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在历史人生困境中的超越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40
对黄庭坚一生的评价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被誉为宋代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变迁,但他在文学和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黄庭坚在文学方面的才华非常出众,他擅长各种文体,包括诗、词、散文等。
他的诗作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他的词作充满了豪放、激昂的情感,表达了他对爱情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则以笔触细腻、意境深远而闻名,被誉为“黄庭坚散文派”。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索,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也是他一生的亮点之一。
他的书法以草书为主,书法风格独特,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到的造诣。
他的草书作品草势挺拔有力,字形奔放自如,充满了生命力。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被后人誉为“黄庭坚体”。
除了在文学和书法领域的成就外,黄庭坚还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他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出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包括知制诰、集贤校理等。
他在政治上表现出了坚持原则、清正廉洁的品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黄庭坚一生的评价可以用“文学巨擘、书法艺术家和政治家”来形容。
他在文学和书法领域的成就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他的政治才能也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福祉。
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后世,被后人称为“黄山谷道人”,成为了文化史上的传世人物。
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分析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抑之,号寂莲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黄庭坚的诗词在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
在诗歌艺术上,黄庭坚深受苏轼和米芾的影响,他在传统文人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注重文字的构思和形象的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黄庭坚的诗歌中,有两句名言被后人广为传颂:一句是“点铁成金”,另一句是“夺胎换骨”。
这两句名言不仅是黄庭坚思想和创作的一种写照,也是其诗歌艺术的精华所在。
下面我们将对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论进行深入分析。
从“点铁成金”这句名言来看。
黄庭坚在一篇诗文中写道:“我时遇贵人,如点铁还成金。
”这句话是黄庭坚对自己创作的一种总结和自我解嘲,也可以说是他对文学创作的一种理解和追求。
在这句话中,他以“点铁还成金”来比喻自己的文学才华。
他自谦地说自己的文学才能还不够成熟,需要贵人的赏识和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将普通的文字变成珍贵的艺术品。
“点铁成金”除了体现黄庭坚对自己文学才能的理解和追求外,也表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一种态度。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反复琢磨和精益求精的。
他的诗词创作就是一个不断“点铁成金”的过程,他注重文字的精雕细琢,注重细节和表现手法的完美,力求将普通的生活情感转化为精致的艺术品。
我们来看“夺胎换骨”这句名言。
在一篇诗文中,黄庭坚写道:“小五陵词信甲典,何须荷锄实一旬,夺得彩虹藏太虚,换来病骨变仙裙。
”在这句诗中,他以“夺得彩虹藏太虚,换来病骨变仙裙”来比喻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认为词作应该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既要有虚幻的意境,又要有扎实的现实基础。
他把自己的词作比喻为“夺得彩虹藏太虚”,这里的“夺”意味着他要从丰富的想象中夺取灵感,融入自己的词作之中,而“藏太虚”则表达了他对词作意境的追求。
他认为词作应该融入诗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才能表现出真实的美感。
宋朝黄庭坚持勤补挫作文咱今天来讲讲宋朝的黄庭坚。
这黄庭坚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但你知道吗?他的厉害可不是天生就来的,全靠一个字——勤。
黄庭坚生活在宋朝,那时候文化人可多了,大家都在诗词歌赋上争奇斗艳。
黄庭坚呢,一开始也许并没有那种惊为天人的天赋。
就像咱们平常人一样,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家伙,可能心里会想:“人家怎么那么聪明,我怎么就不行呢?”可是黄庭坚没有被这种想法打败,他决定用勤奋来弥补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
你想啊,他要读书吧。
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晚上点着蜡烛或者油灯,就着昏黄的光,在那一页一页地啃书本。
什么经史子集,那都是他的宝贝。
他读的书肯定比咱们吃的饭粒还多。
而且读书还不是走马观花地读,是精读。
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一句话一句话地体会其中的深意。
有时候可能为了弄明白一个典故,翻遍了好多本书。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为了找一个游戏攻略,在网上搜遍了各个论坛一样,只不过黄庭坚搜的是知识的宝库。
