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绪论神经调节。
特点:反应发生较快、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例子:当叩击股四头肌肌腱时,就刺激了股四头肌中的感受器——肌梭,使肌梭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信息传至脊髓,脊髓将对传入神经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然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到效应器——股四头肌,引起股四头肌的收缩,完成膝反射。
体液调节。
特点:反应比较缓慢、作用持久而弥散。
例子: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促使它所支配的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经血液运输,调节有关器官的功能活动。
自身调节。
特点:幅度和范围都比较小,但在生理功能调节中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例子: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在一定范围内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成正比,即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反之,收缩力量就越小。
第三章基因信息的传递原核生物合成过程:DNA双螺旋解旋;引发体的生成和DNA解成复制叉;复制的延长;复制的终止。
逆转录: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逆转录的过程:以单链RNA的基因组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一条单链DNA;产物与模板生成RNA/DNA杂化双链,杂化双链中的RNA被逆转录酶水解;以新合成的单链DNA为模板,逆转录酶催化合成第二链的DNA。
第四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α波:频率为8~13次/s,成人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脑电波。
β波:频率为14~30次/s,安静闭目只在额叶出现,若被试者睁眼视物或接受其他刺激时,在皮层其他部分也出现β波θ波:频率为4~7次/s,承认困倦时可见到,是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
δ波:频率为0.1~3次/s,承认在清醒状态下不会出现,只有在睡眠时可见到。
或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婴儿可常见δ波。
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特点: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变慢、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胃液分泌增多、发汗增强等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作用:有利于促进生长、促进体力恢复快波睡眠:特点: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表现: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出现快速眼球运动、部分躯体抽搐、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等;作用: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促进学习记忆语言功能:语言中枢包括运动性和感觉性,前者有说话语言中枢和书写语言中枢,后者有听觉语言中枢和视觉语言中枢。
基础医学概论(组织学部分)复习纲要2018年5月1、组织学的定义。
2、HE染色。
3、四大基本组织。
4、嗜酸性、嗜碱性。
5、被覆上皮的分类和分布。
6、固有结缔组织的分类。
7、疏松结缔组织的每一种细胞名称及其功能。
8、血液中每一种细胞的名称及功能。
9、血细胞的分类和计数。
10、肌节的构成。
11、骨骼肌收缩时,I带、A带和H带分别有什么变化?12、骨骼肌具有传递信息功能的结构有哪些?13、心肌能同步收缩的机理是什么?14、尼氏体的结构和功能。
15、突触的构成和功能。
16、中枢神经系统中所含的神经胶质细胞名称及功能。
17、运动终板的结构和功能。
18、感觉神经末梢的名称和功能。
19、中动脉中膜的构成和功能。
20、大动脉中膜的构成和功能。
21、毛细血管的分类和分布。
毛细血管的功能。
22、甲状腺滤泡的结构和功能。
它是如何分泌甲状腺激素的。
23、肾上腺皮质的构成及内分泌功能。
24、腺垂体远侧部的内分泌细胞有哪几种,分泌的激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哪些问题。
25、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层次。
26、胃底腺中最主要的两种细胞是什么,各有什么功能。
27、从食管到大肠,哪些节段的管壁有腺体,各位于什么层次。
28、胃粘膜上皮的功能。
29、小肠通过哪几种途径扩大吸收面积。
30、胰腺内分泌部有哪几种内分泌细胞,各能分泌什么激素,各有什么功能。
31、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什么。
32、窦周隙的位置。
33、胆小管是如何形成的。
34、窦周隙中含有哪种特殊细胞,有什么功能,异常情况下有什么作用。
35、门管区中含有哪几种管道,每一种管道和肝小叶之间有什么关系。
36、肺小叶的构成。
37、肺泡上皮的构成及功能。
38、肾单位的构成。
39、肾小体的构成及功能。
40、肾小管的哪一段在原尿的重吸收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41、球旁复合体的构成,及每一部分的功能。
42、睾丸的功能。
43、生精上皮的构成。
44、附睾的作用。
45、生精上皮中支持细胞的作用。
基础医学概论复习参考一、总复习内容:1、生命的基本表现P7: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遗传与变异、反应性。
2、体液与内环境:3、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P7: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4、细胞的生物大分子P19:细胞除去水分后的干物质中约有90%是有蛋白质、核酸、多糖和某些类型的脂质组成,它们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并且执行细胞的基本功能,因此成为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核酸、多糖)5、细胞的形态与基本结构P21:一、生物膜(一)细胞的膜结构与组成(二)液态镶嵌模型1.脂双层形成框架2.脂双层的有序性和流动性3.膜脂和膜蛋白的排列具有不对称性。
(三)物质的跨膜运动 1.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1)简单扩散(又称自由扩散)(2)协助扩散(3)主动运输(4)基因转移。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的膜泡运输(1)胞吞作用(2)胞吐作用。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兴奋性及兴奋。
(二)静息电位及发生机制。
静息电位的实质是钾离子外流的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细胞在静息情况下细胞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三)动作电位及发生机制。
实质是钠离子内流所形成的钠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三。
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
四。
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
(一)细胞核1.核被膜2.染色质和染色体3.核仁(二)内质网(单层膜、有机物的合成车间、有核糖体附着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1.粗面内质网2.光(滑)面内质网(三)高尔基体(单层膜)(四)溶酶体(单层膜。
