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行为的有效性
- 格式:ppt
- 大小:526.00 KB
- 文档页数:66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第四章本篇文档将对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进行归纳,重点关注第四章的内容。
第四章: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规范1. 法律的特点和作用•法律是国家行使统治权力的工具,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
•法律的功能包括调整社会关系、保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
2. 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任何身份、地位,都要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
•法律公开透明原则:法律适用应当公开透明,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法律禁止逆反原则:法律禁止逆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以违法替代合法。
•法律的有效性原则:法律应当具有必要的约束力和明确的规范性。
•法律的公正公平原则:法律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能有任何偏向。
3. 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法律规范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而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法律规范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各种法律规范之间应当协调一致。
•法律规范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要求公民和组织遵守并履行。
4. 法律责任和法律权利•法律责任是违反法律规范所产生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
•法律权利是公民和组织依法享有的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
5. 刑法基本原则和刑法常识•刑法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人权尊重原则、法无量称原则等。
•刑法常识包括刑罚种类、刑罚的适用等内容,要求公民了解刑法的基本规定。
以上是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法律的特点、基本原则,以及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同时,介绍了法律责任和法律权利的概念,以及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常识。
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保护自身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2023版 - 《刑法》相关法律法规及解读。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组织的含义广义的组织;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
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地社会群体。
如政府、企业、学校、意愿、银行、社会团体等(二)、组织的构成要素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入的成员目标认同;明确权利义务;明确组织边界;强化归属感明确的目标规范性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二、组织类型与特征(一)、组织类型1、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以帕森斯为代表)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利的组织,如政府机关整合组织:调节冲突的组织,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如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组织,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模式。
如学校、教会2、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艾森奥尼)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手段使成员服从,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工商业企业(经济利益工具)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通过规范内化实现对成员的控制,如宗教组织3、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进行分类(以布劳为代表)互利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为目的,如工会、政党、俱乐部服务组织:以向顾客和社会中该类组织直接相关的人提供专业性、良好的服务的组织。
如医院、学校社工机构、律所等经营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如公司、银行等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机构、邮局等(拓展)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流水线;工序等);媒介组织;集约组织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如医院、企业等所有组织)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工)(二)、组织的特征与初级群体相比,组织有如下特点: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非情感关系规范的互动形式复杂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分工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三、组织与现代社会(一)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要素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表现):组织大规模出现,且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分工发达,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负责的组织体系(二)现代组织的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关系重构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一)、组织目标1、组织目标的含义组织目标:时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包括:有效性、效率、人文关怀、人道主义2、组织目标的类别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长期目标和次要目标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适应环境还是改进、提高效率)外向目标和内向目标满足其他组织的要求vs满足成员和部门的要求3、组织目标的功能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依据(实现人们期望的某种功能,满足人们需要)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标尺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二)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及各构成部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包括组织构造体系、权利关系体系、内部沟通网络以及职位系列2、组织结构的类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组织结构经历了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等演变直线型组织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控制严密、信息交流少。
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原理部分重点整理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原理部分重点整理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要为不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性帮助、、、、、、从理论上看,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的出发点;从实践上看,各项社会政策行动的范围、水平和实施方式都要从人们的实际出发。
