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1045-1105)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唐代诗人,他的作品影
响了诸多后人,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凝练富有层次,深情澎湃,歌颂唯美宇宙,被称为“封建意蕴”最完美的封建诗人。
他曾写过著名的《西夏牧歌》、《蝉》、《凉州词》等等,被誉为百年来最受推崇的歌手之一。
尽管黄庭坚活跃在十一世纪的唐朝,但他的诗歌有着丰富的内涵,拓展了唐代诗歌的空间。
黄庭坚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本能与冲动。
大部分诗歌是他一时冲动而写下的,暗喻了读者应该及时行乐,把握当下,放纵自我,具体地看,在他的《西夏牧歌》中,牧羊人们都在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宗教信仰拥抱灵魂,古老高原上唱起自由之歌。
另一方面,黄庭坚的诗歌富有哲理性。
在他的《凉州词》中,他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理念,也刻画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依恋。
他认为,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人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和潜力。
换言之,要实现和谐世界,首先要开展一种有效的自然环境保护,以保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黄庭坚的诗歌也卓有成效地表达了他对唯美世界的热爱。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小小的宇宙,进行自我完善,懂得珍惜用以完善自己的一切资源,去发现真实世界的完美之处,去欣赏生活的喜悦和曲折,实现自身的精神追求。
总之,黄庭坚的诗歌是一部深刻的文学作品,其影响力深远。
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一种精神活力,也为无数诗人后人奉献了灵感,为
世界文学注入非凡的活力,令人惊叹!。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对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的论述:
1.温婉典雅的语言和风格:黄庭坚的诗歌以其温婉、典雅、
质朴的语言而著称。
他避免华丽和浮夸的修辞,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情景的细致描写。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而不失音韵,句子简练流畅,给人以舒适而柔和的感觉。
2.精妙的意境和形象描绘:黄庭坚的诗歌展示了精妙的意境
和形象描绘。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季节变化、人物形象等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经常使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寓意和深层次的意义。
3.深思熟虑的思辨与哲理:黄庭坚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融入了
深思熟虑的思辨和哲理。
他对人生、人情、时光流转等大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具体的情感和观察,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洞察。
4.抒发情感和自然感受:黄庭坚的诗歌作品抒发了丰富的情
感和自然感受。
他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亲友之情、离别之苦、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他对人生欢愉和苦难、情感喜悦和痛楚等丰富复杂的情感进行了真实而深入的表达。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诗歌具有温婉典雅的语言和风格,精妙的意境和形象描绘,深思熟虑的思辨与哲理,以及抒发情感和自然感受等共同的艺术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风格独特,流露出他独特的文学追求和审美取向。
这些特点使得黄庭坚的诗歌成为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题目:从黄庭坚的诗歌用典看其“点铁成金”的诗歌理论摘要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上的精粹,是浩瀚书海中的一颗明珠。
因此,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喜用典故,而宋代黄庭坚尤甚。
但宋代以来,对黄诗持有异议的评论家也不在少数,主要批评他好使事用典、造语奇等。
在黄庭坚的诗歌中,有用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例子,也有用得生硬晦涩的例子。
因此,鄙人作此小论,让读者能全面客观地了解黄庭坚其人其作,修正一个通行的观点所造成的一个失实的黄庭坚形象,正确的接受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用典黄庭坚点铁成金引言化用典故和直接运用典故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由来已久。
典故用得好用得妙,则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若生搬硬套,为用典而用典,则“邯郸学步,失其故行”,有“掉书袋”之嫌,不但不能使作品富于文采,反而会失掉其本真。
在黄庭坚的用典颇受争议的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其“点铁成金”的诗歌理论。
一、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一)黄庭坚的诗坛地位在苏轼主持文坛的时期,宋代文学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巅峰阶段。
近人陈衍甚至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1苏轼是当时最大的诗人,但是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恣意挥洒,不注意旧式常规,毫无章迹可循,因此别的诗人难以仿效。
而且元祐后期开始,党争激烈导致文字狱,苏轼的那种敢于怒骂的风格常常招来祸端,致使别的诗人敬而远之,明哲保身。
文字狱惊悸之馀,黄庭坚创作较少,内容则以书写个人的人生感慨为主,很少涉及时政。
黄庭坚始终被看成旧党,政治上追随苏轼,但不积极参加新旧党之间的争斗,而是把心血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上。
于是,作诗及其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于书斋生活的苏门诗人黄庭坚就成为了青年诗人的学习典范。