含六十多种水解酶。
功能吞噬消化)(五)线粒体(双层膜。
供能:ATP。
线粒体的膜含有多种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
)(六)微体。
(七)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八)细胞骨架(三种成分:微管、微丝、中间纤维)。
(九)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6、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P62:(一)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主要化学键是肽键。
有的还有二硫键。
功能: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其空间结构。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一、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理和生命过程的学科,其目标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保障人类健康。
基础医学概论会介绍医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医学的起源、中医和西医的发展以及现代医学的各个学科。
二、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和疾病机制至关重要。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功能以及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三、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和降解的代谢途径。
四、组织学和器官学:五、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人体的生理学基本概念,包括神经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消化生理等内容。
六、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生理过程的影响和破坏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炎症、免疫、代谢紊乱等方面。
七、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病原性的学科,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机制的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将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病原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和免疫疾病。
以上是基础医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培养科学思维和医学思维,学会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基础医学概论复习大纲这是我呕心沥血熬了两个通宵做的,顺手贡献给大家~虽然逃了两次课,但是后面笔记有补回去,因为不是我本人所听到的,所以不确定是否正确,就是第六章和第七章的第一节~其余的话笔记还是相当全面的,表示有好好听课,除了看时间也没怎么碰过手机,所以基本上是无漏缺的~可信度还是很高滴~~带*的黑色粗体是老湿上课亲口说过的重点,不过红色粗体也是要记的,其余是上课写在书上的,这个瞄瞄就好了,详细的要求有标注,老湿给的那张A4空间有限,自己看着摘抄吧~第二章人体解剖学*1.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2.人体九大系统(记):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3.标准解剖学姿势:又称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垂直于躯干两侧,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朝前*4.运动系统组成:骨骨连接(直接连接和间接连结)肌肉作用:保护运动支持*5.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组构成(核心掌握)6. 长骨:长管状----四肢短骨:立方状----腕成人骨扁骨:板状----腔壁、枕骨不规则骨:多样---椎骨7. 骨质骨密质:坚硬致密骨松质:海绵状骨小梁骨骨膜:血管、神经、成骨细胞骨髓红骨髓:造血黄骨髓:脂肪(红骨髓退化而成)8.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9.七大关节(记名字和位置)颞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10.滑液:循环流动润滑减少摩擦11.肘关节由肱骨下端与桡、尺两骨上端构成(内尺外桡)12.肋弓:第8~10肋软骨连接到上一块肋软骨形成的弓形称肋弓,是腹部触诊的重要标志13.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组成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14.脑颅骨共8块面颅骨共15块15.颈曲和腰曲是后天形成的16.肌肉分类:平滑肌心肌骨骼肌*17.记位置和功能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牵动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各种表情)胸锁乳突肌(脖子一侧收缩头向同侧屈、脸朝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头衔后仰eg左收缩,脸朝右)胸大肌(内收、外旋及屈上肢)腹直肌(收缩时脊柱前屈、增加腹压)背阔肌(拉肩胛骨向中线靠拢、后伸脊柱)三角肌(上臂外展、前屈或后伸)肱二头肌(肩关节屈、肘关节屈)肱三头肌(肘关节伸)大鱼际肌(拇指下方对掌运动)股四头肌(伸小腿)小腿三头肌(踝关节屈)18.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脾、心不是内脏)19.内脏哥哥系统都由一套连续的管道和一个或几个实质性器官组成的(在形态结构上)20.在功能上,内脏器官主要是进行物质代谢和繁衍后代21.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重点掌握大消化腺)*22.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23.口咽峡咽→食管贲门胃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回盲口盲肠→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肛门6处狭窄(咽峡、食管3处、幽门、回盲口)24.胃底在胃的上部25.丝状乳头没有味蕾26.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27.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汁和胰液的共同开口*28.结肠外形三大特点: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29.肝门:脏面的中央有一横裂叫肝门,是肝的血管、淋巴、神经胆管出入口(重点掌握)30.上呼吸道:将鼻、咽、喉称为~下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31.鼻旁窦: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公司对即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作用:鼻旁窦参与湿润和加温吸入空气,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32.支气管:左细长右短粗、陡直33.肺门:纵膈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根:非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的出入并被结缔组织包裹称~34肺:一尖一底,三面三缘,左2右3(肺叶)35.