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_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 格式:pptx
- 大小:871.47 KB
- 文档页数:12
历史第四章知识点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初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望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
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第二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府院之争是难点。
军阀各派系之间的争夺是日本与英美在中国争夺的反映。
府院之争,从现象上看,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产的国务院为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而实质是美、日在中国争夺的反映。
段祺瑞获胜,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第三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的推动(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热情。
(3)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的建立,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
(4)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业。
历史第四章练习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北洋军阀统治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
据此做1—3题:1.帝国主义先支持清政府,后又转而支持袁世凯上台,其出发点是 ( )A.维护中国安定B.维护封建统治C.维护在华利益D.维护民主制度2.1911年,袁世凯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表明 (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B.北洋军阀统治确立C.南北议和取得重大成果D.满洲贵族丧失了统治地位3.北洋军阀统治建立的标志是 ( ) A.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 B.孙中山正式解除正式大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4.“宋教仁案”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A.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B.共和与专制的矛盾C.权力之争D.日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5.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是因为 ( )①他拥有最高地位和独裁权力②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③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泛滥④资产阶级民主派力量涣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中,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不屈斗争。
高考历史复习:北洋军阀的统治复习指要【考点扫描】2001至2007年高考中涉及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和袁世凯专权的表现,刺杀宋教仁和二次革命,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和二十一条,袁世凯称帝和失败。
还有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背景、表现、特点和意义。
而第二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在高考中出现较少。
【复习方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间短暂,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
1.政治上: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是辛亥革命的结局,此后袁世凯先后历经专权、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卖国、称帝,最后失败身死,民主进程曲折多舛,但推翻封建帝制的成果最终巩固下来了。
袁世凯死后,中国大陆进入长时间的割据。
2.经济上:复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时,要与民族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相比较,体会1912至1919年期间发展的迅猛,从而明了为什么这时期被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进一步探究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再次与民族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相比较,看看该时期繁荣发展的表面下,有哪些固有的特点是没有改变的,从而明了为什么这个春天是短暂的;但伴随而来的无产阶级的壮大,对以后中国革命的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仿真试题】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879年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年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都成套引进外国设备,连厂房也是在国外设计,生产的棉布行销沿海口岸,除使用内地的原棉外,基本与内地的传统经济无涉。
中华文史网《清史研究》材料二:大生纱厂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通海的手工织布业上,这里的植棉业和手工织布业在嘉庆道光间就已闻名。
大生利用这种优势,专产棉纱,而且对当时世界流行的24支纱的技术弃而不用,而因当地棉花的特点以产12支纱为主,全厂70%的产品供应通海手织户,在管理上也停年歇夏,以适应农时随着纱厂的发展和廉价机纱的大量供应,当地的手织户由只会织窄幅布逐渐学会织宽幅改良土布。
吴承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材料三:不兼农业,本末不备在创办大生前就有个黄海垦殖计划,垦区由晒盐而植棉(后来更)以大生为中心,陆续办起炼铁、机器、油脂等多种工业,以至轮船、商务、银行、汇兑,成为南通实业体系。
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学案【学习建议】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短暂的张勋复辟府院之争及其实质护法运动原因、经过和结果【知识点拨】1.关于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①在半封建的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使各地区可以自给自足地独立存在,为军阀提供了割据一方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
军阀本身就是一定范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从经济上支持地区的军阀,同时又在军阀的武力庇护下,维护自身在地方上的政治特权。
这是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经济条件。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争相扩大侵华特权,逐渐形成了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为了维护和扩大侵略特权,他们都采取扶植代理人的办法,清政府和袁世凯都曾是帝国主义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
袁氏死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物色新的代表,而大小军阀势力恰好也需要帝国主义的支持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压倒对方。
在列强的扶植下,很快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是导致军阀割据形成的外部条件。
2.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比较相同点:①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两大矛盾合流。
②领导:孙中山直接参加领导或组织。
③目标:都是对准反动的北洋军阀政府。
④方式:举起独立的旗帜,进行武装斗争。
⑤性质: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
不同点:①时间:三次运动分别发生于1913年、1915~1916年、1917~1918年。
②原因、对象和目的:“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镇压革命力量及其独裁专制;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卖国和复辟帝制;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③力量组成:“二次革命”主要靠国民党革命势力;护国运动主要靠人民群众、革命党人和部分地方军队;护法运动主要靠西南军阀。
