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评述毕鑫【摘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肯定音乐对人的作用,注重个人的音乐修养,提倡合理的音乐欣赏,追求对音乐的客观评价,对于我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0)001【总页数】2页(P81-82)【关键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孟子【作者】毕鑫【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甘肃,合作,7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在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儒家音乐美学是最有影响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学派之一。
作为中国固有的音乐美学价值系统的代表,儒家音乐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所维系的主流音乐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孔子所创立,它是维系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石。
在儒家思想纵驰中国主流思想界的几千年时间里,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也得以在这种庇护的大背景下繁荣发展,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春秋以前,音乐和礼仪活动密不可分,它们共同作为统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音乐也不是礼仪活动的附体,它以更加独立和繁盛的形式发展起来。
这种礼仪之乐“下移”的情况引起了儒家学者的关注,这种背景也为儒家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肯定音乐功能儒家学者提倡“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为怨,礼至则无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将音乐视为修身治国之道,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儒家提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乐位于第二。
孔子曾经说过:“先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意思是说他宁愿选用先秦接受过礼乐教育的庶人,也不愿用后来才接受礼乐教育的“君子”。
足见儒家对音乐作用的肯定。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摘要: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从表面看来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避世,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对立碰撞,但实际上两者充满了人文关怀,对立中互补与交融,达到了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即真、善、美的合一。
关键词:先秦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一、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先秦时期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国家的四分五裂,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最具有开拓创新时期。
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前音乐源头思想,另一面这个时期文化思想逐步积淀形成汉文化的民族思维文化心理结构。
这个时期出现了儒、道、法等诸子百家争鸣景况,并逐渐产生了以儒道两家为主的音乐思想流派,形成了先秦主要音乐思想脉络,儒道两家在对立互补中,形成了我国两千年来,音乐艺术家创作的根基。
孔子的音乐思想核心记录在《论语·泰伯》中,“礼乐”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进乎乐,义进乎礼”中国孔子礼乐思想一直被我国音乐家和世界美学家所研究,为什么“乐”前“礼”来限制。
它传达了中华审美什么理念精神?追溯“华夏”和“中华”之称的由来,唐代学者孔颖达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唐侓名例疏议释义》“写道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武,习俗孝悌,居身礼仪,为之中华。
”《乐记》中记载“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礼乐结合是天地万物程序的体现,礼于乐相辅相成是一种乐内礼外的表现。
《乐记》曰“礼乐不可须臾去身,致乐以治心,故乐者,动之乐者也,礼也者,动之外者也。
”儒家认为,只有内心建立起德的根基,外在的言行规范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礼,以乐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礼”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内涵和标志,“礼”浸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
“礼”在西方思想中似乎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西方用风俗的差异来区分文化,礼是中西方文化的区别。
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包含了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气质和天性。
最能够展示中国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精神象征,莫过于自古以来皆被中国文人所推崇的古琴了。
诸如那些寄情于山水间的《高山》、《流水》、《醉渔唱晚》和《平沙落雁》等作品,在赞美了大自然的同时,亦在不经意中流露出超凡脱俗的境界。
中国乐律美学理论中,以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所奠下的基础为主,影响亦最深远。
孟子基于民本思想提出只有“王与民同乐”才能真正实现“王道”。
他认为最美的音乐就是“仁声”,“音乐”一方面可使人得到快感,也可以使人获得教育(教化)。
“与民同乐”包含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反映出当时民本意识。
老子的音乐思想基础是“道法自然”。
当时的贵族无节制地沉溺于声色器乐之中,因此老子彻底否定这态度,并期以“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观,来引导人们在人格境界中感受超然的音乐精神。
庄子认为美好的音乐具有“道”的属性,是朴素、无形无声,即所谓最高境界的“天乐”。
他主张“法贵天真”,抛弃一切不符自然的东西,并摆脱儒家“礼乐”制度的束缚。
他认为,每个人应该在内心中保持纯朴、平和的心境,只有在体验和感悟基础上实践,才能够升华并到达“道”的“至美至乐”境界。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作《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中道:“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形像地刻画出筚篥音乐所特有的神韵。
的确,古人的音乐,似乎观始在“曲径”中探“神”,又在“通幽”处寻“韵”。
那种含蓄曲折,且又朴实的表达方式,总能够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中国古代歌舞音乐,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常变常新。
例如汉代“相和大曲”的出现,就是当时十分具有新意的音乐形式。
古代文人常以琴托志,借音乐抒发和表现其人格特点。
故不同时期的音乐,其意境塑造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审美标准及人格追求。
而孔子及庄子对音乐意境的追求可谓表率者了。
孔子最先对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区分而评论,他认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所谓“三月不知肉味”,达到了一种忘我超然的意境。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时期。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体现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礼记》、《孟子》等。
以下将对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做一综合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音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
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调节人的情感和修养人性的功能。
他们注重音乐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把音乐和道德、政治等方面联系起来,认为音乐是社会秩序的一种表现。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顺音”。
