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医学兴衰的历史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403.40 KB
- 文档页数:5
(日本汉方派)水流千载归大海
日本人一条筋精神最适合做内经和伤寒的注释,并且成就都很高。
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真的让人佩服,看看我们自己的书,会感到汗颜的,丹波家族对传统汉医的坚持和执着,真是是千年如一日,在这儿有山田正珍,丹波元简(子丹波元坚),森立之的全集都是可以去淘来看看。
山田正珍的《伤寒论集成》,丹波父子的《伤寒论辑义》、《伤寒论述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伤寒广要》,山田宗俊的《伤寒论集成》等.特别是人民出版的早年《聿修堂医学选》(丹波元简父子系列的几本书),是值得收藏的,我们同类型的出版过一本《伤寒论集解》。
《皇汉医学丛书》是一套经典书籍,我们总说日本人不懂中医,可《皇汉医学丛书》,展现了日本人的执着,也展现他们医学高度有很多地方是超越了我们。
于1936年由香港陈存仁先生编撰刊行,共72种,分为13类。
当然里面有很多古方派的著作。
强调一点,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森立之的《素问考注》、《伤寒论考注》都是极有学术和理论参考价值的,他们收集中国历代注家,择其善着而用之,特别是《伤寒论辑义》可以放在床头的参考书,因为他们的传承,对中医文化来说真的是何其幸也。
近代第一次汉方医学展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日本的汉方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医学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中国医学庞杂的学说、方药进行简约化,以便于学习与应用。
“明治维新”后,由于新政府具有强烈的崇洋西化思想而采取了一系列废止汉方医学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出现了重新评价汉方医学的形势,并再度复兴。
为了使国人明晓汉方医学的兴衰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中国医学院于1936年举办了第一次汉方医学展览会——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
筹备举办展览会鉴于当时“日本人士研究中国医学,颇见蓬勃气象,而该邦皇汉医学学者,多曾研习西医与通晓理化之学,均以切实研究,著为书籍,故不仅为吾国医学之光荣,尤足为吾国医学学者之借镜”(《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中国医学院董事会经研究决定,“积极搜寻各项文物及大宗医籍”,举办“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中国医学院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
主办目的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增进本院学生课余知识,考察日本对于中国医药之科学研究状况”,“对外——引起全国上下重视中国医药,唤动科学界参加国医科学化实际工作”(《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展览品目录》)。
展览会的筹备负责人——总务主任陈存仁,为弥补中国医学院“所有汉医书籍,不免有缺”之憾,“特分函本外埠国医界同仁,广事征求,以臻完全”(《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
很快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中日两国中医药界的大力支持。
国内许多著名藏书家,如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绍兴曹炳章、上海叶善定、杨彦和、丁福保、张赞臣等人都将自己所藏的汉方医学书籍共计41种提供出来。
日本汉方医学界向展览会赠书数十种,以及有关资料、图片等实物(《皇汉医学勃兴展览会》)。
展览日期原定1936年1月1日,后因中国医学院提前放假,学生都已离校,于是延后至2月1日开学时举行。
除中国医学院学生观摩外,也同时向上海医药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免费开放。
展览物品分两类1936年2月1日,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隆重开幕,会期三天。
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原著:(日)矢数道明等病因论一气留滞说1,百病生于一气之留滞后滕艮山认为,在机体内循环不息的一气,如常行不滞,既使有内外病因,也不能成为发病因数。
假使一气留滞,则易感受各种内外病因而为病,故艮山说:百病生子一气留滞(《救弊医话》)。
一气留滞的关键在气而不是病因本身。
所谓“一气”就是元气,故又叫一元气。
《救弊医话》指出、人身有一元气,如天之元阳。
天以此气而运行不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
人以此气循环不爽。
觉则动、寝则息。
养皮肉脏府以为形,适四肢九窍以为用。
保护此气谓之形.内外一贯养活其形谓之气。
形气二者不相离.,气离则形寒而死。
由此可见,“一气”就是中国中医学所说的人身阳气。
如把“一气”议看作机体防御因子是不全面的。