苏门诗人中,黄庭坚的情况与上述诸人不同。
他虽说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却又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论者归之于苏轼门下的词人,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及程垓等,而以秦士(观)黄九(庭坚)为最著。
黄庭坚诗在题材中的体现【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黄庭坚诗歌创作的背景与特点二、黄庭坚诗在题材取向上的表现1.关注个体人生2.表现士大夫生活3.描绘身边凡人琐事4.展现天伦之乐5.表达对归隐之思6.描绘兄弟之情7.展现人格修养8.表现理想抱负正文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黄庭坚的诗歌在题材取向上有着独特的表现,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首先,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关注个体人生。
他的诗歌大量笔墨倾注于身边的凡人琐事、伦常生活以及个体的心灵世界。
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黄庭坚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对个体人生的关注。
其次,黄庭坚的诗歌展现了士大夫的生活。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以自我为代表的士大夫生活,这些生活充满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雅致氛围。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而且表现了黄庭坚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欣赏和认同。
此外,黄庭坚的诗歌还描绘了身边凡人琐事。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些琐事包括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农耕劳作等。
通过这些琐事的描绘,黄庭坚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关注。
黄庭坚的诗歌还展现了天伦之乐。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庭、亲情、友情等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些作品洋溢着对天伦之乐的热切向往,表现了黄庭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此外,黄庭坚的诗歌还表达了对归隐之思。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归隐山林、远离纷扰的向往。
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黄庭坚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纷繁世界的厌倦。
最后,黄庭坚的诗歌还描绘了兄弟之情、人格修养、理想抱负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黄庭坚对兄弟之间真挚情谊的珍视、对人格修养的追求以及对理想抱负的执着。
总之,黄庭坚的诗歌在题材取向上表现了多样性,他的诗歌关注个体人生、展现士大夫生活、描绘身边凡人琐事、展现天伦之乐、表达对归隐之思、描绘兄弟之情、展现人格修养以及表现理想抱负。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黄庭坚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宋代文坛上享有盛名。
他的艺术成就之一是其对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
其名篇“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诗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篇诗论的分析,来探讨黄庭坚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和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
“点铁成金”诗论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关于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它以一个寻常的铁匠点化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为开端,引出了中心论点——诗歌创作也需要有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提高的不断追求和学习。
他强调创作需要精益求精,要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去“点铁成金”。
黄庭坚认为,创作的技巧是可以学习和提高的,就像铁匠通过不懈的锤炼和努力,最终可以将生硬的铁锤打造成华丽的金子一样。
他也多次提到了“熔于一炉”的意象,表达出一个好的诗歌作品需要多个因素融合到一起才能呈现出来的观点。
在“点铁成金”诗论中,黄庭坚还谈到了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他认为,良好的创作需要既有感性的灵感和感觉,又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策划。
他写道,“心无滞碍,义无可夺,然后创为奇之作。
”这句话表达了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有心无碍,意义深远,才能真正创造出好的作品的观点。
“夺胎换骨”诗论则主要探讨诗歌的本质和诗歌艺术的特点。
这篇诗论写道:“生而有情者,皆贯通不已之大道也。
”这句话表达了黄庭坚对于诗歌本质的理解,即诗歌是代表着人类感情、思想和道德的重要媒介和表达工具。
在“夺胎换骨”诗论中,黄庭坚用了“夺胎换骨”的想象,来阐释诗歌艺术的特点。
他认为,诗歌作者需要像“夺胎换骨”一样地去探寻其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才能在作品中创造出真正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他强调了诗歌需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察性,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他写道:“艺道与天地相应,意境与时代而生。
故近而不俗,远而不伤,返璞归真,更深更癫。
”在“夺胎换骨”诗论中,黄庭坚也提到了对传统诗歌形式和技巧的思考。