《礼记·乐记》中提到:“声者,气也;音者,声之所舍也;乐者,以顺也。
”这里的顺音指的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志,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顺音有助于调整人的情绪,使人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内心的宁静。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关音乐的审美要求也有一定的规定。
例如《诗经》中提到:“意言志行,怀思豫感。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音乐应该富有情感,能够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使人对生活产生共鸣。
同时,音乐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一种美感和和谐感。
另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
《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古之人,感天地之音,而和四时之气,使心和之。
”意思是古代的人们通过欣赏音乐,可以感受到天地间的美好和谐,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古代思想家们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能够修养人的德行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他们还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音乐能够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正义。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古代音乐家们还注意到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指出,音乐应该注重个性和创新,避免拘泥于传统和陈旧的形式。
《乐记》中提到:“百乐出自一脉,而性情各殊也。
”这意味着音乐艺术应该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古代音乐家们还认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应该与时代和社会背景相适应,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观。
摘要音乐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各门艺术中起着主导作用。
儒家把“乐”作为其礼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哲人对“乐”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作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上占主体地位的儒家美育思想,其对礼乐教化传统的维护、发展态度引起了墨子的“非乐”论、老子的“大音希声”、韩非子的“礼”与“质”等墨、道、法诸家的批判审视,在古代美育思想史各个时期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地影响。
尤其是其乐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的核心精神,因此,儒家以至整个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可以称为“中和论美育观”。
关键词儒家礼乐乐论中和美育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8-140-02一在中国美育史上,周代的礼乐历来为人所称颂。
礼的功用在别,划分等级秩序;乐的功用在和,沟通人际感情。
这一思想被儒家继承并发扬广大。
在儒家传统思想中,诗、乐、舞三者合为一体,都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沟通礼的内容与人的心灵,舞蹈美化礼的仪式,歌诗解释礼的意义,三者各司其职。
音乐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各门艺术中起着主导作用。
它能激发人的情感,具有无与伦比的感化力量。
因此,儒家把“乐”作为其礼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重视艺术美的感化的“成于乐,游于艺,兴观群怨”的著名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乐”的寄予厚望。
“乐”“艺”“诗”是古人修身必不可少的学问,孔子十分重视它们对人格的感化作用。
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关于“成于乐”,是说君子的理想人格完成和实现在对音乐艺术的欣赏、把握和领悟之中。
孔子曾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其意是说,君子的修身如果不学礼乐,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换句话说,孔子所谓的“成于乐”也就是要通过乐的学习来培养一个完全的人。
乐的艺术“可以作为人格的修养、向上,乃至也可以作为达到仁的人格完成的一种功夫”。
谈谈儒家的音乐思想简答题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音乐以旋律见长,平静和谐,这些都与儒家追求“中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奠基于孔子,成熟于荀子,经过不断阐述,发挥和充实,逐渐系统化,体系化,最终成为一种正统的,占主导地位的音乐思想,深刻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思想的发展。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主张:
(1)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2)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评价标准。
(3)提出“放郑声”的主张。
孟子主张:提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荀子主张:“以古持今”“以时顺修”。
孟子文艺思想举要孟子文艺思想举要先秦儒家学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孟子(公元前372~289)。
孟子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把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基于“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提出了“共同美感”说,还提出了关于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其一是“以意逆志”说、其二是“知人论世”说,另外,对于创作主体的修养方面则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1、孟子“与民同乐”文艺思想及其“共同美感”说(1)“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体现了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乐也。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孔子仁学的发展,其核心是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施仁政,取得民心。
这一思想在文艺领域里,就是要求君王“与民同乐”。
孟子与齐宣王讨论“与民同乐”,本来是从音乐欣赏的话题谈起的。
孟子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他以梁惠王为例,反对梁惠王独自欣赏台池鸟兽,孟子认为上层统治者应该能与老百姓一起共同享受文学艺术活动的欢乐而不是独享之。
与民同乐,齐王可得天下,不与民同乐,百姓怨声载道,就不能得天下。
在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中还包含有“乐民之乐”的意思,即统治者所欣赏的文学艺术应符合人民的愿望,受到人民的喜爱与欢迎。
“乐民之乐”可以视为孟子衡量文艺作品的标准,也即评价文艺作品的好坏,要看它们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满足人民的要求,受到人民的欢迎。
赖力行先生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中评述道:“孟子看到了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社会性,美的欣赏、艺术的愉悦,不是排他性的占有,而是本能地要与人共赏,共赏中的情感交流和共鸣往往能够使欣赏者获得更大的愉悦。
总结儒家中心音乐思想儒家中心音乐思想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的道德教育和社会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儒家追求和谐、和平与仁爱的社会理想,认为音乐是传达这种理想的重要手段,可以用来塑造人的品德和涵养人的心性。
儒家中心音乐思想是一种以音乐为核心的教育与修养理念,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儒家中心音乐思想强调音乐与道德的关联。
儒家认为音乐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通过音乐的陶冶可以使人具备良好的品德与行为规范。
例如,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乐其天地之化育,成其人之情性。
”这是指通过音乐的影响,可以培养出人的情感和性格。