实际七气的留滞,就是气的逆而不顺。
故《病因论》说:平与病,存与亡,惟一元气之顺逆。
这与中国中医学的气滞理论有所不同。
一气留滞包括虚郁两个方而艮山认为。
一气留滞,就是应当顺运、充实、壮健、清爽、通畅的一元气发生异常所致。
通常而言.虚是其始,郁是其终,但虚郁又互相影响、其间关系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元气偏微而不充,以致邪气侵入而留滞,(2)元气虚而不行,以致抑郁而不畅。
(3)已经形成虚郁,若人不能养慎,则加虚增郁,互相影响。
为病更甚。
4)虚郁同病。
即一处元气虚.另一处元气郁,此为有余.彼为不足,虚郁并见。
所以,《救弊医话》说:百病生于一气滞留,可以虚郁二字而尽蔽其义。
疾病所以多种多样.皆由于一气留滞之浅深。
久近、轻重、.缓急而引起的。
由于一气留滞说否定脏腑经络娜沦,因而不能充分阐明病变的多样性,于是便引入了浅深、久近、轻重、缓急等概念来加以说明。
浅深,指虚郁的存在部位,也包括邪气存在的部位。
久近,指形成时向,即新病宿疾等,缓急是疾病的急性、慢性。
轻重指病变的程度。
一气回转则病愈因为艮山在临床上常用“顺气剂”出入加减疗诸病收效、由此逆推,就汇出一气留滞的病因论。
既然百病皆由一气留滞而生,其治自当以顺气为纲,使一气回转则病愈。
日本“汉方药”受到热捧,中药何时走出国门?导语:随着经济发展,日本“汉方药”逐渐成为扫货新宠。
但殊不知,汉方药原来自中医药。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药文化,并建立了完善的汉方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注册管理制度,中药传承千百年,但始终未走出国门。
这值得我们学习,并不断赶超。
中医药在日本复兴,“汉方药”取得巨大的成效明治维新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学校不再教汉方医学。
到20世纪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随着日本经济快速现代化,患慢性病、过敏性疾病的国民人数迅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进展,老年病的发病率逐日攀升。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组织器官机能的衰退,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退行性改变,是老年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西医对此常常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而中医药(汉方医学)却往往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中日建交也大大加强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国中医药的大量成果再度被介绍到日本。
日本政府也给予了大量支持。
根据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原方,目前日本有210个处方受到普遍应用。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1976年,厚生省(原日本政府部门之一)正式将汉方药列入健康保险,把主要的210个有效方剂及140种生药列为医疗用药,可以进入医疗保险,这样患者个人就只需要承担10%—30%的费用,大大鼓励了汉方药的应用。
随即,中医在日本实现复兴,特别是汉方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日本汉方药厂有200家左右,汉方制剂多达2000多种。
89%的日本医生会开汉方药处方,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
目前日本6万家药店中,经营汉方制剂的达80%以上,在药局、药妆店的显著位置,基本都能找到汉方药。
日本民众也非常认可汉方药,近8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医药治疗慢性病十分有效,60%的日本人认为汉方药能促进健康长寿。
反思日本对于中药材的研究发展与推广一、对中医理论的接受中医学约在公元4世纪传入日本。
当时日本汉方医学也有着中医一般的地位,被称为官方医学、皇汉医学、正统医学。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大力兴办西医,占据日本医疗主流一千多年的中医被废止。
此后,相继有著名医师逆流疾呼,力主复兴汉方。
1910年,信州名医和田启十郎撰写了《医界之铁椎》,指出:“西医非万能,汉方非陈腐”。
和田被称为“守护濒临灭绝汉方之先人”。
大塚敬节是日本医学会“最高功勋奖”得主,师从汤本求真。
他说:“汉方医学实际上是很了不起的高级临床医学,《伤寒论》是世界最高的论述治疗学的古典医著。
”日本江户时代是日本中医学最为繁荣的时期,一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传入,如吴昆的《医方考》、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在日本备受重视,被再版、释、补注;二是随着17世纪日本版《仲景全书》、《宋版伤寒论》的首次刊行,日本汉方界对《伤寒论》有着极大的热情和重视。
至今,日本当前普遍应用的294个处方,大多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原方,故被称为“汉方医学”,中药被称为“汉方药”。