胡迎建论黄庭坚的题画诗内容提要:本文分三个层次:一、黄庭坚在题画诗中发抒他论画的见解与审美趣尚,认为画家须具备人品学识,其次要讲究画的形似、技法以及笔力,方能得心应手,在形似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力求做到神似,画中有“意”有“真趣”。
画之最高境界是遗形得神,出神入化,好的画应是无声之诗。
二、题画诗三种写法范式。
(1)就画论画,对画中之景作出恰当的描述、概括与补充,同时亦可借景抒情,略有阐发。
(2)借画师之画,言我之心志,将画意加以引申与发挥。
使绘画借诗的境界意趣而得到升华,(3)在题画诗中点明诗中之景乃写画景而非真实之景。
三、黄山谷题画诗的艺术特色。
(1)尽可能运用比喻与夸张手法去表现景物之物态。
(2)炼句琢字,力求生新出奇。
(3)章法布局,曲折而驰骤。
(4)于诙谐风趣中寓深意。
(5)议论带情韵而发。
这三个层次互为映发,构成其题画诗瑰丽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题画诗论画见解写法范式艺术特征-------------------------------------------------------------------题画诗的出现,最早有陈子昂的《山水粉图诗》,其后李白也偶作题画诗。
到了杜甫,气象为之一变,或古风或律绝,波澜壮阔,堪称精品。
诚如清代宋顾乐所云:“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太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王季友一篇,虽有小致,不能佳也。
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嗣是苏、黄二公,极妍尽态,物无遁形”(《梦晓楼随笔》)。
宋代苏轼、黄庭坚以其不凡的艺术鉴赏能力与高卓的见解,加以有生花妙笔,更将题画诗推进到了一个新高潮。
宋代文化高度发达,诗书画各门艺术非常繁盛,出现众多诗、书、画兼通的诗家,其中成就杰出的即为苏东坡、黄庭坚。
他们二人既是大诗人,又是大书家,且题诗论画,有深刻独到的绘画见解,两人互有影响,有异同。
本文无意就二人作比较,而着重点在研究黄庭坚题画诗方面的成就。
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诗学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宋代诗坛乃至中国诗歌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黄庭坚的诗学内涵与范畴、研究方法、重要范畴等方面对黄庭坚的诗学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一、黄庭坚的诗学内涵与范畴黄庭坚的诗学体系涵盖了传统诗学的内涵与范畴,并吸取了现代诗学的研究方法。
他强调诗歌的伦理本质,重视诗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认为诗歌应该发挥其教化作用,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同时,黄庭坚也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认为诗歌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黄庭坚的诗学研究方法黄庭坚在研究诗歌理论和方法方面,不仅吸取了传统诗学的精髓,同时也受到了宋代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的影响。
他主张从创作实践中总结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解读诗歌作品时,他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价,提炼出诗歌艺术的普遍规律,为创作提供指导。
三、黄庭坚诗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1.根本说:黄庭坚认为,诗人的伦理品质是诗歌的根本,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传统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诗歌与伦理教谕之间的矛盾,从而释放了诗歌审美方面的潜能。
2.情性说:黄庭坚主张诗歌应该真实地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同时,他还提出了“以理节情”的观点,即诗歌中的情感应该受到道德理性的约束,以达到情理交融的效果。
3.兴寄说:黄庭坚认为,诗歌应该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他主张在作品中运用比兴手法,以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为媒介,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他还强调了“兴寄”与“寄托”的区别,认为“兴寄”更加注重自然与情感的融合,而“寄托”则更加注重借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4.学古与新变:黄庭坚认为,诗歌应该在学习古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主张从古人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时代背景,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作品。
黄庭坚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
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他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
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
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
艺术上,黄庭坚的诗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黄庭坚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并且律诗中多用拗句,其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背景道学家把文学理论上的一些基本问题给搅乱了,这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文学创作上的情理关系作出错误的论断,强调说理而否定抒情,提倡言志而反对缘情。
2.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关系、亦即质和文的关系上,道学家表现了突出的重质轻文、重思想不重艺术的片面性,否定了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
3.在文学观念上复归到古代文学和非文学混同为一的状态,抹杀了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
4.否定了文学的具体性和现实性,把它变成了抽象的心性义理图解,使之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把文学和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隔离开了。
