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女性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7.19 KB
- 文档页数: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研究
罗艳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7)005
【摘要】目的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症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计算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拼读( DDDs)、药物利用指数( DUI)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药频度的排列顺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其中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的患者86例(70.5%),二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的患者19例(15.6%),三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的患者17例( 13 .9%).结论我院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上,以单一药物的使用为主,用药结果具有合理性.
【总页数】2页(P584-585)
【作者】罗艳
【作者单位】525200 广东省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研究进展 [J], 苏春丽
2.三种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长期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J], 周波; 徐裕; 金庞; 王梅
3.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勃起功能和血清催乳素水平
的相关性研究 [J], 付敏;李时君;杨超;田卫华
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及r-TMS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安全性[J], 谢懋平;陈建;占家铣
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合并rTMS与合并M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比较[J], 胡敬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陈桂根江苏省如皋市精神病防治医院,江苏如皋22650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3例。
常规组患者选用氟派咬醇治疗,观察组患者选用利培酮治疗,相同治疗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适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常发生于青、壮年人 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临床上表现也各不相同,最明显 的就是患者感觉、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 不协调,表现出思维松散、联想丰富且不合逻辑、思维想法荒诞以 及行为举止怪异等症状[1]。
一般情况下,精神病患者意识清楚,智 能状况和常人无异,但在疾病发作期,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发病 率、自残率和复发率都比较高。
患者常常需要长期住院,给患者家 庭和社会带来压力和负担[2]。
在临床治疗中,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物不良反应明显,已逐渐被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取代,介于此,本次 研究探讨非典型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并进行评 价,现将研究加以分析总结,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 症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相关诊断标 准,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3例。
其中常规组患者 男24例,女19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5 ±0. 8)岁;病程 1〜40个月。
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龄24〜37岁,平均 年龄(27±1. 1)岁;病程1〜40个月。
精神分裂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效果及代谢问题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迟钝等症状。
目前,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效果以及与代谢相关的问题。
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效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在缓解精神分裂症症状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等。
它们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5-羟色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来减轻幻觉、妄想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问题尽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效果上有优势,但一些代谢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
2.1 体重增加许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后会引起患者的体重增加,尤其是奥氮平。
体重增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心理健康。
2.2 血脂异常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等。
这可能增加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需要及时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2.3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的集合,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肥胖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后,患者可能出现代谢综合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 如何解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问题针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3.1 与医生密切合作患者在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应积极与医生进行沟通,告知相关症状和身体变化。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剂量或者选择其他治疗方案。
3.2 维持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减少代谢问题都非常重要。
加强体育锻炼,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摄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高德九摘要】目的:研究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
所有患者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分析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ODDS)、药物利用指数(DUI)与联合用药情况,分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
结果: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度顺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其中有90例(71.4%)患者使用一种药物治疗,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20例(15.9%),16例(12.7%)患者联合使用三种药物进行治疗;且同时显示患者用药频度越大,ODDS越大,所有患者的DUI≤1,并无滥用药物的现象。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非典型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患者用药结果科学、合理,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95-02精神分裂症只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种。
患病后,病情具有持续性进行的特点,发病率相对较高[1]。
常见于青壮年,对患者的各项功能产生一定损害,增加社会与家庭负担。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产生机制,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随着对精神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明显改善。
因而,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时候,考虑药物疗效的同时,还应结合患者药物安全性与耐受性[2]。
本文研究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
男76例,女50例,患者年龄为20~50岁,平均年龄为(36.3±2.6)岁。
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判断标准。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诊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选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区别(P>0.05);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身体质量指数≥24发生率及舒张压、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状具有确切疗效,基本不会对机体代谢功能产生任何影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非典型性抗精神药物;临床评价【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33-02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多以青年人群为主。
目前对于该疾病病因还没有完全掌握。
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大差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患者的感觉、知觉以及情感等方面伴有明明显障碍,精神活动不相协调,联想能力丰富但缺乏逻辑性,容易产生荒诞离奇的想法或者怪异行为。
