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导读:本文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
这里涉及了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问题,“善”是指好的事情,“美”是指美德,都属于道德范畴。
是审美意识的体现。
《韶》是歌颂先王德行的古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兴奋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为他感到《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
孔子在讲到人的修养时,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性,“文”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采,“文质彬彬”,是指人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本质和文采的完美统一。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文艺。
孔子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又不忽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主张文质并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孔子的美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适应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的,这是它的消极面,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萌生期的产物,它又有积极的开拓创新意义。
这对后世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的。
就是鲁迅,也从中受到过启示。
对于鲁迅的美学思想,这里不做全面研究,我想只就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贬抑和褒扬、认同之处略予说明。
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贬抑的最突出之点是对“诗教”和“思无邪”的否定。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直接了当地指出:“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
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对从孔子以来统治中国文坛两千多年的“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思无邪”是束缚人们意志,禁固诗人感情的教条。
鲁迅还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剖析了“思无邪”的严重危害:“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
其颂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从《乐记》看孔子的礼乐思想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更为深度地反映了音乐的创作、表演、鉴赏等本质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展开论述,因而其认识不仅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体现为很强的人文现实针对性,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奠定了整个古代社会的音乐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到春秋末期,由于“礼崩乐坏”,礼乐制受到冲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礼乐思想虽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思想,但他认为礼乐的重要性应超过等级制所允许的范围,这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那么,孔子的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让我们穿过历史,重回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其《乐记》。
孔子简介及其音乐思想1.孔子的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有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弟子有三千余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2.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的音乐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他固执地用礼的尺度作为人行动的准则,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乐必须服从于礼。
礼在孔子学说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礼并不是孔子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他的最高尺度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人性准则。
孔子认为礼和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
孔子还提出了音乐美的标准——“尽善尽美”,并且把音乐列为教育课程,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影响张小虎【摘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乐记>而集大成,并定型.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视音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提倡礼、乐和谐观,崇雅斥郑,反对变革.由此形成了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的审美原则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观,这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一面.【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3【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影响【作者】张小虎【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1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在西周时代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当时有掌握国家音乐行政、演奏团体与音乐思想教育的庞大的中央音乐机关“大司乐”,并且已有乐器制造专业和八十几种乐器以及比较严密的乐器分类法,在乐制方面已经有了五声、七音(七律)、十二律,已经发现了三分损益法与旋宫转调的办法①。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到了公元前 6世纪前后,普遍流行着一种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春官》)等多种功能。
西周末年 (公元前 8世纪)有一位名伯的史官曾提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乎它谓之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以及“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主张,这里“和”的涵义正是多样的统一,还有适中、不过分的涵义。
论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表现——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例作者:程英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7期程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艺术家。
他在音乐美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学派是不一样的。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仁”的思想、“尽善尽美”思想的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准则的制定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以他的理论来反应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孔子;仁;善美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7-0067-02一、孔子和蕴含“仁”的音乐精神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发展,后来逐步成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大的流派。
如果道家是通过“出世”的方式来追求艺术的纯美境界,那么儒家则是通过“入世”来关怀人生而追求审美的艺术。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其艺术的核心是“仁”,实质是伦理的艺术审美。
孔子推行“仁”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靠这种方式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按照“礼”的方式来保持国家的和谐。
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仁”塑造为社会需要的理想的人格,使人们乐于行仁。
最终建立一个理想的、仁爱的社会。
孔子是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人,他常常听音乐听得入了迷,以至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他会唱歌(《阳货》:“取瑟而歌”①),能演奏(《宪问》:“子击磐于卫”②),学习音乐时也非常认真:“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③(《述而》)相传孔子听到好听的歌曲时,会让别人再唱一遍,自己就跟着和一遍。
孔子对音乐的热爱和研究使先秦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有了初步的理论体系。
这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浅谈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儒家音乐思想——以《乐记》为代表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也是极为深远的。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文章审视儒家学的音乐观和儒家集大成之作《乐记》,从而正确地把握儒家音乐思想对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正确地继承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乐记》;孔子;音乐文化;影响“音乐思想,即音乐观,是指对音乐的看法’(1)。
从古至今对音乐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而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谈到儒家音乐思想,当然少不了孔子。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周土室走向衰微,社会急剧动荡,乃至礼崩乐坏。