因此,儒家强调要通过欣赏高尚的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个体的精神境界。
此外,儒家也强调要借助音乐来教育人,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来传达道德的观念和价值,塑造道德的人格。
儒家思想家孟子就曾提出“经世致用”和“感天地之音”的主张,认为音乐应当是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要有实际的功利价值。
其次,儒家中心音乐思想强调音乐与礼仪的关联。
儒家将礼仪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体修养的重要方面,音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调和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他们强调音乐要符合礼仪之道,要以礼仪规范为准绳,保持和谐的节奏和和谐的音律。
通过音乐参与和练习,个体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社交礼仪,使人们更加友善、互助和融洽。
例如,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和也;和者,乡礼也。
”儒家认为音乐要求和谐,而和谐是礼仪的基础,只有在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儒家中心音乐思想强调音乐与教育的关联。
儒家认为音乐有助于培养人的智慧、情感和性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
儒家教育强调以道德礼仪为基础的全面发展,音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认为通过音乐的欣赏和表演,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美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素养。
同时,音乐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培养人的毅力和坚持。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音乐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
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儒家; 道家; 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的音乐文化,很多能从先秦的历史中寻得它的发端。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子百家争鸣,还是以自已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去影响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主面,都已达到了前所为有的程度。
诸子百家当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音乐美学思想更是如此,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可谓是儒道结合的音乐美学观。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
三是提出“乐则《韶》、《舞》,放郑声。
”的正乐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韶》、《舞》一类的雅乐,而应禁绝郑声。
四是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个人要“文之以礼乐”,用礼乐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孟子主张“性善”论,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命题,认为天下人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所以圣人和凡人在这方面只有先后之分,而无贤愚之别。
同时他提出“乐之实,乐斯二者”的命题,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应该不是人的其他感情,而是人的喜乐之情,而且是这种喜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流露,是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
他又提出“与民同乐”的命题,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不能过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就是政和、人和才能乐和,要想享受音乐,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必须具备政治和顺、人心和乐的前提。
荀子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乐论》篇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孔孟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先秦的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等对后世的文艺思想影响较大。
孔孟美学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激烈动荡之中,哲学上也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审美意识必然带有明显的多元性。
儒家以其权威性将各种观点熔铸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政治与思想领域具有主导性的作用,成为当时思想的主流。
在这一历史阶段,孔子和孟子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美学命题。
如孔子曾提出:“绘事后素”,强调艺术要源于生活;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而在《论语》中记载:“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里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孔子更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高尚的品德。
在“大学之道”中,他还进一步阐述了“文质彬彬”、“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知白守黑”等观点。
总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并且把“德”作为统帅一切的最高原则。
《乐记》认为音乐不仅要反映自然,而且应该通过音乐反映社会。
它要求音乐“得其情,适其俗,和其光,同其尘”,认为“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
其实,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已含有音乐要服从于政治和伦理教化的深意,这也是由于当时的音乐表演和欣赏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范围,只能附丽于宗教祭祀仪式或宫廷礼仪,这也就决定了音乐只能反映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而无法成为物质生活方面的指导。
这里正是孟子思想的独到之处。
他认为,“凡为乐者,贵以近,而民安之;乐以发和,而民康之;乐以移风易俗,而民劝之。
”并指出:“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只有符合礼义道德的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他首先要求自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然后才会去帮助别人;他自己实现了远大的志向,然后才会去帮助别人。
”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异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审美意境这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的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礼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并以此实践着自己克己复礼的追求,成为影响整个中国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部分。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诸多的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些神话的主题,最能集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和谐”的观念上,中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虽然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这一观念却决定了中西方音乐美学的基础。
但是中西方音乐美学毕竟存在差异,以春秋战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国音乐追求的是对立而不冲突。