写诗作词就更不容易了。
他得不断地练习,今天写一首,明天又写一首。
写得不好就改,改了再改。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写字,写得歪歪扭扭的,那就擦掉重写。
黄庭坚对自己的作品也是这么严格要求。
他的作品里面,每个字的用法、每个词的搭配都经过深思熟虑。
他还经常去跟其他的文人墨客交流,不怕被批评,就怕自己不知道哪里错了。
这就像咱们玩游戏,不怕被高手虐,就怕自己菜还不知道怎么提高。
而且黄庭坚还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这些素材都用到自己的创作里。
他可能看到一朵花开了,就琢磨怎么把这花开的姿态写到诗里;听到鸟儿叫了,就想着如何用鸟儿的声音给词增添几分灵动。
这就是他的勤奋之处,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让自己作品变得更好的机会。
正是靠着这样的勤奋,黄庭坚在宋朝的文坛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的诗词独具一格,书法也是一绝。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就算没有天生的聪明才智,只要你够勤奋,肯下功夫,就能把自己的短板补上,甚至把它变成自己的优势。
咱们想想自己,在学习或者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学学黄庭坚呢?不要老是抱怨自己不够聪明,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的汗水去浇灌成功的花朵。
黄庭坚(1045年-1105年) 北宋诗人,书法家。
英宗治平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黄庭坚集。
黄庭坚北宋诗人。
书法家。
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神宗熙宁三年。
王安石为宰相。
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
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
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
在这场斗争中。
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
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
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
《墨缘汇观》胃“黄山谷小行书柬札尺牍为第一。
正行大字第二。
大草收第三”。
黄之小行书尺牍。
美则美也。
但以今天之审美标准。
情趣观照。
安歧未免推许太过。
重排名次。
山谷狂草应居第一。
大行书第二。
小行书殿后似较易为人接受。
书名,黄庭坚集。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职业,诗人。
书法家。
作者简介。
黄庭坚。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
诗人。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著作现存《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
另有南宋时任渊等三人整理加注的《山谷诗集注》内集三十卷。
外集十四卷。
别集二十卷。
又《山谷词》一卷。
生平履历。
黄庭坚。
字鲁直。
洪州分宁人。
他出身于一个文学空气很浓的家庭。
父亲黄庶是专学杜甫。
韩愈的诗人。
著有《伐檀集》二卷;舅父李民也是诗人。
而且是有名的藏书家;两位岳父孙觉和谢师厚也是积学知名之士。
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
三教经典以及小说杂书无所不读。
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尤其是他的诗歌。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在治平四年考中进士后。
于熙宁初任汝州叶县的县尉。
熙宁五年任北京国子监教授。
得到大臣文彦博的器重。
元丰元年。
他写了一封信给徐州太守苏轼。
表示仰慕之意。
并呈诗二首。
苏轼当即复信。
称赞他的“古风二首。
托物引类。
真得古诗人之风”。
两人从此缔交。
终身不渝。
元丰三年。
他出知吉州太和县。
路过舒州时。
游览了三祖山上的山谷寺。
因爱其风光。
便以山谷道人作为别号。
元年间。
他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馆阁。
司马光赞赏其好学有文。
邀请他参与校定《资治通鉴》。
黄庭坚被贬涪州创作、行迹考略摘要: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命途多舛,曾两次遭贬谪。
黄庭坚在黔州遗留下来的诗词书法。
对黔州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彭水生活的经历,以及遗留下来的关于黔州和彭水的诗词歌赋、文章、书信增添彭水旅游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因他而遗存下采的绿阴轩、摩圃阁、洗墨池、丹泉井、黄庭坚衣冠冢和三贤祠遗迹,给彭水积淀了厚郁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黄庭坚涪州黔州创作生活黄庭坚(1045-1105),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治平年间进士。
擅长诗词,为江西诗派首领。
书法成就颇高,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合称“四大家”。
宋哲宗即位,召他为校书郎。
为《神宗实录》检讨官。
北宋党争剧烈,宋哲宗亲政以后,主张变法的变法派逐渐在朝中得势。
绍圣初年(1094年),黄庭坚的政敌弹劾他在纂修《神宗实录》时“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黄庭坚因这个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
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安置。
次年正月,黄庭坚离开开封,四月二十三日到达彭水,寓居彭水县城开元寺,为避亲嫌,于元符元年(1098年)移居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
宋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所附《年谱》元符元年条下云:“按《实录》,绍圣四年三月,哲宗正丞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