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功能: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36.输尿管三处狭窄:①肾盂输尿管移形处②小骨盆上口处③输尿管的壁内部37.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有两侧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形成的三角区域,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相接,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38.男性尿道细长弯曲女性尿道:短宽直*三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最窄)三部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两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下弯固定,勃起时前弯消失)*39.男性结扎部位:精索部*40.女性结扎部位:输卵管峡41.射精路线:睾丸部→精索部→腹膜腔→输精管→射精管*42.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43.精液作用:延长精子体外保存时间、润滑阴道、保护精子44.子宫底在上面*45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及其属支→右心房*46.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及其属支→左心房*47.心的外形(掌握):心的形状近似为前后稍扁、倒置的圆锥体。
复习要点
运动系统
1.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各包括哪些骨?脑颅骨和面颅骨包括哪些骨?
2.骨按形态分为哪四类骨?各部骨的形态分类?
3.颈椎、胸椎、腰椎各有什么主要形态特征? 特殊颈椎(三
个)的名称。
椎体和椎弓之间的连结各包括哪些?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突关节。
4.骨的基本构造包括哪三部分?骨质分为哪两种?骨髓
分为哪两种?
5.关节有哪三部分基本构造?颞下颌关节、肩关节、肘关
节、桡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及距小腿(踝)关节由哪些骨构成?
6.哪些骨参与组成胸廓和骨盆?
7.骨骼肌的基本构造。
膈的三个孔裂的名称及其穿行的结
构。
主要的呼吸肌(膈、肋间内、外肌)。
咀嚼肌(咬肌、颞肌)名称。
胸锁乳突肌的位置。
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缝匠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8.名词解释:胸骨角、肋弓、翼点
1。
一.人体的解剖方位和面:上下,前后或腹侧背侧,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浅和深矢状面(中间竖切)冠状面(前后切)水平或横切面(中间横切)二.人体的结构:细胞:人体结构最小的单位。
组织:上皮,结缔,神经,肌肉,四大基本组织器官:心,肺,肝,肾系统:运动,呼吸,消化,免疫,循环,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三.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四.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部位较局限,作用时间较短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特点:作用缓慢,范围广,时间持久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不依靠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如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和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比较局限五.正反馈(凝血过程,排尿,分娩过程),负反馈六.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型学说,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七.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核蛋白体:又称核糖体,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结构线粒体:细胞生命活动中所需能量约有95%来自线粒体,故有细胞内“动力工厂”之称八.细胞核中的DNA的功能:1.贮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2.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九.细胞的增值:1.增殖旺盛 2.必要时可恢复增殖的细胞(肝细胞) 3.不可再生细胞(神经细胞)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间期和分裂期十.基本组织结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单层的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的扁平上皮、变移上皮) 2.腺上皮(外分泌腺:汗腺、胃腺,胰腺;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结缔组织:肌腱,韧带,筋膜,血液,软骨,骨,基质,纤维,组织液肌组织:骨骼肌(随意肌),心肌(不随意肌),平滑肌。
解剖学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骨的分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骨的构成:骨质、骨髓、骨膜。
椎骨:颈椎:有7块,椎体较小,椎孔相对较大。
横突上有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
棘突较短小且末端有分叉。
第一颈椎又称寰椎,呈环状,无椎体,由前弓、后弓和两边的侧块组成。
第二颈椎又称枢椎,椎体上面有向上的齿突。
第七颈椎又称隆椎,棘突长,末端呈结节状隆起,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体表标志。
胸椎:有12 块,椎体似心形,椎孔相对较小,由于胸椎两侧与肋骨相接,故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均有半圆形的小关节面,称肋凹。
胸椎棘突较长且向后下方倾斜,相邻棘突依次重叠呈叠瓦状。
腰椎:有5块。
椎体肥厚,椎孔大。
棘突宽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临床可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隙作腰椎穿刺术。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
骶骨分前、后和侧面。
尾骨:由3~4块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胸骨胸骨角:在体表可以触及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骨性标志。
内脏学内脏是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4个系统的总称。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食管的三处狭窄好发癌症。
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的凹陷称扁桃体窝。
舌乳头有4种: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
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发生部位。
胃可分为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部分。
