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传染性脓疱病
- 格式:pptx
- 大小:78.76 KB
- 文档页数:11
羊嘴上长疙瘩怎么办羊嘴上长疙瘩,有可能是得了羊口疮。
羊口疮又叫“羊传染性脓疱”,是火鸡霍乱和山羊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羊口疮多发于春秋五场,3-6月龄羊容易感染,成年羊也可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
自然感染次要主要是因购入病羊,或是利用受污染的畜舍及草地而感染。
1、症状:病羊以口唇部感染为主要症状。
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会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以后逐渐变为丘疹、结节,继而已经形成小疱或脓疱,蔓延整条至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和耳廓等部,形成大规模具有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腹壁垢下肉芽组织增生,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突起。
十二指肠也常受损害,粘膜潮红,在口唇内面、齿龈、颊部、舌及软腭粘膜上发生水疱,继而发生脓疱和勐仑斑。
若伴有坏死杆菌等继发备有污染,则恶化成大面积的胃溃疡,深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
病羊由于疼痛而不愿喜食,表现流涎、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被毛粗乱无光、日渐消瘦。
哺乳母羊的乳房众所周知也可能同样患病,主要是由于被山羊咬伤而感染。
羊口疮治疗方法:(1)首先隔离病羊,对圈舍、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
(2)给病羊柔软、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达致充足的清洁饮水。
(3)先将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剥除干净,用淡盐水或0.1%高锰酸钾冰充分清洗创面,然后用紫药水或碘甘油(将碘酊和甘油按1:1的比例充分混合即成)涂抹创面,每天1-2次,直至痊愈。
(4)药物治疗:①用病毒灵0.1克/公斤、青霉素钾或钠盐4-5毫克/公斤,每日1次,连用3日为1个疗程,间隔2-3日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②维生素C0.5毫升、维生素B120.02毫升,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3-4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小羊嘴上长疙瘩,还有一种可能出现就是上火了,你需要测量一下羊的体温,如果体温正常,则是上火引起的,吃一些下枪弹就好了,问题不大,对羊的伤害也不大,如果体温不正常就需要观察羊身上是否有其他的需要症状。
中国动物保健2024.05摘要:羊传染性脓疱病又称口疮,该病由羊口疮病毒所引起,临床典型特征表现为口唇等皮肤处形成脓疱、丘疹、溃疡及结成疣状厚痂。
极易通过传染引起群发,传播速度较快,对羊群危害性较强,易发生大规模死亡,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本文分析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征、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方式,最终以防治此病为目的,阐述科学治疗和预防的措施,为广大养殖户在防治此病时提供借鉴参考作用。
关键词:羊传染性脓疱病;临床症状;临床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症状及临床治疗表现研究吴菊松1,马晓辉2,毛岩崇2(1.海盐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浙江嘉兴314399;2.海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嘉兴314399)收稿日期:2023-06-27羊传染性脓疱病多发于幼龄羊群,3~6月龄的绵羊及山羊极易发病,成年羊同样能够被感染,高度接触的人、猪亦可感染。
无明显季节性特征,多发于夏秋季。
此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特征,是危害羊养殖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患病羊因口唇处形成脓疱、溃疡厚痂等,将影响幼龄羊觅食和吮乳,使幼龄羊生长发育延缓,情况严重的将转移病灶至内部器官,引发败血病等导致死亡。
因此,应明确此病发病原因和表现特征,在养殖中密切关注羊群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控此病的发生。
1病原学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属痘病毒科,为DNA 病毒[1]。
病源进入羊体后将大量繁殖,羊体被侵害的部位将形成菜花状凸起物,若脓疱破溃将形成结痂。
病毒具有16个开放阅读框和130个基因,基因能够进行编码形成十几种蛋白质,通过此方式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导致病情反复很难根治。
病毒适应环境能力极强,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期生存,若未及时清理痂皮,即便经过6个月的时间,痂皮仍具有传染性。
但此病毒对温度较为敏感,持续在60℃环境内待半小时便可失去活性,100℃环境下3min 便可死亡。
此外,病原对常用的消毒液较敏感,氯仿、2%氢氧化钠、10%氢氧化钙等均能将其灭活。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防控羊传染性脓疱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羊只。
下面将介绍该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鉴别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流行病学特征:羊传染性脓疱病主要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发病,常发生于新生羔羊。
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羊、间接接触被病羊污染的物品或环境,以及呼吸道传播。
病毒可以通过伤口、皮肤破损或黏膜进入体内,导致疾病的发生。
临床特征:1.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发病急剧,典型病例在一两天内即可死亡。
病羊临床表现为嗜睡或精神萎靡、拒食以及发热等症状。
2. 患病的病羊体表出现一到数个直径为2-4厘米的脓疱,脓疱表面为红色,有明显的浆液、脓液或血液排出。
3. 粘膜损害是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特征之一,常出现于口腔、舌头和鼻腔等部位,成为区分该病的关键特征。
鉴别诊断:鉴别羊传染性脓疱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区疫情以及感染来源。
2. 仔细观察病羊的临床特征,注意与其他口蹄疫、狂犬病、马钱子碱中毒等疾病进行区分。
3. 进行实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等,以确认诊断结果。
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发生和传播,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保持室内清洁整洁,及时清除羊群排泄物,定期消毒饲具和环境等物品。
2. 加强羊只的免疫力,定期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提高羊只的抵抗力。
3. 注意隔离新引进的羊只,确保无病源性的引进。
4. 对疫区进行检疫和严密的监测,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并报告当地动物卫生部门。
5. 加强农民的科普宣传,增加对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认识,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
羊传染性脓疱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羊只的健康和养殖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只有通过加强预防措施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绵羊养殖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绵羊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绵羊传染性脓疱
