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 等差数列
- 格式:doc
- 大小:191.16 KB
- 文档页数:4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教A版数学《等差数列》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灵活运用。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等差数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推理能力并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⑶情态与价值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2、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探究、启发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设置情境、问题诱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法: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尝试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三、教学过程: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数列的概念,会求简单数列的通公式。
(出示幻灯片2,提问学生回答)2、问题引入:观察下列数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1)5,5,5,5,5,5(2)4,5,6,7,8,9,10(3)2,0,-2,-4,-6(出示幻灯片3,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这些数列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然后提问学生有怎样的讨论结果,对回答不正确的同学,再指定另一同学给予指正,至到学生能找到等数列的共同特点)。
《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在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
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所考虑的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是创造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明。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理念。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二.教材分析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
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
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必修五 2.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二)一、选择题1、设{a n }是等差数列,S n 是其前n 项和,且S 5<S 6,S 6=S 7>S 8,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d <0B .a 7=0C .S 9>S 5D .S 6与S 7均为S n 的最大值2、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a 5a 3=59,则S9S 5等于( ) A .1 B .-1C .2 D.123、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S 3S 6=13,则S6S 12等于( ) A.310 B.13 C.18 D.194、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9n ,第k 项满足5<a k <8,则k 为( )A .9B .8C .7D .65、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它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n =(n +1)2+λ,则λ的值是( )A .-2B .-1C .0D .16、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则a n 等于( )A .nB .n 2C .2n +1D .2n -1二、填空题7、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3n -2n 2 (n ∈N *),则当n ≥2时,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A .S n >na 1>na nB .S n >na n >na 1C .na 1>S n >na nD .na n >S n >na 18、等差数列{a n }中,a 1<0,S 9=S 12,该数列在n =k 时,前n 项和S n 取到最小值,则k 的值是________.9、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前三项和为15,最后三项和为78,所有项和为155,则项数n =________.10、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25,S 9=S 17,则前n 项和S n 的最大值是________.11、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n =n 2-n ,(n ∈N *),则通项a n =________.三、解答题12、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3=12,且S 12>0,S 13<0.(1)求公差d 的范围;(2)问前几项的和最大,并说明理由13、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记S n 是它的前n 项和,若S 2=16,S 4=24,求数列{|a n |}的前n 项和T n .14、设等差数列{a n }满足a 3=5,a 10=-9.(1)求{a n }的通项公式;(2)求{a n }的前n 项和S n 及使得S n 最大的序号n 的值.以下是答案一、选择题1、 C解析 由S 5<S 6,得a 6=S 6-S 5>0.又S 6=S 7⇒a 7=0,所以d <0.