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诗学主张(18分)89'
- 格式:ppt
- 大小:303.00 KB
- 文档页数:53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诗论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了
许多独特的诗论观点,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观点:。
1.诗以“道”为本。
黄庭坚认为,诗歌是通过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道德修养和人生观念,表达人性的高度达成与普遍完美的艺术形式。
因此,一篇优秀的诗歌必须有一个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
2.诗歌应该注重表现思想感情。
黄庭坚认为,“人心本古今一路”,
因此,诗歌应该深入表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世界,传达出人性的本质。
同时,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根基,赋予诗歌生命力和表现力。
3.所有的艺术都应当追求“真”、“善”、“美”。
黄庭坚认为,所
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注重真实、善良和美丽,通过给人以美的愉悦和善的
激励,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提升和享受。
4.诗歌应该注重语言表现力。
黄庭坚认为,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一种,
因此,诗歌的艺术高度与表现力应该在语言形式上得到体现。
诗歌应该注
重语言音韵、修辞技巧以及词语的组合运用,能够使读者在表面意义之外
领会到意思深远的内涵。
5.诗歌应当注重个性特点。
黄庭坚认为,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有其个性、特点和风格,这也是诗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因此,诗歌在表达个性和特
点方面应该有所注重,不应盲目追求“神仙式”的境界和风格。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1、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
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
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
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
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背景道学家把文学理论上的一些基本问题给搅乱了,这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文学创作上的情理关系作出错误的论断,强调说理而否定抒情,提倡言志而反对缘情。
2.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关系、亦即质和文的关系上,道学家表现了突出的重质轻文、重思想不重艺术的片面性,否定了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
3.在文学观念上复归到古代文学和非文学混同为一的状态,抹杀了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
4.否定了文学的具体性和现实性,把它变成了抽象的心性义理图解,使之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把文学和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隔离开了。
二、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黄庭坚在思想上明显地受到当时理学的影响。
黄庭坚是文学家而不是道学家,在对待文和道的关系上,他是重视和肯定文学的独立性及其价值的,但受儒家正统和理学思想的影响较深。
三、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主要特点1.他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敦厚之旨。
2.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这是黄庭坚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核心。
黄庭坚所说的“理”,主要有两层意思:(1)它有类似于苏轼所说“文理自然”之理的意思,指文学作品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把握了这种“理”,文辞的运用也就能流畅自如、恰到好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即所谓“理得而辞顺”。
(2)它虽不是专指理学家抽象的义理之理,但有道理之理、亦即作品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之理的意思。
3.“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体现黄庭坚上述文学思想的具体创作方法。
4.讲究严密的法度,是黄庭坚文学创作理论的核心。
黄庭坚诗歌风格黄庭坚诗歌风格黄庭坚,字鲁直,一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诗歌风格,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
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
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
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村学究的“起、承、转、合”,而是要曲折变化。
“奇正相生”,富有法于无法之中,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
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
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
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
喜欢造拗句。
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黄流不解ネ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等,都是佳例。
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
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
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
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口的对句,宋人想突过它,只得另立新法,别出新意。
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
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等。
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黄庭坚自己本身并没有系统的诗歌方面的理论著作,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散见于他的一些书信、诗话之中。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是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诗歌写作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写诗,当然,它也隐含了一种对于诗歌文本构成的阐释。
