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梦》主要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蝴蝶梦简介篇一:《蝴蝶梦》主要简介《蝴蝶梦》主要简介《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蝴蝶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人们描述了发生在曼德利庄园里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
“我”梦游曼德利,庄园已经面目全非,残垣断壁,杂草丛生,颓败而凄凉,勾起了“我”对昔日庄园生活的回忆。
“我”二十一岁那年,与长“我”二十余岁的德温特先生萍水相逢。
两人虽然年龄悬殊,但情投意合,不久便双双坠人爱河,既而结为连理同返曼德利庄园。
丹弗斯夫人是庄园的女管家,曾经服侍过德温特的前妻丽贝卡。
丽贝卡驾艇出海遇难后,女管家忠心不改,庄园里的生活起居皆依循丽贝卡生前的方式,任何人不得变动。
丹弗斯夫人一袭黑色长裙。
不苟言笑。
“我”在她面前,如芒刺在背,经常手足无措,唯恐触犯庄园里的“清规戒律”。
她全然不把“我”视为庄园的女主人,相反在“我”面前盛气凌人,对“我”或百般刁难,或暗中算计,处处设置障碍。
一次,曼德利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化装晚会,丹弗斯夫人怂恿“我”借机表现。
当“我”身着丹弗斯夫人推荐的晚礼服亮相时,全场一片愕然,德温特也怒容满面。
事后“我”才知道,这套晚礼服与丽贝卡某次化装晚会穿的服装毫无二致。
“我”沮丧到了极点,只好独自外出漫步于庄园四周和海滩,以消除烦闷。
待内心平静下来,“我”开始梳理在曼德利的种种经历:脸色阴沉的女管家,死后阴魂不散的丽贝卡,凄凉的海滨小屋,还有一位自称是丽贝卡表兄的不速之客,等等等等。
希区柯克十大电影希区柯克简介: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
他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
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
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从希区·柯克拍摄的电影中挑选出《谋杀案》、《群鸟》等10部最佳影片,其中,《群鸟》是希区·柯克电影生涯中在电影技术上受到的一次最有力的挑战。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说是一名最好的导演,他那种远见卓识的创作风格和创新的摄影技巧令许多现代制片人倾倒,竞相学习甚至模仿他。
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
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阴癖者再到性格孤癖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以下就是我们认为希区柯克的十部最佳影片。
10.《蝴蝶梦》(Rebecca)琼·芳登在希区柯克1940年的经典影片《蝴蝶梦》中扮演了一个命运悲惨的角色——作为一个新婚妻子却不断的被丈夫前妻的鬼魂纠缠,而表面上又不得不强装欢颜。
在这部根据达芙妮·杜·莫里叶的小说《丽贝卡》改编而成的电影中,芳达在和马克西姆·德文特(劳伦斯·奥利弗饰)结婚,成为曼德利庄园新的女主人之后,她那种柔弱的性格使其无所适从,似乎生活中到处都有德文特前妻——丽贝卡的影子,丽贝卡在许多人的心中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既让人爱戴又让人畏惧。
达夫妮杜穆里埃的生平简介达夫妮·杜穆里埃是英国著名的悬念浪漫女作家,她的不少作品即以此郡的社会习俗与风土人情为主题或背景,故有“康沃尔小说”之称。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达夫妮杜穆里埃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达夫妮杜穆里埃的生平简介1907年5月13日,达夫妮·杜穆里埃生于伦敦一个艺术家家庭。
祖父乔治·杜穆里埃是漫画家和小说家,父亲杰拉德·杜穆里埃爵士是英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和剧院经理,母亲缪丽尔是一名演员。
曾在巴黎受教育。
回国后一直居住在康沃尔郡一渡口边上名为曼纳比利的别墅里,丈夫是当地的近卫团军官博伊·布朗宁。
1925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出版短篇小说集《苹果树》。
1931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钟爱》。