十二指肠按位置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十二指肠悬韧带是确认空肠起端的标志。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
结肠上面有肠脂垂、结肠带、结肠袋。
阑尾根部称麦氏点。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肝外胆管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
鼻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
喉软骨分为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勺状。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构成。
1 .起名:部位+组织来源+〃瘤”2 .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3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四.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及良恶性肿瘤的区别1.恶性肿瘤对机体影响严重恶性W瘤分化差,生长快,浸润破坏器官,发生转移,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主要表现:(1)恶性肿瘤引起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比良的中瘤严重(2)恶性肿瘤易发生坏死、溃疡、穿孔、出血和感染(3)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和压迫神经引起的顽固性疼痛,严重折磨患者(4)恶性肿瘤引起恶病质,表现为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多见于癌症晚期(5)恶性肿瘤引起转移,85%以上的癌症患者思雨转移(6)恶性肿瘤引起副肿瘤综合征,是指那些不是由肿瘤及其转移灶所在部位直接破坏引起,而是由肿瘤简介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包括肿瘤引起的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骨关节系统和泌尿系统异常第九节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心力衰竭1 .心力衰竭(泵衰竭):是指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2 .心力衰竭的分类,按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分为:(1)左心衰竭:左心衰竭发生率较高,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狭窄等(2)班衰竭: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病变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法乐四联症),也可继发于左心衰竭(3)全心衰竭:左、右心同时或先后发生衰竭,称为全心衰竭3.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1)低输出量综合征:A.皮肤苍白和发玉;B.失眠、嗜睡、疲乏;C.尿量减少D.心源性休克(2)静脉淤血综合征:①肺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由左心衰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肺水肿a.呼吸困难: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动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在坐骑咳嗽和喘气后逐渐环节,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b.肺水肿②体循环淤血:由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所致a.静脉淤血、静脉压升高b全身水肿C.肝肿大压痛、肝功异常二.呼吸衰竭1典衰竭二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OmmHg的病理过程三.肾功能衰竭1 .置功鲤蝎二任何原因引起的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时,代谢废物堆积不能排出体外,以致产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征2 .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一)鱼醺碰缰蝎二是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以致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从而引起、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代谢废物蓄积的综合征临床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在临床上表现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D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①少尿期:通常表现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1)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IOOm1)②多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每天尿量超过40Om1时,即进入多尿期③恢复期:一般在发病后一个月进入恢复期,肾功能恢复正常约需要3个月到1年时间3多尿:24小时尿量一般在2000-3000m1z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1称为多尿少尿:每日总尿量可少于40Om1夜尿:正常成人每日尿量约为1500m1r白天尿量约占总尿量的三分之二。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第⼀章绪论1.⽣理学研究⼈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规律2.⽣命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殖3.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抑制。
兴奋性即产⽣动作电位的能⼒,⽤阀强度来衡量,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4.兴奋:有相对静⽌转变为活动,或由活动较弱转变为活动较强。
(抑制:概念相反)5.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动作电位的能⼒。
6.神经调节:是⼈体最主要的调节⽅式7.神经调节基本⽅式:反射8.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刺激产⽣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9.反射的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10.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1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12.体液调节:缓慢、⼴泛、持久13.⾃⾝调节:范围较⼩、不⼗分灵敏14.负反馈:体内的控制系统⼤多数为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式。
例:减压反射13.正反馈:例:分娩、⾎液凝固、排尿。
第四章神经系统1.神经元有⼀个⾄多个树突。