为此,孔子感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代的礼乐制,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也正是看到周礼的这一面,才力推周礼的,他企图用周礼来维护封建统治,借以改变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这也恰恰反映出孔子对音乐社会政治教化功能的重视。
孔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为我国古代音乐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整理《诗经》,保存古代文化典籍。
他把《诗经》这些保存在史官乐师手中的典籍解放出来,使它“飞人寻常百姓家”,成为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教科书,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础。
二、重视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
他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
他把音乐看成是人的修养最后完成的阶段,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首创的私学重视音乐教育,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是礼、乐治国,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孔子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倩))),主张要使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
对《论语》中孔子音乐思想的解读作者:代晓琴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论语》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记载,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蕴含了重要的理性内容,其核心还是以“仁”为基础,从人基本的生活审美需求出发对生活中的音乐艺术进行分析。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和探讨《论语》中孔子美学思想,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音乐美学仁一、有关孔子的总体概述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社会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祖先原先是宋国的贵族阶级,不幸的是幼年丧父,家道中落,曾经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小官,步入中年以后曾经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等官职,因为对执政者的不满,所以辞官到列国周游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晚年专心进行讲学,其思想主要见于弟子重后人整理编纂的《论语》中,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对《论语》中孔子音乐思想的解读在《论语》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下面就从四个主要的方面进行探讨,对孔子的音乐思想做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一)以“仁”为核心的孔子音乐精神“仁”是孔子一切思想文化的核心所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关于“仁”的思想,孔子所提倡的“仁”,有着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双重含义。
孔子有言:要想做到“仁”,首先就需要做到自我修养的提高,要有诚实、庄重、勤奋、勇敢和智慧等美德,“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优秀品质,是一切完美人格的体现。
孔子把“乐”的活动作为陶冶一个人心性和培养人具备“仁”的品质的最好途径。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以孔子非常重视诗、乐、文在道德培养和人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是君子的必须课程。
《论语》中对于君子的人性是这样描写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成于艺”。
孔子和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摘要:音乐美学思想是音乐观念的理论结晶,作为音乐理论最高层次的理论集成,对于音乐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为中国和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孔子和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和西方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音乐观既有不同点,也有相通处。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二人的音乐观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对其音乐思想的理解,并且从中认识中西方艺术思想的差异。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孔子柏拉图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一孔子、柏拉图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代的山东省曲阜市人。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家和思想家,被尊称为“万圣师表”,特别是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正统主流思想。
相传孔子有三千名学生,很多人日后成就都很大。
孔子对《诗》、《书》、《礼》、《乐》的编撰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论语》,这是一部由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集录,其中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教育原则、艺术审美等诸多内容,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不但是在中国,孔子在全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文化学院,宣传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孔子的音乐美学观念多见于他的一些政治、伦理和道德论述中。
经过总结可以看出,孔子将“仁、礼”看作是音乐美的核心因素,能够体现出“礼”和“仁”的,就是美的音乐,甚至可以说音乐是“礼”和“仁”的表达手段。
在音乐教育方面,他有着“立于礼,兴于诗,成于乐”的主张,认为音乐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在音乐审美评价上,如果满足了“礼”和“仁”的要求,他的评价标准还是十分宽容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的后裔。
孔子音乐思想浅析作者:何婧来源:《祖国》2016年第09期在我对音乐教育有限的认识中,我认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懂得音乐,以及认同艺术是包含感情的教育家之一。
翻阅资料发现在他许多的著书论述中都曾多次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们,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视音乐的教育家当首推孔子。
一、孔子的音乐教育理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思想主张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学问渊博,博学多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并且开创私人讲学,广收门徒,使学生不管贫富贵贱都能平等拥有学习的权利,更是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都为国家所重用。
并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晚年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礼》《乐》等书籍。
同时,学生们将孔子的思想言行以语录体和对话体的方式记载在《论语》中,并流传于后世,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奴隶制社会想封建社会的国度,我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为文化的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因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局面,儒家的美学思想也和时代的脚步息息相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以音乐理论著作《乐记》等为代表,乐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著名的:“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等音乐理论影响至今。
音乐是由人们主动创造的,但是同时又反作用于人们,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民风民情,通过音乐也可以传递知识,纠正人们的习惯。
孔子的音乐理论认为音乐具有能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就像《孝经》里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讲的正是这个道理,意思是孔子认为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戏剧之家》2018年第25期 总第289期53音乐研究试论孔子音乐美学观中的尽善尽美杨 焜(北华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00)作者简介:杨 焜(1996- ),女,山西省晋中市人,北华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摘 要】本论文主要通过阐释孔子音乐美学观中尽善尽美这一观点的内涵,将音乐上升到人性的角度,打破孔子音乐思想的局限性,学会吸收各类有特色的本土音乐、容纳外来的优秀音乐,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尽善尽美”的主旋律音乐。
【关键词】孔子;音乐美学观;尽善尽美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5-0053-01一、“尽善尽美”观点的深刻内涵(一)“尽善尽美”中的“仁”。
孔子在齐闻《韶》乐后废寝忘食地学习而“三月不知肉味”,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不仅痴迷于音乐的听觉享受,更沉迷于音乐背后深刻的内在美。
“仁”是孔子思想主张的核心之一,而他“尽善尽美”观点的提出则充分体现了“仁”这一思想主张。
“尽善”表达的是人性的仁德之美,而“尽美”则表达的是音乐的形式之美。
两者交融才是孔子所推崇的“仁乐”。
“尽善尽美”中孔子所说的“善”即是“仁”,《武》乐赞颂的是周武王征战沙场英勇无畏的精神,孔子认为《武乐》虽是宏伟盛大的美妙音乐,但其内容表达的是周武王用武力得到天下,这终究不是善举。
《韶》乐是舜帝所作用来赞颂示范为帝德行的宫廷雅乐,舜以文德得到尧的认可而禅让帝位给他,并以文德之行治理国家,以仁爱之心征服天下民心。