十二月壬寅诏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移戎州安置。
以避使者亲嫌故也。
”又云:“山谷三月间离黔,六月抵戎州……”并注引山谷《与杨明叔大字跋尾》云:“绍圣五年三月哉生明,涪翁将迁于焚道,治舟开元寺江曲之间。
焚道即戎州。
”黄庭坚堂弟黄嗣直当时正为“涪陵尉”,所以黄庭坚在涪陵有短暂停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身体不适,需要看病休养;二是想与兄弟家人共叙骨肉之情。
黄庭坚此次“少留”涪陵,并作《赠嗣直弟颂十首(并序)》。
《山谷内集》卷十五有《赠嗣直弟颂十首》,诗前有《序》云:“涪陵与弟嗣直夜语,颇能明古人意,因戏咏云:‘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
突破困境的诗句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陈毅《梅岭三章》2.扁舟三峡备艰难,幸脱风波魄未安。
——度正《至喜亭诗》3.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陈恭尹《崖门谒三忠祠》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5.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
难抛往事一般般。
——纳兰容若《浣溪沙·肯把离情容易看》6.宰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
——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7.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杜甫《潼关吏》8.天然图画间,恼离人情绪艰难。
——汤式《湘妃引·京口道中》9.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10.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杜甫《彭衙行》11.百六承尧绪,艰难土运昌。
——陈陶《圣帝击壤歌四十声》12.独总百官居冢宰,共扶孺子济艰难。
——王国维《颐和园词》13.向来艰难谁得免,独我获此真天怜。
——晁公溯《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14.老夫与尔共艰难,定非苟且相逢者。
——方回《老马行》15.且将款曲终今夕,休语艰难尚酣战。
——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16.遽逢天步艰难日,深藏溪谷空长叹。
——贯休《别杜将军》17.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杜甫《羌村三首·其三》18.艰难悲伏剑,提握喜悬衡。
——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五十韵》19.拜章岂艰难,胆薄多忧惧。
——杜牧《李甘诗》20.艰难全信义,勉强图终始。
——陈藻《林若愚七十》21.艰难世事迫,隐遁佳期后。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22.谁云经艰难,百口无夭殇。
——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23.顾念兮旧都,怀恨兮艰难。
——王褒《九怀》24.艰难贱生理,飘泊到如今。
——杜甫《春日江村五首》25.艰难食溲次,不敢托诸婢。
——沈周《书周节妇孝感之异(成化丁未)》26.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
——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27.南归阻艰难,寄食赣江侧。
黄庭坚的故事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
初为叶县尉。
熙宁初,任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改知太和县。
政令清简平易。
哲宗元祐初,旧党得势,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
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执政,以修《神宗实录》不实,贬为涪州别驾。
后又一再遭贬,卒于宜州任所。
黄庭坚政治上虽不大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为人有抱负,有识见,讲操守。
身临逆境却能安贫乐贱,泰然自处。
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善书画,工诗能词。
诗与苏轼齐名,时号“苏黄”。
创作上继承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革新精神,竭力反对因袭前人,主张自出己意,另辟蹊径。
他注意到诗歌应有内容,但认为不当有“讪谤侵陵”之语,因此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很少涉及社会现实。
早年诗作,大多宣传儒家思想和进行禅学说教;晚年历经沧桑,于仕途坎坷之中,不无真实感受,故能写出一些富有真情实感,清新劲峭的优秀作品,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新喻道中寄元明》、《寄黄几复》等。
黄庭坚本主张学习杜诗韩文,力图摆脱江西诗派影响,但由于他生活面狭窄,加之未能汲取前人经验,终于不免走上一条闭门读书、追求形式的道路,形成新奇、冷僻、生硬、晦涩的艺术风格,而为当时一些空谈哲理的文人所推崇。
他们竞相仿效,风靡一时,成为一个很有气势的流派,即江西诗派。
黄庭坚被奉为开山祖师。
黄庭坚的词不像写诗那样谨严用力。
早年多写艳情,风格近柳永,与其诗绝少写恋情大异其趣;晚岁富有感慨,词风近苏轼,以疏宕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
如《念奴娇·断虹霁雨》、《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等。
黄庭坚的赋今存10篇,辞7篇,又《毁璧》及《跛奚移文》亦为赋。
由于他精于诗艺,想象奇突,所以有的赋颇有言外之意。
如《别友赋送李次翁》、《煎茶赋》、《苦笋赋》都可见此特色。
他的赋中最有情思的是《毁璧》。
仕途坎坷的黄庭坚却磨砺成一代大家黄庭坚,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是北宋末年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是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即"一祖三宗"的诗歌流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幼年便聪颖过人,书读了几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
