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指南:肝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438.17 KB
- 文档页数:21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键词:肝肿瘤;诊断;治疗学;诊疗准则Standard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2024 edition)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Key words: Liver Neoplasms; Diagnosis; Therapeutics; Practice Guideline1 概述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36.77万,位列各种癌症新发病人数第4位(肺、结直肠、甲状腺、肝),发病率位列第5位(肺、女性乳腺、甲状腺、结直肠、肝);2022年因原发性肝癌死亡人数31.65万,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位列第2位(肺、肝)[1-2]。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3-4]。
本指南中的“肝癌”仅指HCC。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癌诊疗行为,2017年6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主持制定并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之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于2019年12月和2021年12月分别进行了2次更新,并最终修订颁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反映了当时我国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研究的状况,对规范肝癌的诊疗行为、改善肝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以及优化医疗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肝癌单病种诊疗规范一、概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为了提高肝癌的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南,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肝癌的诊断、治疗及康复等全过程。
二、诊断1. 临床表现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腹水、肝大等。
2.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如AFP)等。
(2)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用于评估肝脏状况、肿瘤位置、大小等。
(3)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认肝癌诊断。
3. 诊断标准依据我国《原发性肝癌诊断与治疗指南》,肝癌的诊断标准如下:(1)具有肝癌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的特征。
(3)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AFP升高(>400ng/ml),或持续升高不降。
(4)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癌。
三、治疗1. 治疗原则(1)根据患者病情、肿瘤分期、治疗方法等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
(3)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和并发症风险。
2. 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术、姑息性切除术等。
(2)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消融治疗、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等。
(3)靶向治疗:如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等。
(4)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等。
(5)综合治疗:结合不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3. 治疗策略(1)早期肝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可辅以放疗、化疗等。
(2)中期肝癌: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局部消融、介入等治疗。
(3)晚期肝癌:采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姑息性治疗,注重患者生活质量。
四、康复与随访1. 康复治疗(1)肝功能支持治疗:保肝药物、营养支持等。
(2)疼痛管理: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关注患者疼痛程度。
(3)心理支持:针对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疏导和关爱。
肝癌的综合治疗策略与指南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
由于肝癌的发展进展迅速且预后较差,因此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和指南的制定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 早期诊断与筛查早期诊断是提高肝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肝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在晚期才被发现,因此筛查对于高风险人群特别重要。
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血清肝癌标志物检测等。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等患者,应定期进行筛查。
2.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肝癌患者,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
肝切除术适用于肿瘤局限于肝脏的一部分,而肝移植术适用于肝功能严重受损或多发性肝癌的患者。
外科手术治疗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情况后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都非常重要。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肿瘤局部进行治疗的方法,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放疗(TARE)和经肝动脉栓塞(TAE)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或直接注射抗肿瘤药物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介入治疗常常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减轻肿瘤的负荷,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4.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肝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靶向治疗是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关键信号通路来达到治疗的效果,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索拉非尼、雷帕替尼等。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等。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以作为肝癌患者的一线或后线治疗,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免疫状态进行个体化选择。
5. 综合治疗和支持治疗肝癌的综合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综合治疗可以包括手术、介入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指南2024(最新版)
概述
该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方案。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研究和证据,旨在帮助医生制定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提供最佳的诊疗结果。
诊断
- 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和肝区肿块等,应引起医生的注意。
- 必须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扫描或MRI)来确认肝癌的存在。
- 确认病理学诊断是确诊和分期的关键步骤。
分期
- 采用肝癌分期系统(如TNM分期)对患者进行分期,以确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治疗
- 小肝癌(小于3cm):对于早期诊断的小肝癌,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或经动脉化疗栓塞术作为替代治疗。
- 中晚期肝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或姑息治疗的选择,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缓解症状。
- 转移性肝癌:对于转移性肝癌,综合治疗包括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随访
- 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定期随访是必要的,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可能的复发。
- 随访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预防
- 预防原发性肝癌的最佳方法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指南提要,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
---。
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指南2024(最新版)原发性肝癌诊疗全指南2024(最新版)前言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为了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疗水平,推动规范化治疗,本指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进行了全面阐述。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从事肝癌诊疗工作的医护人员。
1. 诊断1.1 临床表现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等症状。
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消瘦、体重下降等。
1.2 体征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肝硬化等体征。
1.3 实验室检查1.3.1 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可正常或轻度异常。
1.3.2 肝功能ALT、AST、ALP、GGT等指标可升高,提示肝功能受损。
1.3.3 肿瘤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对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1.4 影像学检查1.4.1 B超可显示肝脏大小、形态、结构及肝内占位性病变。
1.4.2 CT、MRI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有较高诊断价值。
1.4.3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阳性率。
1.5 组织学检查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肝癌的诊断。
