部电影、某一个导演的特殊性,而适用于所有影片的理论体系。
1964年,麦茨的《电影:言语还是语言》一文的发表,第一次将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应用于电影研究,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第一电影符号学)的诞生。
在以语言学为模式的第一阶段,电影符号学主要研究电影的语言符号特性、电影符码的划分以及影片的叙事结构。
麦茨认为,电影成为叙事以后,其影像组合方式的约定性(如闪回、交叉镜头等)使它成为一种语言。
尽管电影语言与自然语言在符号能指与所指的联结(电影符号的外延的所指与内涵的能指同一)、句段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的侧重(电影符号主要受制于组合关系)以及语言的分节(电影符号没有纯区分性的第二分节单位)等方面不同,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自然语言符号系统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在方法论上,他借用语言学的方法(替换、分段、区分能指与所指、区分内涵与外延、区分共时性与历时性、区分隐喻与换喻等),细致研究了电影对具体情节的表述,并依据语言学的音素与音位概念、音素的位置不同,涵义不同等原理,区分出影片叙事结构的“八大组合段”(作为分切单位的镜头组接方式)——非时序性组合段、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括入组合段、描述性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形叙事组合段。
这是电影符号学寻找电影语言的句、段单位及组织类型的最初尝试。
而对电影表现元素及表意单位的符码范畴,麦茨认为应以符号的物质材料属性加以区分。
在他看来,符码属于“五种范畴(这些范畴彼此组合为链环)”即:影像、文字说明、话语、音乐、音响。
1977年出版的文集《想象的能指》(第二电影符号学)中,麦茨全面阐释了电影机制和观影过程。
他认为,电影具有一个想象的能指——现实通过影像这一中介将它的镜象在银幕上放映,好像它就在那里的样子。
因此,观影过程就是一个复杂的辨证过程。
理解必须在想象秩序中将两种并非同一的实体(缺席/在场,人物/观影者)视为同一。
麦茨一般地同意博德里关于电影与梦具有相同的“退行状态”(影院的黑暗、观者的消极不动及光影的催眠效果,导致继发过程、现实原则让位给初始过程、快乐原则)的理论,但他侧重认为,电影通过组织影像成为虚构引发并强化观影主体的似梦退行状态,进而实现认同。
而且,虚构电影与梦采用相同的方法——“再度校正”——来伪装可能唤醒主体及其继发过程(返回现实)的暴烈状态。
再度校正通过圈出其轮廓;通过确认其不与主体期待冲突;通过把现实的变形版本转换成有条不紊的虚构,使之不像是虚构,从而把主体留在梦或者电影的世界中。
电影符号学对现代电影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麦茨、艾柯等人使用的术语、分析方法及确定的符码范畴,为随后不少电影理论家所接纳,并用于精细的影片分析实践。
但第一电影符号学忽视电影符码的生成过程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只能是主客观脱离的经验论,其静态、封闭的结构分析方法论也难以揭示影片的真正内涵,而且往往陷入把“结构化结果”当作“结构过程”的误区。
三、达德利·安德鲁的推介:电影理论的历史承沿与当代归宿以麦茨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几乎成了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占统治地位的电影分析理论。
但是,不管是结构主义还是电影符号学(包括第一符号学、第二符号学),都把研究的重点锁定于电影文本本身,注重从电影文本内部去探察电影审美意义的生成和表达,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电影审美活动的客体对象,而对审美活动的主体——观众的感受几乎完全疏漏。
显然这是偏颇的: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作品,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结构和表述系统,更重要的存在于电影审美活动中,即,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与客体对象电影文本之间的互动及作用过程。
根本上,以视觉语言符号为主要载体的电影,感性认知是其与生俱来的基本特质之一,换言之,观众看电影的直觉感受(这种感受并非像文字语言那样,经过一个理性解码的过程)正是电影得以存在并生成意义的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从一开始,就自觉地规从于现象学的原则和原理。
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自然科学的围逼而陷入自身的危机之中。
发轫于德国哲学家朗贝尔特,经由康德、黑格尔、笛卡尔、布伦塔诺等人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大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无疑是对西方哲学的救赎。
胡塞尔意欲超越朗贝尔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按照严格的科学标准建设真正的哲学。
他将现象学发展成一个目标崇高远大、方法独特的哲学流派,从而成为本世纪最大的显学,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哲学思想,其基本观念,已经深深渗透进整个西方人文哲学和文化精神当中,而它的影响,也迅速超出哲学界,犹如一颗大树,将它的枝叶,向着人文领域的多个方向伸展。
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各种不同的实在内容和变动不定的意向内容中直接直观地把握其中不变的本质。
把握其中的本质要素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便是意识的本质规律,它的研究对象是意识行为及其本质结构。
应用于电影研究,现象学则把电影审美活动的主体和客体——观众和文本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因此,不管是电影自身的基本品性,还是现象学自身的理论构造,似乎都在暗含着将现象学应用于电影研究的科学性、必然性。
然而遗憾的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专注于结构主义及符号学对电影的研究,现象学,在电影研究领域,被大家集体无意识地忽略了,即便在8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式微,一些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将现象学引入到电影研究领域,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意识到电影理论的这种不足的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他非常敏锐地注意到结构主义在80年代的困境,“不计其数的美国的文学和电影学者曾经急急忙忙地调整改进自己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结构类的研究课题,为了这些课题从大西洋的彼端漂游到欧陆,而他们却茫然和沮丧地发现这些工具所促生的解读方法现在正被亲自设计了它们的欧洲学者们抛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