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课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大象的耳朵》教案(第二课时)一、教材解读《大象的耳朵》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大象耷拉着一对耳朵,其他小动物都认为他的耳朵有病。
见到别人都这么说,大象就信以为真了,用竹竿把耳朵撑了起来。
结果,小虫子钻进他的耳朵眼儿里,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勇敢自信的做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的去模仿别人。
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
2、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3、理解句子“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2、难点:理解句子“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范读、动物头像、大象玩偶五、教学过程(一)创景导趣1、老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象的耳朵》,你们还记得故事中提到了哪些动物吗?你们能比较一下他们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吗?(贴动物头像,板书:耷拉竖)2、就大象耷拉着的耳朵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孩子们,你们准备好和老师一起走进这个有趣的故事了吗?孩子们,你们表现真棒,老师准备了神秘的小礼物送给表现好的孩子,老师等着你来领取哦!(二)精读课文,理解故事1、请孩子读白板上的读书要求,并完成读书小任务。
(1.)勾画大象以及其他动物的话。
(2.)说说听了故事,你记住了什么。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词语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朗读训练(1.)孩子们,看你们说的这么认真,老师非常开心。
大象现在啊,也和老师一样开心,正在路上散步呢。
(将动物之间的对话,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朗读。
)3、就只有小兔子和小羊说大象的耳朵有病吗?还有哪些动物也说了呢?4、听了那么多动物说自己的耳朵有病,大象相信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他相信了?5、课文第八段。
(抓住“不安”、“自言自语”以及大象说的话)6、故事说到这儿,你猜大象想做什么?7、怎么才能让耳朵竖起来呢?大象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8、耳朵竖起来可行吗?为什么不可行?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9、学生朗读课文第十一段。
二年级下19大象的耳朵《二年级下 19 大象的耳朵》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可爱的动物。
其中,有一只大象,它有着大大的耳朵,这对耳朵在它的身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大象的耳朵又大又宽,像两把大大的扇子。
当它扇动耳朵的时候,会带起一阵微风,让周围的小动物们都感到十分凉爽。
可是,大象一开始并不喜欢自己的大耳朵。
有一天,大象在路上慢慢地走着,遇到了小兔子。
小兔子看到大象的耳朵,惊讶地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这么大呀?”大象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它想:“我的耳朵是不是真的太大了,不好看呢?”后来,大象又碰到了小羊。
小羊也对大象的耳朵表示了好奇:“大象大象,你的耳朵为什么和我们的不一样?这么大的耳朵多奇怪呀!”大象听到小羊的话,更加觉得自己的耳朵是个缺陷。
从那以后,大象总是想着自己的耳朵,心情也变得不好了。
它觉得自己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别人的耳朵都小小的,而自己的却这么大。
于是,大象决定想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变得和别人一样。
大象想到了一个办法,它找来了两根木棒,把耳朵竖起来绑住,不让耳朵耷拉下来。
刚开始的时候,大象觉得还不错,心想:“这下我的耳朵看起来就和大家一样了。
”可是,麻烦很快就来了。
大象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有一只小虫子飞进了它的耳朵里。
大象想用手把虫子赶出来,但是因为耳朵被绑住了,手伸不进去。
小虫子在大象的耳朵里乱钻,大象痒得难受极了,它拼命地摇头晃脑,可是虫子就是不出来。
大象又遇到了小马,小马看到大象奇怪的样子,问:“大象,你怎么啦?”大象痛苦地说:“小虫子飞进我的耳朵里,出不来了,好难受啊!”小马说:“你快把耳朵放下来,让虫子自己飞出来。
”大象听了小马的话,连忙把绑耳朵的木棒拿掉,耳朵一下子耷拉了下来。
小虫子也趁机飞了出来。
大象感到耳朵一阵轻松,它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大耳朵是有很大作用的。
大象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应该盲目地模仿别人。
它的大耳朵虽然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但是却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
部编版小学语文《大象的耳朵》课文原文及赏析《大象的耳朵》课文原文:大象的耳朵像两把大扇子,耷拉着。
小兔子看见了,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下来的呢?你应该把它们竖起来才对呀。
”大象问:“为什么呢?”小兔子说:“你看,我的耳朵就是竖着的,多神气呀!”大象想了想,就把自己的耳朵用竹竿撑起来。
可是,大象的耳朵眼儿里进了虫子,痒得他直摇头。
小羊看见了,问他:“大象,你怎么啦?”大象说:“我的耳朵里进了虫子,好痒啊!”小羊说:“你还是把耳朵放下来吧,让虫子飞出去。
”大象把耳朵放了下来,果然,虫子都飞出去了。
大象说:“看来,我的耳朵耷拉着是有道理的。
我还是让它们自由自在地耷拉着吧。
”《大象的耳朵》课文赏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大象对自己耳朵的认知过程。
通过小兔子和小羊的建议,大象尝试改变自己的耳朵形态,但最终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课文首先描绘了大象耳朵的形象,使用了比喻手法,将大象的耳朵比作“两把大扇子”,形象生动,易于小学生理解。
接着,小兔子的出现引发了故事的冲突,它的建议让大象对自己的耳朵产生了疑问,这也体现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看法的敏感和自我认知的探索。
大象尝试按照小兔子的建议改变自己的耳朵,却遭遇了问题,这反映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和适应环境的方式,强行改变可能会带来困扰。