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她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富魅力的作品。
1936年,出版了以描写海边走私者的冒险生活为题材的《牙买加客栈》。
1938年,达夫妮·杜穆里埃最著名的小说《吕蓓卡》问世,后来被搬上银幕,改名为《蝴蝶梦》。
1941年,创作出《蕾绮表姐》和《法国人的小溪》。
1943年,创作出《饥饿的山丘》。
1946年,创作出《国王的》。
1952年,达夫妮·杜穆里埃她当选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1965年,创作出《鹰之旅》。
1969年,创作出《海滨住宅》。
1969年,达夫妮·杜穆里埃获英国颁发的大英帝国二级女爵士勋章。
1989年,达夫妮·杜穆里埃绝食而亡。
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作品达夫妮·杜穆里埃是英国著名的悬念浪漫小说家,其作品中不仅有悬念迭起的情节设计,而且还有让人推崇备至的爱情故事,达夫妮·杜穆里埃主要的作品有小说《蝴蝶梦》(原名《吕蓓卡》)、《牙买加客栈》、《浮生梦》、《征西大》、《玛丽.安妮》、《统治吧,不列颠》、《法国人的小湾》、《替罪羊》、《饥饿的山丘》、《海滨住宅》、《鹰之旅》等,另外达夫妮·杜穆里埃还创作出了传记《杰拉德·杜穆里埃的肖像》、家族史《杜穆里埃家族》和回忆录《衰亡中的康沃尔》等。
《蝴蝶梦》中迈克西姆的女性主义分析作者:秦建梅周玉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本文选取《蝴蝶梦》中男主人公迈克西姆为对象,对其形象进行女性主义分析。
整部小说在新夫人“我”的叙述中推进,前夫人吕蓓卡已故,是失语的,而“我”也处于失语状态。
和这两个人直接相关的迈克西姆,作为父权体制的代表,替吕蓓卡和“我”发声,在维护其父权权威的同时,打造了吕蓓卡的“魔鬼”形象,“我”的“天使”般的形象。
然而,在捍卫父权权威的过程中,迈克西姆本人不觉沦为父权体制的买单者。
关键词:失语;父权;魔鬼;天使作者简介:秦建梅(1990.1-),女,甘肃武威人,宁夏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年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导师简介:周玉忠,宁夏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一、引言作品以曼陀丽新女主人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与丈夫及其已故妻子吕蓓卡三者之间的纠葛。
整本书中吕蓓卡未曾露面,然而她却像影子一样始终伴随着迈克西姆和“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达夫妮·杜穆里埃《蝴蝶夢》的这部作品形成于20 世纪30 年代,而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期,正是女权运动的兴起时期。
学者较多的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蝴蝶梦》中的人物,揭示了在男性享有绝对话语霸权的男权社会,女性历来处于文明的边缘,处于失语状态,一直作为男人凝视和欲望的客体和他者而默默生存(黄驰,2012:153)。
沉默的“天使”与抗争的“妖魔”都是父权体制下的受害者(申玲,2011:24)。
还有运用双声话语理论对小说人物分析,说明作者借吕蓓卡的形象展现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体现自己女性主义的思想。
总之,达夫妮·杜穆里埃用符合父权体制内的创作标准,实际上书写了一位在屈服的伪装下对父权的颠覆,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
针对《蝴蝶梦》这部作品,康建明已从双声话语理论分析了男主人公迈克西姆,认为迈克西姆是披着父权的外衣的道貌岸然的形象。
作者: Xysj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摘要: 剧情简介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
夜里,我又梦回曼德利。
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
做
为“陪伴”的我跟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
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
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
他向我投宋愤怒的一瞥。
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
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从范霍夫太太那里,我知道他是著名的曼德利庄园的主人德文特先生。