二、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黄庭坚在思想上明显地受到当时理学的影响。
黄庭坚是文学家而不是道学家,在对待文和道的关系上,他是重视和肯定文学的独立性及其价值的,但受儒家正统和理学思想的影响较深。
三、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主要特点1.他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敦厚之旨。
2.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这是黄庭坚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核心。
黄庭坚所说的“理”,主要有两层意思:(1)它有类似于苏轼所说“文理自然”之理的意思,指文学作品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把握了这种“理”,文辞的运用也就能流畅自如、恰到好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即所谓“理得而辞顺”。
(2)它虽不是专指理学家抽象的义理之理,但有道理之理、亦即作品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之理的意思。
3.“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体现黄庭坚上述文学思想的具体创作方法。
4.讲究严密的法度,是黄庭坚文学创作理论的核心。
黄庭坚诗体之美:传世经典与独特风格引言:黄庭坚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流传至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才华而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以黄庭坚的诗体为主题,探讨他的诗歌艺术特点、深入剖析黄庭坚的作品,以及其对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黄庭坚的诗体特点:黄庭坚的诗体以其凝练简洁、音律优美、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
1. 凝练简洁:黄庭坚的诗作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和精准的意境构建见长,通过简洁精练的词句,展现出思想的深邃和情感的犀利。
2. 音律优美:黄庭坚善于运用平仄韵律,使诗句音韵优美动人,节奏感强烈,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3. 意境深远:黄庭坚的诗作多以寄托情怀、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到的比喻,达到境界深邃,引发读者共鸣。
二、黄庭坚的传世经典:黄庭坚的诗作被后人誉为传世经典,其中几首代表作品被广泛传颂。
1. 《登鹳雀楼》:这首诗以登高俯瞰的视角,将人与自然相融合,透过山水之美表达了对故乡思念之情。
2. 《寒食帖》:该诗作以寒食节为背景,以孤寂触动人心的情景细腻描绘,道出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寂静的夜晚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以及身世境遇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世俗沧桑的深情思考。
三、黄庭坚的独特诗风对诗歌发展的影响:黄庭坚的诗风独特,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提升诗歌表达力:黄庭坚的诗作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力求精练,通过优美的音律和富有内涵的意境,提升了诗歌的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2. 开拓诗歌题材:黄庭坚的诗作大胆创新,不仅诗题丰富多样,还宽泛地涵盖了自然、生活、人情等多个领域,为后世诗人开拓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3. 彰显个人风采:黄庭坚的诗风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个人风采,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诗人,并为他们树立了创作的楷模。
结论:黄庭坚作为宋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体以凝练简洁、音律优美、意境深远而独树一帜,他的传世经典作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黄庭坚诗论黄庭坚,是一位深受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诗人。
他的诗文以犀利的抒情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形容,成为中国诗坛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歌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表达,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因此,许多研究者都把他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史话,研究他的诗歌,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
黄庭坚的诗歌,多以山水景象为抒情背景,给读者以“发人深省”的感受,他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快速地把山水景象和感受表达出来,使具有空灵和超凡的氛围,也把传统文化中诸多信仰和哲理隐晦地传播出来。
黄庭坚的诗歌中有明显的仿古风格,他常常把古典文学中的抒情词语,以及犀利的情感引用,混合东方文化的禅宗心性和佛家的慈悲思想,以及儒家的治学态度,推崇古代智慧,他的诗歌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黄庭坚的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崇尚,他崇尚自然,崇尚古典文化,不仅仅只是以美化自然,更是以自然为根据,有效的表达了他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和他的抒情心态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从黄庭坚的诗歌来看,他是一位具有古典文化丰富的思想的优秀作家,他的诗歌出现的情景,往往都指向自然,以自然为根据表达他的抒情,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内容,也赋予了诗歌强烈的感染力。
在中国诗坛上,黄庭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中国后世的文化来说都极具意义,他的诗歌中,除了表达抒情思想外,还有许多历史信息、传统文化的介绍,以及佛、道教的精神传播,让人们受益匪浅。