二、对中医制剂的定性1974 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一般用汉方处方承认审查内规》,2008年修改为《一般用汉方制剂审批基准》,起初收录一般用汉方处方210 个,到2013 年共收录一般用汉方处方294 个,其中有148种被纳入了保险,处方中明确规定了汉方制剂的成分、规格和功能效用。
作为医药品的质量标准,日本药局方中详细记录了汉方浸膏制剂质量标准的品质检测项目。
日本汉方药基本上是配伍固定的粉剂或者汤剂。
比如桂枝茯苓含有桂枝4克、茯苓4克、牡丹皮4克,桃仁4克,芍药4克,经萃取提练精制成粉剂或片剂。
厂家不得随意更改,更不允许含朱砂、雄黄等矿物质。
一开始日本将汉方纳入医疗保健体系时,就希望将其做得尽量规范、标准化。
所有医生和药师都只能使用规定好的这294个处方,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开药,也不能任由患者自行购买使用,这样就可以让其安全和疗效得到一定的保证。
日本汉方医学临床经验传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 1日本汉方医学及临证经验原著:(日)矢数道明等整理:徐孺子病因论一气留滞说1 ,百病生于一气之留滞后滕艮山认为,在机体内循环不息的一气,如常行不滞,既使有内外病因,也不能成为发病因子。
假使一气留滞,则易感受各种内外病因而为病,故艮山说:百病生子一气留滞(《救弊医话》)。
一气留滞的关键在气而不是病因本身。
所谓“一气”就是元气,故又叫一元气。
《救弊医话》指出、人身有一元气,如天之元阳。
天以此气而运行不息,动则为阳,静则为阴。
人以此气循环不爽。
觉则动、寝则息。
养皮肉脏府以为形,适四肢九窍以为用a 保护此气谓之形.内外一贯养活其形谓之气。
形气二者不相离. ,气离则形寒而死。
由此可见,“一气”就是中国中医学所说的人身阳气。
如把“一气”议看作机体防御因子是不全面的。
实际七,气的留滞,就是气的逆而不顺。
故《病因论》说:平与病,存与亡,惟一元气之顺逆。
这与中国中医学的气滞理论有所不同。
一气留滞包括虚郁两个方而艮山认为。
一气留滞,就是应当顺运、充实、壮健、清爽、通畅的一元气发生异常所致。
通常而言.虚是其始,郁是其终,但虚郁又互相影响、其间关系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元气偏微而不充,以致邪气侵入而留滞,(2)元气虚而不行,以致抑郁而不畅。
(3)已经形成虚郁,若人不能养慎,则加虚增郁,互相影响。
为病更甚。
4)虚郁同病。
即一处元气虚.另一处元气郁,此为有余.彼为不足,虚郁并见。
所以,《救弊医话》说:百病生于一气滞留,可以虚郁二字而尽蔽其义。
疾病所以多种多样.皆由于一气留滞之浅深。
久近、轻重、 .缓急而引起的。
由于一气留滞说否定脏腑经络娜沦,因而不能充分阐明病变的多样性,于是便引入了浅深、久近、轻重、缓急等概念来加以说明。
浅深,指虚郁的存在部位,也包括邪气存在的部位。
久近,指形成时向,即新病宿疾等,缓急是疾病的急性、慢性。
轻重指病变的程度。
一气回转则病愈因为艮山在临床上常用“顺气剂”出入加减疗诸病收效、由此逆推,就导出一气留滞的病因论。
日本汉方药概况及其对我国中医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研发的启示作者:陈雪梅蔡秋杰张华敏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18年第02期摘要:我国的“古代经典名方”研发工作正在推进中,日本汉方药与中医古代经典名方制剂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其本国特点。
本文从日本汉方发展的背景、制剂审批基准、制剂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将其与中医复方制剂的审批条件、市场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中医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监管应借鉴日本汉方质量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经验,汲取其中药西用的历史教训,以期更好地发展及惠及民众。
关键词:中医古代经典名方;日本汉方制剂;启示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2.001中图分类号:R2-03;R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8)02-0001-04Abstract: The project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out Ancient Classical TCM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are carrying forward. There are a certain similarities between Japanese Kampo and ancient classical TCM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but Japanese Kampo has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Kampo, preparations approval benchmark, preparation production, sales and other aspects, and it also compared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conditions and market scale of Japanese Kampo with