功能:接受刺激并将兴奋性传递给胞体2.⼀个神经元只有⼀个轴突,功能:传递神经冲动,冲动沿轴膜传向轴突终末3.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接触并传递的部位4.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例:排尿,唾液分泌,膝跳反射等)5.⼄酰胆碱是第⼀个被发现的神经递质,能够产⽣⼄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6.能够和⼄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胆碱能受体,分为两类:M型、N型7.毒覃碱受体(M型受体)阻断剂:阿托品。
激动剂:毒覃碱或⽑果芸⾹碱8.烟碱受体(N型受体):阻断剂:筒箭毒9.有机磷中毒现象:多汗、流涎、腹痛、瞳孔缩⼩、⼼跳减慢等症状10.去甲状腺素:能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型(阻断剂:酚妥拉明)和β型(阻断剂:普萘洛尔)11.中枢兴奋的传播特征: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改变的敏感和易疲劳。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复习点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新陈代谢:新的物质不断替代老的物质的过程。
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引起机体作出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反应有两种
形式,即兴奋和抑制。
阙强度:当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一定时,能
引起机体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
生的规律性反应。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
调节。
反馈: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
第二章
液态镶嵌模型学说:
二.填空题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刺激的三要素: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
身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
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
作用时间比较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作用缓慢,范围广泛,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调节: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比较
局限。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质的组成: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
细胞核的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染色体。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生命现象的基本活动: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的现象。
兴奋性: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局限和短暂。
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持续而弥散。
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也不十分灵敏。
负反馈: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
正反馈举例:血液凝固、排尿反应,分娩。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释放、转移和利用。
1g食物被氧化释放的能力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一定时间内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被氧化时产生的CO2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呼吸商。
混合呼吸商:糖、脂肪、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物质同时氧化供能产生的CO2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氧化糖和脂肪的耗氧量=测得的总耗氧量-蛋白质的耗氧量。
CO2的产量=总CO2产量-蛋白质的CO2产量。
非蛋白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质食物时CO2的产生量与O2的耗氧量的比值。
人在运动或带动时产热量,最多可达安静时的10-20倍。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
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强。
在20-30℃的情形中,平静时的能量代谢最为稳定。
30℃,细胞内举行的化学反应增强,汗腺活动增强,呼吸轮回功用增强,使得代谢增强。
基础代谢: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KJ/m2/h)基础状态:人体在清醒、空腹,无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室温20-25℃。
基础代谢率=(实测基础代谢率-正常基础代谢率的平均值)/正常基础代谢率平均值*100%实测基础代谢率比正常值相差上下10%--5%为正常。
20%病理性。
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的温度。
丈量体温:口腔(舌下)、直肠、腋窝。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篇 人体解剖生理学1、人体解剖方位的标准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垂直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2、解剖面:①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其正中的称为正中矢状面。
②冠(额)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切面。
③水平或横切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3、人体的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细胞是人体结构的最小单位,细胞繁殖、发育、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组织组合成器官,系统由一系列器官组成,共同完成某一项生理功能。
4、生命的三个基本生理过程: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5、细胞膜主要由膜脂质、膜蛋白和膜糖构成,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细胞免疫和细胞癌变有关;细胞质主要由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溶酶体构成,是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主要有核膜、核仁、染色质和染色体构成,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6、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7、膜蛋白质与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载体、通道、离子泵)、“辨认”和接受细胞环境中特异的化学刺激(受体)、与细胞的免疫功能(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物质)有关或属于酶类。