总之,黄庭坚的诗歌,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集充满了古典文学特色,但又有现代作家们的抒情思想,对未来文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他的诗歌,不仅可以了解到他的思想,还能够深入的了解古典文学,把现代作家们的想法和内容与古人的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庭坚诗歌理论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我们可以研究其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并着重探讨了理论中与读书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其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成就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村诗话》有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主。
”《诗林广记》亦云:“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
”说“一人而已”未免夸张,但足可见世人对黄庭坚的肯定和推崇。
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其诗歌理论所决定,他的诗歌理论主张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虽历代学者评论对其褒贬不一,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
本文仅就其诗歌理论与读书的关系从三面来谈谈其对后世创作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一、“无一字无来处”与读书的重要性“无一字无来处”是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黄庭坚之前,宋人孙莘老对这个问题已有过类似的表述,说“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自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要强调自己的某种主张的时候,总是要夸张的。
不惊骇世俗,就无法引起世人的瞩目,也就难以产生影响;另外,如果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也是说的通的。
用列宁的一句话来诠释,就是只有继承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才有可能达到时代的顶点。
黄庭坚强调老杜诗的“无一字无来处”,其实其深层的意思之一就是多读书。
文学功底好比花果的种子,天生就有一种资质可以发芽成树,开花结果,但是种子有很多不发芽成树,开花结果的,因为它缺乏人工的培养。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浅谈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引言: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词又有怎样独特的风格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谈谈一下黄庭坚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他23岁进士及第后,在叶县(今属河南)、太和(今属江西)等地做了17年的低级官员。
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黄庭坚来到汴京任职于馆阁,参加编写《神宗实录》,自此成为苏轼的密友,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谪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今属广西)贬所。
黄庭坚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黄庭坚始终被人看作旧党,其实他虽然在政治上追随苏轼,但并未积极参加新旧党争,他一生的心血主要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上。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他流传下来的一千九百多首诗,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这种题材趋向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
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查是黄诗并没有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禽鸟虫鱼,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作者:郝亚茹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5期摘要: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与苏轼并称“苏黄”,是宋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他提出的诗歌理论,主张作诗可以从用词和表意上学习、借鉴前人,为后代文人们写诗提供了一条门径,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诗歌的一大特征。
历代文人对于黄庭坚的诗学理论褒贬不一,现代学者对于黄庭坚的诗论研究不多,但不乏很有见地的成果,如熊志庭《黄庭坚诗论札记》就黄庭坚“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等诗歌语言的锤炼方法,评析了其诗歌理论价值;段宗社《中国诗法论》把黄庭坚“句法”论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进行了专节评述。
但是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章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分析“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理论的产生和内涵,对黄庭坚的诗学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从其后世影响及文学意义入手,对黄庭坚诗学理论的得失作出评价。
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源流及内涵“点铁成金”的说法,最早见于黄庭坚晚年给外甥洪驹父的书信之中,就是在作诗时把古人的语言直接用在作品中加以点化。
例如黄庭坚的《题大云仓达观台》(其二)“不知眼界阔多少,白鸟去尽青天回。
”便是化用李白“青天尽处没孤鸿”一句,李白本是强调孤鸿远飞的苍远,黄庭坚则巧妙的表达鸟尽天阔的开朗情怀。