认为他是千里之才。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黄庭坚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皇祐四年,黄庭坚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黄庭坚十三岁时不幸丧父,被舅舅李常接回家抚养。
李常是当时有名的大藏书家,家中藏书近万卷。
在舅舅的栽培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二十三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第二年,偕妻子孙氏到汝州(今河南)叶县担任县尉。
过起了"县北县南何日了"的小吏生活。
熙宁初期,黄庭坚参加了四京学官的考试。
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一职,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有一次,苏轼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已好久没有这样的佳作了。
由是,他开始名震四方了。
黄庭坚二十五岁时,贤惠的妻子病故。
思念亡妻时,写下了"真感生来不易销"这样的动人诗句。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今安徽太和)知县时,以平易治理该县。
黄庭坚的生平事迹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是北宋时期时期的悲剧,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黄庭坚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庭坚的生平事迹黄庭坚,出生于1045年,匆匆走过了六十个年头,最后抑郁而卒。
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号山谷道人。
他是诗词与苏轼齐名,他的书法与秦观齐名。
他是北宋时期的人,但是这个朝代并没有带给他多少的幸运。
他是带着遗憾而去的,但是他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墨迹和文献,这些都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便能作诗,而且过问他的学问,没有他不知道的。
他自幼知道的学问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读几十年寒窗才能达到的水平。
我很少看到他有很高兴的诗词留下,这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
他早年丧父,从小就在外婆家长大。
成年后考中进士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担任国子监教授,那个时候他才22岁。
他担任知县时的为官作风独树一帜,深得百姓喜欢,可却招人别的官员不开心。
四十岁的时候,他因为才华出众升为佐郎。
后来因为直言不讳而被贬官,他的仕途似乎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走到尽头,之后的他被一贬再贬。
58岁时还以幸灾谤国的罪名处置,60岁罪名还没有解除的他就客死异乡了。
黄庭坚的作品黄庭坚的作品当然也都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可以分为黄庭坚在文学(即诗词)、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以及行楷书)两个部分,主要的代表作有:《山谷词》、《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
黄庭坚在文学上面的作品主要是以词见长的,主要的风格特征便是脱胎换骨独具特色,黄庭坚在书法上面的作品主要是以行书为最,黄庭坚的行书可以说独具匠心,有着无与伦比的艺术特色和行文特征。
黄庭坚虽然是师出于苏门,但是在文学上面的造诣却是比不过同门秦少游(秦观),纵然黄庭坚的文学造诣比不得秦观,但是黄庭坚却在诗作的创作方面进行了颇大的改革与创新,黄庭坚沿袭着杜甫的风格特征,给人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感觉,后来由于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可以体现出黄庭坚在文学上面的成就。
黄庭坚的故事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东篱,号寒山子,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后人称为“黄半仙”。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黄庭坚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自小聪慧过人,酷爱文学。
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很重视,经常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踏实认真。
黄庭坚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诗词文章常常被人传诵,备受赞誉。
黄庭坚曾任官担任过许多职位,但他并不喜欢做官,更喜欢著书立说。
他在文学创作上勤奋不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和散文,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他的作品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现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黄庭坚的一生并不如意,曾多次遭遇挫折和困难。
他曾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生活十分艰苦。
但他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
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不断超越自我,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黄庭坚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超,他擅长行草和楷书,尤以行草著称。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法风格清新俊逸,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被誉为“黄半仙笔”。