黄庭坚的这些诗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写作出发,并以写作者的体验为依据的,它回答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
而“互文性”理论则是在研究和阅读了大量文学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文本构成理论,它是一种在对于诗歌的阐释和批评中提出的理论。
因此研究“互文性”理论的学者每每说,文本无非是互文,一个文本存在于和其它文本的关系之中。
它回答的是一首诗歌的构成及其与其它诗歌的关系问题。
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但二者却存在一种呼应的关系,有诸多的暗合之处。
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的诗歌创作主张,一方面显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指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谈到诗歌的学习问题,人们大都说李白的诗不可以学,而杜甫的诗可学;苏轼的诗不可以学,而黄庭坚的诗可学。
这是一种大致上的印象,可是却也道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是以才气(或者严羽的“妙悟”)为诗还是“以学问为诗”?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是倾向于后者的,但是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在“才力”和“学问”之间,还是显示了其独特的看法。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到的实质是诗歌创作上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文内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问题,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
黄庭坚及以黄庭坚为宗的江西诗派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学习和借鉴前人。
这样看来,他们的诗歌文本就更多的含有了前人诗歌文本的影子。
无论是在句法上,还是在诗意上,他们这种对前人的祖述都是有意而为之。
引用、化用、典故、戏拟等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
这样,他们学习前人的诗歌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赏识或者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是要与自己诗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
黄庭坚的创作主张黄庭坚的创作主张导语: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除了诗之外,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庭坚的创作主张是什么吧。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
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
神宗熙宁时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政令清简平易。
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
元□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其间苏轼知贡举,曾聘为参详官。
《实录》修成,黄庭坚迁起居舍人。
绍圣时新党章□、蔡卞等用事,迫害元□旧臣,黄庭坚被劾修实录诬枉,责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
他的政治态度与苏轼相近,他不大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为人有抱负,有识见,讲操守。
“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次韵杨明叔见饯》),可看作他的自我写照。
他身临逆境。
能安贫乐贱,泰然自处,“不以得丧休戚芥蒂其中”(《豫章先生传》)。
一生承受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对禅学也濡染较深。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冷斋夜话》还载有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法,被江西诗派奉为“创作纲领”,曾对后来作者发生过消极影响。
其实,“夺胎换骨”说,不见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
而在谈论点铁成金的那封信中他还说:“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即自有主旨;又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
黄庭坚的诗歌主张黄庭坚的诗歌主张黄庭坚的诗歌主张是什么呢?黄庭坚是宋代有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别具一格,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庭坚的诗歌主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
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
忠义之气,感然而发。
”(《潘子真诗话》引)“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
[收稿日期] 2005-08-16[作者简介] 沈叶(1981-),女,江苏无锡人,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第6卷第5期2005年10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 Edi tion)Vol.6No.5Oct.2005从 有法之法 看山谷诗学!!!浅谈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学主张沈 叶(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7)[摘 要]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其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论述其 有法之法 的理论内涵,并着重探讨其中的 点铁成金 、 夺胎换骨 及读书用事的主张,认为黄庭坚的 有法 最终目的是达到 无法 ,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庭坚; 有法之法;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05)05-0092-03 江西诗派是宋诗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历来为人所重视。
∀后村诗话#云: 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主。
[1]∀诗林广记#云: 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
[2]说 一人而已 未免夸张,但也可见世人对黄庭坚的推崇。
而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诗歌理论所决定的。
其诗歌理论主张也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影响深远,历代文学评论者对其褒贬不一。
本篇仅就黄庭坚诗法主张中的几个方面来谈谈其影响与意义。
一 有法之法!!!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诗史自风骚以来,直到唐诗达到顶峰,都是一种自然的创造行为。