●社会政策中的需要概念,是指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即个体和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获得满足的摄取状态。
(人的需要,尤其是较高层次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的意义)●个人需要的内容和基本类型社会行政学观点: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或人群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经济学观点:需要是购买力为基础的对某些产品与服务的要求。
政治经济观点:需要是与特定的目标相联系的,并必须以某种策略去达到。
●英国学者布莱德萧对需要概念进行分类:第一规范性需要,这种需要是业已建立起来的标准与实际存在的状况比较之下所产生(贫困线);第二是感觉的需要,,侧重于由个人表达引起个人的感觉与经验的需要。
(感觉的需要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第三是表达的需要。
这是“感觉”的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
(弱势群体的示威请愿)。
第四是比较的需要。
●个人需要层次的刚性与弹性:人类的某些需要是整个社会必须保证其满足的,这意味着人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所面对的具有不变性质的“刚性”的需要。
对于这些刚性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会发生变化,这就是需要的弹性表现。
1、家庭和家族、亲友、邻里和民间慈善团体(宗教组织)●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2、市场机制3、非营利机构●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中的作用:1.有效性:调动社会资源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2.局限性1)个人的需要在内容和层次上都是很复杂的,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不可能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2)在现实中(有时候)即使连基本的需要都无法满足3)非个性化:即社会政策具有一般性特征●个人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从基本需要的满足方向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需要不断地扩大,带动了社会政策范围的扩大2)从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程度不断提高,带动社会政策水平的提高3)从基本需要满足的方式看,个人多层次的需要,要求多层次的社会政策体系。
第四章目标市场营销一、判断题1. 任何一个规模巨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也不能满足市场上全部顾客的所有需求,所以企业要进行市场细分。
(√)2. 一个规模巨大、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能够满足顾客的所有需求。
(×)3. 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选择力所能及的,适合自己经营的目标市场。
(√)4. 市场细分就是指按照消费者的欲望与需求把一个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的过程。
(√)5. 细分市场也称为子市场。
(√)6. 有效性是指细分出来的市场应是企业通过营销活动能够进入并对顾客施加影响的市场。
(√)7. 可进入性是指细分出来的子市场容量或要大到足以使企业获利。
(√)8. 市场细分的方法中的单一变量因素法就是根据消费者需求的某一个重要因素进行市场细分。
(√)9. 市场细分的方法中的多个因素组合法就是根据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市场细分。
(√)10. 市场细分的方法中的系列变量因素法就是根据企业经营的特点并按照影响消费者需求的诸因素由粗到细地进行市场细分。
(√)11. 企业集中生产一种产品并向各类顾客销售这种产品叫产品专一化战略。
(√)12. 企业把整体市场看作一个大的目标市场,不进行市场细分,用一种产品、统一的市场营销组合对待整体市场,这种营销战略叫无差异营销战略。
(√)13. 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需求与愿望在大致相同的细分市场,然后根据企业的资源和营销实力选择部分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为各目标市场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这种营销战略叫差异化营销战略。
(√)14. 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需求与愿望在大致相同的细分市场后,只选择其中的某一部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这种这种营销战略叫密集型营销战略。
(√)二、单项选择题1. 经过市场细分后,选择其中的多个子市场为目标市场,并针对不同子市场设计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方案,这种市场营销策略是:(C)。
A 无差异营销策略B 集中性营销策略C 差异性营销策略D 专业化营销策略2. 为避免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交锋,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远离竞争对手的区域。
行政组织学第4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行政组织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行政组织的结构B. 行政组织的职能C. 行政组织的管理过程D. 以上都是答案:D2. 行政组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比较研究法B. 案例分析法C. 系统分析法D. 以上都是答案:D3. 行政组织结构的类型包括哪些?A. 直线型B. 职能型C. 矩阵型D. 以上都是答案:D4. 行政组织文化的作用是什么?A. 增强组织凝聚力B. 提高工作效率C. 塑造组织形象D. 以上都是答案:D5. 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来源是什么?A. 内部管理需求B. 外部环境变化C. 技术革新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行政组织学是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的科学。
答案:行政组织;管理2. 行政组织设计的原则包括目标一致性、________、灵活性和有效性。
答案:系统性3. 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职能主要体现在________、决策和执行。
答案:指挥4. 行政组织中的协调职能是为了解决________和内部矛盾。
答案:外部冲突5. 行政组织变革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________和适应性。
答案:效率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内容。
答案:行政组织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行政组织的结构与类型、行政组织的运行机制、行政组织文化、行政组织变革与发展等方面。
2. 行政组织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案:行政组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3. 行政组织结构的类型有哪些?答案:行政组织结构的类型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事业部型、网络型等。
4. 行政组织文化的功能有哪些?答案:行政组织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和辐射功能。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和过程。
组织行为学复习X围第一章导论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识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与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P2组织行为学的特征:P3(1)它以工作中的人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关注的是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2)它运用综合的知识,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知识,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的人的行为;(3)对于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些核心议题,如激励、领导、人际沟通、权力、冲突、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知觉、变革过程和压力等,人们基本已经认同;(4)组织行为学是偏向于应用导向的,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现代组织的管理绩效。