由S 7>S 8⇒a 8<0,因此,S 9-S 5=a 6+a 7+a 8+a 9=2(a 7+a 8)<0即S 9<S 5.2、A解析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a 5a 3=2a 52a 3=a 1+a 9a 1+a 5=59, ∴S 9S 5=92(a 1+a 9)52(a 1+a 5)=95×59=1.3、 A解析 方法一S 3S 6=3a 1+3d 6a 1+15d =13⇒a 1=2d , S 6S 12=6a 1+15d 12a 1+66d =12d +15d 24d +66d =310. 方法二 由S 3S 6=13,得S 6=3S 3.S 3,S 6-S 3,S 9-S 6,S 12-S 9仍然是等差数列,公差为(S 6-S 3)-S 3=S 3,从而S 9-S 6=S 3+2S 3=3S 3⇒S 9=6S 3,S 12-S 9=S 3+3S 3=4S 3⇒S 12=10S 3,所以S 6S 12=310.4、B解析 由a n =⎩⎪⎨⎪⎧S 1, n =1S n -S n -1, n ≥2,∴a n =2n -10. 由5<2k -10<8,得7.5<k <9,∴k =8.5、B解析 等差数列前n 项和S n 的形式为:S n =an 2+bn , ∴λ=-1.6、D二、填空题7、C解析 方法一 由a n =⎩⎪⎨⎪⎧S 1 (n =1)S n -S n -1 (n ≥2), 解得a n =5-4n .∴a 1=5-4×1=1,∴na 1=n ,∴na n =5n -4n 2,∵na 1-S n =n -(3n -2n 2)=2n 2-2n =2n (n -1)>0.S n -na n =3n -2n 2-(5n -4n 2)=2n 2-2n >0.∴na 1>S n >na n .方法二 ∵a n =5-4n ,∴当n =2时,S n =-2,na 1=2,na n =-6,∴na 1>S n >na n .8、 10或11解析 方法一 由S 9=S 12,得d =-110a 1,由⎩⎪⎨⎪⎧a n =a 1+(n -1)d ≤0a n +1=a 1+nd ≥0,得 ⎩⎨⎧ 1-110(n -1)≥01-110n ≤0,解得10≤n ≤11.∴当n 为10或11时,S n 取最小值, ∴该数列前10项或前11项的和最小.方法二 由S 9=S 12,得d =-110a 1, 由S n =na 1+n (n -1)2d =d 2n 2+⎝⎛⎭⎫a 1-d 2n , 得S n =⎝⎛⎭⎫-120a 1·n 2+⎝⎛⎭⎫2120a 1·n =-a 120⎝⎛⎭⎫n -2122+44180a 1 (a 1<0), 由二次函数性质可知n =212=10.5时,S n 最小. 但n ∈N *,故n =10或11时S n 取得最小值.9、10解析 由已知,a 1+a 2+a 3=15,a n +a n -1+a n -2=78,两式相加,得 (a 1+a n )+(a 2+a n -1)+(a 3+a n -2)=93,即a 1+a n =31.由S n =n (a 1+a n )2=31n 2=155,得n =10.10、169解析 方法一 利用前n 项和公式和二次函数性质.由S 17=S 9,得25×17+172×(17-1)d =25×9+92×(9-1)d ,解得d =-2, 所以S n =25n +n 2(n -1)×(-2)=-(n -13)2+169,由二次函数性质可知,当n =13时,S n 有最大值169. 方法二 先求出d =-2,因为a 1=25>0,由⎩⎪⎨⎪⎧ a n =25-2(n -1)≥0,a n +1=25-2n ≤0, 得⎩⎨⎧n ≤1312,n ≥1212.所以当n =13时,S n 有最大值.S 13=25×13+13×(13-1)2×(-2)=169.因此S n 的最大值为169.方法三 由S 17=S 9,得a 10+a 11+…+a 17=0,而a 10+a 17=a 11+a 16=a 12+a 15=a 13+a 14,故a 13+a 14=0.由方法一知d =-2<0,又因为a 1>0,所以a 13>0,a 14<0,故当n =13时,S n 有最大值.S 13=25×13+13×(13-1)2×(-2)=169.因此S n 的最大值为169.11、2n -2三、解答题12、解 (1)根据题意,有:⎩⎨⎧12a 1+12×112d >0,13a 1+13×122d <0,a 1+2d =12, 整理得:⎩⎪⎨⎪⎧ 2a 1+11d >0,a 1+6d <0,a 1+2d =12.解之得:-247<d <-3.(2)∵d <0,而S 13=13(a 1+a 13)2=13a 7<0,∴a 7<0.又S 12=12(a 1+a 12)2=6(a 1+a 12)=6(a 6+a 7)>0,∴a 6>0.∴数列{a n }的前6项和S 6最大.13、解 由S 2=16,S 4=24,得⎩⎨⎧ 2a 1+2×12d =16,4a 1+4×32d =24.即⎩⎪⎨⎪⎧ 2a 1+d =16,2a 1+3d =12. 解得⎩⎪⎨⎪⎧ a 1=9,d =-2.所以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11-2n (n ∈N *).(1)当n ≤5时,T n =|a 1|+|a 2|+…+|a n |=a 1+a 2+…+a n =S n =-n 2+10n .(2)当n ≥6时,T n =|a 1|+|a 2|+…+|a n |=a 1+a 2+…+a 5-a 6-a 7-…-a n =2S 5-S n =2×(-52+10×5)-(-n 2+10n )=n 2-10n +50,故T n =⎩⎪⎨⎪⎧-n 2+10n (n ≤5),n 2-10n +50 (n ≥6).14、解 (1)由a n =a 1+(n -1)d 及a 3=5,a 10=-9得 ⎩⎪⎨⎪⎧ a 1+2d =5,a 1+9d =-9,可解得⎩⎪⎨⎪⎧a 1=9,d =-2, 所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11-2n .(2)由(1)知,S n =na 1+n (n -1)2d =10n -n 2. 因为S n =-(n -5)2+25,所以当n =5时,S n 取得最大值.。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思想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准备:根据本节知识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加教学容量,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我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课题导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数列的定义及数列的表示法。
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些数列:(大屏幕显示课本41页的四个例子)⑴、0 5 10 15 20 … …⑵、48 53 58 63⑶、18 15.5 13 10.5 8 5.5⑷、10072 10144 10216 10288 10360教师提出问题: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学生积极讨论。
得到结论,教师指名回答)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每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
师: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