如同苏轼在其∀江行唱和集序#中所总结的: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他主张∃无意于嘉乃嘉%,认为∃无意为文%高于∃有意为文%,∃自然%胜于∃人工%等等。
论黄庭坚诗歌的美学风格黄庭坚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博大精深,被誉为“宋诗四大家”之一。
黄庭坚的诗歌美学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黄庭坚的诗歌美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崇尚自然黄庭坚的诗歌中贯穿着对自然的深情赞美和探索。
他善于将自然的景观、气象、生命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在诗歌中展现出自然的美妙与神秘。
例如《秋观鹤寄李根》中写到:“竹扇车窗外,峰峦漫汝城。
草吟风自落,山弈石应呈。
老鹤亲临峡,空啄草堂幷。
谁堪共远寄,夜夜夜窗明。
”这首诗歌表现出自然山水的壮阔和悠远,同时也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与思念之情。
二、秉持人文主义黄庭坚深信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诗歌中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的诗歌中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和对人类智慧、文明和情感的探索。
例如《夏夜对酒》中写到:“四坐真空闲,三人自有情。
夜梦三千里,秋月十二弓。
何须乐府管,天接井上声。
更可怜明月,东篱一株生。
”这首诗歌表达出友谊、感情与思考的交流,充分体现出他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和关怀。
三、注重文学艺术的表现黄庭坚的诗歌不仅流传于当时,也如今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往往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艺术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例如《题草堂陈文静壁》中写到:“草堂坐喷虹,气卓静凝籁。
孤壁贯北峰,半林历南碛。
梦醒屏犹湿,琴断索已裂。
不慕实踪迹,唯怜静居役。
”这首诗歌通过语言艺术的表达,把他的感悟和思想完美呈现出来。
四、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黄庭坚的诗歌最为特殊的一个方面是他善于用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让读者们更深刻地体味到他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写的《寄李滔》、《江城子》、《山中与张九龄笛者》、《七绝·早行忆渭南》等诗歌都表现出他对于生活和人情的深入思考。
总结一下,黄庭坚的诗歌美学风格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理念,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黄庭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歌被视为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为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浅谈黄庭坚诗歌的文学观作者:代军诗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黄庭坚在宋诗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探究他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这和黄庭坚所提出的文学观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重视人的人格修养;二重视法度的谨严;三、诗歌兼容并蓄,加入个人所悟;四、黄庭坚论诗还有注意“性情”。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文学观黄庭坚胸襟旷达,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创作态度谨严,因而在诗歌创作上确能独树一帜,有鲜明的个性,被誉为江西诗派的鼻祖。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云:“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
”由此可见黄庭坚在宋诗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探究他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这和黄庭坚所提出的文学观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黄庭坚十分重视人的人格修养,把作者的品格德行与诗风格联系在一起“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
黄庭坚以此来喻“行”与“诗”,反映他为人与作诗的志趣与标准。
他认为兼具清新俊逸之美的诗句来源于创作者的精神品质。
一个作家如果拥有飘然不群的人品胸怀,往往在他的诗文中所展现出的创作思想也会具有独特的鲜明特点。
所以黄庭坚常常告诫后学之士们,道德品行的修养是从事创作的根本:所寄文学,更觉迢迢,当是读书益有味也。
……然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教厚纯粹,便根深蒂固。
《答洪驹父书》)黄庭坚这种文艺观念的形成,既根源于其一贯的人生观与美学观,也与他在当时党争中的处境与心态有关。
政治上黄庭坚站在苏轼一边,但感到新、旧两党激烈的摩擦与争斗并无益于国家与后人。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云:“《骂犬文》虽奇,然不作可也。
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该书作于崇宁二年(1103),该年四月宋徽宗下诏禁毁苏轼、黄庭坚等人文集,形式是非常严峻的。
不过此事件的次年,即崇宁三年,黄庭坚作有《书磨崖碑》对唐玄宗、肃宗、张后、李辅国等均有讽刺而词气慷慨,致有顾虑其涉嫌讥讽当朝者。
试论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
黄庭坚(1045年-1105年)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哲学思想,并体现出诗歌观与哲理之间的会通性。
以下是对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的论述:1.黄庭坚的诗歌观:黄庭坚的诗歌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追求至真:他追求诗歌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和最纯粹的艺术追求,强调诗歌应该反映出真实的内心情绪和个人体验,追求个人情感的直观表达和情感的至真至切。
•崇尚自由:他主张诗歌创作应该有自由的创作空间,对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注重诗人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表达。
•追求超越:黄庭坚追求在诗歌创作中超越个人的境界,追求抽象的思辨和灵性的意境。
他关注人生的意义、宇宙的奥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抒发哲学和宇宙意识。
2.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黄庭坚在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表现出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抽象的思辨:他通过诗歌表达抽象的思维和逻辑推理,探讨人生哲学和社会伦理等问题。
他运用寓言、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借助具体的意象和形象,表达对人生、宇宙和时间等的思考。