TCM compound formula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ion of ancient classical TCM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should use the experience of Japanese Kampo 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for reference,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n it can better develop TCM and benefit the people.Key words: ancient classical TCM representative prescriptions; Japanese Kampo;inspiration200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提出“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可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并直接申报生产”[1]。
日本人如此图解中医,中医真的该自尽了!艾御享堂日本汉方药馆当我看到一个日本汉方药店老板在那里笑逐颜开的样子,当我看到汉方药店内一个个醒目的中药招牌,我的心在抽搐,在滴血;温胆汤、胃苓汤、归脾汤... ...这不都是咱中药中的千古名方吗?可是在它们的祖国,这些中药都不大被认可,而在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不足700公里的日本,同样还是这些药却销路甚好,许多方剂都成了这里抢手的香饽饽!日本汉方药馆更可怕的是下面这组图,这些图片在日本本来是简易的的中医普及读物,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实际上这些图解已经对中医理论有了新的探求。
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日本汉医学,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刻理解和诠释,这还不够震撼吗?我还为此特意查阅了相关中医古医籍资料,也包括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客观地说,都还不及这些日本图解来的更形象和生动。
看着日本人做出的“图解中医”,也着实让我心中酸楚。
在一些中医黑们成天嚷着中医不科学,废医存药等论调甚嚣尘上的时候,不管中医人承不承认,日本已经在中医理论的研究上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可悲可叹!中医在日本称汉方医,中药方称汉方。
1895年,日本废汉方医。
但是民间企图复活汉方医学的努力也始终没有间断过。
1961年开始就实现了全国民健康保险,但是一开始汉方药不能使用医疗保险,一直到1967年才有4种汉方药可以使用医疗保险,后来可以使用医疗保险的汉方药品种不断增加,到现在一共有148种成药数百种药材可以使用医疗保险,就是说在日本的处方药中就许多有被称为“汉方药”的东方药。
汉方医执业资格一直未恢复,但西医医师具有开汉方药的权力。
折衷的办法是超过8000人的日本东洋医汉方医被认可加入日本医学会的各分会中。
日本现在的汉方医是西医诊疗法开汉方医,这或许正是日本图解中医有了全新视角的一个重要原因。
脏腑封官图人体各部件运转活力图五行生克心肾相交五脏的滋生制约五脏分论需要申明:对于中医,我历来反对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但也鄙视孤芳自赏,妄自尊大!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要传承,别人好的东西也要借鉴。
日本汉方医学史日本汉方医学史序言:在中日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日本的汉方医药学往往会混为一谈。
但实际上,日本的汉方医学就是日本化了的中医学,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走进了岛国日本。
日本目前使用的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的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的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的走进了日本。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华医学和来自中国的草药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为神草妙药。
不过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医疗的任务却多是由寺院中的僧侣来担当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文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大批带回到日本。
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日本图书,撰成《日本国见在书目》,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