2. 分类与分期根据肿瘤大小、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将原发性肝癌分为不同分期,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3. 治疗3.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仍是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肝切除、姑息性肝切除等。
3.2 介入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
3.3 放疗包括外照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等。
3.4 化疗常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阿霉素、氟尿嘧啶等。
3.5 靶向治疗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乐伐替尼等。
3.6 免疫治疗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细胞治疗等。
4. 综合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方案。
2024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完整版)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其新发病例数居各类癌症的第4位,发病率居第5位,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则居第2位。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其中HCC占75%~85%o 本指南中的“肝癌”主要指HCCo2022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更新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该指南反映了当时我国在肝癌诊断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对规范诊疗行为、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优化医疗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两年来,国内外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面取得了更多高级别的循证学证据,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为此,2024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再次更新并发布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
本文将对新版指南的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1从术前早筛到术后随访,肝癌诊治更加精准化肝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这离不开影像学和检验学的帮助。
新版指南中补充了影像学与液体活检的技术进步。
在影像学方面,新版指南补充了超声造影(术中、腹腔镜超声),由于超声造影对微细血流的高敏感性,可用于观察肝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血流变化,如再生结节、低度异型增生、高度异型增生及早期肝癌等,还可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以及肝内结节的演变监测。
术中超声和腹腔镜超声在肝外手术中的应用日益普及,能够帮助发现隐匿性微小病灶,判断手术切除范围和切缘情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融合患者临床信息和肿瘤影像信息,建立肝癌智能预测模型,可以精准预测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为临床选择消融或手术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新版指南还引入了亚厘米肝癌(scHCC)的概念,定义为直径<1.0cm 的肝癌。
根据文献报道,scHCC局部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98.5%,明显高于直径1.0〜2.0cm的小肝癌(5年生存率为89.5%)O液体活检技术,如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循环游离microRNA等,近年来在肿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
肝癌的诊疗路径和临床指南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以及有效地治疗肝癌,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路径和临床指南。
本文将介绍肝癌的诊疗路径和临床指南,并为读者提供相关的信息。
一、肝癌的诊断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对肝癌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1. 临床表现和体征:肝癌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以及腹部不适等症状。
体格检查时,医生可以通过触诊和敲诊等方法观察肝脏的变化。
2. 影像学检查:肝癌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扫描、MRI以及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3. 有创性检查:对于初步疑似肝癌的患者,有创性检查如肝穿刺活检可以提供确诊的依据。
二、肝癌的分期肝癌的分期是指根据肿瘤的大小、扩散情况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肝癌进行分级和评估。
这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肝癌的分期常使用的是TNM分期系统,即通过观察原发肿瘤(T)、淋巴结转移(N)以及远处转移(M)的情况来进行分期。
此外,还有BCLC(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和Child-Pugh分级等系统。
三、肝癌的治疗根据肝癌的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肝癌治疗方式: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对于早期肝癌患者来说,手术可以提供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肝癌常伴随肝硬化等情况,手术并不适合所有患者。
2. 肝脏移植: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肝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但是,由于供体的有限性和手术的复杂性,肝脏移植的可行性和风险需要认真评估。
3. 化疗和靶向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是针对肝癌细胞的药物治疗方法。
化疗通过给予化学药物来杀灭或控制癌细胞的生长。
靶向治疗则是通过作用于肝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来阻断其生长和传播。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皮乙醇注射(PEI)以及射频消融(RFA)等方法。
肝癌临床治疗指南肝癌是指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统计,中国每年新增肝癌患者近50万人,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肝癌的临床治疗十分复杂,需要多种专业医生之间的合作,而且应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下面是肝癌临床治疗指南,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以彻底切除肿瘤,并且有助于预防癌细胞的扩散。
手术分为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两种。
1.肝切除术肝切除术是指切除肝脏的一部分或全部肝脏的手术。
对于单发性肝癌、小的多发性肝癌和肝外胆管癌,可以采用此种治疗方式。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还可以采用微创手术或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方法。
2.肝移植术肝移植术是指将健康的肝脏从捐赠者身上取出并移植到患者身上的手术。
肝移植术适用于大的多发性肝癌、晚期肝硬化和胆管结石等情况。
但由于肝移植术的手术难度大、费用高,且需要合适的移植器官,因此严格限制其应用。
二、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治疗方式。
常用的化学药物有多西他赛、顺铂等。
对于肝癌患者,在手术或放疗后使用化学药物可以预防癌细胞的扩散,提高治疗效果。
三、放疗治疗放疗治疗是利用高能放射线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治疗方式。
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传统放疗、强化调强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不同类型的放射治疗。
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前或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
对于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利用针对肝癌特定分子标志的药物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治疗方式。
如利妥昔单抗等。
与化学治疗相比,靶向治疗更具有靶向性,可以更准确地杀死癌细胞,减少副作用。
但靶向治疗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需严密监测。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指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身体的内外环境,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
肝癌规范化诊治指南一、临床表现㈠高危因素有乙型/丙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接触史、饮水污染史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㈡症状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㈢体征1. 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 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 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 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喀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㈣辅助检查1. 血液生化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 肿瘤标志物检查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AFP>400ng/mL一个月;AFP>200ng/mL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扫描:超声扫描无创、方便、经济,可用于对高危人群的筛查。
术中超声可以发现小病灶及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超声导引下穿刺活检可以直接获取组织学诊断。
CT检查:目前是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用来观察肝癌形态及血供状况、肝癌的检出、定性、分期以及肝癌治疗后复查。
而平扫价值有限,可用来观察脂肪变、出血和碘油栓塞后沉积情况。
增强扫描应视为常规,可行直接增强扫描,视情况需要加扫平扫。
MRI检查:是肝癌影像诊断的有力补充,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对脂肪肝、肝硬化背景下的肝癌检出及定性、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残留及复发的判断具有优势。
MRI平扫组织分辩率高,可对病变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增强扫描可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平扫与增强扫描结合更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选择性血管造影:曾经对评估肝细胞肝癌有关键性作用,但随着螺旋CT,特别是多排螺旋CT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肝癌的诊断价值逐渐被替代,目前其主要价值为经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