•深邃的意境:黄庭坚的诗歌注重表达超越个人的灵性意境,通过诗歌的形式和语言塑造出丰富的情感和情态。
他运用典型的意象、象征和隐喻来描绘人生、自然和宇宙的奥妙,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哲理意味。
•照应人生:黄庭坚的诗歌以人生哲学为主题,关注人生的意义、尊严和价值。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探索人类存在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反映了哲理思维在诗歌中的表现和作用。
因此,黄庭坚的诗歌观与哲理之间存在着会通性,他在诗歌中融入了哲学的思考和反思。
论黄庭坚诗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
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黄庭坚于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以后20年间,黄庭坚一直在地方上担任低级的官员。
黄不是一个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政治主张的人,但在这个时期内,黄诗除了唱酬赠答、题咏山水等贯穿其一生创作的题材外,也很注重反映时事政治、民生疾苦。
例如在叶县所作的《流民叹》、在太和所作的《上大蒙笼》等,对当时农民的悲惨生活作了淋漓尽致的刻划,对封建苛政进行了愤怒的谴责。
当然也应该看到,黄庭坚的人生态度比较消极,他的生活遭遇不如人意:少时家境贫寒,青年时两次丧偶,所以颇有未老先衰之态,20多岁就长出了白发,而且常在诗中流露出辞官归隐的念头。
元丰八年(1085)三月,众多文人聚京,元祐二年(1087),布衣诗人陈师道也来到汴京。
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赏书评画,赋诗论文。
这时黄庭坚的心情比较愉快,诗歌艺术也日趋细密。
但这个时期的黄诗内容则不如早期诗那样充实,最引人注目的是题咏书画以及纸笔等文化用品和茶、扇等生活用品的诗大量出现,其中包括《题郑防画夹五首》、《老杜浣花溪图引》、《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双井茶送子瞻》等名篇。
好景不常,热闹的唱和活动只持续了3年多。
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出知杭州,同时黄又患了头眩症。
元祐六年(1091)六月,黄庭坚丁母丧,到元祐八年(1093)九月服除,居丧期间自然也无心作诗。
因此在这8年中,黄庭坚每年作诗的数量很不平均。
在今本黄集中,作于元丰八年六月至元祐四年的诗达400首,而作于元祐四年至元祐八年的诗却不足20首。
这里面固然有患疾、居丧等客观原因,但失去“诗伴”乃至诗兴大减则是重要的主观原因。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在北宋的诗坛上关于黄庭坚的理论中,最为众说纷纷的是其诗化用经史、诗赋成句,借鉴前人立意、境界进行新的创造的,即所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论。
摘要: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论述其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挖掘“无一字无来处”的深层意思,剖析“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探讨其中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和“用典”的主张。
并着重探讨了理论中与读书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其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后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引言: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成就以及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成为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后村诗话》有云:“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主。
”[1]《诗林广记》亦云:“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
”说“一人而已”未免夸张,但足可见世人对黄庭坚的肯定和推崇。
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由其诗歌理论所决定,他的诗歌理论主张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虽历代学者评论对其褒贬不一,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
本文仅就其诗歌理论与读书的关系从三面来谈谈其对后世创作的重要影响与意义。
一、“无一字无来处”与读书的重要性“无一字无来处”是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之一,在黄庭坚之前,宋人孙莘老对这个问题已有过类似的表述,说“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2]。
不过黄庭坚的说法则更为人们所熟悉。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3]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自然有些夸张,但是,诗人要强调自己的某种主张的时候,总是要夸张的。
不惊骇世俗,就无法引起世人的瞩目,也就难以产生影响;另外,如果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也是说的通的。
黄庭坚“无意为文”说黄庭坚“无意为文”说“无意为文”是中国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尤其盛行于两宋时期,其中苏轼,黄庭坚等人更是大力倡导这一理论学说。
一、“无意为文”的历史渊源“无意为文”是中国论文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虽然它盛行于南北宋之间,但溯其而上,在先秦文学中便早有其身影。
如《诗经》中《国风》里提到的“创作”,“起于无作,兴于自然,感激而成,都无饰炼”。
它提倡诗歌之创作要浑然天成,去除雕琢,不做作。
稍晚些的屈原也是如此,所以《朱子语类》(卷139)中说:“古人文章,大率只是平说而意自长。
后人文章,务意多而酸涩。
”如《离骚》:“初无奇字,只恁地说将去,自是好。
”再往后,汉宫乐府古诗中也能寻觅到“无意为文”的雏形。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无意为文”这个命题最初并不是起源于南北宋,而是从先秦就有所涉及并且直到两宋期间由苏轼等人的大力推崇才将此命题推到极致。
苏轼的“无意为文”说出入于其文论、诗论、画论间,这不仅对两宋的文论影响颇大并且对后世的文论思想也有很深的影响。
但作为苏轼的得意弟子黄庭坚,学术界近年来仅仅将研究停留在其诗风与诗艺之上,对其继承和发展苏轼的“无意为文”的学说研究的少之又少。
但观其诗作文论,其中也不乏有推崇“无意为文”之说的例证。
二、黄庭坚“无意为文”的基本内涵(一)无意。
“无意”是从佛教的`脱论立场上来说的,出于破除自我执着的需要是应该去除的。
按照佛家的看法,意是便妄意,就和摒弃的对象,只有不存在任何意念,才能得到解脱。
忠于禅宗思想的黄庭坚提出“无意”是否就是在强调在其文学思想上“无心”呢?他在《大雅堂记》中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
夫无意而意己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邪?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知深矣。
”这段话上,黄庭坚的文论思想上是主张无意为文而意以至的,黄庭坚认为杜甫诗歌的精妙之处并不在于文章的本身,那些喜欢穿凿附会的人最终都是抛弃了杜甫诗歌的宗旨,如果说看到每样东西都认为是有所寄托的话,那么杜甫诗作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以此黄庭坚便明确的提出了“无意而意已至”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