他。
《盆儿鬼》简介元代杂剧作品。
全名《叮叮当当盆儿鬼》或《包待制断玎玎珰珰盆儿鬼》,有《元曲选》本及脉望馆钞校本。
作者不详。
叙述小商人杨国用出外经商,回家时寄宿“盆罐赵”家里;赵夫妻图财害命,杀死杨国用后,把他的尸首烧成灰,制成瓦盆。
后“盆罐赵”把这个瓦盆给了退休差吏张□古。
瓦盆“玎玎珰珰”说话,恳求张带他到开封府包拯处告状申冤。
包拯提来“盆罐赵”夫妇,审问具实,将二人斩首,重赏张□古。
剧本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商旅艰难,揭露了社会上的犯罪行为。
第三、四折对张□古与杨国用的鬼魂之间的关系,描写生动,富于戏剧性。
此剧故事来源于包公传说,情节荒诞。
元代南戏、明清传奇、近代地方戏都有同题材的作品,人物姓名和情节不尽相同。
此外,尚有明成化本说唱词话《歪乌盆传》、明刊《龙图公案·乌盆子》等小说、曲艺作品。
《罗李郎》简介《罗李郎》元·张国宾作。
写罗李郎受托替人照顾儿女的故事。
全剧共四折和两楔子。
剧情是:苏文顺和孟仓士进京赶考,将各自的儿女定奴和汤哥托付给朋友罗李郎照料。
二十年后,罗李郎已将定奴与汤哥匹配成婚,他们生有一子受春。
汤哥纵酒行乐,罗李郎又不忍太过责罚。
仆人侯兴趁机从中挑拨,告诉汤哥其亲生父亲在京为官,鼓动他进京寻父,却又给他假银作盘缠,故意令他犯法被捉,在罗李郎面前却又谎称汤哥已死。
后来侯兴盗了家私,劫了定奴母子离去。
汤哥因使用假银被判死罪,后免死,在相国寺做工,负责修建相国寺的正是定奴的父亲苏文顺,受春被侯兴卖给他家做小厮。
恰巧此时罗李郎来到相国寺,众人这才知道实情。
侯兴来到京城偷马被捉,定奴也得以与大家团圆。
《罗李郎》简名又作《大闹相国寺》,全名《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明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灰阑记》简介关于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
讲的是马员外家的妻妾二人争一孩子,包拯复审时,命人用石灰于庭阶中画一个栏(阑通栏,即圈),将孩子放置其中,宣称谁将孩子拽出来了谁即为生母。
外国文学名著简介:蝴蝶梦《蝴蝶梦》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再版重印四十多次,并被改编搬上银幕,上映后经久不衰,足见其小说魅力。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份出现的第一人称,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卡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
同时,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德温特的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
作者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较成功地渲染了两种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本书成为一部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生前曾是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写过十七部长篇小说以及几十种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1969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贵妇勋章。
她厌恶城市生活,长期住在英国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尔郡,她的不少作品即以此郡的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为主题或背景,故有“康沃尔小说”之称。
达夫妮·杜穆里埃深受19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的影响,同时亦曾研究并刻意模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因此,“康沃尔小说”大多情节比较曲折,人物刻画比较细腻,在渲染神秘气氛的同时,夹杂着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感伤主义。
美国联美公司1940年出品的影片《蝴蝶梦》根据英国女小说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同名小说改编。
这是一部古典的浪漫情节剧,故事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了一个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