(二)设置问题,形成概念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
师:等差数列的概念中的几个关键点是什么?生(思考、讨论):第2项、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同一个常数教师在进一步强调。
师: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数学语言:d a a n n =--1 )2(≥n 或 d a a n n =-+1 n (≥1)(学生通过讨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教师随机指定两名学生回答。
“等差数列”说课稿说课人:唐小博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必修五高二上第一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的必修部分,在学习等差数列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及其简单的表示方法。
它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学习等比数列和数列的极限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它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等差数列的学习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在过程,重在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认知、建构创造力,使得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将重点定为: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等差数列数学表达式及通项公式的运用。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我将教学难点定为: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和分散难点,采取的方法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领导,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获得新知识,并使学生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其三,教学目标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与结构。
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大胆创新的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必修5 第一章《数列》数列是新课程北师大版必修5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传统的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的内容,两者比较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的中心内容都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而在新课程教材中,强调了数列的函数特征,而且特别关注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下面就这两类教材《数列》章节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对比二、教学要求对比三、教学重、难点对比新课程及传统人教版教材在《数列》这一章的重点均定在:⑴数列的概念;⑵等差数列;⑶等比数列;⑷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难点均为: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综合应用。
四、教材中的几处调整1、提高要求部分⑴单独设立了一节《数列的函数特性》强调数列是一例特殊的函数,把数列融在函数之中,强调函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之中,突出函数特性。
⑵新增《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一节,介绍了如教育储蓄、购房贷款、买车贷款、人口增长等问题,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列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⑶强调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并强调它们的图像对比、强化数形结合思想。
⑷强调了数列的实际应用及实际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不仅要学好数学,更要用好数学。
2、教材降低要求部分⑴数列的概念由理解变为了解。
⑵递推公式未提及。
⑶在数列问题中,一般只知道5个参量中的3个,求另外2个;新课程对这一类型计算的难度有所控制。
五、从教材对比分析中可看出新课程教材彰显的特色1、突出数学的应用,体现数学的本质。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教材中选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其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
如章头语中,选用18世纪普鲁士天文学家提丢斯发现天王星和谷神星的故事;第2节数列求和中引用1998年江西九江防洪抢险题材、北京天坛圆丘;第四节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一节,引用教育储蓄、购房贷款、买车贷款等10多例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素材为背景命题,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高中数学必修五 等差等比数列基础知识点(一)知识归纳: 1.概念与公式:①等差数列:1°.定义:若数列}{),(}{1n n n n a d a a a 则常数满足=-+称等差数列;2°.通项公式:;)()1(1d k n a d n a a k n -+=-+= 3°.前n 项和公式:公式:.2)1(2)(11d n n na a a n S n n -+=+=②等比数列:1°.定义若数列q a a a nn n =+1}{满足(常数),则}{n a 称等比数列;2°.通项公式:;11kn k n n qa qa a --==3°.前n 项和公式:),1(1)1(111≠--=--=q qq a q q a a S n n n 当q=1时.1na S n =2.简单性质:①首尾项性质:设数列,,,,,:}{321n n a a a a a1°.