8、细胞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间期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G0期暂时不增殖,肿瘤复发基础,如肝、肾细胞)、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期),分裂期(M期)。
意义:是机体不断生长、赖以生存、延续种族的基础。
9、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运动或转运的过程。
10、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11、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在生物泵的帮助下需要细胞通过自身耗能、代谢供能的转运方式。
12、钠—钾泵的主要功能:造成细胞内高K,这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将Na逐出细胞外,调节细胞内外水电解质平衡以保持细胞正常体积;形成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的不均衡分布,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物质基础。
基础医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1.生理学篇第三章运动系统和皮肤◆人体骨骼数量及分类;骨的3大构造和主要成分。
◆关节的3大结构。
◆椎骨的数量及分类,胸廓的组成;肋骨的数量,胸骨角的定位。
◆四肢骨的名称;主要关节的名称。
◆颅骨的组成;翼点的意义。
◆肌肉的形态、分类及主要分群。
◆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第四章血液◆体液的组成,各部分的比例。
体液人体体液(体重的60%),包括:1、细胞内液(体重的40%);2、细胞外液(体重的20%),它又包括:A、血浆(体重的5%,约3000ml)B、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血液占体重的8%。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白细胞的分类。
血液的组成:比重1.050-1.061、血浆:含多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物质,占55%。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占45%。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噬酸粒,嗜碱粒,淋巴细胞,单核细胞◆3类主要的血浆蛋白成分及其作用。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作用: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球蛋白和补体参与免疫功能;纤维蛋白原等参与凝血与抗凝血;血浆蛋白还参与一些营养物质(血脂、激素、维生素、钙、铁等)、代谢产物、药物的转运。
还参与酸碱平衡调节和具有营养储备作用。
◆红细胞比积、血沉、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红细胞脆性试验、血型、纤溶等的概念。
血液PH7.35-7.45红细胞比积:血沉:红细胞沉降率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大分子(主要是白蛋白其次是球蛋白)形成的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小分子(主要是nacl其次是葡萄糖等)形成的渗透压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
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大。
一般以0.45%NaCl液为指标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
分为ABO血型和Rh血型。
凝血及纤溶的基本过程,体内外抗凝血。
红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噬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成熟后无核及细胞器。
绪论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上肢下垂,掌心向前双足并拢,脚尖向前2.方位术语:上(颅侧)、下(尾侧)前(腹侧)、后(背侧)内侧、外侧(正中矢状面)内、外、深、浅四肢:近侧、远侧尺侧、桡侧胫侧、腓侧3.HE染色概念:苏木精(Hematoxylin)伊红(Eosin)染色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将嗜碱性物质(本身酸性)染成蓝色将嗜酸性物质(本身碱性)染成红色细胞核中的DNA、RNA细胞质中的RNA 细胞质膜性结构(线粒体、溶酶体、(线粒体、溶酶体、滑面内质网)(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记住哪些细胞器是嗜酸嗜碱性。
细胞1.细胞器功能1、线粒体:供能2、核糖体:合成蛋白3、内质网:粗面-合成和运输蛋白滑面-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脂类合成与运输,解毒作用,钙离子的贮存和释放。
4、高尔基复合体:加工、浓缩、修饰5、溶酶体:消化、水解6、微丝、微管、中间丝:细胞骨架上皮组织2.几种上皮的包含关系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3.单层扁平上皮内皮、间皮概念、分布内皮:Endothelium 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
功能:润滑作用、物质通透。
间皮:Mesothelium 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的表面。
4.单层柱状上皮特点: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
细胞表面观呈六角形或多角形;垂直面观呈柱状,细胞核长圆形,多位于细胞近基底部。
在小肠的单层柱状上皮的游离面有许多突起,在光镜下形成一条带状结构称纹状缘。
在小、大肠单层柱状上皮中,散在许多形似高脚酒杯的杯状细胞( goblet cell)。
细胞顶部充满粘液性分泌颗粒,基底部较细窄。
胞核位于基底部,为着色深的三角形。
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滑润和保护上皮。
分布:胃、小肠、大肠、子宫5.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梭形、锥体形和杯状细胞组成。
垂直面观像复层上皮,但细胞基底端都附在基膜上,故实质为单层上皮。
1.何谓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干扰素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的肉眼看不见,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包生物,形体微小,通常以微米为单位,结构简单。
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在适宜的条件下其有相对稳定的形态与结构。
真菌:一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器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一类个体微小(单位:纳米),结构简单,仅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只能在活细胞内复制增殖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干扰素: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等作用的糖蛋白。
2.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末宿主寄生虫:在寄生生活中,获利的一方。
宿主:在寄生生活中,受害的一方。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终末宿主:寄生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3.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菌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流,但不在其中繁殖,无明显中毒症状败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球菌在引起败血症的同时,通过血液扩散至身体其他组织和器官,引起新的多发性化脓性病灶。