“我”父母双亡,担任范霍伯太太的侍女。
在蒙特卡罗城认识了从曼德利庄园的主人麦克西姆。
麦克西姆爱上“我”,并将“我”带回庄园。
剧情简介《蝴蝶梦》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蝴蝶梦(原名《丽贝卡》)(REBECCA)塞尔兹尼克、联美公司一九四○年摄制出品制片:士卫.O.塞尔兹尼克改编:罗伯特.舍伍德、约翰.哈里逊【导演】:阿尔弗雷德.希西柯克【主要演员】:劳伦斯.奥立佛(饰麦克西姆.德文特)琼.芳登(饰"我",即德文特夫人)第十三届(4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根据达夫妮.杜.莫里叶的畅销小说《丽贝卡》改编获十一项提名《蝴蝶梦》荣获了1940年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两项奖。
谢尔兹尼克国际影片公司出品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
夜里,我又梦回曼陀丽。
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
做为'陪伴'的我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
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
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
他向我投来愤怒的一瞥。
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
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从范霍夫太太那里,我知道他是著名的曼陀丽庄园的主人德温特先生。
他的妻子——美丽的吕蓓卡去年划船淹死了。
也许这就是他这样怪的原因吧。
因为感冒,范霍夫太太又请了一位护士。
我自由了,同德温特先生见面也就多了。
我们共进午餐,一起散步、跳舞。
我告诉他我的一切,他却淡淡地提起他的曼陀丽……多次的见面,多次的交谈,我们彼此吸引着。
爱就这样萌发了!可是,范霍夫太太却要赶着去参加女儿的订婚仪式。
我立刻去找德温特。
当我告诉他我是来告别的时候,他久久地望着我,向我求婚。
就在我不知所措之中,我们离开了法国,作为德温特夫人回到曼德利庄园。
一进庄园,我好像处处看见吕蓓卡的身影。
无论是屋里的摆设还是家具上,都留下了'吕蓓卡'的名字。
管家丹佛斯太太又是那样令人厌恶。
冰冷的脸,冷酷的心,对于吕蓓卡她有一种可怕的崇敬,她每天整理吕蓓卡的房间,布置得和其生前一样。
文化遗产年第4期明武状元谢弘仪《蝴蝶梦》传奇考论朱伟明卢晶晶[摘要]明万历武状元谢弘仪,是以武状元身份进行戏曲创作的曲家,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武进士曲家。
他在蓄养家乐的同时还创作了《蝴蝶梦》传奇。
《蝴蝶梦》一剧,得到祁彪佳的高度赞誉。
本文在陆梦龙所撰之《蝴蝶梦.叙》的基础上,结合谢弘仪相关生平经历,考知《蝴蝶梦》创作缘由与主旨;分析谢弘仪自撰之《凡例》,探知其戏曲思想与《蝴蝶梦》剧本版本流传信息。
并通过对谢弘仪创作《蝴蝶梦》相关史实的考索,了解武将娱曲的新戏曲史景观,从而丰富对明代上层官员从事戏曲活动的认识。
[关键词]谢弘仪《蝴蝶梦》武将家乐〔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8) 04 -054 -09明代有许多进士出身的曲家,其中不乏高中状元、榜眼者。
然而由于重文抑武的传统,“科举”“进士”逐渐偏指“文科举”“文进士”。
“武科举”出身的“武进士”时常受到忽视,尤其是 在文学研究中。
如《明代状元与文学》®以有明一 代文科举所产生的89名状元之文学创作为研究对 象,便忽视了武科举状元的文学活动。
事实上,明代武科出身而能进行文学创作的武进士不乏其 人,谢弘仪便是其中之一。
谢弘仪是以武状元身 份进行戏曲创作的曲家,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武进 士曲家。
然而,谢弘仪及其《蝴蝶梦》传奇之前 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作为一名拥有家乐,能 写能导且有作品传世的多能型曲家,谢弘仪的戏 曲学价值与意义值得深入探究。
谢弘仪所作《蝴蝶梦》传奇,得到祁彪佳的 激赏:“寤云功成而不居,在世出世,特为漆园吏 写照。
舌底自有青莲,不袭词家浅瀋,文章之府,将军且横槊入矣。
”®然而,剧作虽被祁彪佳列入 “逸品”并给予高度评价,但谢弘仪之相关生平事 迹却一直模糊不清,近代以来甚至连其姓名字号 都记载不一。
有关谢弘仪之名,之前学界说法不 同。
有言其名“谢国”,字“弘仪”者,如傅惜华 《明代传奇全目》中作谢弘仪为“谢国”,载其字 为弘仪,一作弘义。