若}{n a 是等差数列,则;23121 =+=+=+--n n n a a a a a a 2°.若}{n a 是等比数列,则.23121 =⋅=⋅=⋅--n n n a a a a a a ②中项及性质:1°.设a ,A ,b 成等差数列,则A 称a 、b 的等差中项,且;2ba A +=2°.设a ,G,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a 、b 的等比中项,且.ab G ±= ③设p 、q 、r 、s 为正整数,且,s r q p +=+ 1°. 若}{n a 是等差数列,则;s r q p a a a a +=+ 2°. 若}{n a 是等比数列,则;s r q p a a a a ⋅=⋅ ④顺次n 项和性质:1°.若}{n a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nk nn k nn k kkkaa a 121312,,则组成公差为n 2d 的等差数列;2°. 若}{n a 是公差为q 的等比数列,∑∑∑=+=+=nk nn k nn k kkkaa a 121312,,则组成公差为q n 的等比数列.(注意:当q =-1,n 为偶数时这个结论不成立)⑤若}{n a 是等比数列,则顺次n 项的乘积: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3221222121,, ++++组成公比这2n q 的等比数列.⑥若}{n a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1°.若n 为奇数,则,,:(21+==-=n n a a a a S S na S 中中中偶奇中即指中项注且而S 奇、S 偶指所有奇数项、所有偶数项的和);2°.若n 为偶数,则.2ndS S =-奇偶 二、巩固习题一、 选择题1、如果一个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则此数列 ( )(A )为常数数列 (B )为非零的常数数列 (C )存在且唯一 (D )不存在 2.、在等差数列{}n a 中,41=a ,且1a ,5a ,13a 成等比数列,则{}n a 的通项公式为 ( )(A )13+=n a n(B )3+=n a n (C )13+=n a n 或4=n a (D )3+=n a n 或4=n a3、已知c b a ,,成等比数列,且y x ,分别为a 与b 、b 与c 的等差中项,则ycx a +的值为 ( ) (A )21(B )2- (C )2 (D ) 不确定 4、互不相等的三个正数c b a ,,成等差数列,x 是a ,b 的等比中项,y 是b ,c 的等比中项,那么2x ,2b ,2y 三个数( )(A )成等差数列不成等比数列 (B )成等比数列不成等差数列 (C )既成等差数列又成等比数列 (D )既不成等差数列,又不成等比数列 5、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n n S n 24212+=+,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 )(A )22-=n a n(B )28-=n a n (C )12-=n n a (D )n n a n -=26、已知))((4)(2z y y x x z--=-,则 ( )(A )z y x ,,成等差数列 (B )z y x ,,成等比数列 (C )z y x 1,1,1成等差数列 (D )zy x 1,1,1成等比数列 7、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n n a S ,则关于数列{}n a 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 ( )①一定是等比数列,但不可能是等差数列 ②一定是等差数列,但不可能是等比数列 ③可能是等比数列,也可能是等差数列 ④可能既不是等差数列,又不是等比数列 ⑤可能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A )4 (B )3 (C )2 (D )18、数列1⋯,1617,815,413,21,前n 项和为 ( ) (A )1212+-n n (B )212112+-+n n (C )1212+--n n n (D )212112+--+n n n9、若两个等差数列{}n a 、{}n b 的前n 项和分别为n A 、n B ,且满足5524-+=n n B A n n ,则135135b b a a ++的值为 ( )(A )97 (B )78(C )2019 (D )8710、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252+-=n n S n ,则数列{}n a 的前10项和为 ( )(A )56 (B )58 (C )62 (D )601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5+=n a n为, 从{}n a 中依次取出第3,9,27,…3n , …项,按原来的顺序排成一个新的数列,则此数列的前n 项和为 ( )(A )2)133(+n n (B )53+n(C )23103-+n n (D )231031-++n n1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 .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q pn a n+=(0≠p )B .已知一个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a bn an S n++=2,如果此数列是等差数列,那么此数列也是等比数列C .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1-=n nab aD .如果一个数列{}n a 的前n 项和c ab S n n+=)1,0,0(≠≠≠b b a ,则此数列是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是0=+c a二、填空题13、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公比1≠q 875,,a a a ,成等差数列,则公比q =14、已知等差数列{}n a ,公差0≠d ,1751,,a a a 成等比数列,则18621751a a a a a a ++++=15、已知数列{}n a 满足n na S 411+=,则n a =16、在2和30之间插入两个正数,使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插入的这两个数的等比中项为 二、 解答题 17、已知数列{}n a 是公差d 不为零的等差数列,数列{}nb a 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46,10,1321===b b b ,求公比q 及n b 。
2.2 等差数列
第1课时 等差数列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1已知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3-2n,则它的公差为 ( ).
A.2 B.3 C.-2 D.-3
解析:a1=3-2×1=1,a2=3-2×2=-1,
故公差d=a2-a1=-1-1=-2.
