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散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53.60 KB
- 文档页数:4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作者崇高而博大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带入文本,演绎自己的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作者崇高而博大的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引导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小视频,引出文题。
)在这个视频中他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二、研读文本:(质疑)(一)朗读指导1.老师范读课文第1自然段,再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2至5自然段。
剩余同学听读并思考:罗素的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朗读时配乐)2.请学生对刚才四位朗读的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总结指导:注意生字词字音3.生字词处理(二)整体感知指名学生回答朗读前提出的问题:罗素的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爱情、知识、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三、深入探究:(合作)(一)罗素的一生为什么追求这三种呢?(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指名各小组选派代表分别来回答。
)1.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明确:爱情带来狂喜;爱情解除孤独;爱情的结合看到仙境的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明确:了解人的心灵(人类);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
3.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化内涵?明确:饥饿的儿童;受压迫受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二)罗素一生的三种追求,他获得了吗,成功了吗?课文中有没有语句可以体现。
1.爱情——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2.知识——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三)作者资料罗素一生著述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15《永久的生命》一、课标分析《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而,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通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来进一步理解品味本文的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对语文高度的感悟、理解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2017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散文二篇》中的第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散文,或写人记事,如朱自清的《背影》;或写景状物,如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或议论抒情,如《散文二篇》。
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前面的几篇文章的学习,也为《永久的生命》这篇这里散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学生以及学情分析虽然本班有尖子生,但是中等生和中等偏下学生依然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的障碍。
上课时,不仅要培养尖子生的,树立榜样作用,还要重视中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愿意参与课堂,愿意走进文本,愿意探索他们未知的新领域。
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知识,积累重点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结构,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难点: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六、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七、教学用具:PPT课件、投影仪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一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提问:小草的生命是永久的吗?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15 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多媒体音频朗读2课时《永久的生命》(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回答: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
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15 散文二篇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二)
教学过程
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
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作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
他一生
狱。
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徒和诗人们。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 濒bīn临多音字颤抖chàn 秘鲁bì呼号háo颤栗zhàn 神秘mì号外hào2.重点字词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2、体悟文章的含义,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把握作者对树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2、体会其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永久的生命》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
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词语解析:臼齿:磨牙的通称。
盲肠:大肠的一段,上接回肠,下连结肠,下端有阑尾。
卑微:地位低下。
牛犊:小牛。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草木花草)脱落。
段落解析:第一部分(第1~3段):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但生命的整体却是永久的。
第二部分(第4~5段):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哥。
新课讲解: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一件事上“我们都非常可怜”。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再回来,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我们个人的力量又是那样的渺小,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由我们个人做主,只能“听天由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作者为什么盛赞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就是一个奇迹,所以,作者赞美生命课堂小结: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的生命是卑微脆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永久的生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学习积累本文生字词。
理解这篇议论性散文的观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悟本文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这篇议论性散文的观点。
重点、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悟本文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作者介绍:严文井,其人其事,生卒年,文学成就。
听泛读,初步感知课文,积累生字词: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自由读文,提炼每段中心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时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再读课文,体会情感: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个体生命的“无能为力”,渺小,易逝。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告诉我们什么?生命的伟大——生命能够绵延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第三段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个体生命和整体生命。
4.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不朽?“生命自身”是伟大的,生命能够绵延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它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课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怎么面对生命?我们要赞美生命——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奉献)6.文章第一段说“我们都非常可怜”,结尾又说生命是“奇迹”,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可怜”为下文做铺垫、蓄势,“奇迹”收束全文。
这样写结构紧凑,条理井然。
小结拓展:本文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又是永久不朽的。
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该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作业:结合讨论,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写成一篇小文章,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无能为力永久赞美生命奇迹可怜欢乐、感动舒畅积极乐观教学反思:。
散文二篇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上课,师生问好)师: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有生必有死,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给出答案的问题。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
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好,下面,以前后左右四个同学为一组,互相采访交流。
提一个要求,大家要讲大实话,不要因自己的回答可能被别人笑话而改变初衷,也不要去琢磨怎样的回答可能赢得掌声,一切出自内心,好吗?(生兴奋地讨论,师巡视,到特别热烈或不够积极的小组,或倾听或参与。
)师:刚才的讨论很火暴啊,大家交流一下吧。
谁第一个吃螃蟹?生:(紧张)我为自己的每一个梦想而活着。
师:(卷作业本作话筒状)请问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生:做与众不同的人,过轰轰烈烈的一生。
(生齐呼“哇”,然后鼓掌)师:你很有激情,羡慕。
生:(勇敢状)说实话吗师:当然。
生:说实话,以前没想过这问题。
刚才想了一下,我是为活着而活着。
(众讶然)师:好象有点深奥哦。
能具体说说吗?生:很多年以前,我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既然来了,就应该活下去嘛。
师:对呀,每个人的出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要好好活下去。
好,下一位。
生:(抓耳挠腮,忸怩)我觉得是为吃饭而活着。
(众笑,掌声)因为如果饭都吃不上,那你还有什么能量去做其他事呢?师:呵呵,话丑理端。
所以我们活着不仅要吃上饭,吃饱饭,还要吃好饭。
好,L同学有话要说。
生: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每个人都是从天堂掉下来的天使,所以,我是在为寻找失去的那双使我能飞翔的翅膀而活。
{热烈掌声)师:太有诗意了。
大家想想,那双翅膀是什么呢?生:(杂然)梦想,勇气,希望......师: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翅膀,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生:(忧郁、深沉)我为死亡而活着,为离开而活着。
(众起哄)师:给Z同学充分表达自己的时间,好吗?生:我认为,人一出生,实际上就直接面对着死亡。
15 散文二篇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
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
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
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