这是孔子所崇尚的治国之道的音乐,也是符合孔子的思想主张的音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便不能真正懂得礼,不能真正懂得乐,可知孔子把“仁”看作是“礼”与“乐”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孔子“尽善尽美”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
在孔子“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观点中,“善”表达的是孔子政治上的态度,而“美”则表达的是孔子音乐审美的态度。
天津音乐学院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古代乐论期末论文
系 别 研究生部
专 业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生姓名 曹硕
学 号 ********
指导教师 王建新
职 称 教 授
2011 年 12 月 28 日
《论语》音乐美学思想有感
中国古乐,源远流长。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
大的人物,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
思想,证明不仅他是一名著名的教育家,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他不仅懂
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奏古琴,吹箫吹笛。他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民的痛苦和
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
一、孔子在《论语》中音乐美学的体现
音乐美学是试图阐明作为艺术作品的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而中国传
统音乐美学则是阐明中国的传统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对音乐美学的思
考,暗含于音乐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
家都狠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美与善相统一的音乐标准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
得很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
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
学习和鉴赏。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德作用给予充分地肯定。在音
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
术形式的美,侧放在第二位。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
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德渗透进音乐的同时也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
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场美善合一的。孔子
在美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
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
“理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
“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推崇以歌功
颂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
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之肉味”的故事。孔
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
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强调内容也形式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音”,不免带有封建
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他认为,音乐美石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相对应
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理论学说,音
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
“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于是形成了人类历史
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
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
乐美学观点。
二、孔子对美学思想的认识境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的表现在《乐记》一书中。这本
书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动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
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
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者也,理之不可易
者也”。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
音乐社会功能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
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
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作品
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修养才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
的。《乐记》的完成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
乐作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完善的统一是儒
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德认识与追求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审
美意识的成熟。
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德作用,尤其在政治
生活中德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励前方将士勇敢战争,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
们温良礼让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于和放
在第一位,而在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
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三、《论语》中音乐美学在现在音乐美学中的体现
今天,中国儒家的“乐教”思想已深深的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二千
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之说。
著名音乐史研究者黄自曾说:“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改革
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更多的人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
美学对象可以是所有现实的美,比如对感情认识的研究,对艺术美的研究,对审
美心理的研究,包括对音乐美学得研究。音乐是情感艺术,提高完善音乐教育不
仅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全民思想、道
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国民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每个音乐工作者,都
应该负担起这样的责任,在科学的美学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德功
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综合能力,这又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
意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
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
一定艺术修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时不
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一定得艺术知识和技能,更要研究它的社会功能,培养人脉
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的愉悦性,如孔
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音乐是意志的表现。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
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触
动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
陶冶性情,丰富感情。
四、对孔子《论语》音乐美学的总结
综合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
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
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
的完美融合,人生境界与艺术心情相辅相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一开始就是
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学层面上,孔子综合儒家各种伦理道德学说与音
乐做一次交融,产生了其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是孔子安放其思想的场所,思想更
重要于场所,运用这一场所孔子更好地施行了他的儒家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为业界所认同的音乐美学原理也源于
传统。但作为现代人,固守传统式无为的,只有取传统之精华,结合现代的社会
发展,适应时代的变革,才能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蔡仲德注译.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北京第一版.
[2] 朱静.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J]. 文献来自: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4年 第
04期
[3] 张亮. 从《论语》看孔子喜爱的音乐风格及儒家的乐教思想[J]. 文献来自:语文学刊,
2010年 第08期
[4] 余艳.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J]. 文献来自: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 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