④结果:“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都失败了,护国运动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但并没有恢复真正的民主共和。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理解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
3.掌握府院之争。
4.掌握张勋复辟及其失败。
5.理解护法运动。
德育目标1.通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围绕民主和共和展开斗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专制、独裁、复辟的行为都是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2.通过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扶植各自的代理人,使学生认识这是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3.段祺瑞破坏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继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后又领导了护法运动的失败,再次说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能力目标通过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张勋复辟失败,护法运动失败等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1.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府院之争的实质。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北洋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将问题化难为易,使学生理解掌握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
2.比较法:将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对比,使学生掌握二者的实质。
3.提问法:通过提问,将本节所讲内容与前面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概念,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课应抓住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斗争来把一系列的事件串起来,然后重点再讲清一些理论问题。
对于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即可;教师对于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要结合古今中外历史相关统一与分裂的情况进行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他为了专权,为了独裁,大搞复辟丑剧。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了维护共和制度,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护国运动使袁世凯复辟帝制梦破灭,他的统治随之结束,但这并未能动摇北洋军阀统治的社会基础,在护国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第四章第二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教与学的达成】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1、中央政权:2、军阀割据:(图、表)①直系:②皖系:③奉系:④其它:3、割据根源:①半封建性:②半殖民地性:4、割据影响:二、短暂的张勋复辟1、“府院之争”:①原因:②实质:2、张勋复辟:1917夏3、《讨逆宣言》:4、“讨逆军”:三、护法运动1、原因:2、开始:3、矛盾:4、失败:认识:【能力训练】概述孙中山维护共和的几次斗争,为什么不能成功?说明什么?1、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的是A、黎元洪B、段祺瑞C、冯国璋D、曹锟2、由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军阀是①直系②皖系③奉系④滇系⑤桂系A、①②B、②③C、①④D、④⑤3、日本鼓动北洋军阀政府出兵参加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A、驱逐德国的在华势力B、加强对中国的独霸C、抵制美国对中国的独霸D、加强协约国的力量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①直系②皖系③奉系④滇系⑤桂系⑥晋系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⑥5、“一战”爆发后,段祺瑞主张参战的主要目的是A、乘机收回德国占领的山东B、抵制美国对黎元洪的支持C、借以展示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D、依仗日本,借款练兵,武力统一全国6、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的失败说明了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只有实行民主共和,才是国家和民族的唯一出路;③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要失败;④政体差异无关紧要,关键是不要怀有政治野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7、1917年,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是针对A、“宋教仁案”B、袁世凯复辟帝制C、张勋复辟帝制D、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8、近代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是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②大小军阀各霸一方,相互争战;③主动感分散性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必然产物;④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必然结果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③④9、使孙中山认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的历史事件是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讨逆运动D、护法运动10、护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①口号对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号召力;②依靠的是南方军阀势力;③西方列强不支持;④没有进行武装斗争A、①②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11、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府院之争;②日本鼓动段祺瑞参战;③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④张勋复辟;⑤护法运动;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A、①②④③⑥⑤B、②①④③⑥⑤C、②①③④⑥⑤D、①②③④⑤⑥12、近代中国各派军阀的共同点是①始终打着维护共和制度的旗号;②利用中央政权排斥异己;③以分散性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④以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A、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④13、“府院之争”的激化,从根本上反映了A、是否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B、南方、北方军阀之间的地盘之争C、国会内各派政客之间的权力之争D、美国、日本抢夺对华控制权之争14、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都是A、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为了维护辛亥革命成果C、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最终未取得成功材料一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一)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
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节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测试【同步达纲练习】一、选择题1.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袁世凯死后无人能统一各派军阀B.帝国主义的分而治之政策C.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的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美国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是( ) A.避免战火燃及中国 B.扶植黎元洪当总统C.抵制日本的在华势力 D.抵制段祺瑞的势力扩张3.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的失败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封建势力彻底失败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适合中国D.北洋军阀统治结束4.段祺瑞主张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B.借款练兵,武力统一中国C.摆脱日本在经济上对中国的控制D.收回德国攫取的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益5.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的根本原因是( )A.黎元洪被迫去职B.府院之争制造的机会C.张勋在军阀中具有相当的实力D.辛亥革命反封建主义的不彻底6.使孙中山认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的斗争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7.西南军阀最初支持孙中山护法的真实目的是( )A.赞成共和制 B.反对帝制C.拥护孙中山 D.对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8.护法运动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①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②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相勾结③缺少革命的武装力量④缺少人民大众的支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拟定了共和的三策:(一)运动亲贵,由内廷降旨,自行宣布共和。
