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在基础医学概论知识点

现在基础医学概论知识点

1、人体解剖方位及人体基本结构:上和下,前和后或腹侧和背侧,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
2、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3、新陈代谢是指新的物质不断代替老的物质的过程。A、同化作用:物质代谢b、异化作用:能量代谢
4、兴奋性是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5、主要的细胞器有哪些: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
6、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7、结缔组织的一般结构: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
8、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9、静息电位、动作电位: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这是一种极化状态。②动作电位: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为极化状态的恢复。
10、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以及骨骼肌组成骨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运动系统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但它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进行活动
11、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肋骨。①椎骨的连接:椎间盘是椎体之间通过椎间盘形成纤维软骨连结。
12、四肢骨及其连接:①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的组成:包括上肢带骨:肩胛骨和锁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②上肢骨的连接:a、肩关节:为全身运动最灵活的关节b、肘关节c、桡腕关节。③下肢骨的组成:下肢带骨:髋骨;自由下肢骨: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④下肢骨的连接:a、骨盆b、髋关节c、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D、足关节
13、颅骨及其联接:①颅骨组成及分部:颅分为脑颅和面颅。②颅的整体观:a、颅的前面冠:尖朝向后内,底朝前外称眶口。上鼻腔中央矢状位,有一垂直的骨板称骨鼻中隔。B、颅的侧面观:獾弓,獾弓上方的浅凹称摄窝。在摄窝内额、顶、蝶、摄四骨的交汇处称翼点。C、颅底内面观:依次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新生儿路相对较大,颅顶诸骨之间空隙较宽,其间被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囟。
14、骨膜: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覆盖在出关界面以外的所有的骨表面。骨膜分浅深两层,深层分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15、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分为血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血浆蛋白主要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对于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其主要作用。②参与免疫功能③运输作用④营养功能:3L左右血

浆⑤缓冲作用⑥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
16、血液的组成:由血液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17、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内、外源性激活途径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3、生成血浆纤维蛋白完成凝血。
18、血型:血型和红细胞凝集素,如果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凝集。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B、红细胞血型;血型凝集原:AB两种 血型凝集素:抗A和抗B,属于天然抗体,在同一个体血清中,不含有它本身红细胞抗原相对抗的抗体,AB型中无抗A和抗B。
19、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向全身毛细血管网,然后流经小静脉、大静脉、汇集成上、下腔静脉,最后回流到右心房。血液在体循环中,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部组织,同时又把各部组织在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血液在体循环的过程中,由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气较少而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
20、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再经肺泡壁毛细血管网,最后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肺泡排出体外,而吸入肺内的氧气则经肺泡进入血液,因此,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21、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去极化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慢反应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结,特点极化速度慢,振幅小,复极缓慢且无明显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
22、心肌的生理特性:①兴奋性②自动节律性③传导性④收缩性
2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它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即心房舒张、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室舒张四个过程。
24、动脉血压: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其最高值称为心缩压或收缩压(100~120mmHg);心室舒张压血压下降,其最低值称为心舒压或舒张压(60~80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肱动脉血压代表动脉血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25、动脉血压的形成:前提:①心血管的封闭管道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②心脏射血③外周阻力④大动脉弹性。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①心排血量②外周阻力③大动脉弹性
26、呼吸系统的组成:肺为呼吸器官。呼吸系统包括肺和呼吸道,肺包括各级支气管分支和肺泡。呼吸道包括【鼻(呼吸道起始部)咽

喉】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下呼吸道。
27、鼻旁窦:鼻旁窦对发音起共鸣作用,并能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鼻旁窦共四对: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
28、呼吸过程: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即摄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它有四个环节组成:①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与肺换气又称外呼吸,组织换气又称内呼吸。
29、肺活量: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时间肺活量计算单位时间内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氧饱和度:血氧容量:每100ml血浆中血红蛋白能结合氧气的最大量。血氧含量:每100ml血浆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氧气的量。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数。 当毛细血管中Hb超过50g/l时,皮肤和黏膜呈紫蓝色,称为发绀,一般是缺氧气的标志。
30、肺通气是指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肺通气的原始动力是呼吸肌节律性舒缩,呼吸机节律舒缩完成了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气之间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3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主要功能摄取、消化、吸收;排泄;内分泌。
32、胃的分部: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地方,功能: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调和食糜以及分泌某些激素等功能。胃的入口为贲门,与食管相接,出口为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胃可分为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管和幽门窦)幽门窦和胃小弯是溃疡的好发部位。
33、消化吸收: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被消化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以及维生素、水、无机盐等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消化有两种方式:一是机械性消化,指经消化道肌肉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向前推进的过程(形变);二是化学性消化,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质变)
34、咽的分部:。咽腔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咽腔的分布和交通: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共同围成咽淋巴环,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防御结构。口咽的前臂主要为舌根后部,由此有一黏膜皱襞与会厌相连,称舌会厌正中襞,襞两侧的凹陷,称为会厌谷。。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弓共同围城咽峡,是口腔与咽之间的分界处。
35、泌尿