本文以我院60例精神分裂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应用非典型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状的临床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诊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
患者中男42例,女18例,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5.4±1.4)岁,平均病程(15.6±2.2)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资料,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氟哌啶醇(国药准字H32020055 精华制药生产)进行治疗,初始用药剂量设置为2mg/d,两周后将剂量增加至10~20mg/d,随后根据患者病情适量加减。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探究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计算我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用药拼读(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及联合用药情况。
结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药频度的排列顺序为喹硫平、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奥氮平。
其中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的患者75例(75%),二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的患者12例(12%),三种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的患者13例(13% )。
结论我院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上,以单一药物的使用为主,用药结果具有合理性。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123-01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在患病后,症状具有持续胜,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但由于患者在患病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因此,在为患者选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时,在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要将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考虑清楚,由于锥体外系症状(EPS)和迟发性运动障碍(TD)在临床上被视为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产生制约因素,这就使在药物的原则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除治疗效果外,对EPS和TD具有的优势成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本院就收集的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治疗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将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67例,女胜患者33例,年龄在19-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7士2.3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统计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数据,包括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用药的频度、药物利用的指数及联合用药情况。
2方法:使用WHO统计方法合作中心推荐的药物使用限定日剂量(DDD)为标准计算用药频度(DDDs)。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探究作者:吴玉红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6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80例,给予常规组氟哌啶醇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利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PANSS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疗效评价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是指涉及到知觉、感觉、情感、思维、行为等多方面不协调的精神活动障碍,青壮年人群较为多发,该病起病缓慢,患者通常出现认知功能损害、间歇性精神失常等症状,但智能和意识均存在。
在临床治疗中,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因不良反应明显,现已逐渐被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取代,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对非典型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评价,以下是详情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2月~2015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80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45:35,年龄20~58岁,平均(33.5±2.1)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43:37,年龄22~61岁,平均(35.4±3.6)岁。
两组患者在组问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给予常规组氟哌啶醇(精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255)常规治疗,初始剂量为5mg/d,1w后加量至10mg/d,后期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酌量加减。
给予研究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药物选择为利培酮(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71),初始剂量为2~6mg/d,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平均剂量控制在(4.5±1.5)mg/d。
三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1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三组,阿立哌唑组38例,奥氮平组42例,利培酮组37例,观察疗效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其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三组治疗2周PANSS评分明显下降,治疗8周三组PANS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显示三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效果。
三种药物均有椎体外系不良反应,阿立哌唑不良反应还集中体现在兴奋激越、失眠等处。
奥氮平体现在椎体外系不良反应及嗜睡、体重增加等处。
利培酮体现在月经紊乱、体重增加等处。
结论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 其中奥氮平起效较快, 三种药物不良反应总体较轻。
【关键词】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精神分裂症【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112-02近年来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5-HT2A和D2受体有阻断作用,与传统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比较具有椎外系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对精神分裂症阳性及阴性症状均有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奥氮平(商品名欧兰宁)、利培酮(商品名维思通)与阿立哌唑(商品名博思清)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12.6-2013.12)。
入组标准:(1)年龄在18-65岁。
(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3)治疗前PANSS总分>60分。
(4)排除器质性疾病、痴呆、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排除药物滥用、酒依赖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有入组前4月内注射过长效抗精神病药;对系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者;入组前3月内接受过电休克治疗者。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评价杨慧萍摘要:目的:探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效果,并进行评价。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患者所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名称、利用情况和联合用药的情况。
结果:使用单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有94例,占71.21%,依次为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和阿立哌唑;有38例患者为联合用药方式治疗,基础药物为喹硫平和利培酮;所有患者药物利用率均低于1,没有药物滥用的表现。
结论:目前精神分裂症主要是以单一药物使用为主,最常使用的药物有喹硫平和利培酮,患者没有出现药物滥用的情况,具有药物使用合理性。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感知觉障碍(出现幻觉、幻听等现象)、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1]。
目前精神分裂症只能依靠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但药物不同,所产生的治疗效果也会不同,药物自身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是不一样的。
由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并有效缓解椎体外系症状和迟发性运动障碍,且治疗效果也非常的理想,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故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符合临床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患者有83例,女患者有49例,年龄21~45岁。
1.2方法采用WHO统计方式合作中心推荐出药物使用的合理剂量为标准类计算用药的次数。
通过统计非典型精神药的种类、剂量、利用指数及联合用药的情况来对其临床应用做出评价。
2.结果实验中的132例患者中有94例患者接受单一的药物治疗,占71.21%;所服用的药物依次为氯氮平(34例,36.17%),利培酮(25例,26.60%),喹硫平(22例,23.40%),阿立哌唑(13例,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