(二)由各军队联合要求共和。
(三)用武力胁挞要求共和。
——摘自《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材料二段祺瑞说:“项城(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也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重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源和护法运动难点:府院之争的实质教学手段:以学生阅读讨论为主的自学课;运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动画教学过程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国运动使袁世凯称帝梦破灭,他的统治随之结束。
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统治的社会基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公开分裂成许多派系,形成割据局面。
讲述军阀割据形势时,应展示《军阀割据局面》的动画,使学生强化识记主要军阀割据形势表和形势图的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军阀割据形成的社会根源的教材内容,归纳出《军阀割据社会根源》的投影片展示的思维逻辑内容,作如下的补充讲述:1.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近代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到1920年仅占5%,封建的自给自足使各地区能够独立存在,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各地大大小小控制着当地封建经济的地主,成为军阀的社会基础。
军阀又是大小地主的代表,其本身就是封建统治者的一部分。
2.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他们分别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
这样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也就促进了中国各派军阀的割据纷争。
所以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政局的动荡,军阀的割据,纷争乃至混战,使社会生产无法进行,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二、短暂的张勋复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一边展示《围绕中国参战问题的美日之争和府院之争》的投影片,一边讲述。
指出:在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上的争论,表面上好像是意见分歧,实际上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即府院之争,在美日的操纵下,终于导致了张勋复辟丑剧的出台。
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府院之争〞与美日之争的关系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印证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社会根源,从中加深对美日之争与府院之争的实质性认识。
“府院之争〞给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但是其复辟活动完全违背了民意,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故张勋复辟仅十二天就垮台了。
历史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知识点①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源是重点。
总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第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
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
第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无法独占中国。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代理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他们便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系,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和靠山。
第三,从当时的具体背景看,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
所以,在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②护法运动是重点。
这是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的又一次斗争。
它的失败,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它表明军阀不可能成为民主革命的同盟军。
缺少实力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继续斗争,必须寻求真正的同路人。
历史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难点分析难点分析:府院之争是难点。
军阀各派系之间的争夺是日本与英美在中国争夺的反映。
府院之争,从现象上看,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产的国务院为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而实质是美、日在中国争夺的反映。
段祺瑞获胜,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历史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练习题1.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主要目的是 ( )A.组织新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B.联合各党派扩大同盟会的力量C.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特点D.取代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地位2.二次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 )A.缺乏思想准备B.军事指挥失误C.力量涣散,缺乏统一指挥D.北洋军阀力量强大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在耶?”是针对 ( )A.慈禧B.溥仪C.段祺瑞D.袁世凯4.曾先后领导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是( )A.黄兴B.蔡锷C.李烈均D.唐继尧5.美国支持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根本目的是( )A.让大战的双方互相厮杀,坐收渔人之利B.抵制段祺瑞的势力C.扶植黎元洪当总统D.防止日本独霸中国6.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 )A.封建军阀垮台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7.护法运动的失败给孙中山的教训是( )A.利用军阀打军阀革命不会成功B.反封建军阀应与反帝同步进行C.资产阶级不能领导革命胜利D.封建军阀是民主革命的对象8.二次革命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排斥异己,建立了完全听命于他的内阁B.袁世凯搞独裁专制,武力镇压国民党C.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D.袁世凯罢免国民党党籍的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9.下列对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果都以失败告终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C.都是从南方开始的D.都与孙中山有关系10.下列人物中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的是( )A.魏源B.周学熙C.张謇D.荣氏兄弟参考答案1 A2 D 注意“客观原因”的条件限制,ABC三项是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