其中如徐文伯的《杂药方》、僧深的《方集》、葛洪的《肘后方》、胡洽的《胡洽方》、鉴真的《鉴上秘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等都成为了日本医学界的至宝。
除了上述的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等也在当时传入日本。
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的医书,如《新修本草》、《小品方》(今存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集验方》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的著作传入日本后,来自于中国的唐医方一步一步的取代了比唐医方更早传入的韩医方。
同时,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的,还有一些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和进行短期学术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浙江的宁波、天台等地进行修禅和学习,日本当时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由来华僧人所带回的手抄本。
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田、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昉等人也是当时来华学习的日本名医,但是他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方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的现象。
汉方中药在日本的发展
“汉方医学是在日本发展起来并已经日本化了的中医药学。
汉方药是在汉方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与我国中药同根同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独自体系,并在日本整个医药体系当中扮演着较为特殊的角色。
”
中医药学在我国秦汉时期传入日本。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医学将中医药学与其固有医学相结合,出现了被史学界称为“后世”、“古方”、“考证-折衷”的三大医学派系,其中尤以“古方派”最为有名。
该派系是指以张仲景医学为基础的艮山、东洞流(派)医学,法尊仲景,崇尚求实,名家辈出,以其医论之新颖、理论之雄辩、疗效之显著而享誉日本汉方界,对日本汉方医学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至今仍为日本汉方医学的主流派系。
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汉方医学受到排挤,一度濒临灭绝。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疾病和疑难病普遍增多,在西医疗法无可奈何,且西药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之时,汉方药再度兴起。
1972年,日本厚生省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筛选出210条经典古方作为非处方药批准使用。
1976年,在未经新药临床试验审批的情况下,破例将146只汉方药收录到国家药典,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经过不断补充,现已有233种汉方制剂被纳入国家医保体系。
日本民众可凭医师处方报销由本国厂家生产的汉方药制剂,而从国外进口的中成药则属自费项目,无法报销。
自纳入医保后,汉方药的销量曾以每年约15%的速度激增。
1992年,日本医用汉方药的生产。
皇汉医学解读
皇汉医学是一本在1927年至1928年出版的书籍,其作者大冢敬节在书中致力于“补正现代医术之谬误缺陷,并揭出医界之宝库汉方医学之真谛”。
这本书的影响深远,被视为对后进者的引导之作。
大冢敬节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于1919年进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西医,但后来受到中山忠直的《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的影响,开始转向对汉方医学的研究。
他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去虚饰、重实际,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造诣。
在书名上,“皇汉”一词的本义是指汉朝,引申为中国之通称。
因此,“皇汉医学”可以理解为汉方医学,即中国中医学。
然而,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与西方医学区分开来,提出了“日本中医学”这一概念,并将其称为“汉方医学”。
这种称呼上的转变体现了日本对于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解和重视。
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与中国中医学同源异流,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和诊疗方法。
总的来说,《皇汉医学》一书体现了中国和日本传统医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价值。