最后,小羊的建议帮助大象解决了问题,也让大象认识到自己的耳朵耷拉着是有其自然的道理的。
这篇课文寓教于乐,引导小学生理解并接纳自我,尊重个体差异,同时也传达了顺应自然、保持自我特色的价值观。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习到理解和接纳他人与自我,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六)19《大象的耳朵》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一、说教材《大象的耳朵》是部编版二下童话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故事讲了大象耷拉着一对大耳朵,森林里的小动物都认为它的耳朵有问题。
于是,大象用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后来,又把耳朵放下来的故事。
本单元童话故事以“改变”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借助提示讲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
学写“扇、慢、遇、兔、安、根、痛、最” 8个生字,重点注意“遇”的第八笔是提,“兔”的第八笔是点,“最”的第五笔要写长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小动物的对话中的问句。
3.以读、演的方式,明白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懂得“遇到问题要联系实际,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
学写“扇、慢、遇、兔、安、根、痛、最” 8个生字,重点注意“遇”的第八笔是提,“兔”的第八笔是点,“最”的第五笔要写长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小动物的对话中的问句。
教学难点:以读、演的方式,明白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懂得“遇到问题要联系实际,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道理。
四、说学情学生对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学习起来,积极性会比较高。
但要把这个童话故事讲明白,讲完整,会有困难。
同时,学生在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第一课时,教师需要搭好梯子,做好铺垫和渗透。
五、说教法学法这篇童话的发展,是以对话形式推动的,因而在教学中,我抓住小动物对大象耳朵的评论以及体现大象心情的句子,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字词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在朗读感悟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通过分角色演绎的方式入情入境,自主感悟。
六、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耳朵小游戏。
2.这些小动物里面谁的耳朵和别人的不一样?哪里不一样?相机学习字词“耷”、“耷拉”、“竖”、“竖着”。
《大象的耳朵》课文解读
《大象的耳朵》这篇童话是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童话可以说是小学生的文学必修课,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单元也是以童话故事为阅读支架,学生在学习童话的过程中欣赏文本、复述文本,从而感受其中蕴含的对于生活的启示。
《大象的耳朵》讲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很多小动物都认为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很奇怪,所以大象想把自己的耳朵竖起来,把自己的耳朵变得和其他小动物一样,他最后没有成功,接受了自己耳朵耷拉的事实。
在故事的结尾,大象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在获得这个认识的同时,大象找回自我,重拾自信。
这篇课文全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故事生动有趣,语言幽默,巧妙启迪学生悦纳自我,热爱生活。
对话之趣
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大象说:“我生来就是这样的啊。
”
小兔子说:“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有病了。
”
后来,大象又遇到了小羊。
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小兔子和小羊这两个问句,都含有着同一个潜台词:“我们的耳朵都是竖着的,你的耳朵却是耷拉着的,这不正常。
”同时,他们表达的语言又不尽相同。
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句中的叹词“咦”表现出小兔子初见大象的惊奇。
小羊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这句话与小兔子通过“咦”表达好奇、惊讶不完全相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因为语气的不同,其交际功能可能是吃惊,表达“为什么你和我们不一样”;也可能是关心,表达“你是不是生病了?”。
不论是“吃惊”还是“关心”,事实上都导致大象开始怀疑自己:我可能有毛病,我是有问题的。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句子情感、语气和形式有了不同的关注,这两句简短的疑问句,读起来也会变得趣味盎然。
反复之趣
统编教材第一学段的童话故事,不仅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简单、形象鲜明,大多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采用反复结构将故事引向深入。
但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每次反复都会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或者包含着递进。
《大象的耳朵》正是借助反复结构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试想如果只有小兔和小羊对大象耷拉着的耳朵感到吃惊,大象或许压根不会把这事放在心上。
可后来,连小鹿、小马、小老鼠见了大象,都要说他的耳朵。
于是,大象的想法开始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后面的不安起来。
到最后,大象遇到的一系列烦心事都与“耳朵竖起来”有关,他才真正明白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这种反复结构,让情节的推进变得十分自然,也给学生复述文本提供了框架,从而蕴含的道理“不盲目改变自己”,体会起来也变得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