4.生活史、世代交替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及包括外界环境和宿主环境。
世代交替: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更迭出现的生殖方式5.疟疾发作、疟疾复发、疟疾再燃疟疾发作:由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所致。
红细胞内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代谢产物、裂殖子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疟疾复发:经药物治疗或免疫作用,红内期的疟原虫全部被杀灭,疟疾发作停止。
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复苏,经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发育,再次引起疟疾发作的现象。
基础医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消化系统》1.上、下消化道各包括哪些?(90页)以十二指肠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2.三大唾液腺的名称和开口。
(95页)1.腮腺:位于耳垂前下方,腮腺管开囗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
(腮腺乳头管)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下腺窝内,开囗于舌下阜。
3.舌下腺:位于舌下襞深面,大管开囗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3.咽分几部?各有何重要结构?(97页)1.鼻咽:* 咽鼓管咽口(借咽鼓管通鼓室)*咽隐窝(鼻咽癌好发部位)2.口咽:位于口腔后方,以咽峡为界并相通*腭扁桃体:扁卵圆形的淋巴上皮器官(扁桃体炎即指腭扁桃体炎)3.喉咽: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向下与食管相续*梨状隐窝:喉口两侧与咽侧壁之间的深窝,是异物易停留处4.食管的三个狭窄在何处?有何临床意义?(98页)第一狭窄:咽与食管相接处(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食管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三个狭窄的临床意义:是食管内异物易滞留及食管癌的好发部位5.胃的位置和分部。
(99~100页)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分部(4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部::胃溃疡和胃癌多发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6.结肠和盲肠的三个结构特点。
(105页)有三个特征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7.直肠的两个弯曲(106页)。
骶曲和会阴曲8.肝分几叶?肝下界的位置。
(109页)肝分2面4叶:膈面和脏面左叶、右叶、方叶、尾叶肝下界的位置:与右肋弓一致,剑突下2—3cm。
9.说出下列结构的体表投影:胆囊底(106页)、阑尾根部(106页)。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腹直肌外侧缘与肋弓交点处。
阑尾根部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也称McBurney点。
10.名词解释:咽峡(93页)、十二指肠大乳头(102页)、肝门(109页)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纵襞下端的圆形隆起称为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囗肝门:位于肝脏面的一条横沟,是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等出入之处。
11.试述胆汁的排出途径(肝外胆道)。
(109页)胆囊胆囊管肝左管(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s括约肌)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Vater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胰管《呼吸系统》1.鼻腔中有哪些开口?各在何处?(118页)2. 喉软骨的名称。
(119页)环状软骨1、甲状软骨1、杓状软骨2(一对)、会厌软骨14. 何谓肺门?有何结构出入?(124页)肺门:肺的纵隔面中央的长圆形凹陷出入结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淋巴、及支气管静脉和动脉5. 名词解释:胸膜腔,肋膈隐窝(126页)胸膜腔: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的封闭浆膜囊腔隙。
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转折处的胸膜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深吸气时肺下界也不能到),是胸膜穿刺的常用部位。
6. 体表投影:肺尖和胸膜顶(126页)肺尖的体表投影和胸膜顶的体表投影一致。
胸膜顶覆盖于肺尖上方,高出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厘米。
《泌尿系统》1. 肾的正常位置(129页)位于脊柱两旁,腹膜后方,紧贴腹后壁上部。
右肾略比左肾低。
2. 何谓肾门?有何结构出入?肾门的体表投影(肾区)。
(129页)肾门:肾的外侧缘凸,内侧缘中间凹陷出入结构:有肾静脉、肾动脉、肾盂和神经、淋巴管出入。
肾门的体表投影: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
3. 依次说出肾的3层被膜(131页)内膜:纤维膜;中膜:脂肪囊;外膜:肾筋膜4. 何谓膀胱三角?有何临床意义?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内面,尿道内口与两侧,输尿管口之间,粘膜平滑无皱襞的三角区域。
临床意义: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
5. 男性尿道有哪几部?有哪些狭窄和弯曲?(144页)有3部:尿道前列腺部、尿道膜部、尿道海绵体部狭窄:尿道内囗、尿道膜部、尿道外囗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生殖系统》1. 输精管分几部?(141页)睾丸部、精索部(结扎部位)、腹股沟部、盆部男性绝育手术结扎输精管的最佳部位是哪里?(141页)精索部2. 男、女性生殖腺各是什么?(138页)男性:睾丸。
女性:卵巢。
3. 输卵管分几部?受精的部位和输卵管结扎的部位在哪里?(148页)子宫部:输卵管子宫囗输卵管峡部:结扎部位输卵管壶腹部:受精部位输卵管漏斗部:输卵管伞和输卵管腹腔囗5. 子宫的正常位置和分部。
(148~149页)位置:位于小骨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接阴道,两侧连有输卵管、卵巢。
分部:子宫底子宫体(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颈:子宫颈阴道部6. 子宫的韧带有哪些?(149页)①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②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
③子宫主韧带(防止子宫向下脱位)。
④骶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前屈)7. 何谓子宫附件?卵巢和输卵管《腹膜》1. 何谓腹膜和腹膜腔?男、女性腹膜腔有和不同?(113页)腹膜:覆盖于腹、盆壁内面(壁层)及腹、盆腔脏器表面(脏层)的单层浆膜。
男性—密闭女性—借输卵管腹腔囗、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所以女性比男性易患腹膜炎《循环系统》1. 试述大、小循环的组成。