黄庭坚一生坎坷,但他始终秉持着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不断追求卓越。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告诉我们只要有执着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留下属于自己的一段传奇。
黄庭坚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升华。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文学艺术的真谛,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知道只要心怀梦想,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关于黄庭坚作文今天咱们来聊聊黄庭坚这个超酷的古人。
黄庭坚啊,那在北宋的文艺圈里可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就像现在娱乐圈里的全能艺人一样,他在诗词、书法等好多领域都是大拿。
先说说他的诗吧。
他写诗那可真是有自己的一套。
他的诗就像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味道独特又让人回味无穷。
黄庭坚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可不是什么偷奸耍滑的招数。
这就好比他拿着前人诗歌的原材料,然后用自己高超的手艺,打造出了焕然一新的作品。
他的诗用词新奇,就像他把普通的字词都放进了魔法盒子里摇一摇,再拿出来就变得闪闪发光。
比如说他那些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经他一写,那山水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还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让你感觉自己好像跟着他的诗穿越到了那个有山有水的北宋。
再看看他的书法。
他的字那简直就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品。
黄庭坚的书法笔力雄健,线条就像钢丝一样,充满了力量感。
他写字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一样,每一笔都有着自己的使命和方向。
他的字乍一看,好像有点奇奇怪怪的,但是越看越有味道,就像臭豆腐一样,闻着怪,吃着香。
你要是仔细端详他的书法作品,就会发现那些字好像都在跳舞,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黄庭坚这个人呢,性格也很有趣。
他在官场里起起落落,但是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没有丢掉自己的那份文人的傲骨和对文艺的热爱。
在顺境的时候,他没有沾沾自喜,还是一心扑在创作上;在逆境的时候,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他也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把那些地方的风土人情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就像一个乐观的冒险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找到宝藏。
他和苏轼的关系也很值得一说。
这俩人就像是文艺界的好哥们儿,互相欣赏又互相切磋。
苏轼就像一个豁达的老大哥,黄庭坚呢,像是一个充满冲劲的小弟。
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诗词唱和,那可都是北宋文艺界的佳话。
他们在创作上互相影响,苏轼的豪放大气感染着黄庭坚,黄庭坚的奇崛风格也让苏轼眼前一亮。
黄庭坚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北宋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试论《山谷词》中黄庭坚的形象摘要:黄庭坚有《山谷词》一卷,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品读黄庭坚词,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待世态变迁和人生际遇的超然旷达的胸襟;不为利害得失而改变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的砥柱之姿;以及对亲人、友人至情至性的真挚感情。
《山谷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具有高尚人格、旷放胸怀的士大夫形象。
关键词:黄庭坚山谷词人格形象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
有《山谷词》一卷,现存一百八十多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目前学界对黄庭坚词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其词的雅与俗、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等方面,从词中研究其人格形象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
黄庭坚提出“文章本心术”,在《答秦少章帖》中说“文章虽末学,要须茂其根本,深其渊源,以身为度,以声为律,不加开凿之功自宏深矣。
”强调人格修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在《小山集序》中说晏几道为人“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其痴亦自绝人”,故“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
通过论晏几道的词说明了他的词品出于人品的词学观。
文学创作者往往会把自身的思想感情、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贯注于其作品之中。
于是,让读者能从作品中仿佛看见他们的神貌心态,感受其满腔挚情,体悟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
正如苏轼曾就黄庭坚诗文所说“观其文以求其为人”。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山谷词》来剖析黄庭坚的人品与人格,更为具体地认识黄庭坚其人。