霍夫斯蒂德的五种文化维度:P13-15第二章个性、价值观和态度1大五模型:A 外向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B 随和性: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C 责任心:对信誉的测量D 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E 经验的开放性: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外向交往因素”在经理和销售员样本中具有预测效度;“情绪稳定因素”对于警察和技术工人样本中的工作绩效有一定的作用;“协同相容因素”在经理和警察样本中表现出效度;“责任意识因素”则对于所有职业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预测效度;而“开放性因素”只对经理样本有一定作用2.3组织情境中的个性:P29 (都考,补考名词解释)A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内控型:特点;与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的关系适于复杂的环境和工作外控型:特点与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的关系适于结构分明、有严格指示的工作B 自尊:(self-esteem)含义:特点:高自尊的人倾向认为自己有能力,且较少地受到环境的影响;低自尊的人相反高自尊的人倾向选择冒险性的工作马基雅维里主义(MACHIAVELLIANISM)“If it works, use it”特点:高m是否是好员工?他们在三个方面工作成效显著:当他们与别人面对面直接交流时,当情境要求的规则和限制最少时,情绪卷入与获得成功无关时.具体表现:行为:喜欢独立行为思考:认为世上无不能解决的难题,任何事都可以变通;感情:不受感情影响;工作:重视业绩和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规X与准则;人际:圆滑玲珑,冲突时能以退为进;手段:不动声色,讲究技巧,必要时以牺牲一定程度的道德为代价。
65. 绩效的( B )说明员工的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A)发展性(B)动态性(C)多维性(D)多因性66. ( B )是指测量员工的工作能力、态度、行为与成果的准确性程度。
(A)绩效管理的信度(B)绩效管理的效度(C)绩效管理的评价标准(D)绩效管理的要求67. 发现员工的特点,并根据特点决定培养方向和使用方法,充分发挥个人长处,将个人与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这体现了绩效管理的( B )。
(A)规范功能(B)发展功能(C)沟通功能(D)激励功能68. 关于人力资源部门在绩效管理方面的管理责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收集反馈信息(B)培训实施绩效管理的人员(C)在本部门认真执行绩效管理制度,起到示范作用(D)根据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内容69. 绩效考评的内容不包括( D )。
(A)能力考评(B)态度考评(C)业绩考评(D)背景考评70. 不属于按具体形式区分的考评方法的是( D )。
(A)书面法(B)量表评定法(C)混合标准尺度法(D)行为量表法65、某项测量的( )也称信度,它说明了该项测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A) 可靠性(B) 针对性(C) 有效性(D) 台理性66、( )是进行绩效考评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的关键。
(A) 定义绩散(B) 岗位分析(C) 企业战略(D) 企业文化67、绩教管理对员工个人的贡献不包括( )。
(A) 抑制功能(B) 激励功能(C) 发展功能(D) 规范功能第四章68、根据( )的不同,绩效考评方法可以分为品质主导型、行为主导型和效果主导型。
(A) 考评对象(B) 考评内容(C) 考评时间(D) 考评主体69、( )是指对行为的结果进行绩效考评和评价。
(A) 能力考评(B) 态度考评(C) 业绩考评(D) 自我考评70、绩效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 ),它从微观上体现了绩效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A) 绩效计划(B) 绩效考评(C) 绩效沟通(D) 绩效诊断65. 一名工人的绩效,除了产量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外,质量、原材料的消耗率、服从纪律等各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这体现了绩效的( B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课程作业2(共 4 次作业)学习层次:专升本涉及章节:第4 章——第 6 章一、单项选择题(选择符合要求的答案,并将答案前的字母写在括号内)1、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领导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因素之间的互动的领导理论是()A.特质理论B.行为理论C.权变理论D.变革型理论2、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以将行政组织体制划分为()A.首长制与委员会制B.层级制与职能制C.集权制与分权制D.完整制与分离制3、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省政府设各厅、局等,这种领导体制属于()A.层级制B.职能制C.分权制D.首长制4、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A.集权型领导方式B.民主型领导方式C.参与型领导方式D.放任型领导方式5、公共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A.领导能力B.领导沟通C.领导激励D.领导协调6. 在下列选项中,既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的是()A.政策议程B.政策沟通C.政策执行D.政策评估7. 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D.输入—输出环境8. 公共政策发展对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是()A.公共政策对公共管理的价值进行规制和调节B.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C.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又贯穿于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D.实现公共管理价值导向与建构公共管理运作平台9. 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A.行为引导功能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C.行为限制功能D.调控和规制功能10、选择政策工具的基础原则是()A.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B.以个人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C.以团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D.以群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11、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根本的特征是()A.再生性B.社会性C.生物性D.能动性12、20世纪80年代,起因于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A.科学管理理论B.企业文化理论C.现代管理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13、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交叉方式来全面评价员工绩效的评估方法是()A.目标管理评估法B.360度评估法C.行为对照表法D.行为锚定评价法14、中国开始探索公务员制度的时间是()年A.1988B.1992C.1993D.197815、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始于19世纪中叶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二、名称解释1、公共领导2、领导体制3、领导能力4、公共政策分析5、公共政策工具6、公共政策评估7、职务分析8、薪酬率三、简述题1.简述公共领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