《蝴蝶梦》主要简介《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蝴蝶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人们描述了发生在曼德利庄园里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
“我”梦游曼德利,庄园已经面目全非,残垣断壁,杂草丛生,颓败而凄凉,勾起了“我”对昔日庄园生活的回忆。
“我”二十一岁那年,与长“我”二十余岁的德温特先生萍水相逢。
两人虽然年龄悬殊,但情投意合,不久便双双坠人爱河,既而结为连理同返曼德利庄园。
丹弗斯夫人是庄园的女管家,曾经服侍过德温特的前妻丽贝卡。
丽贝卡驾艇出海遇难后,女管家忠心不改,庄园里的生活起居皆依循丽贝卡生前的方式,任何人不得变动。
丹弗斯夫人一袭黑色长裙。
不苟言笑。
“我”在她面前,如芒刺在背,经常手足无措,唯恐触犯庄园里的“清规戒律”。
她全然不把“我”视为庄园的女主人,相反在“我”面前盛气凌人,对“我”或百般刁难,或暗中算计,处处设置障碍。
一次,曼德利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化装晚会,丹弗斯夫人怂恿“我”借机表现。
当“我”身着丹弗斯夫人推荐的晚礼服亮相时,全场一片愕然,德温特也怒容满面。
事后“我”才知道,这套晚礼服与丽贝卡某次化装晚会穿的服装毫无二致。
“我”沮丧到了极点,只好独自外出漫步于庄园四周和海滩,以消除烦闷。
待内心平静下来,“我”开始梳理在曼德利的种种经历:脸色阴沉的女管家,死后阴魂不散的丽贝卡,凄凉的海滨小屋,还有一位自称是丽贝卡表兄的不速之客,等等等等。
“我”觉得种种迹象背后隐约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次海湾搁浅事故后,人们打捞出一条沉船,一个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
电影《蝴蝶梦》中希区柯克悬念的呈现与欣赏作者:徐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8期摘要:针对希区柯克的电影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能够发现,其在电影作品之中始终贯穿着悬念,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展开还是一些幽默任务的进行,都体现出了悬念,这已经成为了希区柯克电影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希区柯克的悬念电影之中,《蝴蝶梦》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为希区柯克在世界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奠定成功的基础。
本文主要是从希区柯克本身的悬念观念入手,以电影《蝴蝶梦》为切入点,分析了希区柯克电影中悬念的主要构成要素,并说明和介绍了希区柯克电影中悬念的叙事方式。
关键词:电影;《蝴蝶梦》;希区柯克;悬念;呈现;欣赏作者简介:徐曼(1988-),女,河南商丘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1、前言通过电影作品,能够看到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体会到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人生观念和思想感情。
希区柯克导演的作品之中,表现出强烈的悬念风格,在世界的电影史上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希区柯克本身的悬念观念希区柯克,被世界公认为著名的悬念大师,在其电影作品之中,融入悬念十分常见,同时这也成为了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独有特点。
悬念,最早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电影剧本之中逐渐引入了悬念这一要素,不仅丰富了剧情,同时还有效提升了电影本身的观赏性。
在电影作品之中的悬念,主要是指在剧本和电影之中增添故事的内容,为作品制造出相应的矛盾冲突,积极引導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作品本身想要展现的思想和内容,通过悬念,能有效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透过希区柯克电影作品,能够发现,其在作品之中采用的悬念手法,大多是一些并不够明显的信息,并不会在电影作品中采用突出性的表现手法,更多的是,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大胆猜想故事情节,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电影作品的张力。