系统的组成:主要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即尿素、尿酸和多余的无机盐、水分等。 肾脏泌尿排除代谢尾产物的同时,又可维持电解质和水的平衡,肾还有内分泌功能,能产生和释放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等,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36、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每个肾有100万个以上的 肾单位。
37、球旁复合体: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由球旁细胞(内含分泌颗粒,分泌颗粒内含肾素)、致密斑(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排列紧密而形成的椭圆形斑)和球外系膜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组成。
38、输尿管的狭窄:输尿管全长有三个狭窄部:①在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处②在越过小骨盆入口处③在穿入膀胱壁处。这些狭窄部位是结石易于滞留的地方。
39、尿生成的过程:尿是在肾脏中形成的,三个过程:①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②滤液在流经肾小管、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的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最后形成尿液。①是生成原尿,二三是生成终尿。
40、影响尿生成的因素:①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a、滤过膜的改变b、有效滤过压的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呀、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球血浆流量)c、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排泌的因素(小管液溶质的浓度、肾小球滤过率、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4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是指分布于内脏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神经,又称为内脏神经,而支配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则称为躯体神经)】
42、灰质白质、神经束:在中枢神经,神经元胞体集中处色泽灰暗,称灰质,被覆于答、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为皮质。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成的团块称为神经核。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亮白,称为白质,位于大、小脑的白质又称为髓质。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称为纤维束。在周围神经,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神经节,神经纤维集中则形成神经。
43、脑的分布:脑位于颅腔内,由脑干、间脑、小脑、及端脑组成。脑干自下而上又可分为延髓、脑桥(脑桥的腹侧面是宽阔的隆起,称为基底部)、中脑三部。。间脑分为丘脑和下丘脑(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漏斗和神经垂体)。。小脑位于延髓与脑桥的背侧。。大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及部分。沟裂将大脑分为五个叶:额叶、颞叶、枕

叶、顶叶、岛页脑神经共有12对滑车神经连接部位中脑。
44、脑脊液的循环:在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和血管、脑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向脑室形成脉络丛,产生脑脊液。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隙;在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其中充满脑脊液。脑室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脑脊液是无色透明液体,由脑室中的脉络丛分泌产生,有营养脑和脊髓及起缓冲保护的作用。P114
45、感受器及生理特性: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有些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根据所在部位分为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根据所接受刺激的性质:感受器可分为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光感感受器。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①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极小的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 这种刺激形式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②感受器的换能作用③感受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特点。
46、眼球解剖结构:眼包括眼球及眼副器P125。眼副器包括眼脸(上眼脸和下眼脸)、结膜、泪器(泪腺、泪小管、泪囊、鼻泪管)、眼外肌。
47、睾丸:精子是在睾丸的精曲小管内生成的,精曲小管的上皮有两类细胞:生殖细胞和支持细胞
48、内分泌腺的组成:内分泌系统:人体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功能:①调节代谢与生殖②促进发育与生长③维持内环境稳态。人体主要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
49、激素及激素的特征,传递方式:有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称激素。激素特征:①特异性②高效性③信使作用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a、相互协调b、相互拮抗c、允许作用。激素的信息传递方式及化学分类:激素作用通过的途径:①远距分泌②旁分泌③自分泌④神经分泌
50、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肽【共九种,其中已知成分的由5种,称为激素,另外4种为因子,分泌激素为: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也促进催乳素的释放,作用可能与传递神经信息。②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腺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促进生成精子、卵细胞,分泌雄性和雌性激素,形成下丘脑—腺垂体—性腺功能轴③生长抑素:主要一直腺垂体分泌的生长素,作用很广泛,也可以抑制其他激素。④生长素释放激素:促腺垂体分泌生长素⑤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促进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腺垂体—肾上

腺皮质功能轴⑥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与催乳素因子(PRF)⑦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与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结构和功能关系:神经垂体包括①无髓细胞神经纤维②垂体细胞③毛细血管网。
51、垂体分泌的激素:①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嗜碱性细胞约占总数的15%,再分为分泌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的细胞,这三种激素称为腺垂体的促激素,分别作用于相应的外周靶腺;①生长素(GH)②催乳素(PRL)③促黑(素细胞)激素(MSH)④促甲状腺激素(TSH)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⑥促性腺激素②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①升压素或称抗利尿激素②缩宫素
52、甲状腺的作用:生理作用:①对代谢的影响:a、产热效应:测定基础代谢率可作为衡量人体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的客观指标。B、物质代谢对三大营养物质的影响②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婴幼儿缺乏:呆小症,主要表现:智力低下,身材矮小。③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④对心血管的影响:可是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多。⑤对消化影响:促进食欲
53、胰岛素的作用:①糖代谢:促进全身各组织加速摄取葡萄糖②脂代谢:a、促进脂肪合成与储存b、促进脂肪合成与储存,抑制脂肪分解③蛋白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④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降低血钾。。。高血糖素促进分解代谢,动员物质功能的激素。
54、糖皮质激素的作用:①对物质代谢的作用:a、糖代谢:促进肝糖原异生,抑制糖利用b、蛋白质代谢:促进肝外蛋白原分解c、脂肪代谢,对不同地方作用不同d、对水盐代谢:增加水排泄。②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③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a、血细胞b、心血管c、对胃肠道的影响d、神经系统e、药理作用。。。
男性的生殖系统:男性内生殖器: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睾丸是男性生殖腺;附睾、输精管和射精管属于输送生殖细胞的管道;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为附属腺体。
睾丸的生理功能:1、生精作用 2、内分泌功能:促进男性附性器官的发育;高浓度的睾酮能刺激精曲小管产生精子;维持正常的性欲;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增多;刺激男性副性征的出现。
女性的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和前庭大腺
功能:卵巢:产生卵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功能;
子宫:子宫分为四部: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正常受精部位)、输卵管

漏斗
月经周期:女性从青春期起至绝经期、初妊娠外,每月一次子宫内膜脱落出血,经阴道流出的现象称为月经。月经形成的周期性过程叫做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月经周期:1增殖期:卵巢中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并不断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增殖变厚。2分泌期:这一时期在LH的作用下,残存的卵泡形成黄体,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大量的孕激素,在激素的刺激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其中血管充血扩张,腺体迂曲并分泌。3月经期:黄体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急剧减少处于低水平,子宫内膜崩溃出血即进入月经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