1 超然旷达黄庭坚有理想抱负、充满社会责任感,对国事民生有着深切的关怀和忧念,内心怀抱有美好高远的政治理想;但他从小秉性兀傲,步入仕途后面对官场的浑浊与艰难,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巨大的冲突又让他感受到自身的薄弱与无助。
于是,他本性中崇尚本真,追求自由的一面喷涌出来,表现出一种随缘自适的态度和超然旷达的胸襟,把对功名的淡泊情怀时时透露在词中。
告诫自己“争名争利休休莫”(《醉落魄·陶陶兀兀》),“功名富贵久寒灰”(《玉楼春·少年得意从军乐》),想象着在贬所“卧龙智略,三诏佐昇平,烟塞事,玉堂心,频把菱花照”(《蓦山溪·山明水秀》)……我们具体看名篇《水调歌头·游览》: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好官为何反而会受贬黄庭坚坎坷的一生
导语:每一个朝代的诗人写诗都有他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一个风格,通过黄庭坚的诗,你能看出他是哪个朝代的吗?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庭坚是哪个
每一个朝代的诗人写诗都有他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一个风格,通过黄庭坚的诗,你能看出他是哪个朝代的吗?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
看到黄庭坚的一生,我们感叹在他那个朝代,除了做官,似乎就没有什么其他的职业。
读书只为当官,是那个时代的弊端。
黄庭坚的一生,受那个朝代的影响很大。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凡是读过的书几乎可以达到过目不忘,问他的问题没有他回答不上来的。
难过的是,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只有寄居在外婆家。
黄庭坚受那个朝代的限制,我们可以猜测出他从小过的并不开心。
因为那个朝代的人如果没有父亲的话,多少都会被人看不起。
不过从他的为人处世中可以看出他豁达的心胸,反而因为恶劣的环境而自我慰藉。
黄庭坚所处的那个朝代的皇帝似乎不怎么开明,他经历的几个皇帝都听信奸佞小人的话而贬他的官。
也有可能他的性格并不适合做官,他直言不讳,敢于说出别人的错误。
而且他做官的时候只为底层阶级着想,这似乎触犯到了上层阶级的利益,所以他遭到别人的陷害并不奇怪。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告诉大家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人呢?他是北宋时期的人,而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造诣更是深厚。
从书法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的洒脱,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黄庭坚号
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生活常识分享。
宋代大文豪黄庭坚诗词十首,首首都有一名句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登快阁》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快阁览胜。
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
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是南昌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
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
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作于“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
黄庭坚的仕宦之途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23岁的黄庭坚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宦之途。
但是黄庭坚的仕宦之途并不顺,两次科考才中选,中选后的黄庭坚在官场上多次被贬,直至贬死。
黄庭坚第一次科举遭挫折。
1063年,黄庭坚参加乡试,为乡试第一名(乡元)。
1064年,进京应试。
未放榜,朋友们就哄传他得了省元。
于是大办酒席,预先祝贺。
喝着喝着,放榜消息传来,说真正考上的是孙升和另外两人,并没有黄庭坚。
大家一听,失望透顶,一哄而散。
有的人临走前,还擦着眼泪跟黄庭坚道别,并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
黄庭坚依旧喝着酒,哼着小曲,根本没往心里去。
酒后,他还和孙升一起去看榜,神色跟平时没什么两样。
1065年,黄庭坚回到修水双井,继续在芝台书院、樱桃书院读书深造。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乡试,黄庭坚再次荣登榜首获乡元。
主考官李询看到黄庭坚的诗文,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
第二年,即1067年,23岁的黄庭坚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二战成功,考中进士,为三甲榜首(进士第31名)。
考中进士后,黄庭坚走进了官场,宦海沉浮,更加锻炼了黄庭坚的高贵品质。
黄庭坚初官叶县尉。
1067-1071年,黄庭坚在叶县任县尉。
1067年,23岁的进士黄庭坚,被任命为汝州叶县县尉。
1068年,黄庭坚到达叶县,便赋诗一首,名为《初至叶县》: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
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
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
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
叶县尉是黄庭坚仕途生涯的起点,也是黄庭坚的第一个文学创作高峰。
据统计,在叶县当县尉的4年多的时间里,黄庭坚创作了一百多首诗作。
黄庭坚上任后不久,遇上河北地震,震后又发生大涝,难民纷纷涌入叶县。
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主持赈济工作。
怀着“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自责,他赋诗《流民叹》,记录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