在今天看来,该书依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解读和分析,可以阅读中国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的相关文献或资料,或者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日本汉方医学三大流派简介日本, 汉方, 医学, 流派, 简介序言:自从公元五世纪汉方传入日本伊始,一代又一代的汉方名医就为汉方能在日本落地生根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方医学大家为中心的派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曲直濑道三先生所在的后世方派为主的曲直瀬流;以名古屋玄医等人为主的古方派和以考证医学典籍找寻各种治疗方法的考证派。
本文将对这三个不同的流派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曲直濑流的医术曲直濑道三于古河的田代三喜处进行了多年的修业后于1545年回到京都,自此揭开了其医学生涯的序幕。
道三先生的医学体系是基于以金元医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明医学,而在明医学中又受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影响犹为深厚。
这个我们可以从道三先生的著作《启迪集》一书中就能看出。
而他的医学思想,也和医术一起被他的徒子徒孙们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根据今天残存于世的医方案集中,我们能从某种程度上大致的推测出当时曲直濑流的医生们是如何对病人进行治疗的。
道三先生所治疗过的疾病大部可在他所写成的《出证配剂》一书中看到。
这里被记载的病案资料全部都是他经手确证的,而且从内容来看这里面的大部分医治方法都是道三先生所独创的。
这个病案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疾病伴随的各种症候与药物的药效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本书中大部分的药方记录仍然能为今天的汉方医生们提供参考。
道三先生的医术是如此的出神入化,而他的孩子玄朔的医术也不遑多让。
在玄朔所著的《医学天正记》一书中,记录有包括皇族、公卿、武将等当时的著名人物在内的六十门共三百七十四种不同的病例。
然而在当时,对各人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没有定论的。
所以即使诸如半井瑞策、竹田定加、祐乘坊、上池院等有名的宫廷医生也不能轻易地将他们自己的治疗方案定为最佳方案。
在如此难度之下,人们看到的却是玄朔以他神乎其技的本领将病魔一一击败。
玄朔与其弟子们所在的那个时代,比起初代的道三的时代又有所不同——可以借鉴参考的医学资料变的齐备起来。
日本汉方医学小探 对中医以及汉方医的态度是各人选择是黑是粉我均表示尊重,事实上我自己在生病的时候也多选择西洋医,但我不认同任何为了黑中医或汉方医而断章取义甚至扭曲捏造事实的丑陋行为。 庄时利和同学在来日之前曾是我的好友,但之前有过一些过节所以交恶甚久。某一天他主动跟我进行过交谈,虽然因为交恶已久有一些事情庄同学已经记不清而且很多状态、留言都已无法查找,所以最终也没有谈出什么结果,但从他的讲话中我大致可以理解他对我没有恶意。既然很多东西已经无从寻找我也没有必要继续耿耿于怀,所以自从庄同学那一次找我谈过之后我再也没有主动对庄同学的个人进行过人身攻击,我相信今后也不会。当然庄同学在跟我交谈之后也有指名道姓对我进行过人身攻击,我也有相应反馈,即反问“庄同学最近为何不念叨自己深爱着的北海道了?我记得留学签证已经到期了吧”,但针对庄同学个人私生活的攻讦,仅此一次。 庄同学的很多观点我是极度不赞成的。庄同学最喜欢以帝大留日医学高材生自居炫耀自己对日本的了解,但由于庄同学留日时间仅有两年,生活圈子停留在北海道的中国人留学圈子里面,对日本的文化、制度存在相当多的误解,每当看到这些似是而非的论断的时候(有时候大家会理解为段子),我免不了会直接指出其错误并转发,大家通常理解为打脸。 庄同学的最主要言论即“中医黑”,这一点因为我学生时代并不是医学专业所以也无法从医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有时候看到庄同学开黑中医的言论竟然颠覆我的常识,甚至不乏断章取义扭曲造谣,让我非常不爽。 譬如
150年前,日本禁汉方医。 如果没有猜错,他想表达的是明治政府在1874年施行的医师免许制度,因为其以西洋医学为标准,无法通过汉方医学知识取得行医执照所以不掌握西洋医学而仅依靠汉方行医的行为被禁止。 “150年前,日本禁汉方医”一句话就让很多不了解日本医疗制度的中国同学以为日本完全不存在中医汉方医学,完全采用西洋医学,中医汉方医在日本这个先进国家就跟跳大神一样是迷信,只有落后的中国才信中医。 不完全捏造事实而通过片面报道引发读者联想自己想灌输的错误信息,这就是赤裸裸的扭曲偏向报道。 但事实并不是状态里面讲的一样“日本禁汉方医”,因为取得了医师免许即行医资格的医师依旧可以进行汉方医学的研究与诊疗。所以医师免许的制度仅仅规定了汉方医必须掌握西洋医学并不是禁止汉方医学。事实上自1874以后,掌握西洋医学并精通汉方医学的名医辈出,1950年日本东洋医学学会诞生,1976年起汉方药剂亦可使用健康保险报销,汉方医学依旧在日本拥有广大受众。 我在医院接受诊疗的时候医生也经常开给我汉方粉剂服用。 所以我转发并贴上日本东洋医学会关于汉方专门医认定试验资格的链接,意为汉方专门医依旧是合法的国家资格,日本尚普遍存在汉方医学并不是完全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