虽是化用,但它已与全诗融为一体,丝毫不留斧凿之迹,取得了“点铁成金”之效果。
但是,由于他强调从古人书本及前人诗作中获得写诗的原料,并且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总结出一套写诗的方法,使之成为一种创作模式,用以指授后学,就容易造成刻意模仿,生搬硬套,矫揉造作的后果。
论黄庭坚诗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
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黄庭坚于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以后20年间,黄庭坚一直在地方上担任低级的官员。
黄不是一个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政治主张的人,但在这个时期内,黄诗除了唱酬赠答、题咏山水等贯穿其一生创作的题材外,也很注重反映时事政治、民生疾苦。
例如在叶县所作的《流民叹》、在太和所作的《上大蒙笼》等,对当时农民的悲惨生活作了淋漓尽致的刻划,对封建苛政进行了愤怒的谴责。
当然也应该看到,黄庭坚的人生态度比较消极,他的生活遭遇不如人意:少时家境贫寒,青年时两次丧偶,所以颇有未老先衰之态,20多岁就长出了白发,而且常在诗中流露出辞官归隐的念头。
元丰八年(1085)三月,众多文人聚京,元祐二年(1087),布衣诗人陈师道也来到汴京。
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赏书评画,赋诗论文。
这时黄庭坚的心情比较愉快,诗歌艺术也日趋细密。
但这个时期的黄诗内容则不如早期诗那样充实,最引人注目的是题咏书画以及纸笔等文化用品和茶、扇等生活用品的诗大量出现,其中包括《题郑防画夹五首》、《老杜浣花溪图引》、《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双井茶送子瞻》等名篇。
好景不常,热闹的唱和活动只持续了3年多。
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出知杭州,同时黄又患了头眩症。
元祐六年(1091)六月,黄庭坚丁母丧,到元祐八年(1093)九月服除,居丧期间自然也无心作诗。
因此在这8年中,黄庭坚每年作诗的数量很不平均。
在今本黄集中,作于元丰八年六月至元祐四年的诗达400首,而作于元祐四年至元祐八年的诗却不足20首。
这里面固然有患疾、居丧等客观原因,但失去“诗伴”乃至诗兴大减则是重要的主观原因。
论黄庭坚的诗论主张
摘要:宋代文学在苏轼主持文坛下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达到了顶峰,但由于苏轼直率的性格和作风使得众多青年文人远而却步,此时讲究作诗法度、平淡温润的黄庭坚便成了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
他提倡对前人知识积累并模仿,特别是以杜甫为祖体现着宋代的时代精神。
到了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江西诗歌派,其提出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两大命题为青年诗人学诗提供了一条捷径,但后人不善学习而使得这两命题逐渐僵化。
不过总体来看,黄庭坚的诗论主张对之后南宋诗坛仍有着重大影响。
关键字: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杜甫
“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百体、昆体、晚唐体”(方回《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北宋初期的诗歌基本沿袭了晚唐五代浮靡的文风,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诗文流行一时,几乎同时,一批出身中下层地主阶级,通过科举参加政权的文人,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企图纠正晚唐五代以来文艺上的颓风,努力把诗文引向现实主义的道路。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诸家在提倡古文的同时,诗歌上也接受了韩愈及其同派作家的影响,在内容上要求以诗歌“叙人情,状物态”,反对西昆诗人的无病呻吟;艺术上要求以清丽平淡的风格纠正西昆诗人的浮艳作风,这才开始表现了宋诗的独特面目,此后经过王安石到苏轼,此时宋文、宋诗和宋文都在苏轼手中达到了高峰,特别是宋诗,毫无疑问,苏轼是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是因为苏轼写诗的方式多变而凭才情随意挥洒,难以追仿,特别在因为文字狱和新旧党争中对苏轼的直率而敢怒敢骂的性格和作风更加敬而远之,而此时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因为其作诗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书斋生活成为了青年诗人成了学习的典范。
宋代诗论的主流在于探索是个的内在审美特征,但在北宋后期政治黑暗,使人们难以直面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诗人追求技巧,讲究句律便成为当时的风尚。
黄庭坚诗论中关于诗法技巧、句律的论述,初学者有迹可循,比较容易掌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产生重要影响。
一、黄庭坚的诗论的发展
在初期,黄庭坚的诗还是较为关注社会现实的,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尖锐地抨击时弊。
但在遭受新旧党之争,特别由于写《神宗实录》而引起文字狱屡遭贬产生政治上的挫折后产生额保身远祸的人生态度,之后作诗开始减少,并且内容转向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由于思想上受儒释的影响,书法上的极大成就,都使他的诗充满了文人气和书卷气,体现着高雅的文化底蕴和
高洁的志趣。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求新求变,“随人作计终随人后,自成一家使逼真。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黄庭坚在诗在惯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在声律上具有奇峭劲挺的特点,并且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题落星寺》),但是如果以唐诗为参照,可以发现黄诗过于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在中晚年后,诗歌有逃避现实的倾向,诗风逐步克服了上述缺点,重在抒发个人情怀,因而把生命视角转向了对于诗歌审美特征及其创作规律的探索,重在练字、造句、格律、布置等内部规律的研究。
他的诗论,包含了消极和积极的矛盾方面。
二、诗歌的宗旨、功用
早期黄庭坚喜在理论上制定青年诗人,赞成“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胡宗元诗集序》,《豫章黄先生文集》)即主张诗歌要有所寄托,要批判现实,重视诗歌思想内容和社会功用,如说杜甫“《北征》不可无”,杜诗“书一代之事”,可“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范温《潜溪诗眼》称引),还认为,“文章功用不经世,何义丝窠缀露珠”(《戏呈孔毅父》)。
