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说
- 格式:pptx
- 大小:510.16 KB
- 文档页数:7
爱因斯坦的光子论及其意义一、爱因斯坦光子论的提出背景在光学的发展史上,曾有过“微粒说”和“波动说”相争的局面,其中微粒说以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代表,波动说则以麦克斯韦和惠更斯.杨.菲涅耳为代表。
微粒说认为光的本质是微粒,即现在所称的“光子”;波动说认为光是由一种叫“以太”的介质快速振动所产生的。
微粒说的出现早于波动说,最早由牛顿在十八世纪初期提出。
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发出的微粒所构成的。
牛顿通过实验,不仅发现光经过棱镜出现牛顿环、色散、衍射现象以及经过晶体变成双折射等现象,而且还发现具有直线传播的特点,并认为粒子从光源往外飞,通过均匀物质形成等直线运动。
牛顿的微粒说可以完整地解释了光的反射定律,但是在解释光的折射定律时,却遇到了难题。
微粒说只能解释一些特殊的折射现象,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折射却无法解释。
包括牛顿发现的牛顿环也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与此同时,光的波动说对微粒说造成了冲击,由最初的以太波动理论发展到后来的电磁波动理论。
然而不管是哪种光学理论,似乎都存在一些漏洞。
正当“微粒说”和“波动说”难分秋色之时,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基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发表了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提出了光量子假说(也就是光子论),此理论完全没有考虑以太的存在,并合理有效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四大规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爱因斯坦光子论的内容20世纪初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报刊上发表了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此论文阐述了光量子假说。
在论文的开头,爱因斯坦就认为电磁波理论虽然能解释某些光的现象,但是并不能解释全部现象,其理论仍存在诸多矛盾。
爱因斯坦认为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中存在不连续的现象,而且在空间的传播过程中也不连续,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子被他称作“光量子”。
为了证明光量子假说,爱因斯坦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推导。
常温条件下,当体积为V0的n 个气体分子被限定在一定体积范围中,引起熵S的有限可逆变化如下:在以上光量子假说的基础上,爱因斯坦进一步明确:光的产生和转换规律似乎也能按照以上方式建立,光也是由以上假设的能量子所组成的。
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一、量子理论的建立黑体和黑体辐射、1、黑体: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黑体辐射的规律为:温度越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增加,同时,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普朗克的能量子理论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3、量子理论的建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个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ε= hνh为普朗克常数(6.63×10-34J.S)二、光电效应光子说光电效应方程1、光电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1)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的地步,但是它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现象。
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研究结果:①存在饱和电流,这表明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②存在遏止电压:当所加电压U为0时,电流I并不为0。
只有施加反向电压,也就是阴极接电源正极阳极接电源负极,在光电管两级形成使电子减速的电场,电流才可能为0。
使光电流减小到0的反向电压Uc 称为遏止电压E k=eU c。
遏止电压的存在意味着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③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截止频率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v c=w0/h;④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规律: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一般..;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不超过10-9s;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