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古希腊时期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极其繁荣,不同学派围绕音乐与政治和审美观点等方面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音乐思想的主要代表学派,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正春秋战国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诸子百家竞相展开争鸣,音乐美学思想亦获得丰富的发展,从其在古代音乐思想史的地位和影响看,它奠定了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心理的基础。
”[1]主要代表人物与观点:(1)儒家——“倡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肯定音乐的政治作用,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其音乐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提倡“礼治”,在强调“乐”的政治作用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乐德和乐舞,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王婷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6期
【摘要】在儒学发展史上,孟子充当了“第二吉他手”的重要角色,他提出了“仁义之乐”的
音乐观和美感具有共同性、与民同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并对现代音乐教育和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孟子;音乐美学;音乐教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文化风暴。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思想蓬勃发展,如
雨后春笋、星罗棋布。音乐方面也不例外,孟子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儒学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
“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他提出仁义之乐、美感共同性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观念在当时产
生了巨大的反响。本文將结合孟子其人、其美学思想及现实意义三方面对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进行简要分析。
一、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人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追封为“亚圣”。
在人格品质方面,孟子崇尚以仁义礼智为根本、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格,故有“如欲平
治天下……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的志向。在修养身心方面,孟子从“性善论”的根本
思想出发,用“仁义”的标准来约束自己。“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
上》)。他用比喻的手法,以小见大,在生命和大义起之间选择大义。而对普通人来说,熊掌
亦好取,生命难以弃,可见孟子把大义上升到比生命还重要的品质,体现了他事事以仁为核
心、以义为标准的思想高度。
二、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耳之于生也,有同听焉”,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美感共同性。主要有以下观
点:其一,孟子认为人性皆善,都有仁、义、礼、智四德,并基于人有大体相同的生理构造和
感官机制,所以人们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其二,“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耳之于生也,有
同听焉”(《告子上》)。进而指出美感的共同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共同本性,只是常人
和圣人有先后之别罢了。在孟子看来,对于相同的音乐,不同的人有相同的听觉感受,即美感
具有共同性。那么这里所说的音乐美感到底是指什么呢?有学者认为美感是指:“音乐的写作
手法、创作规律以及音乐的构成原则。”对此笔者存在一些异议。首先,笔者并不否认当时的
音乐技法十分工整流畅。其次,笔者认为很多普通人并不懂得音乐的构成原则与创作规律,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依然可以通过形象的联想,情感与情绪的体验感觉到音乐的动听与优美。因此,这里的美感不
仅是指音乐本身创作技法精湛所带来的美感,也指人们听赏音乐产生联觉所获得的美感。而联
觉是对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而引起其他感官的感觉,它发生在感觉层次上,因此是人共有的心
理反应,这就更充分地解释了为何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音乐作品时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了。孟
子是提出美感共同性的第一人,对中国音乐美学史和音乐美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乐之实,乐斯(仁、义)二者”是孟子对音乐本质的认识,这里的“仁”是指孝顺父母,
“义”是指尊敬兄长,音乐本质用来宣扬仁义之德,带来快乐。人们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内心
才会滋生快乐,以至于不可抑制,甚至咏之歌之舞之蹈之。在此,孟子强调了音乐的功能与价
值。从艺术功能来讲,孟子认为乐表现人们具备仁、义之德后的快乐;从实用功能来讲,用音
乐来教化百姓,以音乐宣扬仁义之德,再推行政治制度,使人民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音乐
为特殊工具的价值。
“与民同乐”是孟子的重要音乐思想,《梁惠王下》记载的言论表现了以下观点:其一“今
之乐由古之乐也”,孟子认为古、今音乐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化百姓的功能都是一样
的,这就突破了儒家只尊崇“先王之乐”,而贬低“世俗之乐”的观念,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其
二“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不是要求统治者与民共同娱乐,而
是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不过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就是认为政和、人和才能乐和,这就肯定
了音乐审美的社会功能性。
三、孟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孟子“耳之于生也,有同听焉”的观点肯定了常人与圣人音乐美感的共同性。这一观点与瑞
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对儿童节奏能力的发展特点的分析结论:“儿童的音乐本能与生俱来,我
们需要的是唤醒儿童音乐意识和潜在能力。”有相似之处,即每个人都具有音乐本能,只是被
发掘的先后顺序不一罢了,这提醒着我们在教学时针对接受程度不一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因
材施教并注意教学方法。教师在学生的培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该多以鼓励的方式去
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把他们音乐潜能发挥到极致。因此,教师理解学
生的音乐本能从而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对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同样对提升社会整体音乐素养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孟子对仁、义的追求达到顶峰,以仁、义之德作乐,并“与民同乐”,以乐来辅助仁政,注
重音乐的实用功能,把音乐的教化手段运用到极致。如今我国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
劳“五育”并举,音乐教育不仅在美育中起着重要重用,在德育中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音
乐的教化功能“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把仁、义等美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高学生们
音乐修养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当我们注重利用
音乐的教化功能,德育的效果便自然提升,将必然加快我国品德教育的整体步伐,推进素质教
育全面化整个进程。综上所述,孟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诸多元素对我们现代音乐教育和社会实
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刘硕.浅析《孟子》中的音乐思想内涵[J].黄河之声,2013(13).
[3]蔡仲徳.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贾剑蕾.孟子音乐思想探析[J].古今论坛,2011(09).
[5]杨丽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01).
作者简介:王婷(1994—),女,汉族,籍贯四川,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