这是一种由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3~6月龄的幼羊最易感,主要通过圈舍、用具和皮肤擦伤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严禁从疫区引进绵羊,并建立绵羊引进隔离观察制度;可在每年3月或9月用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在羊只口腔粘膜内接种免疫;幼、羔羊口腔粘膜娇嫩,易引起外伤,应避免饲喂粗硬饲料,防止感染;发病后,用2%的火碱对羊舍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并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可用食醋或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以碘甘油或抗生素软膏,每天两次[2]。
绵羊蓝舌病
这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科的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疾病,库蠓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毒可经胎盘侵害胎儿。
防治措施包括防重于治,从外地引进绵羊时,要严格检疫;夏季做好消灭库蠓工作,保持绵羊圈舍清洁卫生,防止库蠓叮咬;患病羊只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对患部进行冲洗,溃疡面涂抹碘甘油或冰硼散,每天2~3次,并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做好病羊的防晒,保证营养均衡[2]。
羊肠毒血症
这是一种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只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发的疾病,主要侵害1岁左右、膘情好的绵羊。
防治措施包括不要赶羊去户外吃草,因为外面温度高湿度大病菌多。
在春天的时候尽早的注射疫苗。
防止食用过多多汁青绿饲料。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可以用磺胺脒10到25克同时用青霉素160单位和链霉素500毫克进行肌肉注射,一日三次,一般疗效明显。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羊传染性脓疱病(Orf),又称羊皮癣病,是一种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常见病害。
该病毒可引起羊和其他反刍动物皮肤的局部坏死和溃疡,严重影响羊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羊传染性脓疱病的传播,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羊传染性脓疱病疫苗。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由于传染性脓疱病毒能引起羊皮肤的灼烧状损伤,此特点成为灭活疫苗制备过程的难点之一。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研究人员采用了化学灭活技术。
化学灭活技术是将活病毒通过化学方法处理,使其失去活性。
在制备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灭活疫苗时,研究人员首先收集到已感染羊的皮肤组织样本,通过离心和过滤等步骤,获得病毒悬液。
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甲醛等化学物质对病毒进行灭活处理,使其失去病原性。
经过灭活处理的病毒被进一步提纯和浓缩,以制备疫苗原液。
经过制备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灭活疫苗原液,需要进行免疫效果评价。
免疫效果评价的目标是测试疫苗对动物的免疫效果以及提供的保护能力。
研究人员采用了高免疫力实验动物进行免疫实验,观察疫苗对动物的免疫应答和保护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灭活处理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疫苗能有效诱导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并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免疫后,实验动物对病毒感染的复制和扩散能力显著降低,皮肤损伤和病变程度也明显减轻。
此外,通过长期监测发现,疫苗免疫后的动物在真实环境中与病毒的接触和感染几率也有所降低,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采用化学灭活技术能有效灭活病毒,并制备出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疫苗。
疫苗能有效刺激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病毒感染和病变程度。
这对于预防和控制羊传染性脓疱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疫苗的长期保护效果和应用前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综合以上实验结果,经过化学灭活处理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疫苗能够有效诱导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并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国动物保健2023.09疾病防治收稿日期:2022-12-08作者简介:李如意(1979.1—),湖南安化人,大专,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摘要: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病俗称“羊口疮”,是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感染性强、传播迅速,羊群一旦感染很难彻底清除,给世界养羊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威胁人类健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截至目前,对于该病尚未发现特效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疫苗免疫是预防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病的关键。
本文结合最近几年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对该病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能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脓疱病毒;诊断;防治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的诊断与防治李如意(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益阳413599)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9.024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病主要引起绵羊、山羊及小反刍兽发病,其中以3~6月龄的羔羊最易发,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成年羊[1]。
羊群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口、鼻、唇部、乳房及尾部等皮肤表面形成红斑、水疱、脓疱、结痂等症状,一旦感染很难清除。
近年来,随着跨区域引种的频繁进行,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呈上升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养羊业,都深受其害,严重制约了世界羊业养殖的健康发展[2]。
目前,对于该病尚未发现特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疫苗接种是预防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病的主要途径。
本文结合最近几年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能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1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病概述1.1病原学概述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 ,ORFV )是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副痘病毒属的典型代表,该病毒为一种线性双链DNA 病毒,基因组大小约为134~140kb ,至少编码132个基因,G+C 含量高达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