(115页)大循环(体循环):营养血管血液流经左心室(动脉血)→主动脉→全身的动脉→全身的毛细血管→全身的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窦→右心房。
小循环(肺循环):功能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流经右心室(静脉血)→肺动脉→左、右肺动脉→肺泡毛细血管→四条肺静脉→左心房。
2.心尖是心的哪部分?(158页)左心室正常心尖博动的位置在哪里?(166页)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或距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
3. 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内各有哪些入口和出口?(159~162页)左心房:入口:4个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和二尖瓣。
出口:主动脉口和主动脉瓣右心房: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
出口:右房室口,卵圆窝右心室:入口:右房室口和三尖瓣。
出口:肺动脉口和肺动脉瓣,乳头肌和腱索4. 依次说明心的传导系的组成。
何谓窦房结?(163~164页)心的传导系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耳之间的心外膜深面,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
能自动发出节律性兴奋,引起心房肌收缩,并传至房室结。
5. 主动脉弓的凸侧自右向左发出哪三大动脉?(167页)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6. 上肢和下肢的动脉主干有哪些?(170页)(176页)上肢: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和掌浅弓和掌深弓(170页)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176页)7. 体表能触及的动脉有哪些?(7个)面动脉、颞浅动脉、腋动脉、颈总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腘动脉、(股动脉)8. 颈外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各汇入什么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贵要静脉→肱静脉。
头静脉→腋静脉。
大隐静脉→股静脉。
小隐静脉→腘静脉9. 试述肝门静脉的合成、收集范围、属支及与上、下腔静脉的交通。
(182~183页)合成:脾静脉与肠系膜静脉在胰头后方汇合而成收集范围:除肝以外腹腔内成单脏器的静脉血。
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交通:①通过食道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系吻合。
②通过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系吻合。
③通过腹壁静脉网,与上、下腔静脉系吻合。
④通过腹后壁的小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系吻合。
《神经系统》1. 解释: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节、白质、髓质、纤维束、神经、网状结构(211页)。
【胞体集中】神经核:位于中枢的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神经节:位于周围的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灰质:位于中枢的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部位,,如——脊髓灰质。
皮质:位于脑表面的神经元胞体及树突聚集部位,,如——大、小脑皮质。
【长突起集中】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平行排列成条索状。
白质:位于中枢的神经纤维聚集点,如——脊髓白质。
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白质,如——大、小脑皮质深面。
网状结构: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杂排列)。
2. 脊神经的性质和纤维成分(256页)。
性质:混合性纤维成分:(4种) 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内脏运动纤维3. 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损伤后的典型畸形是什么?(260~262页)正中神经损伤:猿手尺神经损伤:爪手桡神经损伤:垂腕4.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后的典型畸形是什么?(266页)胫神经损伤:勾足,足底感觉丧失腓总神经损伤:蹄足,足背感觉丧失5. 12对脑神经的名称和性质(266~267页)。
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听Ⅸ舌咽第Ⅹ迷走Ⅺ副再加Ⅻ舌下全脑神经的性质:感觉性神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Ⅷ前庭蜗神经。
运动性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展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混合性神经:Ⅴ三叉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
6. 三叉神经有哪3支主要分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268~271页)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神经损伤表现:①损伤侧头面部感觉丧失(包括舌前2/3的黏膜感觉丧失,但味觉正常)。
②损伤侧咀嚼肌瘫痪,下颌骨偏向损伤侧。
7. 面神经、舌下神经损伤后的典型症状。
(272页、276页)【面神经损伤:】1)损伤侧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不能闭眼,不能鼓腮,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角膜反射消失。
2)舌前2/3味觉障碍。
3)泌涎障碍。
4)听觉过敏。
【舌下神经损伤:】损伤侧舌肌瘫痪并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8. 迷走神经主要是什么成分?分布于何处?(274~275页)主要成分:副交感纤维(内脏运动纤维)、内脏感觉纤维分布:结肠左曲以上的内脏平滑肌、腺体和心肌。
10. 脊髓的位置和功能。
(211页)位置:椎管内,从枕骨大孔到第一腰椎下缘。
功能:传导和反射11. 脑分几部(216页)?脑干由下而上分几部(217页)?脑分4部:瑞脑(大脑)、小脑、间脑、脑干脑干由下而上分为3部:延髓、脑桥、中脑12. 端脑分几叶(230页)?端脑的9大中枢在哪里(235~237页)?瑞脑分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9大中枢:】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与中央旁小叶的前部感觉中枢——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的后部视觉中枢——位于距状沟上、下方的皮质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内脏中枢——位于边缘叶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额下回后1/3处书写中枢——额中回的后部视觉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角回听觉语言中枢(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12. 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主要的纤维成分和损伤后的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