他也认同“文以载道”的观点,但他更加强调诗歌应该抒写性情,以道德修养为根本:“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敦厚醇粹,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
”(《与洪甥驹父》,《山谷老人刀笔》卷一)。
而后遭到文字狱迫害,黄庭坚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中说道:“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其人忠信笃敬,抱遭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
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
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歌,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
”他虽然认为诗歌是表现“人之惰性”的,但是政治失败的教训使他收缩情性的范围,从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慷慨缩小为个人情怀的闲适,他认为“怒邻骂坐”、“讪谤侵凌”的诗歌,只能招来“承戈”之祸,是“失诗之旨”,因而不主张诗歌表现政治色彩和浓厚的斗争性强的内容。
他要求诗人“抱道而居”,对现实“不察”“不闻”,即便是“与时乖逢”,“情之所不能堪”,也只能“发呻吟调笑之声”,而不可以诗表现怨愤和抗争。
这充分反映了北宋后期文人士大夫趋于内敛和畏祸心理,具有明显的消极倾向。
不过,以讪谤怒骂和直截了当的政治说教为诗,必然缺乏含蓄深长的韵味。
三、诗歌创作的本源(题材)
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并没有显著的特点,流传下来的诗中约有三分之二是思亲怀友、感
事抒怀、描摹山水和题咏书画的,与王安石和苏轼基本相同,他强调多读前人作品,尤其是用典,他在《论作诗文》中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作文字须摹古人,百工之技,亦无有不法而成者也。
”在《与王立之帖》中亦云:“若欲作楚词,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词,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后,然后下笔。
”黄庭坚把熟读古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看你做诗歌创作的关键,“其未至者,探经术未深,读老杜、李白、韩退之之诗未耳熟”(《与徐师川书第一书》),学习古人遗产和技巧确实重要,但是若只把书本学问看做创作源泉,从而忽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则是片面之论。
在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共识,黄庭坚也极其推崇杜甫,在于其学识渊博,“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答洪驹父书》),倡导学杜的重点在于借鉴其艺术经验;但是杜甫的诗歌之所以伟大,根本原因不在于“其无一字无来处”,而是其干预直面社会现实,善于从生活中寻去材料,从中获取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
黄庭坚未能看见杜诗最为重要的一面,而只是从书本学问和诗法技巧的角度去看杜诗。
因此,后来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对黄庭坚作了十分中肯的批判:“鲁直学子美,但得其格律耳”,“未可谓之的髓矣”。
“诗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王直方诗话》)“大率作诗,因时记事,不专为小物役思乃佳耳”(《与人》),黄庭坚偶尔能意识到现实生活对诗歌创作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论述并不多,而且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来概括,他的诗论多是告诫学诗者多多读书,而忽视生活寻去诗材的歧途,陆游、杨万里等人的创作开始师从江西派,后来同江西派分手自觉从生活中寻找诗材,说明黄庭坚强调的以学问为诗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四、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这是黄的诗论中一对重要的命题。
他主张学诗要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积累佳句善字,熟练掌握练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以备创作时候使用,并称此为“作诗之器”;第二部再力求新变,打破技巧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
(《题意可诗后》,《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六)。
他在《答曹荀龙》之四中说:“作赋要读左氏,前汉精密,其佳句善字皆当空经心,略知某处可用,则笔下时源源而来矣。
”黄把这种取用前人语言、翻新前人诗意进行创作的方法看做“百战百胜”的“孙吴兵法”,由此提出了“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论观点。
“点铁成金”出于《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在这里,他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不能说只是剽窃。
所谓“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陈言”要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为我所用。
“夺胎换骨”出于惠洪的
《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
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
黄庭坚给那些初学者提出来如何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语言的一条捷径,并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
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化“夺胎换骨”为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后来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从整体看,黄庭坚的诗论主要在于艺术内部审美规律的探索,特别是形式激发的研究和形式批评艺术论的提出,成为后来宋诗创作发展的重要依据,因而执掌南宋诗坛牛耳,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