《蝴蝶梦》的哥特意象与恐惧的情感隐喻分析作者:杨珅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8期内容摘要:本文对文中出现的曼陀丽庄园和石楠花这两个意象描写进行分析,利用情感隐喻分析探究其所表达的恐惧,分析了其如何渲染出哥特式的神秘恐怖气氛。
关键词:蝴蝶梦哥特意象恐惧情感隐喻一.《蝴蝶梦》简介蝴蝶梦以第一人称女主人公“我”讲述,女主人公出身低微、相貌普通,跟男主人公迈克西姆德温特一见钟情,交往没多久后结婚,回到男主的豪华曼陀丽山庄。
庄园的佣人十分喜爱前任女主人吕蓓卡的美貌才情,尤其女管家丹弗斯太太是头号粉丝,十分忠于吕蓓卡,因此对“我”十分不友好,处处刁难。
而女主人公也从进入庄园起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恐怖气氛,吕蓓卡虽然死了,但似乎无处不在,德温特似乎也处处回避。
小说中吕蓓卡从未出现,但是女主人公却一直活在吕蓓卡挥散不去的阴影中。
二.哥特式意象与情感隐喻意象,是借物抒情,将客观的物和主观的情结合起来。
写作者借助具体的物表达感情,可让读者从物进行关联,也能更好的烘托气氛。
《蝴蝶梦》中,哥特式意象的运用渲染了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
隐喻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
莱考夫从认知角度上认为,隐喻就是用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域的系统映射,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人们将对此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彼事物上。
情感是人类对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丰富和抽象的,往往需通过隐喻化进行形象的描述,这种描述又是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表达。
三.《蝴蝶梦》中的哥特式意象和恐惧隐喻分析1.曼陀丽庄园和恐惧是容器中的物质容器隐喻是典型的本体隐喻。
任何存在边界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容器,人们把容器这个概念投射到情感这个域变产生了“情感是容器中的物质”这一概念隐喻。
Kovecses(1990)的概念隐喻认为“恐惧是容器中的液体”,源域是容器中的液体,目标域是情感恐惧。
含有或者注入这种物质代表承受着恐惧。
《蝴蝶梦》主要简介《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又译《丽贝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
主人公吕蓓卡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从未在书中出现,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
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该书成为多年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名著。
《蝴蝶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人们描述了发生在曼德利庄园里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故事。
“我”梦游曼德利,庄园已经面目全非,残垣断壁,杂草丛生,颓败而凄凉,勾起了“我”对昔日庄园生活的回忆。
“我”二十一岁那年,与长“我”二十余岁的德温特先生萍水相逢。
两人虽然年龄悬殊,但情投意合,不久便双双坠人爱河,既而结为连理同返曼德利庄园。
丹弗斯夫人是庄园的女管家,曾经服侍过德温特的前妻丽贝卡。
丽贝卡驾艇出海遇难后,女管家忠心不改,庄园里的生活起居皆依循丽贝卡生前的方式,任何人不得变动。
丹弗斯夫人一袭黑色长裙。
不苟言笑。
“我”在她面前,如芒刺在背,经常手足无措,唯恐触犯庄园里的“清规戒律”。
她全然不把“我”视为庄园的女主人,相反在“我”面前盛气凌人,对“我”或百般刁难,或暗中算计,处处设置障碍。
一次,曼德利举办一场规模盛大的化装晚会,丹弗斯夫人怂恿“我”借机表现。
当“我”身着丹弗斯夫人推荐的晚礼服亮相时,全场一片愕然,德温特也怒容满面。
事后“我”才知道,这套晚礼服与丽贝卡某次化装晚会穿的服装毫无二致。
“我”沮丧到了极点,只好独自外出漫步于庄园四周和海滩,以消除烦闷。
待内心平静下来,“我”开始梳理在曼德利的种种经历:脸色阴沉的女管家,死后阴魂不散的
丽贝卡,凄凉的海滨小屋,还有一位自称是丽贝卡表兄的不速之客,等等等等。
“我”觉得种种迹象背后隐约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次海湾搁浅事故后,人们打捞出一条沉船,一个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