答案:C
2数列{an}是首项a1=1,公差d=3的等差数列,若an=2 005,则n的值为( ).
A.667 B.668 C.669 D.670
解析:由an=a1+(n-1)d得2 005=1+3(n-1),故n=669.
答案:C
3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且a7-2a4=-1,a3=0,则公差d等于( ).
A.-2 B.- C. D.2
解析:由题意,得
解得d=-.
答案:B
4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且a1=2,a2+a3=13,则a4+a5+a6等于( ).
A.40 B.42 C.43 D.45
解析:设公差为d,则a1+d+a1+2d=2a1+3d=4+3d=13,解得d=3,所以
a4+a5+a6=(a1+3d)+(a1+4d)+(a1+5d)=3a1+12d=42.
答案:B
5已知在等差数列{an}中,a2=6,a5=15,若bn=a2n,则b15等于( ).
A.30 B.45 C.90 D.186
解析:设数列{an}的公差为d,则
解得
∴
an=3+3(n-1)=3n,bn=a2n=6n,
∴
b15=6×15=90.
答案:C
6在等差数列{an}中,a1+3a8+a15=120,则2a9-a10的值为( ).
A.24 B.22 C.20 D.-8
解析:设公差为d,∵a1+3a8+a15=120,
∴
a1+3(a1+7d)+a1+14d=120,
∴5a8=120.∴
a8=24.
∴
2a9-a10=2(a1+8d)-(a1+9d)=a1+7d=a8=24.
答案:A
7等差数列1,-3,-7,…的通项公式为 ,a20= .
解析:∵d=-3-1=-4,a1=1,
∴
an=1-4(n-1)=-4n+5.
∴
a20=-80+5=-75.
答案:an=-4n+5 -75
8已知在数列{an}中,a1=1,a2=,且(n≥2),则an= .
解析:∵,
∴
数列是等差数列,公差d=.
∴
+(n-1)d=1+(n-1)=.
∴
an=.
答案:
9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n=an2+n,则实数a= .
解析:∵{an}是等差数列,∴an+1-an=常数.
∴
[a(n+1)2+(n+1)]-(an2+n)=2an+a+1=常数.
∴2a=0,∴
a=0.
答案:0
★10已知数列{an}满足+4,且a1=1,an>0,则an= .
解析:由+4,得=4,
∴
数列{}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
+4(n-1)=4n-3.
∵
an>0,
∴
an=.
答案:
11在等差数列{an}中,
(1)已知a5=-1,a8=2,求首项a1与公差d;
(2)已知a1+a6=12,a4=7,求a9.
解:(1)由题意知
解得
(2)∵
∴
an=1+2(n-1)=2n-1.
∴
a9=2×9-1=17.
12夏季高山上的温度从山脚起,每升高100米,降低0.7 ℃.已知山顶处的温度
是14.8 ℃,山脚处的温度为26 ℃,问此山顶相对于山脚处的高度是多少米?
解:∵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7 ℃,
∴
该处温度的变化是一个等差数列问题.
山脚温度为首项a1=26,山顶温度为末项an=14.8,
∴
26+(n-1)×(-0.7)=14.8.解得n=17.
故此山顶相对于山脚处的高度为(17-1)×100=1 600(米).
★13数列{an}满足a1=1,an+1=(n2+n-λ)an(n=1,2,…),λ是常数.
(1)当a2=-1时,求λ及a3的值;
(2)是否存在实数λ,使数列{an}为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λ及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由于an+1=(n2+n-λ)an(n=1,2,…),且a1=1,所以当a2=-1时,得-1=2-λ.故λ=3.
从而a3=(22+2-3)×(-1)=-3.
(2)数列{an}不可能为等差数列.证明如下:
由a1=1,an+1=(n2+n-λ)an,
得a2=2-λ,a3=(6-λ)(2-λ),
a4=(12-λ)(6-λ)(2-λ).
若存在λ,使{an}为等差数列,则a3-a2=a2-a1,
即(5-λ)(2-λ)=1-λ.
解得λ=3.于是a2-a1=1-λ=-2,
a4-a3=(11-λ)(6-λ)(2-λ)=-24.
这与{an}为等差数列矛盾.
所以不存在λ,使数列{an}是等差数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